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药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中药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讨论---中药治疗的利弊
雷公藤类药物:兼有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双重作用, 副作用类同免疫抑制剂,生殖毒性相对突出。
常用中药制剂与复方:远期疗效较好、副作用小,
起效较慢、作用强度偏弱。
讨论---小剂量激素治疗的利弊
激素作用强而快,副作用有消化性溃疡、高血压、 糖尿病、骨质疏松、骨坏死、感染等。
AS多为青年男性,很少伴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骨质疏松等。小剂量激素诱发感染、溃 疡的几率不大。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治疗前 后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疗效评定采用Ridit分 析。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改善≥50%, 体征至少三项改善≥50%,血沉、C反应蛋 白降低50%以上,放射学表现稳定;有效: 临床症状改善20-50%,体征至少2项改善 20-50%,血沉、C反应蛋白降低30%以上, 放射学表现无明显变化;无效:未达到有 效标准或加重者。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情况,A组治疗1、2、3个月 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也未 发现异常改变,B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及心电图检查也未发现异常改变,但有2例分别于 用药1个月后和2个月时出现ALT、AST轻度增高, 甲氨喋呤减为5mg/周,1个月后复查恢复正常, 另有2例于服甲氨喋呤当天出现恶心、厌食。1例 出现轻度乏力,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病毒性、细 菌性感染。
结果
治疗1个月后A组有效率42%,明显高于B组的21.7% (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疗程结 束时A组有效率88.4%,B组有效率86.9%,组间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个月时A组中轴和外 周关节疼痛及压痛、晨僵时间、schober试验、指地距、 胸廓活动度、“4”字试验、血沉(ESR)、C反应蛋白 (CRP)等改善优于B组。3个月疗程结束时上述观察指 标改善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 出现明显异常变化,B组有2例发生ALT、AST轻度升高, 3例服甲氨喋呤当天有轻度胃部及全身不适反应。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一、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大偻(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84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大偻(TCD 编码:BNV070)和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 M45.991)的患者。

2.若患者已使用西药治疗,可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 231—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4)肝功能、肾功能(5)ESR、CRP、RF(6)HLA-B27(7)X 线片(脊柱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

强直治疗_方案

强直治疗_方案

一、引言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脊柱疾病,主要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

该疾病会导致脊柱僵硬和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手术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作用:减轻疼痛和炎症。

- 常用药物: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

-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副作用,如胃溃疡。

2.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作用:减缓疾病进展,降低关节炎症。

- 常用药物: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柳氮磺吡啶等。

- 注意事项:可能存在肝毒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3. 生物制剂:- 作用:针对特定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7等。

- 常用药物: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 注意事项:可能存在感染、肿瘤等风险。

4. 糖皮质激素:- 作用:迅速减轻炎症。

- 常用药物: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

三、物理治疗1. 运动疗法:- 目的: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

- 方法:包括脊柱伸展、扭转、肌肉力量训练等。

- 注意事项: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2. 热敷和冷敷:- 目的: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 方法:使用热水袋或冰袋敷于患处。

- 注意事项: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温度。

3. 电疗:- 目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 方法:使用低频或中频电疗。

- 注意事项: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四、生活方式调整1. 戒烟:吸烟会加重炎症,加速疾病进展。

2.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期变换体位。

3. 适当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游泳、瑜伽等。

4. 保持良好的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疲劳。

五、手术治疗1. 关节融合术:适用于关节严重受损的患者,通过手术将受损的关节融合在一起,减少疼痛和活动受限。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AS是脊柱关节病的原型或称原发性AS;其它脊柱关节病并发的骶髂关节炎为继发性AS。

通常所指及本指南所指均为前者。

AS 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如美国为0.13%-0.22%,日本本土人为0.05%-0.2%,及我国为0.26%。

以往认为本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0.6:1;现报告男女之比为为2:1到3:1,只不过女性发病较缓慢及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3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

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在发病中发挥作用。

HLA-B27(下称B27)与AS的发病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发病倾向。

正常人群的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美国黑人为2%-4%,我国为2%-7%。

我国A S患者B27的阳性率达91%。

普通人群AS的患病率约为0.1%,在AS 患者的家系中为4%,在B27阳性的AS患者中,其一级亲属中AS 患病率高达11%-25%。

这充分表明B27阳性者或有AS家族史者患AS的危险性增加。

但是,大约80%的B27阳性者并不发生AS,以及大约的发生还有如肠道细菌及肠道炎症AS阴性。

B27患者为AS的10%.等其他因素参与。

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到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状脊柱。

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难以区别。

肌腱末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因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可引起主动脉环状扩张,以及主动脉瓣膜尖缩短变厚,从而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痛,非典型者可以周围关节炎开始。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

