原来武测历史是这样的
武术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武术的历史和发展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武术一词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武术器械)的技术演变。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那时候,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
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在公元500年左右,天竺国(今印度)的达摩祖师创建了佛教,在以后的岁月里,印度的武术也传到了中国,形成少林一派,在中国武林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
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
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
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
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
”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历史趣谈古代最牛预言家 算命大师袁天罡都算准过哪些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最牛预言家算命大师袁天罡都算准过哪些事?导语:唐初天文学家、星相学家、预测家、算命大师袁天罡,在我国历史上名气极大,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但能准确预测他人的命运,还能预测自己的命运唐初天文学家、星相学家、预测家、算命大师袁天罡,在我国历史上名气极大,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但能准确预测他人的命运,还能预测自己的命运,这一点的确不同凡响。
那么,在记载中,袁天罡都给哪些人算过哪些事,准确率怎样呢?袁天罡算命最准、最神的案例当属给武则天算的一卦。
据说,武则天还在襁褓中时,一天到扬州都督府长史(即副都督)武士彟家中做客,见到武士彟的夫人杨氏,马上说她“法生贵子”,这引起了杨氏的兴趣,赶忙招来大儿子武元庆和二儿子武元爽,请袁天罡看相,袁天罡说“官三品,保家主也。
”到唐高宗时期,武元庆因门第关系官至宗正少卿,大致相当于三四品官,武元爽后来官至少府少监,也大致是三四品官。
杨氏又引出大女儿,也就是武则天的姐姐后来的韩国夫人,袁天罡说:“此女贵而不利夫。
”后来她嫁给贺兰越石,果然早寡。
最后,杨氏又让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服的二女儿武则天,请袁天罡看相,袁天罡仔细观察她的耳目,惊呼道:“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
”后来,武则天的事就人人都知道了。
袁天罡之所以被传得神乎其神,估计与后来武则天称帝后凭此证明其皇位合天命的扩大宣传有关,袁天罡对武家这一母四幼的预测果然准确。
除了武家这五口人,袁天罡还给杜淹、王殪、韦挺、窦轨等四人看过相。
他说杜淹“兰台、学堂全且博,将以文章显”,说王硅“法令成,天地相临,不十年官五品”,说韦挺“面如虎。
当以武处官”。
这三人看来都可位居高官,但他又警告说:“然三君久皆得谴,吾且见之。
”果然,生活常识分享。
80年代武大校友对于刘道玉和他那个年代的武大的评价

1、方方(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中文系):很庆幸自己求学是在刘道玉时代的武大中文系,而不是现在这个充满市侩气、俗不可耐的文学院(全文见方方博客,方方在转载《武汉大学文学院的一次选择》后面的说得一段话)2、邹恒甫(经济学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本人1987年从哈佛大学回武汉大学讲西方经济学,给刘道玉校长带来许多麻烦,更不用说杨小凯被刘道玉校长送到普林斯顿念书一事。
1995年杨小凯在中国讲学还遭到封杀,岂不哀哉!我们这一辈人也只知道一个著名的中国大学校长:刘道玉!(全文见邹恒甫诗作《樱花又一苦劫》1997年3月于华盛顿)3、自强:你在武汉大学呆的这些时间里,哪一段是最振奋人心的“风云时期”?李工真(教授,1978年10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系;1985年7月留校任教):肯定是刘道玉时期,就是我们那个时期。
(见自强新闻《四名师论风云学子,析武大精神》)4、自强:您认为武汉大学特有的精神是什么?王三山(刘老校长免职前三年由外校进入武大任教):我其实真的觉得武大没有什么特有的精神,我倒是很怀念刘道玉校长那时侯的自由的氛围的。
(见自强新闻《四名师论风云学子,析武大精神》)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制等等制度的恢复或建立均出自他(刘道玉)的手笔。
武大锐意改革,使当时众多高校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才有了“武大是80年代中国的小深圳”的说法。
对此,王三山直言那是武大最有活力的一段时期。
尽管是由国家分配到武大任教,王三山承认当时武大整个学术影响力很强,学术氛围浓厚,从老师到学生都专心做学问,是个作好学问的地方。
(见自强新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武大精神?》)5、谈到母校,易中天最感谢的是刘道玉:“他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校长。
”(见楚天都市报《易中天感恩母校武大反感被称“超男”风格麻辣》"那时的武汉大学是一个没有学者看官员,只有官员拜学者的氛围,"(见自强新闻《易中天:追忆珞珈山下,重温峥嵘岁月--武汉大学访谈》“当时胡先生打电话给刘校长说要去向他汇报这件事,刘校长说‘还是我来看你吧。
武术发展历史与状况

武术发展历史与状况武术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武术是以手、足、器械等肢体为主要手段,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技能,达到身心健康和实战能力的一种运动方式。
在中国,武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包括武术比赛、武术保健、武术表演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武术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一些类似于现代武术的活动。
最早的武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降服野兽,保卫家园就需要一些技能。
在古代,武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和民间自卫。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就有了不少武艺高超的名将。
