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乔及其诗歌研究
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述评

第40卷第3期Vol.40 No.3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3月Mar.2021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述评黄继省(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㊀要]五代十国语音是中古音和近代音的桥梁,诗歌是研究五代十国语音的重要材料之一㊂本文通过对学界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的内容㊁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应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加强对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的系统研究,为五代十国语音和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研究材料㊂[关键词]五代;诗歌;用韵研究[中图分类号]H1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21)03-0093-03任何朝代的诗文用韵都是考证古音的重要文献材料㊂南北朝之前没有韵书㊁韵图等专著,诗文用韵是考证古音的主要语言材料,南北朝之后它也是考证古音的重要补充材料㊂唐代和宋代的诗词数量巨大,是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韵文材料㊂很多学者利用它们的用韵,研究唐代和宋代韵部系统及演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㊂唐作藩(1963)㊁都兴宙(1986)㊁鲍明炜(1990)㊁赵蓉㊁尉迟治平(1999)㊁刘根辉㊁尉迟治平(1999)㊁耿振生(2010)㊁耿志坚(1983 1992)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唐代各个时段的韵部面貌㊂诗词用韵也是研究宋代语音的重头,耿志坚(1978)㊁李爱平(1985)㊁程朝晖(1986)㊁朱晓农(1989)㊁唐作藩(1990)㊁鲁国尧(1991)㊁冯志白(1991)㊁杜爱英(1997)㊁刘晓南(1999)㊁白钟仁(1999)㊁丁治民(2006)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宋代诗词的用韵面貌,推动了语音的深入研究㊂与唐宋时期用韵研究相比,学界对五代十国的诗歌用韵研究重视不够㊂究其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五代十国处于语音演变的过渡阶段,前后历时52年,跨度较短,语音特点变化不显著,正如尉迟治平[1]所言: 晚唐五代诗歌韵部系统基本上还是盛中唐的格局 ;二是有些诗人的生活年代跨晚唐末㊁五代和宋初,似乎难以区分;三是诗人和诗歌的数量没有唐宋时期多;四是诗词的艺术成就不及唐宋时期,相对关注度比较低㊂五代十国是上接唐代下启宋代的过渡期,文体已经完成从诗到词的转变,从理论上讲五代十国的诗歌用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时期过渡的语音现象㊂五代十国是社会动荡变革时期,这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变化㊂从理论上讲,五代十国时期用韵与唐宋时期用韵有共性特点,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㊂我们从五代十国时期诗歌材料状况和目前学界对其用韵研究现状入手,分析该时期诗歌用韵的语料价值和有待全面研究的必要性㊂一㊁五代十国诗歌状况概略五代十国是对五代(907 960)和十国(902 979)的合称㊂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㊁后唐㊁后晋㊁后汉和后周㊂十国指在唐末㊁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的割据政权,包括前蜀㊁后蜀㊁南吴㊁南唐㊁吴越㊁闽㊁楚㊁南汉㊁荆南㊁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㊂五代在北方,十国居南方㊂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诗坛的兴盛,也必然影响到语言的变化㊂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短暂,但诗人众多,分布地域较广,诗歌数量也很多㊂我们对清代李调元编㊁何光清点校的‘全五代诗“①所录的诗人和诗歌数量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㊂[收稿日期]2020-11-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古写本‘尚书“异文汇编与研究 (20BYY145)㊂[作者简介]黄继省,男,讲师,博士,从事汉语史和汉语音韵学研究㊂㊃39㊃表1㊀五代十国时期诗人及诗歌数量统计政权名称诗人数量诗歌数量政权名称诗人数量诗歌数量后梁62763后蜀50217后唐29169南汉2442后晋15145楚61271后汉1184吴越50629后周33228闽39949南吴28362荆南12809南唐1001190北汉540前蜀541184㊀㊀由表1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的诗人共573人,诗歌共7082首㊂从整体分布来看,十国诗人和诗歌数量比五代多;从地域分布来看,十国中的南唐㊁前蜀㊁吴越㊁闽㊁荆南等诗歌数量相对较多;从个体诗人创作来看,后梁的杜荀鹤㊁南吴的曹松和张乔㊁南唐的徐铉和李中㊁前蜀的韦庄和贯休㊁吴越的罗隐㊁闽国的韩偓和徐寅㊁荆南的齐己等,诗作数量尤多㊂五代十国的诗歌体裁多样,乐府㊁古诗和律诗无不具备;内容丰富,隐逸㊁道释㊁闺媛㊁神仙鬼怪㊁歌谣杂谶等悉数皆具㊂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我们研究汉语语音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语料㊂二、五代十国诗歌的用韵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已经对五代十国的诗歌用韵作了积极探索,如耿志坚[2]㊁陈海波及尉迟治平[3]㊁尉迟治平及黄琼[1]㊁储泰松[4]㊁郭莉[5]㊁陈鸿[6-7]㊁于丽媛[8]等㊂他们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㊂(一)对五代诗韵系的研究1.