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人物———项羽

合集下载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名著之一。

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历史人物的记载,这些人物的评价多种多样,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

本文将以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为主题,通过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分析,来探讨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一、项羽:豪气干云,初入史册而赢得众人赞誉史记中,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被赞誉为“东方之虎”,豪气干云,英勇无敌。

在史书中,项羽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而且他还充满了热血、豪迈和英雄主义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项羽也被批评为好大喜功,抱着“困兽犹斗”的心态,最终导致了刘邦取代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王者。

项羽犹如一颗烟花,绚烂而短暂,他的故事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佳话,同时也是一个警示,不要被一时的豪情蒙蔽了双眼。

二、刘邦:智勇双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中对刘邦的评价一直非常高。

他是刘家军人中的佼佼者,精于用兵,善于安邦定国。

在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刘邦展现了他出色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建立起了汉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刘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战争策略,更在于他对人民的政策。

他采取了许多温和的措施,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他正直、宽厚、豁达和勇敢的个性,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曹操:谋略过人,善于运筹帷幄史记中对曹操的评价也有争议。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善于运筹帷幄,在混乱的时代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能力。

他推动了一系列农业、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并制订了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策。

然而,曹操的手段并不十分光明磊落。

他采用各种手段来保持自己的权力,甚至不择手段地对待政敌和百姓。

因此,他在民众中并不被广泛认同,被许多人视为妖魔鬼怪。

结语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千变万化。

通过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项羽的评价(精篇一项羽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就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

观看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

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

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都会成为绊脚石。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

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较后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的才智也给浪费了。

要么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呀,可项羽偏偏痛失良机,要么中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开他,在忧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彻底失去谋士。

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

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

”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呀!项羽的.个人评价篇二楚军主力北上击齐,汉军趁机东进伐楚!也就是说,项羽为了平乱齐国,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齐国,而不是刘邦身上,也就间接的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田荣不断的在齐国搞事情,项羽派人去剿灭,田荣就给他玩起游击战,远远躲起来。

楚国大军一走,田荣率领的军队又冒出来,到处斩杀楚国的军士。

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很多次,让楚国的大军深陷在齐国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齐国跟楚国是世仇,为了联合齐国抵御汉军,双方暂时合作,楚军二十万被韩信一场水给淹了,大将龙苴战死,齐国成为汉土。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范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范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范文项羽,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战国时期的大将军,是刘邦统一中国的主要对手。

项羽的生平事迹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评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项羽进行评价,探讨他的优点和缺点,希望能够客观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

首先,项羽的勇猛无畏是无可争议的。

他身高八尺,力大无穷,精通骑射和格斗技巧。

他在战场上作战勇猛,杀敌无数,以一方之力挑战整个秦军的实力。

项羽的勇猛无畏给他赢得了无数的战斗胜利,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武将之一。

他的勇猛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们对他的形象难以忘怀。

其次,项羽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才华。

他具有独特的智慧和杰出的领导才能。

在他统治下的楚汉战争中,项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巧妙地利用了财力、人力和地理优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他还采用了宽纵的政策,重用人才,提倡百家争鸣,使楚军士气高涨,战斗力强大。

在项羽的领导下,楚军不仅战胜了秦军,还一度占据了长安,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统一野心的兵变君主。

然而,项羽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

首先,他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和稳定的统治能力。

他过份重视短期的军事胜利,忽视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稳定和发展。

这也导致了他在长时间的战争中最终失败。

其次,项羽具有极高的傲慢和自信。

他往往自以为是,对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够听取和尊重。

这导致他在决策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偏差,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项羽的暴虐行为也使他受到了一定的批评。

在他的统治下,他残暴地对待过秦朝官员和平民,并对一些无辜的人进行了屠杀。

这种行为无疑玷污了他的形象,使人们对他的评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项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勇猛无畏、政治才华和智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他的短视和傲慢使他在战争中失败,他的暴虐行为也让人对他的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人物,也是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

只有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他,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作为楚国的统治者和抗秦战士,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项羽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中的形象塑造和评价。

首先,项羽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和天赋的统帅。

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这使得他在抗秦的战斗中屡战屡胜。

在创立一系列军事政策和战斗策略,项羽展现出了自己的领导才能。

他决策果断,勇猛果敢,不惧艰难困苦,这给他的部队带来了无限的士气,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者。