到了唐宋时期,武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娱乐和体育活动,并开始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家。
明清时期,武术逐渐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问,并逐渐形成多个流派。
20世纪初期,武术开始受到西方人的重视,并随着中国的开放,逐渐传到了海外。
武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并且与时代的变迁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武术在我国发展出了新的气息。
武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末,武术开始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了国际认可的正式比赛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武术表演成为了其中的一项嘉宾演出项目。
同时,在国内,武术开始进入了中小学教育,成为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甚至一些武术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体育教育和职业培训。
目前,国内武术运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武术搜满了多样化的竞赛、表演、教学、传承等多种形式。
与此同时,由于武术在国内的流派和各个领域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程度上差异化的体系。
我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武术文化和价值正在被快速遗忘和淡化。
除此之外,少数贴金表演化、低俗化、功利化的“武术”也遭到一些专家、民众的质疑。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武术文化,保持武术的优良品质和传承,同时加强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在国内和国际上推动武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是中国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古代,战争是常态,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家园,开始探索各种战斗技巧和方法。
这些技巧和方法逐渐演变为武术的雏形。
古代的武术主要包括拳法、剑术、刀术、枪术等,这些技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二、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各国开始建立自己的武术学派,并形成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著名的有齐国的齐武、楚国的楚武、韩国的韩武等。
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统一战国的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武术训练方法和规范,使武术逐渐成为一门完整的体系。
同时,秦朝还推行刀兵统一制度,统一了武器的规格和使用方式。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武术学派日益繁荣,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武术大师。
同时,武术开始与佛教、道教相结合,形成为了以内家拳为代表的内家武术和以外家拳为代表的外家武术。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时期,武术开始融入了一些外来的元素,如西洋剑法、火器等。
清朝时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清朝皇室设立了武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材。
5. 现代时期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武术也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在20世纪初,武术开始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成为一项重要的全民健身项目。
同时,武术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特点与影响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外功的实战能力。
其次,中国武术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注重技巧和策略的运用。
小学历史说题稿(武)

小学历史说题稿(武)历史是一面照妖镜,能让我们看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磅礴。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段关于武器的历史故事。
发现火药与发明火枪在古代,人们为了自卫和战斗,发明了各种武器。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就是火药。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约在公元前9世纪,中国的道士发现了火药的制造方法。
火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战争方式。
有了火药,人们开始研制和使用火枪。
火枪是一种能射出子弹的武器,它的出现增强了人们的攻击力。
当时,火枪在战场上掀起了一场革命,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
火药和火枪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开放和贸易,火药和火枪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火药和火枪最早传入中亚和阿拉伯地区,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方。
在欧洲,火枪的出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人们发现火枪比传统的长弓更容易使用,并且更加致命。
这使得火枪成为欧洲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火药和火枪的影响火药和火枪的出现对战争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火枪的出现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和血腥。
人们不再局限于近距离的战斗,而是能够在远距离射击敌人。