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

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一、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脊柱、骶髂关节和外周关节,也可能累及其他器官,如眼睛、心脏、肺部等。

它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范畴,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种疾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部或臀部疼痛、僵直,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起身时更为明显。

疼痛可能会逐渐向上蔓延至胸椎和颈椎,导致脊柱活动受限、驼背畸形等。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一)关节症状1、下腰痛和臀部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在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

2、脊柱强直:脊柱的活动度逐渐减小,弯腰、转头等动作变得困难。

3、外周关节疼痛: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可单侧或双侧发病。

(二)关节外症状1、眼部炎症:如虹膜炎、葡萄膜炎等,表现为眼睛发红、疼痛、视力模糊。

2、心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传导阻滞等。

3、肺部病变:如间质性肺炎。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沉、C 反应蛋白、HLAB27 检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磁共振成像等)来明确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HLAB27 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只是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诊断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判断。

四、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一)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减轻疼痛和炎症。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等,能延缓病情进展。

3、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于病情较重或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二)物理治疗包括热疗、水疗、按摩、针灸等,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

(三)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畸形。

常见的运动包括游泳、瑜伽、太极拳等。

最新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

最新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AS是脊柱关节病的原型或称原发性AS;其它脊柱关节病并发的骶髂关节炎为继发性AS。

通常所指及本指南所指均为前者。

AS 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如美国为0.13%-0.22%,日本本土人为0.05%-0.2%,及我国为0.26%。

以往认为本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0.6:1;现报告男女之比为为2:1到3:1,只不过女性发病较缓慢及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3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

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在发病中发挥作用。

HLA-B27(下称B27)与AS的发病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发病倾向。

正常人群的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美国黑人为2%-4%,我国为2%-7%。

我国A S患者B27的阳性率达91%。

普通人群AS的患病率约为0.1%,在AS患者的家系中为4%,在B27阳性的AS患者中,其一级亲属中AS患病率高达11%-25%。

这充分表明B27阳性者或有AS家族史者患AS 的危险性增加。

但是,大约80%的B27阳性者并不发生AS,以及大约10%的AS患者为B27阴性。

AS的发生还有如肠道细菌及肠道炎症等其他因素参与。

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到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状脊柱。

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难以区别。

肌腱末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因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可引起主动脉环状扩张,以及主动脉瓣膜尖缩短变厚,从而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痛,非典型者可以周围关节炎开始。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共识(全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共识(全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共识(全文)1 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椎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据初步调查,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3%,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发病年龄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病变特点是从骶髂关节开始,沿脊椎缓慢向上进展,或同时向下蔓延,累及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累及上肢关节少见。

早期病理性标志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

AS从初次出现慢性症状到确诊一般要经过5-10年。

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合理、及时的治疗。

2 AS的诊断标准近年来AS的诊断较多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表1)。

但随着对AS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些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抑制剂]出现后,修订的纽约标准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

2009年国际脊柱夫节炎评估协会(The Assessment of SpondyI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制订的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中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图1)有助于早期AS的确诊和后期治疗方案的确定。

确诊AS:满足放射学标准加上临床标准1-3条中的任意一条。

骶髂关节炎X线分级:0级,正常;I级,可疑或极轻微的骶髂关节病变:Ⅱ级,轻度异常,可见局限性侵蚀、硬化,但关节间隙无改变:Ⅲ级,明显异常,至少伴有以下一项改变:近关节区硬化、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

3 AS的治疗方案治疗目标:(1)缓解症状和体征:消除或减轻症状,如背痛、关节痛、晨僵和疲劳;(2)预防和矫正畸形:减缓脊柱和关节破坏进程,对脊柱或髋、膝等大关节强直或严重畸形者通过手术矫正;(3)改善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身体和心理机能,如脊柱活动度、社会活动能力及工作能力。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摘要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关节炎(SpA)临床专家共识或指南不断更新,但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执行,患者自我参与管理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成立多学科专家和患者共同参与的AS/SpA患者实践指南工作组,开展AS/SpA病友会患者与专家共同参与的AS/SpA患者关注问题的调查,筛选出问题,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相关原则,按照国际规范流程,提出AS/SpA患者实践指南意见15条。

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关节炎(SpA)临床专家共识或指南不断更新[1,2,3],但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执行,患者自我参与管理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

自2011年4月我国成立SpA/AS病友会,并加盟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联盟(ASIF)至今已9年。

在我国广州市召开的ASIF会议中,亚洲、美洲、欧洲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病友们参与AS/SpA患者关注问题的问卷调查,筛选病友最关心的问题,同期成立了多学科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的AS/SpA患者实践指南工作组,从最受关注的问题出发,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相关原则,按照国际规范流程,提出AS/SpA患者实践指南意见15条。

