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包括直观性、具象性、想象性,以及单一性、自我中心性等,家长可以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1.直观性: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尚不能从复杂事物中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往往以所看到的事物或现象作为观点,直接得出结论。
2.具象性:幼儿年龄较小,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特点,对于具体化的事物或物品,幼儿能够表达各种看法和观点,但尚不能提炼总结,使之抽象化、形象化。
3.想象性: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具体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组合到一起,思维往往天马行空,相较于成人,避免思维定势、思维固化等问题。
4.单一性: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经历较少,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也较为单一,不会从多个维度分析评判,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非黑即白的观点。
5.自我中心性: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所以带有较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色彩,有一定的自私性、利己性。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
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
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
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
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不大;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
但是,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
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
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1.意向性:儿童的思维是意向性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来观察、思考和行动。
例如,当一个儿童想要得到一件玩具的时候,他会思考如何获得这个玩具。
2.偏向直觉: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直觉而不是逻辑。
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直觉来做出判断和决策,在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之前,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看起来不合理的行为。
3.动态性:儿童的思维是动态的,他们可以很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新的情境。
他们具有灵活性,能够从一个思维状态转变到另一个思维状态。
4.个体化:儿童的思维是个体化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
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思考。
5.感性与运动性:儿童的思维是感性和运动的,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和探索世界。
儿童喜欢触摸、咀嚼、抓握等行为来获取关于物体的信息,通过运动来探索自己的身体和空间。
6.视觉思维:儿童在早期阶段的思维主要依赖于视觉。
通过观察和看看,他们开始形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7.集中注意: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能够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然而,他们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分散。
8.情感参与:儿童的思维往往是与情感紧密相关的。
情感可以对他们的思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情感的参与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动力。
9.形象思维:儿童的思维常常是以形象和具体的形式存在的。
他们更善于通过图像、模型和故事来表达和理解概念。
10.自我中心思维:在儿童早期的思维发展中,他们的思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意图,往往只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
总结来说,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包括意向性、偏向直觉、动态性、个体化、感性与运动性、视觉思维、集中注意、情感参与、形象思维和自我中心思维。
理解和关注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适应他们思维方式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孩子的成长,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判断和推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下面将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特征进行探讨。
3-6岁:感性认识期在3-6岁这个阶段,孩子处于感性认识期,主要以感觉和经验为主要依据进行认知活动。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表象层面,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还比较简单。
在这个阶段,孩子喜欢通过观察、模仿和实验来认识世界,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7-11岁:具象思维期7-11岁是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具象思维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列和比较。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开始形成一些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此时,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8岁:抽象思维期12-18岁是孩子逻辑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分析。
他们开始能够运用逻辑规律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进行辩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等方式来促进其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
总结总的来说,孩子逻辑思维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只有在不同阶段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逻辑思维基础,为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主要包括:
1. 幼儿开始产生简单的概念:在幼儿期末期,大多数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序列化操作,开始形成基本的概念知识。
2. 外显性思维:幼儿思维表现形式偏向于外显性,不善于推理和抽象思考,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形象。
3. 意向性行为思维:幼儿思维具有朝向目标实现的趋势,且表现为动作和操作的形式。
4. 可变性思维:幼儿思维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影响,且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受干扰性。
5. 集束思维:幼儿思维容易出现集束效应,即只关注到服从于当前目标的局部特征,忽视更为全面综合的信息因素。
6. 意识流程的发展:从意向性行为转移到意向性思维,从外显性思维转移到隐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7. 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幼儿思维的发展不仅关注于外显性的接受与理解,而且重在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向。
儿童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1.意象和感性思维: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依赖于直观的感觉和形象,他们倾向于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这种感性思维的特点使得儿童更容易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学习和记忆知识。
2.理由和逻辑性的不成熟: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常常缺乏逻辑性,并且常常难以正常地论证和解决问题。
他们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不受限制的、片段化的,容易出现片面的看问题和主观的判断。
随着岁数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性思维,但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和渐进。
