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闻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研究

在实践中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强调媒体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例如,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 中国媒体会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实践,并引导公众舆论。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价值观上的异同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认为媒体应该独立于政府和社会权 力之外,发挥监督和制衡作用。例如,在报道政治事件时,西方媒体通常会 关注人权、法治和民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 研究》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分析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新闻实践和理论构 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闻 专业主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调整。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理念、新 闻制作标准和新闻道德规范等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受到政治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则受 到新闻自由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实践中存 在不同的运作方式和效果,但都追求 客观、公正、透明和负责任的新闻传 播。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文献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对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比较,未来 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的实践差异及其原因。
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民 主政治和商业市场的影响,强调新闻的自由性、独立性和 客观性。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与共性
特点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政治正确和舆论导向,受到政府 和党派的影响较大。
中西新闻比较

• 西方哲学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独立, 主张 自由和平等。与中国重视伦理和人治的传统不同, 维系西方社会的主 要是法律精神。法律的支撑使西方新闻媒介得以独立于政府之外, 具 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
人类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战争
• 1991年,海湾战争第一天,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们连续实况播报17个小时。轰炸过后 ,那些信誓旦旦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CNN 工作人员相继撤离,只剩下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依靠一个四线电话进行声音播报。 战争第五天,所有外籍记者被强行要求撤 离,饭店周围开始不停遭到导弹轰炸,阿 内特的两位同事也撑不住了,偌大的拉希 德饭店,只剩下阿内特一个记者。他掏出 走私入境的卫星电话,同亚特兰大总社取 得联络,面向观众,传达这一举世瞩目的 事件。最终CNN声名鹊起。
研究结论
• 一、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中国新闻奖的获 奖作品几乎每一届都集中在当年的某一宣传热点、国家大 事之中, 重要性和政治性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联系, 政治意义 重大就等于新闻意义重大。而西方的新闻其重要性与社会 • 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新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个体 视点出发, 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社会意义重大 就等于新闻价值重大。就新闻的显著性而言, 中国的新闻 往往离不开对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而西方的新 闻偏重于事件而非人物本身。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新闻理 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VS 负面报道一.负面报道的定义以及中西正负面报道的比例1.定义: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
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
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和当局相反的一面来挑剔批评后者的政策;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
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有一个宽阔的空间地带,那就是“一般报道”,它是一种中性报道,它不提倡、暗示什么,也不警醒和暴露什么,直话直说,是一种大量存在的报道样式。
2.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一般报道都是中、西方共同采用的方法,但它们在双方媒体中所占比例是很不同的。
其中,“一般报道”的分布,双方比较均衡,但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的比例就非常失调。
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报道方式是负面报道: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日报最吸引观众的是事故、凶杀、自然奇观、政坛风云、税收事务和犯罪;再以美国普利策奖为例,2006年4月第90届普利策奖中,14项大奖中有11项颁发给了纯粹的负面报道新闻,占总比例的78.6%,其余三项颁发给了中性报道。
而在中国,举例在1995 年到1998 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节目《新闻纵横》中有60 %至70 %为正面报道, 国内的其他主要传媒也大体是这个比例。
尽管中国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也产生了不少类似“渤2 事件”、“商业部部长吃请”一类的暴露和批评的负面报道,但正面报道仍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种不平衡形成了区别中西新闻报道方法的重要分界。