对五代韵系的整体简略描写陈海波和尉迟治平[3]在‘五代诗韵系略说“中把五代诗歌韵部分为24部:阴声韵8部㊁阳声韵11部㊁入声韵7部,并对阴声韵㊁阳声韵和入声韵内的异部通押情况进行描写,指出阴入跨类混押现象不太多㊂尉迟治平和黄琼[1]在‘隋唐五代汉语诗文韵部史分期简论“中认为诗文韵部的发展趋势是简化的,如果仅仅着眼于韵部系统,可以把隋唐五代语音史划分为隋 初唐和盛唐 五代两个时期㊂2.对五代韵系的专题研究陈鸿[6]‘五代诗止摄字用韵研究“通过五代止摄韵脚字的统计调查发现,本摄内部通押为主,也有四声换韵和异调混押现象㊂止摄内部通押频繁,尤其蟹摄的齐韵字与止摄关系密切,止摄遇摄通押与地域方言有关㊂(二)对专人专诗用韵的研究1.对某群体诗人用韵的研究耿志坚先生[1]在唐代诗歌用韵方面用力尤勤,成果显著㊂他在‘晚唐及唐末㊁五代僧侣诗用韵考“中考证了以贯休㊁齐己为主的僧侣诗人用韵研究,并根据近体诗㊁古体诗和乐府诗通转之常例,归纳韵部15部:阳声韵9部㊁阴声韵6部;分析异调通押现象,认为鼻韵尾间不存在通押情况㊂陈冠兰[9]‘韦庄韩偓的诗歌用韵“认为二人的用韵反映了晚唐北方语音的面貌,归纳为舒声18部㊁促声8部㊂2.对某个体诗人用韵的研究郭莉[5]‘花蕊夫人用韵考“和陈鸿[7]‘韩偓诗韵研究“都是对专人专诗的研究㊂前者将花蕊夫人的159首‘宫词“韵部系联为18部,偶有出韵和借韵,也有特殊韵脚字;后者将韩偓诗用韵与‘广韵“进行比较,指出韩偓诗具有不同摄的韵通押㊁四声换韵㊁四声混押和入声用韵少等特点㊂(三)对地域诗人用韵研究于丽媛[8]‘唐五代河北㊁北京地区诗文用韵研究“通过对唐五代河北㊁北京地区诗文用韵的研究,归纳出该地区近体诗㊁体诗和文的韵部系统;通过对唐代该地区诗文用韵中异调相押问题的考察,认为该地区异调相押主要是 上去通押 ,即诗文用韵中的上声和去声只是一般的通押,并不是 浊上变去 ,此外,异调相押还有平上相押㊁平去相押等,尤其是平上相押㊂㊃49㊃谢友中[10]‘唐五代皖北诗人用韵“和夏才发[11]‘唐五代皖南文人用韵特点“分别对皖北和皖南诗人用韵进行考察㊂前文认为皖北诗人用韵与北方文人用韵关系密切,与江浙地区用韵有一定联系;后文认为古体诗在初唐独用同用的基础上有所合并,近体诗基本上严守功令,少数出韵反映了时音的变化㊂三㊁五代十国诗歌的研究局限与展望上述研究成果为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和语音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但相对五代十国时期丰富复杂的诗歌押韵材料,当前研究整体还很薄弱,存在许多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㊂其一,对全五代诗歌用韵的系统研究比较粗略㊂从已发表成果来看,只有对五代十国时期韵系的概略研究,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与统计,无法揭示该时期异于唐宋时期的语音特征㊂其二,对一些用韵问题处理欠妥㊂研究诗文用韵必须考虑时间㊁地域和文体因素,目前的研究对此重视不够:(1)把晚唐和五代合二为一,把 晚唐五代 当作一个时期笼统研究,往往会抹杀五代时期的语音特征,阻滞五代语音的深入研究;(2)忽略近体诗和古体诗反映实际语音程度的差别㊂其三,专人专著研究较少㊂五代十国时期的诗人中,作品数量较多的有十余位,学界可开展对他们的专门研究㊂其四,地域性研究较少㊂五代十国诗人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学界可以开展专区研究,如蜀地诗人用韵㊁闽地诗人用韵㊁吴越诗人用韵等,总结各地区的语音特征㊂其五,比较研究不够㊂从纵向比较来说,可以将五代时期与唐代诗歌用韵情况进行比较,挖掘五代时期的语音特征;从横向比较来说,可以将五代与十国的诗人用韵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共同语与发音的不同;还可以将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诗人用韵情况进行比较,如蜀地与闽地诗人用韵比较㊁蜀地韩偓和徐寅用韵比较等㊂通过比较,总结共性,凸显个性,反映时代与地域语音差异㊂学界一般认为 晚唐 和 五代 韵系相同,合二为一㊂有的学者依据晚唐诗韵勾勒该时期的韵系,不重视五代诗韵研究,而王力先生[12]考证晚唐五代音系主要依靠五代十国南唐朱翱反切,以五代音系代替晚唐音系㊂他们采用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材料,属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㊂王力先生[12]说: 朱翱的反切完全不依‘切韵“,这就表明他用的是当代的音系㊂这是很宝贵的语音史资料㊂ 据此,我们认为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用韵未必完全恪守功令,也可能具有时音特征,是宝贵的语音史资料㊂但目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缺乏全面系统性㊂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该时期诗歌用韵价值,丰富充实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印证㊁补充或修正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㊂[注㊀释]①李调元‘全五代诗“,书名虽以 五代 称之,但也包括十国之诗㊂正如李调元所言: 五代中,十国多有奉五代正朔者㊂如吴越㊁闽㊁荆南㊁楚㊁南唐,时叛时附,故抄五代之诗而不附十国,则无以观其全㊂然究以五代为正,十国附之,故止名‘全五代诗“㊂[参考文献][1]尉迟治平,黄琼.