3.现实思维的支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眼前的现实为基础的,他们善于观察和描绘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但对于抽象的、非具体的概念和原则,往往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儿童通常以自己所见所闻的事物为中心,而对于较远的、抽象的概念和问题缺乏思考和理解。
4.语义和语言的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单词的学习到句子的组织和语法的运用。
语言的发展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和高效的工具。
通过语言表达,儿童能更好地思考和沟通。
5. egocentrism(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常常对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经历过分自信,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认为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与自己一致。
这种自我中心思维的特点随着成长逐渐减弱,但在早期儿童时期是非常显著的。
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儿童的感性思维对于认知和学习至关重要。
提供各种感觉刺激,如故事、游戏、实验等,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培养逻辑思维:通过培养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思维模式。
可以通过游戏、谜题和逻辑思维训练等方式,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抽象思维:儿童对于抽象概念和原则的理解较为困难,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例和比喻来引导儿童理解和思考抽象的概念。
4.促进语言发展:语言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给与儿童丰富的语言输入和互动,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巧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派生特点

巧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派生特点知识详解1.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
比如,听奶奶抱怨小鸡长得慢,就把小鸡埋在沙里,把鸡头留在外面,还用水浇,并告诉奶奶:“您的小鸡一定会长得大大的。
”【解析】幼儿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从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出发的,考试中,题干展示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例如:幼儿幼儿不小心吞了一颗西瓜籽,她会担心自己的肚子里长出一个大西瓜,这就是思维经验性的表现。
2.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人来对待。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赋予小动物或玩具,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作好朋友。
【解析】幼儿把动物当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加到小动物的或小玩具的身上,例如,幼儿会提出拟人化的问题:“春天来了,冬天躲到哪里去了?”或者孩子孩子听了小猪的故事,知道小猪不洗手就吃东西生病了,当孩子肚子疼时,他们会说“我不让当小猪”。
由己推人,以为万事万物和自己一样有灵性,这便是拟人性的特点。
3.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
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真题】【20XX年上】幼儿难以理解反话的含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 )。
A.双关性B.表面性C.形象性D.绝对性【解析】表面性强调的是幼儿在思维过程中,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联系。
例如: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孩子问:“妈妈,你舔过她吗?”这一案例中体现了即是幼儿不理解词的含义,对于幼儿来说“甜”一词体现的是味觉的感受,对于词语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看不到本质的联系。
像幼儿不理解反话,也是思维表面性的特点。
4.片面性:由于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
【解析】幼儿在思维的过程中,常常只考虑到事物的一个维度,不能同时兼顾两个维度,例如:孩子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就是他们不善于全面的看待问题。
思维的片面性还体现在“好心办坏事”,孩子想在妈妈下班前把米饭做好,结果只放了米在锅里,没有放水,帮了“倒忙”,就是因为幼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
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
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
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
儿童
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
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
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一)直觉动作思维
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直觉动
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
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
但由于直觉思
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
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
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
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中的质变。
学龄初期儿童抽象思维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
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
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借助实物
或手指头的帮助,遇到解题困难时,要靠直观图象以求解答。
学龄
初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存在并在思维活动
中进行消长的复杂过程。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又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起初由于他们内部语言还不够成熟,因此还
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即不能自觉地调节、检验和论证自己的思维
过程,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的。
3.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
一般认为是小学四年级。
不过,这个关键年龄可随
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提前或推后。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总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复韵母练习
1、磨房磨墨,墨碎磨房一磨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灰。
2、出南门,走六步,见着六叔和六舅,叫声六叔和六舅,借我
六斗六升好绿豆;过了秋,打了豆,还我六叔六舅六十六斗六升好绿豆。
3、哥挎瓜筐过宽沟,过沟筐漏瓜滚沟。
隔沟挎筐瓜筐扣,瓜滚
筐空哥怪沟。
4、山前有个崔粗腿,山后有个崔腿粗。
二人山前来比腿,不知
是崔粗腿比崔腿粗的腿粗,还是崔腿粗比崔粗腿的腿粗?
唇音练习
1、老方扛着黄幌子,老黄扛着方幌子。
老方要拿老黄的方幌子,老黄要拿老方的黄幌子,末了儿方幌子碰破了黄幌子,黄幌子碰破
了方幌子。
2、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3、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
4、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
怕碰炮兵炮。
舌尖中音练习
1、你会炖炖冻豆腐,你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你不会炖炖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2、老罗拉了一车梨,老李拉了一车栗。
老罗人称大力罗,老李人称李大力。
老罗拉梨做梨酒,老李拉栗去换梨。
3、有个面铺门朝南,门上挂着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门朝南;挂上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门朝南。
4、大刀对单刀,单刀对大刀,大刀斗单刀,单刀夺大刀。
看过“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