其次,项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他为了解放楚国和众多被压迫的人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秦朝抗争。

他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始终抱有一颗为国家献身的赤子之心。

他在楚汉之争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即使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爱国精神仍然感染和激励着后人。

然而,项羽的形象也有其负面的一面。

他有时表现出冲动和任性的一面。

在刚刚得势时,他过于傲慢自大,缺乏谦虚和谨慎。

他对待朋友和部下的态度也有时过于霸道,并且因为这些原因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支持者。

同时,他在政治上的疏忽和不成熟也导致最终的失败,无法有效地统治国家。

最后,项羽的形象也受到了历史记载的影响和解释的不同。

在史书中,项羽的形象颇受争议。

有些历史记载赞扬他的英勇和聪明,赋予他抗秦的英雄光环;而另一些记载则对他的决策能力和个人行为进行了批判。

这些不同的记载和解释使得公众对他的评价存在巨大的差异。

总的来说,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的冲动和疏忽也导致了失败。

无论如何,他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人物,他的形象将继续被讨论和研究。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是楚汉战争的
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汉朝建立前的一个时期的重要人物。

然而,
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褒评:
1. 勇猛果敢:项羽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强的勇气和果敢的决断,这也是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楚汉战争的主要领导人的原因之一。

2. 爱民如子:在他领导下的楚军中,普遍流传着“兵不厌诈,
以无敌于天下”的口号,而项羽也是深受士兵们喜爱的将领之一,
被称作“将军爷”。

3. 文武双全:项羽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众,在文化素养方面也
有所涉猎,甚至有人称他是“雄才大略”。

他曾经撰写过《项羽本纪》等文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武将兼才文学家的人物。

贬评:
1. 轻信谗言: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对周勃等人信任过度,一度被
其所制,最终导致了楚汉战争的失败。

他的轻信谗言的行为也让人
质疑他的军事智慧。

2. 暴虐无道:在项羽称霸天下后,他的治下不断发生暴力和恶行,例如他将襄城的居民全部屠杀。

这些行为也让人怀疑他是否真
的爱民如子。

3. 奢华浪费:项羽在称霸天下后放纵奢华、造作,酿成了诸多
社会问题。

例如,他曾经铸了“燕华铜雀台”,象征其权力和荣誉,但其奢侈行为也被后人所指责。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但也有其负面的历史遗产。

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以公正和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记得项羽给我的第一印象来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那时对项羽充满崇敬,认为他是一个绝对的英雄。

对刘邦的痛恨与鄙视达到咬牙切齿的地步。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一个杀人如麻的魔王能够长久的,项羽亦是如此。

因为他的超强的个人能力所以他霸气,因为霸气又少年成名所以他霸道,因为霸道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这些连锁反应是他失去了策划和管理的团队,而他自身的政治短板,让他在统领天下后却因一个个错误的判断最终走向灭亡。

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让他放走了一个永远不可战胜的对手,而杀掉义帝更让他失去了天下民心,此两点决定了他的灭亡。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最终兵败而逃。

当项羽组织二十八人的团队从两千人的汉军包围圈中又一次突围出来的时候,只有两人阵亡,这足以说明项羽的强悍和用兵如神。

此时项羽大发感慨:我的能力大家都看到了,我一辈子打了七十多场仗从来没有败过,我不服啊!这是老天爷不公平妒忌我的才能,这是天要亡我。

读到这里不觉有些好笑,死到临头却怨天尤人,这是一个男子汉的作为吗?总结项羽的一生可以毫不客气的评价:死有余辜。

可为何后世却对他如此痛惜呢?认为他是英雄落幕!小编分析:1.项羽曾经是一个少年英雄,征战无数从无败绩。

年纪轻轻就能如此成功,往往让人敬仰和羡慕。

2.霸王别姬,一个女人的柔情衬托出了他男人的气概。

3.乌江渡口的眼泪,项羽逃到乌江渡口本可以坐船逃走,可是他却留下了成年以后的第一次眼泪,悲凉的说:当年我起兵抗秦,江东八千子弟随我而去,可如今他们一个都没有回来,这叫我如何有脸去见他们的亲人,最终自杀而死!项羽个人评价范文2项羽,当之无愧的英雄,“西楚霸王”名副其实。