隋唐五代汉语诗文韵部史分期简论[J].语言研究,2010(4).[2]耿志坚.晚唐及唐末㊁五代僧侣诗用韵考[C]ʊ声韵论丛(第四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3]陈海波,尉迟治平.五代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1998(2).[4]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文人用韵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3).[5]郭莉.花蕊夫人用韵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3).[6]陈鸿.五代诗止摄字用韵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7]陈鸿.韩偓诗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于丽媛.唐五代河北㊁北京地区诗文用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9]陈冠兰.韦庄㊁韩偓的诗歌用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谢友中.唐五代皖北诗人用韵[J].滁州学院学报,2006(2).[11]夏才发.唐五代皖南文人用韵特点[J].滁州学院学报,2007(1).[12]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㊃59㊃。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16分)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济南文化(积淀/沉淀)丰厚,素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赞誉。
无论是那些记录着岁月痕迹的斑驳城墙,还是贮藏往日年华的陈旧屋檐,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辛弃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立志收复中原,表现出铮铮铁骨和英雄气概。
李清照,顺境时不娇柔,逆境时不消沉,历经人生磨难之后仍然能乘风破浪,为词坛留下了一笔班璨的财富。
张养浩生活(简朴/古朴),为官清廉,对不利于百姓的政事,总是奋不顾身直言真谏。
让我们一起拜谒济南名人故居,(回顾/环顾)历史,寻找那些名士们曾经留下的脚步,从他们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画横线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贮藏(chù)B.如雷贯耳C.可望而不可及D.汲取(xī)(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淀趋之若鹜古朴回顾B.沉淀趋之若鹜简朴环顾C.积淀心无旁骛简朴回顾D.沉淀心无旁骛古朴环顾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开学第一堂语文课,新来的语文老师强聒不舍,出众的口才征服了全班同学。
B.高新区市场监管部坚持“智慧监管+柔性执法”,力求找到城市治理的不二法门。
C.亚运赛场是运动员追梦的舞台,一批后起之秀前仆后继,展现年轻一代新力量。
D.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与日俱增。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起决定性作用。
B.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汉语言文字的传播速度。
C.能否建立创新型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D.十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4.(4分)2023年9月23日晚8点,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上,展示国家姓名的花窗背景镶嵌着梅、兰、竹、菊图案,中心场地不时切换出它们的精致刺绣样式。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唐代诗人对商於古道的体验与书写

唐代诗人对商於古道的体验与书写梁中效【摘要】The methods of inter-verification between poems and history records and literary geography were adopted to present poets' experience and description of Shangyu ancient road in Tang Dynas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avation and the trend of the roads in two sides of Shangshan and Danjiang,the pass and the custom and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along the road are recorded by poets in Tang Dynasty,and the historical allusions of the acient road are described.Besides,the solitary and favorable experience of poets are proved.This all makes the road a culture routine in presenting the feeling and experience of prosperious civilization in Tang Dynasty.%为梳理唐代诗人对商於古道的体验与书写,采用诗史互证和文学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认为,唐代文人用诗歌记录了商山与丹江两岸道路的开凿及走向、沿途的关隘与驿站风俗与民情,讲述了古道的历史典故,印证了诗人们孤苦跋涉或者春风拂面的心路历程,使此道成为展示大唐文明心灵史的文化线路。