这无疑加剧了战争的杀伤力。
其次,火枪的出现也催生了新的战斗方式和战术。
士兵们开始采用更加灵活和策略性的战术,以适应火枪的使用。
这使得军队的组织和指挥变得更加重要。
最后,火药和火枪的发明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为了改进火枪的性能,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武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也对其他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火药和火枪的发明是历史上的一大突破,它们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格局。
从古代到现代,武器的发展一直在不断进化,为人类的战斗提供了更强大的力量。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和平,借鉴历史的教训,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武测简史

夏坚白(1903-1977), 江苏常熟人,1958年11月至 1970年10月任武汉测绘学院副 院长、院长。
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方案(草案)
(1955年6月11日)
高等教育部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为了集中力量,扩大培养测量方面高级技术 干部的数量,并提高质量,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成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关于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筹建工作,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校基础:将同济大学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天文测量、 制图学专业及青岛工学院、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工程测 量专业(原均为测量专修科自一九五五年起改为本科专业)调整集中, 并以青岛工学院现有公共必修课、基础课、基础技术课师资及行政干部 为基础成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二、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暂设工程测量、航空 摄影测量、天文测量、制图学等四个专业。一九五六年招生暂定870人, 在校学生有1855人。 三、学制与最大发展规模:学制为五年制。最大发展规模为7500人。 四、建校地址及基本建设(略) 五、建校时间:一九五六年九月一日在新校址开学上课。 六、师资来源(略) 七、筹备机构及筹备工作(略) 八、附则(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迅速走上正轨。1978年, 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1年,学校被国 务院确定为首批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2年,学校又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可以授予学士学 位的单位之一。1985年10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学 校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王之卓(1909-2002), 河北丰润人,曾任武汉测绘学 院副院长、名誉院长,武汉测 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之歌
我亲爱的校园人杰地灵, 我美好的青春在此凝练, 敬爱的老师为人垂范, 奋发的同学友情挚诚。 科苑百花竞放,学海万舸争游, 揭示天地奥秘,探索科学规律。 集纳世界文明,辉煌中华精神, 学习学习学习,攀登攀登攀登! 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 把自己永远交给人民。
中国的武科举制度

中国武科举制度
中国的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一种制度,始创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目的是选拔有武艺的人。
武科举制度经过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历时一千二百多年。
在历史上,武科举制度虽然时而被废,时而恢复,但它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武科举考试的具体项目包括射箭、马枪、举重等,以及应对等文化知识。
其中射箭分为射长垛、马射、步射和筒射等,马枪则是考核马上使枪的技能。
这些考试项目反映了武科举选拔的是全面发展的军事人才。
武科举制度的发展也受到了隋炀帝时期设立的科举制的影响,并且武则天在选拔武将方面已经有一些基本内容,如步射、马射、马枪及应对等。
这些基本内容为后来的武科举考试提供了基础。
总体来说,中国的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它的发展与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来武测历史是这样的!风雨一甲子,砥砺六十载。
60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5—1985年,这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艰苦创业的三十年。
这一时期,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经历了筹备、创建,到撤销、重建。
虽然筚路蓝缕,但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始终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输送测绘人才。
1985—2000年,这是重建后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改革创新,力争一流的十五年。
这一时期,连续的改革创新,让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国际影响力得以全面提高,学科水平朝世界一流迈进。
2000年至今,这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实现“世界一流学科”的阶段。
这一时期,测绘学科在武汉大学融合、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得到更快的发展,学科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翻开本篇,带你回顾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0年发展的历史变迁。