正如他自己所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豪无疑问他军事才能勿庸质疑。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项羽历史上著名西楚英雄,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评价范文1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

每每谈到项羽,人们总想到他身披铠甲,胯下乌骓马,手持霸王枪的英雄气魄;也能想到他优柔寡断,猜忌将领,最终乌江自刎悲壮场景。

项羽透露出大丈夫的气概,也诠释了人无完人的哲理早在他年少时,偶遇秦始皇的车骑,便誓言将来必定取而代之,从小抱有大志,将来必成大器。

长大后练得一身武艺,率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反抗秦朝统治,恢复楚国大业。

昏庸的君主让他义愤填膺,率兵起义,赢得民心,斩杀昏君,独揽大权,自称西楚霸王。

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当上楚霸王,是因为他的出身高贵,乃项燕之后,依靠祖父才得以上位,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渡江攻秦之际,项羽下令让军兵破釜沉舟,誓言不推翻秦朝决不渡江,一时间激发了数万将士的斗志,使得他们可以以一敌百,勇猛异常,项羽将士威震四方,足以说明他的才华与谋略,可见登上王位,并不是因为其出身显贵,而是靠的真才实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由此看来,项羽不愧为当世英雄。

可就在这看似完美的人物背后,却有着无法弥补的性格缺陷。

《鸿门宴》中,范增多次提醒项羽尽早杀沛公,以除后患。

项羽却故作不知,多次浪费良好的机会,放走刘邦入虎归山,为之后楚汉相争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件事中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于谋士的不信任,于是就有了之后刘邦巧用反间计,使得范增不得不离开军营,半路病死。

毛主席曾评价项羽“以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见项羽之猜忌,是其最大毙命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就是项羽在虞姬逝去最后之绝唱,实在令人悲痛不已。

项羽,勇猛善战,有勇有谋,实乃大丈夫也。

但猜忌用人,优柔寡断,狂妄自大,最终无奈乌江自刎。

比起神话中完美无缺的人物,我更喜欢这样有优有劣的西楚霸王。

评价项羽宽容仁厚之心的作文素材

评价项羽宽容仁厚之心的作文素材

评价项羽宽容仁厚之心的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项羽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他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杀敌,保卫家园。

不过,项羽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他宽广的胸怀和仁厚的品德。

项羽生性宽厚善良,从不报复伤害过自己的人。

当年,他刚刚起兵的时候,被西楚霸王项梁追杀,几乎丧命。

后来项羽夺得西楚,项梁被俘,按理说项羽大可报复项梁,可是他却宽宥了项梁,没有加害于他。

如果换做是我,我恐怕会狠狠地惩罚项梁一番。

可见项羽胸襟开阔,宽宏大量啊!项羽不但宽恕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就连那些坚决不愿归顺他的人,他也没有怪罪。

当年,楚国军事大将龙且被俘,死活不肯归顺项羽,项羽并没有迁怒于他,反而很体谅他的心情,还给了他许多钱粮,放他回家了。

我真佩服项羽宽广的胸襟!最可爱的是,项羽连那些欺负过他的人,也都宽宥了。

在他还是个小兵的时候,师傅常常责打他,对他很严厉。

等项羽威名赫赫,统帅大军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当年那个师傅现在过得很穷苦。

项羽马上派人把师傅接来,给他很多钱财,供养他终老。

真是仁至如斯啊!我们今天连小小的委屈都难以忘怀,何况是当年师长的那些责打,可项羽就是这么宽宏大量。

除了宽恕别人,项羽对待手下也非常慈祥。

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将军,他从不摆架子,反而十分亲和。

据说有一次,他正在盥洗,突然有一个小兵打翻了他的洗脸盆。

别人以为项羽会勃然大怒,没想到他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安慰那小兵说:"别紧张,这没什么。

"您可想象,一个人如此宽容善良,他的品德该有多高尚啊!项羽不但和蔼可亲,而且总是把手下当成自己的骨肉兄弟。

有一次,他派几个亲信小将前去打探敌情,结果这些小将全都牺牲了。

项羽知道后,真是痛彻心扉,哭得死去活来。

他亲自将他们的尸首运回,厚葬了他们,而且还给予了很高的衔爵。

我真是被项羽对手下如此的重视和怜惜所感动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项羽最后战败自杀,结果很悲惨。