二十四桥何在阅读答案

二十四桥何在阅读答案《二十四桥何在》阅读材料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
可以说,在所有歌咏扬州的诗词文赋中,要数这一首最为脍炙人口,也最广为人知。
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成了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
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两句诗出发,溯源而上,认识二十四桥,认识瘦西湖,继而认识扬州的。
可是,在那些纷至沓来徜佯陶醉二十四桥景区美妙优雅的景色中的天南海北客中,又有谁知道,杜牧这首几成绝唱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疑千古的谜题:二十四桥所指为何?位居何处?岁月流转,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
如今来探究它的身世,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
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这其中对其的记载、理解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顾盼之间,就和春日里的扬州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细细梳理这些隐藏在纸本册页里的文字,大体可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种:一桥说。
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细细品味词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
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
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已倾圮”;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
二十四座桥说。
这一看法最开始由北宋沈括提出。
沈括作为我国北宋时杰出的科学家,以科学的方法、务实态度,在其传世名著《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桥逐一进行了落实,详细记载了二十四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
但有人指出,沈括列举出的桥,实际只有二十三座,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
对一座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来说,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
因此,沈括的这一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姑且存疑。
晚唐游边诗

浅谈晚唐游边诗【摘要】谈及唐诗,众人总能嚷嚷上口几句,然而说到游边诗,今人所知,却寥寥无几。
“游边诗”的概念,在现代学者的研究中,非常模糊化。
辞源对此也无出处。
但就是这样一类特殊的诗作,却唱响了晚唐的余音,给日暮西山的晚唐文学带来了“最是夕阳红”的风采。
本文以“九华四俊”为例,浅析晚唐诗歌中的这朵奇葩。
【关键词】唐诗;游边诗;九华四俊;贫;苦游边诗一词的提出,带有一定的新颖性,它并不等同于书写战争军事的边塞诗,也不等同于涵盖广阔的边疆诗。
它与边塞诗和边疆诗有着融合的地方,却也有着自己独立的特色。
在万籁萧瑟的晚唐,它如一抹春风拂过,谱写着晚唐诗人的心灵婉曲。
我们文中所要提出的游边诗,顾名思义,就是游历边地的诗歌。
边地一词的概念比较模糊,今人大多将边地理解为边塞,其实不然,边塞一词直至两汉时期才出现,指的是边地要塞之处,而边地早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就已存在。
到晚唐时期,游边诗的盛行却被“盛唐之音”所盖,以致今人少有关注。
其实,唐代疆域的三次变动,民族与民族的融合和冲突,以及经济、政治的条件,使得晚唐的游边诗已经成熟化。
在这里,我们根据史料,将游边诗定义为那些亲自游历边地所创造出来的诗歌,他的创作群体包括大唐诗人、边地本土游历诗人和外国诗人,它的内容囊括了北游边塞诗、南游诗、东游诗、西游诗等。
本文抛砖引玉,单以“九华四俊”为例,浅谈他们的游边诗。
“九华四俊”引自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23,据《永乐大典》所引《池州府志》,指的张乔,许棠,张蠙,周繇四人。
他们热衷功名,积极进取,但不得志,在现实无情的打压下,他们的理想被碾碎。
四人中,张乔是总存诗量最多,虽然他的游边诗作数量并不多,却带有特殊的意义,这些诗作于北上塞外,远溯辽河,足履凉沙之时,他忍饥受冻,通过游边诗谴责藩镇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蕴含着一种贫与苦的基调。
如《游边感怀二首》曰:贫游缭绕困边沙,却被辽阳战士嗟;不是无家归不得,有家归去似无家。
兄弟江南身塞北,雁飞犹自半年余;夜来因得思乡梦,重读前秋转海书。
论雅俗共赏PPT教学课件

颐.和园(yí) 参.差.(cēn cī) (2)多音字
恪.守(kè)