二.西方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1.西方新闻理论基石——专业主义精神:“真实、客观、公正”2.西方新闻理论中的两大要素——反常和冲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纽约太阳报编辑John B. BogattGood news is no news, bad news is good news——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16年)澳大利亚著名记者鲍勃加文在探讨新闻嗅觉时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报馆派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去采访一个婚礼,该记者按时赶到教堂后,发现教堂在婚礼前一小时被一场大火焚毁,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报馆,报告说一场糟糕的大火使婚礼改期举行,所以没有新闻。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
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
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
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
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
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
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

从历史纵向看中西新闻张伟1205031047不管是被标榜为“第四权力”的西方新闻媒体,还是被称作“耳目喉舌”的中国新闻系统,在政治视野下,二者并无本质之差别,不过是表现形式稍有差异而已。
新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称作社会舆论的“看门狗”,但是在政治视野下,所谓的“舆论”的狗其实是政治的私家犬,只给政治看门。
只是这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种类、秉性、性格大有差异,或哈巴狗,或恶犬,或忠犬,或狼犬,或势利狗。
但不管是什么狗,吃主人的饭,住主人的窝,那么无一例外就要听主人的话,帮主人做事。
主人的话是一定要听,至于对与错,让它见鬼去吧,偶尔主人错得实在离谱的话,也会吠叫几声以示抵触,但也只是躲在背后或一边吠叫一边执行任务了。
但我们不论概而论之,我们应该将中西新闻放在历史长河中全面细致的做一番探讨,不管是政治方面,或是经济方面的影响,我们都应该分而论之,纵而论之,最后横而论之,得到一个立体的中西新闻媒体异同的框架。
而不能一贯的将西方媒体看作是第四权力那样的自由存在,而将中国媒体粗暴概括为党的“耳目喉舌”。
中国作为世界上存在不多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又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又存在很多的不同而又所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互相交叉融合而分道扬镳,二者之间相互联系而由迥然各异,相互借鉴而又十分对立。
抛开各种形态以及各种感情因素,不厚西方新闻也不薄中国媒体,也不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的昏官办案似的奇巧,在这里,力图对政治视野下的中西新闻媒体作一个全面客观的剖析与探讨。
先谈中国。
新闻业是一门现代化的产业,从现代新闻业最开始从西方引进到发展至今的新闻媒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历史进程的先前推进,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期间产生了几次剧烈的革命,产生了文化的几次转型,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社会运动也层出不穷,不同的政府轮番执政,不同的政治领袖交替上台,使得政府对新闻制度的管理在不同时期存在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差异。
中西新闻比较

• 有学者指出, 目前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依然存在着英 语强势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英语媒体对外 传播的力度, 扩大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但是有 关调查发现, 英文国际频道目前80% 以上是国内 以英语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受众, 这显然与我们以西 方主流社会为目标受众的初衷相差甚远。
• 根据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教授的报告, 中国的传媒实力相 当于美国的47% , 但是国际传播能力只相当于美国的14% 。 目前, 全球新闻传播网络主要控制在西方尤其是以美国 为主的新闻媒体手中, 美国的新闻理念和价值标准也自然 影响到全球。 CNN 的标准被全球很多媒体所崇尚, 法国 就称要建立与CNN 相似的全球新闻网与之抗衡, 阿拉伯世 界新近崛起的半岛电视台也自称是-阿拉伯世界的CNN 。 实际上, 中国也有领导人提出要把英语频道建成/中国的 CNN。
其中新闻传播又被看作是电视对外传播的主 要内容,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传媒体系, 有 无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电视新闻频道, 不仅可 以显示超越地缘国界的传媒力量, 更是一个 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体现
CNN简介
• CNN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的英文缩写,由特纳广 播公司董事长特纳创办于1980年6月, 通过卫星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用户 提供全天候的新闻节目,总部设在美国 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 它是全球最先进的新闻组织,进行每周 七天,每天24小时的全球新闻报道。
研究结论
• 一、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中国新闻奖的获 奖作品几乎每一届都集中在当年的某一宣传热点、国家大 事之中, 重要性和政治性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联系, 政治意义 重大就等于新闻意义重大。而西方的新闻其重要性与社会 • 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义重大 就等于新闻价值重大。就新闻的显著性而言, 中国的新闻 往往离不开对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而西方的新 闻偏重于事件而非人物本身。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新闻理 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20XX/01/01
汇报人: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目录
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方法
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外媒体报道的差异比较
中外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分析
中外媒体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章节副标题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媒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媒体在传播信息、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媒体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传播国际新闻方面存在差异和偏见
研究意义
比较中外媒体报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特点和差异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新闻传播的国际化