指南形成方法1.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由广东省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ASIF发起,指南首席专家古洁若和Zhivko Yankov,首席方法学家杨克虎。

启动时间为2019年1月20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3月21日。

2.指南工作组:工作组由多学科(涵盖风湿免疫科、骨科、影像科、伦理学及循证医学等学科)专家和病友会成员组成。

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由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GRADE中国中心杨克虎教授团队指导,古洁若教授团队等专家工作组成员协同完成。

所有工作组成员均填写了利益声明表,不存在与本指南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3.指南注册与计划书撰写: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International Practice Guidelines Registry Platform,/)注册(注册号为IPGRP-2018CN0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指南一、疾病简介: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发病原因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已证实AS的发病和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

正常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我国为6%~8%,可是我国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为90%左右。

另有资料显示,AS的患病率在患者家系中为4%,在HLA-B27阳性的AS患者一级亲属中高达11%~25%,这提示HLA-B27阳性者或有AS家族史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但是,大约80%的HLA-B27阳性者并不发生AS,以及大约10%的AS患者为HLA-B27阴性,这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发病,如肠道细菌及肠道炎症。

二、临床表现起病隐袭。

患者逐渐出现臀髋部或腰背部疼痛和/或发僵,尤以卧久(夜间)或坐久时明显,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有的患者感臀髋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

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

随病情进展病变由骶髂关节向腰椎、胸颈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

据报道,我国患者中大约45%的患者是从外周关节炎开始发病。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和足小关节偶有受累。

非对称性、少数关节或单关节,及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

我国患者除髋关节外,膝和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为暂时性,极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

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孪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头5年内。

发病年龄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

本病的全身表现一般不重,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

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末端病在本病常见。

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一般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可致视力障碍。

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

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

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

因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可引起主动脉环状扩张以及主动脉瓣膜尖缩短变厚,从而导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

强直性脊柱炎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本病常累及青壮年,患者往往都处于学习、工作的重要阶段,如果没得到恰当的治疗,造成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残疾,对于患者会造成较大影响。

本病在临床上表现的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有的患者病情反复持续进展,1~2年内就可以出现明显的脊柱强直以及驼背变形等,更有个别髋关节受累严重者会导致长期卧床;而有的患者亦可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但是,发病年龄较小,髋关节受累较早,反复发作虹膜睫状体炎和继发性淀粉样变性,诊断延迟,治疗不及时和不合理,以及不坚持长期功能锻炼者预后差。

三、诊断标准近年来有不同标准,但现仍沿用1966年纽约标准,或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但是,对一些暂时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可参考欧洲脊柱关节病初步诊断标准,符合者也可列入此类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随访观察。

1.纽约标准(1966年):有X线片证实的双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按前述0~Ⅳ级分级),并分别附加以下临床表现的1条或2条,即:①腰椎在前屈、侧屈和后伸的3个方向运动均受限;②腰背痛史或现有症状;③胸廓扩展范围小于2.5 cm。

根据以上几点,诊断肯定的强直性脊柱炎要求有: X线片证实的Ⅲ~Ⅳ级双侧骶髂关节炎,并附加上述临床表现中的至少1条;或者X线证实的Ⅲ~Ⅳ级单侧骶髂关节炎或Ⅱ级双侧骶髂关节炎,并分别附加上述临床表现的1条或2条。

2.修订的纽约标准(1984年):①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②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③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④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

如果患者具备④并分别附加①~③条中的任何1条可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3.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标准:炎性脊柱痛或非对称性以下肢关节为主的滑膜炎,并附加以下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即:①阳性家族史;②银屑病;③炎性肠病;④关节炎前1个月内的尿道炎、宫颈炎或急性腹泻;⑤双侧臀部交替疼痛;⑥肌腱末端病;⑦骶髂关节炎。

四、鉴别诊断1.非特异性腰背痛:大多数腰背痛都是此类患者,该类疾病包括:腰肌劳损、腰肌痉挛、脊柱骨关节炎、寒冷刺激性腰痛等,此类腰痛类疾病没有AS的炎性腰背痛特征,进行骶髂关节X线或CT检查以及行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相关化验容易鉴别。

2. 臀肌肌筋膜炎:本病常出现单侧臀上部疼痛,需要和AS进行鉴别。

但该病疼痛程度不重,一般不引起行动困难,无卧久加重的特点,炎性指标均正常,骶髂关节不会出现病变。

3.腰椎椎间盘脱出:椎间盘脱出是引起炎性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该病限于脊柱,无疲劳感、消瘦、发热等全身表现,所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均正常。