譬.如(pì)
勉强.qiǎnɡ 强倔强.jiànɡ
坚强.qiánɡ
禅禅禅..宗让cshháànn 率草 效率 率. .slǜhuài
二、字形辨认 雅雅俗共赏 稚幼稚 凝凝结 疑疑问 拆拆伙 诉诉说 譬譬如 壁壁垒
籍祖籍 藉狼藉 脱脱离 蜕蜕变 颐颐和园 熙熙熙攘攘 赏欣赏 偿赔偿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此 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 军旅生活的安宁,征人安闲无事,前一句中的 “断”,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 现了出来;后一句中的“倚”字,则微妙地传 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颔联虚写昭 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 和,再次申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 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 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 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 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
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 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 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作品有诗文集 《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 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__朱__自__清__ _文__集__》__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 士,毛泽东称颂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 高尚气节。
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 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 长愿向南流”的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 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 荡气,韵味无穷。 【思考】 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 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2羁旅思乡诗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羁旅思乡诗【必备知识】羁旅思乡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典例精析】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文学常识]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玄宗开元初为荥阳主簿。
马怀素请校正群籍,王湾参与集部的编撰工作。
书成后因功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
诗作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答案] “阔”表现出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案] (示例一)“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简要分析“正”“悬”两字的妙处。
[答案]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乔及其诗歌研究
张乔,晚唐“九华四俊”、“咸通十哲”成员,安徽池州人。
他的广泛诗友圈,联系着晚唐的众多名家大家,甚至包括海外友人。
《全唐诗》存其诗两卷,共计171首。
本文对张乔其人其诗进行由外而内的系统研究。
张乔的生平、交游和创作情况是研究的基础内容。
张乔诗歌的题材类别可以分为四类:情深意切的赠别诗是张乔的贤士之歌,羁旅江湖的咏怀诗是张乔的游士之歌,行吟天下的边塞诗是张乔的壮士之歌,静水流深的隐逸诗是张乔的隐士
之歌。
通过解读和分析张乔的诗歌,可以得出张乔的思想内涵:心怀魏阙的儒家情怀,闲适自然的道家境界,超脱红尘的佛家心灵,三者共同构成了张乔的思想世界。
张乔诗歌的意境是其诗歌意象组合的自然产物,张乔善用渔樵意象、云帆意象和松鹤意象,从而营造了闲淡空远、清寂绵幽的诗歌意境。
张乔诗歌的抒情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他的诗歌多次使用真诚、深刻和隐秀三种抒情方式。
张乔自觉追求清雅明净、婉曲流逸、瘦寒孤冷、悲怆奇崛的语言。
张乔诗歌之所以呈现以上特点,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个体经验密切相关,云诡波谲的晚唐世风、诗可以群的池州文化、四海为家的生命体验共同成全了张乔的诗歌艺术。
张乔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应秉承一个客观的态度来评价,不可拔高,亦不能贬低。
他是晚唐安徽诗坛的翘楚,更是咸通年间活跃在京城的贤哲,他的诗歌从唐
五代至今一直流传,历代藏书家、诗选家、诗评家均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