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注重政治导向:报道内容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强调政治正确
强调正面报道:倾向于报道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较少报道负面新闻
注重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强调社会稳定,避免引发社会动荡
强调集体主义:报道内容往往强调集体主义,较少强调个人主义
外国媒体报道的特点
注重客观性: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重大事件报道等
数据来源
国内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
国外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等
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知乎等
学术期刊:新闻传播学、国际新闻研究等
政府报告:国家统计局、外交部等
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
章节副标题
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国媒体报道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息交流活动的重要特征 ➢ 惟利是图在西方新闻传播中的正负效应
12
中西新闻道德意义的描述和理解
▪ “善在人伦” ▪ “善在个体”
13
“善在人伦”
▪ “诚”、“言”、“公”、“实” ▪ “仁学” ▪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走向道德自觉
▪ 中国 ➢ 戏剧 接近抒情文体,写情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内心冲突的抒情为重点, ➢ 中国新闻叙事讲究抒情,事实承载意义和情感,强调抒情性细节 ➢ 《诗经》注重韵律与抒情,抒情是人的品质抒发,强调物我合一,情景 交融 ➢ 新闻报道过于让情感外化,与客观叙述产生矛盾时,情感受阻;戏剧文 化注重事务的线性因果关系,忽视事务的多样化联系,情感类型化
缺陷 ▪ 新闻道德活动呼唤科学理性
16
▪ 个人至尊 西方记者的人格追求 ▪ 追随科学理性,西方记者的职业精神 李普
曼 ▪ 崇“真"而伤"善",西方新闻道德的现实樊篱
17
中西新闻人物报道中的道德追求
▪ “这一类”
➢ 典型人物集中了所在集团、阶级、民族乃至国家的利 益要求
➢ 穆青的人物通讯
典型报道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是时代的需要 典型报道的基本主题是体现时代精神 正确处理党、群众、和先进人物的关系
▪ 欢乐题材
➢ 西方报道狂热、神秘恐怖等,个人享受,感官欢愉 ➢ 中方报道欢畅热烈和理性伦理
5
诗学、戏剧文化观念的影响
▪ 西方 ➢ 西方戏剧注重表现“事件中心原则”,追求动作、冲突、悬念、高潮 ➢ 西方记者叙事强调“戏剧性细节”, 事件中心原则,注重事件表达 ➢ 《荷马史诗》《圣经》建立在叙事创作实践上,强调模仿并着重冲突、 结构、情节、人物个性的描写。 ➢ 新闻报道情感隐藏在事实中表达出来。
11
“天人分裂”
➢ “天人分裂”文化倾向的意义在于,肯定存在一个外在的绝对价 值体系,以上帝言行为绝对真理的信仰体系
➢ 创世神化、宗教萌芽、文艺复兴 ➢ 约翰·洛克《政府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阐述政治学,极力反
对“君权神授”认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 ➢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公众言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 “天”所代表的终极理性世界的存在,渐渐造就了公众心中的科
➢ 西方记者描摹事实,强调行动的强度和力度情感宣泄合毁灭感。悲剧人 物产生于性格在冲突中的毁灭,落眼人生苦难等从而激起崇高感情
➢ 中国记者“哀而不伤”弥和询问和疑问,默察的态度超然看情感与意识 的挣扎,用人的精神消解悲剧事件的悲。人物描写对集体无意识的趋同, 强调悲剧性格的自我完善和理性感悟化解悲剧冲突。
14
“善在个体”
▪ 柏拉图思想曾是西方封建社会控制新闻事 业的理论根据
▪ 西方的群体意识是与个人对立的、外在的, 往往体现在一个超越于一切个人之上的法 律或暴君身上,最终成为一个高悬于人世 之上的人格神——上帝
▪ “个人主义的原始契机” ▪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 社会责任理论
15
中国传播者
▪ “士志于道”传统道德对中国记者的投射 ▪ 慷慨——何多 梁启超、范长江 ▪ 崇“善”而伤“真”中国新闻道德的历史
新闻专题报道
西方新闻报道写作
1
西方奥运报道选读
➢链接文件夹文章 ➢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评论等
➢ 西方报道的倾向性 ➢ 注闻思维的相似与歧异
▪ 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 哲学观念的渗入 ▪ 诗学、戏剧文化观念的影响
▪ 文化观念的影响 ▪ 时空观念的影响
▪ 中国哲学艺术语言注重心理时空,注重时间,空 间常表现为流动空间,心理视点动态延展的时间 流,心理视点是散点透视 。平面化
9
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制约力
▪ 中西新闻传播背后的“天人合一”与“天 人分裂”的文化观念
➢ “天人合一”文化倾向 ➢ “天人分裂”文化倾向
10
“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文化倾向的意义在于,人世万物相通相融, 价值体系在于个人心中,内在于人与万事万物的贯通之中, 注重个人修养、注重人伦关系
▪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 人,对个体人格的注重只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主观外推的
认识论方法,逐渐形成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绝对价值取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思想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宗法人伦的道德观具备同一性 ▪ 内倾性格、模糊直觉、伦理关系、整体意识、乐感心态 ▪ “礼” ▪ “唯礼是从” “礼”对中国新闻传播的约束
▪ “这一个”,强调人的个性
➢ 西方人物特稿把人物个性的握作为起点和终点 ➢ 索尔·佩特展现"活生生的人"
18
中西道德哲学制约下的内在尺度
▪ 重大人物报道
➢ 中 道德崇拜 报道对象让人仰视,高不可攀 ➢ 西 英雄崇拜 个性特意,普通人的一面
▪ 非重大人物报道 ▪ 非人物性报道
➢ 中 严峻峭拔,少见人的色彩,概念化,可读性 差
➢ 西 人情味,可读性强,流域浅薄,轻飘
19
中西新闻道德派生的新闻写作模 式
▪ 中,侧重于写意意境感、概括性强 ▪ 西,侧重写实,可感性强 ▪ 事实运用模式
➢ 中,整体性,连贯性,概括性,构成较大的新闻场景和新闻背景 ➢ 西,片段性,跳跃性和细节性
▪ 情感运用模式
➢ 中,站在阶级、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情感表达慷慨多气 ➢ 西,用事实排列组合达到情感表达的目的 ▪ 价值判断表达模式 ➢ 中,主题先行;西,模糊性,言外 ▪ 语言模式
▪ 举例
7
文化观念的影响
▪ 叙事文体
➢ 中国报道 叙事单一化和平面化“写什么” ➢ 西方媒体人追求独创性、随意性和丰富性“怎
么写” ➢ 举例
8
时空观念的影响
▪ 西方哲学艺术语言注重自然时空,偏重空间的自 然真实性,空间型构造,心理视点是焦点透视
➢ 西方新闻思维注重从时空定势中给予新闻事件和人物 以真实感,新闻事件界限鲜明,善于截取片段,用细 节、氛围、对话等重构 新闻事件相对独立的构件,甚 至让新闻事件在一个场景中完成。立体化
4
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 举例 ▪ 中国记者偏重新闻的教化功能,表达共有情感 ▪ 西方记者偏向于新闻的信息功能,表达一种个体精神极强的情感 ▪ 西方“酒神”文化“酒神精神”个体生命的酣畅放纵,富于非理性、
情感意味。 ▪ 中国《诗经》“兴”“同”“天人合一”,富于理性,伦理意味。 ▪ 悲剧性事件和人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