它和AS的主要区别可通过CT、MRI或椎管造影检查得到确诊。

4. 髂骨致密性骨炎:本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骶部疼痛和发僵。

临床检查除腰部肌肉紧张外无其他异常。

诊断主要依靠X线前后位平片,其典型表现为在髂骨沿骶髂关节之中下2/3部位有明显的骨硬化区,呈三角形者尖端向上,密度均匀,不侵犯骶髂关节面,无关节狭窄或糜烂,故不同于AS。

该病无明显坐久、卧久疼痛的特点,且接受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时不如AS那样疗效明显也是两种疾病的鉴别点。

对于一些女性AS早期的患者,和本病较难鉴别,骶髂关节MRI检查可能有一定帮助,但仍需综合临床情况判断,对于较难鉴别的患者建议随访观察。

5. 类风湿关节炎:在AS早期,单纯以外周关节炎表现为主时特别需要与类风湿关节炎进行鉴别。

①AS在男性多发而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居多。

②AS无一例外有骶髂关节受累,类风湿关节炎则很少有骶髂关节病变。

③AS为全脊柱自下而上地受累,而类风湿关节炎只侵犯颈椎。

④外周关节炎在AS 为少数关节、非对称性,且以下肢关节为主,并常伴有肌腱端炎;在类风湿关节炎则为多关节、对称性和四肢大小关节均可发病。

⑤AS无类风湿关节炎可见的类风湿结节。

⑥AS 的类风湿因子阴性,而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率占60%~95%。

⑦AS以HLA-B27阳性居多,而类风湿关节炎则与HLA-DR4相关。

6. 痛风:部分本病患者下肢关节炎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有时发病期血尿酸不出现升高,此时往往需要与AS引起的外周关节炎进行鉴别。

此时需综合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仔细鉴别。

7.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又称强直性骨肥厚,或Forestier病。

该病发病多在50岁以上男性,是一种非炎症性疾病,常有脊椎痛、僵硬感以及逐渐加重的脊柱运动受限。

其临床表现和X线所见常与AS相似。

但是,该病X 线可见韧带钙化,常累及颈椎和低位胸椎,经常可见连接至少4节椎体前外侧的流注形钙化与骨化,而骶髂关节和脊椎骨突关节无侵蚀,晨起僵硬感不加重,血沉正常及HLA-B27阴性。

根据以上特点可将该病和AS进行区别。

8. 代谢性骨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钙磷代谢异常等代谢性骨病常出现脊柱疼痛变形、身高变矮、髋关节疼痛等表现,影像学可以见到骨质明显疏松或硬化,但骶髂关节面没有模糊、破坏,一些特征性的化验检查,如:血尿钙、磷离子,血清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等异常可与AS鉴别。

9. 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本病是一种基因异常导致的骨骺发育不良性疾病,患者通常在5~10岁后因生长发育停滞而出现短躯干侏儒,并出现腰髋部和外周关节的轻中度疼痛及活动受限。

有身高矮;桶状胸;肩胛骨上抬;跛行步态;外周关节粗大等特殊体征。

X线可见脊柱侧/后凸畸形;椎体扁平,前后径及横径增宽;椎体前缘上边和下边骨化缺失呈“横置花瓶”状;骨盆小,髂翼耳状面缺失,髋臼浅,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间隙增宽,股骨颈粗短,年龄偏大者可见股骨头变扁,表面不平;外周关节关节间隙狭窄,干骺及骨端增大,继发骨关节炎。

本病的体态与晚期AS相似,有时骶髂关节因骨质疏松、间隙增宽等原因会出现一些异常改变,因此需与AS进行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流程药物类型药物作用常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此类药物对解除疼痛有较好的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

无论对于早期或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治疗,这类药物都是首选的。

美洛昔康、双氯芬酸钠、洛索洛芬钠、布洛芬乳膏抗风湿药(DMARRDs)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和阻止疾病发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药物,对控制本病有肯定的疗效。

这类药物的特点是起效慢,一般在治疗2-4来氟米特(爱若华)、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吡啶、反应停、白芍总苷、雷公藤等。

不个月才能显出效果,疗程长,病情缓解后需长期维持治疗。

注意:这类药物不能使已经受损的关节恢复正常,因此,该类药物应尽早使用,以达到减缓和防止脊柱、关节受损的目的。

同的治疗药物,其适应患者人群各有不同,应咨询专科医生意见,合理选择。

大多数患者需要多种治疗配合,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糖皮质激素(GCS ) 因为此类药物副作用很大,一般不提倡首先使用此药,只有对上述两类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如炎症重,关节积液,器官病变时才考虑应用。

地塞米松。

副作用大,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生物制剂 在缓解症状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对于缓解病情具有一定作用,主要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人。

益赛普、阿达木单抗、恩利、强克。

中药 效果缓慢,但副作用小。

对于AS 患者的中药治疗,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来指导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