可是他的仁厚和宽宏,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但这些仅算作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上,刘邦 采纳袁公的建议,采取正确的战略,成功以自己吸引楚兵主力,派出将领不 断的侵袭楚军后方,实行了“疲楚”之计。同时派韩信别领一支汉军消灭北 方列国,分化拉笼项羽阵营的九江王英布等,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项羽 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故项羽虽百战百胜,但是形势越来 越不利。 前203年,楚、汉订立《鸿沟和约》,以鸿沟为界,西归汉,东归楚。是为楚 河汉界,止干戈,罢纷争。和约订立后,项羽率军东归。后刘邦接受张良、 陈平建议,撕毁和约出兵攻楚。刘邦约定韩信及彭越合击项羽,可是二人却 按兵不动,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以 事成后裂土封王利诱韩信及彭越出兵,终于使他们带兵会合刘邦。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 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 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 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 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 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 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 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 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 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 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 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评论历史人物
第6小组 组长:邹旸林 组员:胡综艺 高洪 杰 陈云飞 屈斌 余鹏 王远
目 录
早年经历/simple 人生履历/powerful
历史评价/e
早年经
/simple

家世出身 少有大志 起兵反秦 楚汉战争
少有大志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在秦灭楚的战争中自刎身亡,其祖先项氏多人也是楚 国将领。项羽本人据载是重瞳,[6]即双眼各有两个相叠瞳孔,是中国传统上认为的圣人 异相,传说舜就是重瞳。 项羽身长八尺有余(《汉书》中记载为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楚汉战争
前206年,汉王刘邦终于反叛,出兵占领关中,项羽因为正在讨伐田 荣,因而无暇分兵。前205年,汉军联合五国诸侯军队共五十六万人进攻楚国, 占领彭城,项羽闻讯自齐地率三万精兵回救,在彭城之战大败汉军,汉军阵 亡士兵二十余万人,睢水中的尸体甚至堵住了江流,刘邦被楚将丁公放走, 侥幸逃脱。 项羽率兵向西追击,汉军坚守荥阳,令楚军无法再向西前进。前204 年,荥阳危急,汉将纪信扮成刘邦出城投降,刘邦趁机西逃,项羽知道中计 后大怒,烧死纪信,楚军不久攻占荥阳。占领荥阳后,项羽捕获城守周苛, 向之劝降,惟其对汉王刘邦忠心不二拒之,因而遭项羽下令烹杀。
历史评价
•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书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 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 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把项羽的 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少数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帝)衔 头的人。少数史学家甚至有提出司马迁可能在影射秦汉之间还存在一个楚朝,可因 为存在时间太短以及被汉朝文禁而被慢慢淡出历史,当然这些推测因为缺少其他佐 证而无法成为主流。 • 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 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曾迁逐楚义帝,用兵赶尽杀绝。虽名为霸王,其 实民心尽失。” •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 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 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说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其叔父项梁因此 不满他,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不教 他读书与剑术,改教他兵法,但项羽略知大意以后,便不肯全部学完。 后来项梁因故杀人,躲避仇家,携项羽逃亡到吴中(项梁避仇的吴中在今天的哪里众说 纷纭,主流说法为苏州,另有湖州、绍兴两种异说)[7]定居。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郡吴中[1]时,时年22岁的项羽跟 项梁一起旁观皇帝出巡,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吓得项梁急掩其口,从此对项羽另眼 相看。该处一说名掩浦,一名项浦[8],位于湖州府城东北十六里弁山东,两名皆与此典 故有关[9]。

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 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 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 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 也是最虔诚的祭奠。 • 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 。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 奈。
• 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 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 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 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 • 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 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 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谢谢
唐代才子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 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汪遵《项羽》却道: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 负拔山名。 宋代的陈洎在其《过项羽庙》中咏叹道: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学敌万 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 宋朱淑真咏: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宋苏辙《虞姬墓》的咏叹是: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 谁使西来敌沛公。 北宋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题乌江亭》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 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陆游《项羽》叹曰: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 江君自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有无名氏《题项羽庙》咏叹:嬴秦久矣酷斯民,羽入关中又火秦。父老莫嗟遗庙毁, 咸阳三月是何人。
• 性格的祭奠 •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 、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 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 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 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 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 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 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 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 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 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