艰苦创业,团结建校(1955年-1985年)1955年—1985年,这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艰苦创业的三十年。
从筹备、创建,到撤销、重建,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曲折艰难中前进。
虽然筚路蓝缕,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还是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测绘人才,并且推动了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迅速发展。
五校汇聚,创建武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测绘人才。
1955年1月,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全国高等测绘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出席会议的夏坚白等人建议:集中我国已发展起来的测绘专业师资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创建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培养民用测绘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1955年6月,国务院决定由高等教育部集全国高教测绘专业人力物力,创建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大学——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以下简称武测):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测量专业集中,汇集大部分测绘专家和师资,统一调拨测绘教学科研设备,并以青岛工学院基础课、基础技术课、公共必修课师资和行政干部为基础,成立武测。
武测的成立,标志着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的开始。
1956年9月1日,武测走完建校第一步,按期正式开学;简朴的大门上,悬挂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校名。
1956年10月28日,武测举行了建校典礼。
武测设置3个系4个专业,学制五年。
3个系为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系、天文大地测量系、工程测量系。
4个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制图学。
多项措施并举,办学成果显著建校之初,为了将学院办得不仅在中国有名气,而且在世界上有名气,武测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稳定教学秩序,恢复和提高教学质量。
从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艰苦探索和曲折前进的时期。
在这种形势下,武测尽力稳定教学科研秩序,争取测绘学科的新进展。
在复杂环境下武测坚持民主办学扩大专业门类:1957年6月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创办测绘学科成人高等教育设立函授部;1957年8月根据航测与制图系主任王之卓建议,将航测与制图系分成为航空摄影测量系与制图学系,报请高等教育部审批。
8月28日,高等教育部批复同意,武测制图学系诞生;1958年4月2日通过了武测的“光、机、电测发展方向”,即要“掌握物理测距、雷达航测、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等技术”;1958年9月,夏坚白与院党委密切合作、共同争取高等教育部同意武测增设测量仪器制造系,任命测量仪器专家纪增觉教授为该系首任系主任,当年即招收该专业本科新生59名;同年7月学校增设工程测量专修科,还成立了中技科(后改称中专部),设航空摄影测量和制图两个专业。
同时,夏坚白选派青年教师到中国科学院学习电子计算机制造与使用,为开设计算机专业作准备。
正因为早有准备,当1959年12月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传下来时,武测即顺利地设立了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技术两个专业,1960年又增设了计算数学专业。
此时,武测已开展成人教育,还招有副博士研究生和在青年教师中的在职研究生,呈现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多层次的办学雏形。
其次,注重基础与实践环节。
武测强调测绘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别关注教学实习。
相继在湖北武昌县山坡、土地堂、湖北崇阳县建立了3个教学实习场地,占地面积100亩,布设300多平方米三角控制网点,可供400余学生实习。
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主张最好的教师到教学第一线。
首任院长夏坚白虽身兼要职,社会工作诸多,仍长期担任本科生大地天文学课程,当研究生的导师。
在他带头下,著名一级教授陈永龄、王之卓、叶雪安,二级教授李庆海,三级教授顾葆康、崔希璋、周江文、纪增觉、陈健、黄继渼、郑昌时、马文元等都坚持上课。
第四,狠抓教师队伍、教材、实验室三大基本建设。
建校伊始即制订“关于培养、提高师资的方案”,方法是老带青、请进来、派出去,青年教师制订个人进修计划,吸收新理论、新技术。
在教材建设中,夏坚白主持编著出版了《大地天文学》(上下册),是我国这一领域内第一部重要文献;陈永龄、叶雪安合编《大地测量学》专著,共分上、下两卷,成为新中国一部理论严谨、内容完整、阐述全面、切合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王之卓根据我国航测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自己科研与教学的经验,重新主编了《航空摄影测量学》一书(上下册),成为我国高校航测教科书……1956年至1965年间,武测教师编著、翻译出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60多种。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武测坚持向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看齐,高标准建设实验室;经不懈努力,1956—1966年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8倍,其中一批争取进口测绘仪器长期发挥重要作用。
夏坚白要求教师都下实验室操作维护仪器,并亲自这么做。
他主张不花钱收集生产单位报废仪器供学生观看、拆卸。
第五,努力向科学进军。
夏坚白对天文方位角精度的提高、全能经纬仪T4的检验与应用、大地天文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研究。
陈永龄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立法性大地测量技术法规,改变了我国过去大地测量完全按照苏联细则规范进行作业的状况,按这个法式规定实施的布网方案,使我国天文大地网适应了国家建设30年的需要,一开始就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王之卓发现苏联用于山区“瓦洛夫公式”之不足,重新推演提出了精度大大优于“瓦洛夫公式”的新解算公式,曾被称之为“王之卓公式”;他关于空中三角测量的理论,奠定了中国航测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第一个导出“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为中国航测使用电子计算机开辟了道路。
第六,尽力争取,对外交流。
武测筹建初期,夏坚白就一所测绘高等院校应设置哪些专业、各专业应设哪些教研组、每个教研组应设什么实验室、各个实验室应当如何建立等问题,反复征询苏联大地测量学家阿格罗斯金教授、航测专家伊里英斯基教授的意见。
1956—1960年,武测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到校工作。
1956—1966年,先后派出了10人出席了9次国际会议,与10个国家取得了学术联系,接待外国科技教育界人士来访16人次,培养了亚非留学生114名。
撤销重建,重振办学1969年11月10日,集全国民用高等测绘专业人力物力而创建、经过十年艰辛创业、在国际测绘学科界已显优势、全国唯一培养民用高级测绘人才的武汉测绘学院,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
事后,广大有识之士纷纷呼吁重建国家测绘机构和武测,原武测院长夏坚白就是其中突出代表。
1972年春,在湖北省委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他慷慨陈词呼吁恢复武测,恢复国家测绘总局和测绘研究机构。
会后他又写信呈周恩来总理,建议“恢复武汉测绘学院、测绘科学研究所、国家测绘总局”。
1973年3月6日,周恩来总理作了调整测绘部门体制问题的批示。
5月23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调整测绘部门体制的通知》,重建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武汉测绘学院。
1974年10月,武测招收首批工农兵学员329人。
重建后的武测,主攻教学科研。
1981—1983年,由武测单独或与外校合作举办培训高校师资的特种班7个,培养物理、数学、力学、无线电技术、计算技术、政治教师共143人。
举办了中青年教工外语学习班,聘请外籍教师任教。
至1985年初,武测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在教学科研中发扬出团队精神。
同时,武测的科学研究揭新篇。
一是研制“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在世界领先。
二是深入开展激光应用课题和精密工程测量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激光应用技术的多项空白。
三是紧跟时代步伐,开展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研究:1984年8月,应国际大地测量协会邀请,宁津生发表了《根据最小二乘配置求相对大地水准面高》,在我国较早坝体水将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应用于重力计算,为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
四是创造粗差定位验后方差选权迭代法——“李德仁方法”:1982年李德仁根据最小二乘法中可以根据平差结果验后方差分量估计的原理,导出了一种进行粗差定位的新方法——选权迭代法,受到国际测量学界一致好评,“李德仁方法”传遍国际测量界……此外,武测同国际测绘界、教育界进行了日益广泛的学术与教育交流,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扩大了影响,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在与世界同行交流的同时,也为武测引进人才讲学、派出人员留学进修、进行国际技术与教育合作、参加国际学术组织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渠道。
改革创新,力争一流(1985年-2000年)时间走到1985年—2000年,再度崛起的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一方面根据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测绘学科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改造;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积极拓宽学校的服务领域,及时创办了一些新型应用性专业,逐步形成了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连续的改革创新举措,学科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其在国际测量学界的地位与影响日益增强,学科水平朝世界一流行列迈进。
院系设置变更,优化学科结构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1985年,经国家测绘局批准,已经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航空摄影测量系更名为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系,电子测绘仪器系更名为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1988年,成立印刷工程系;1993年12月,原工程测量系与大地测量系合并组建了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1995年4月,学校成立遥感信息工程学院;1996年4月,将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信息工程学院,将国土信息与地图科学系和地测学院的土地管理专业合并,组建土地科学学院;同年10月,成立印刷工程学院。
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测绘科技的发展, 1985年,学校就提出了“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
加大了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与专业建设的力度。
一方面,积极吸收国际测绘及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大力开展传统学科更新改造,传统测绘学科与遥感、计算机、空间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交叉融合,呈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