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尖子生培优竞赛专题辅导第二十讲数学建模(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尖子生培优竞赛专题辅导第二十讲 数学建模(含答案)

第二十讲 数学建模趣题引路】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每件产品的出厂价为50元,其成本为25元。
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平均每生产一件产品有0.5m 3污水排出,为了净化环境,工厂设计两种方案对污水进行处理.方案1:工厂污水先净化处理后再排出;每处理1m 3污水所有原材料费为2元,并且每月排污设备损耗费为30000元;方案2:工厂将污水排到污水厂统一处理,每处理1m 3污水需付14元排污费.问题:(1)设工厂每月生产x 件产品,每月利润为y 元,分别求出依方案1和方案2处理污水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设工厂每月生产量为6000件产品时,你若作为厂长在不污染环境,又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应选用哪种处理污水的方案?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解析(1)设选用方案1,每月利润为y 1,元,选用方案2,每月利润为y 2,元,则: y 1=(50-25) x -2×0.5x -30000=24x -30000,y 2=(50-25) x -14×0.5x =18x . 故y 1=24x -30000,y 2=18x ;(2)当x =6000时,y 1=24×6000-30000=114000(元),y 2=18x =18×6000=108000(元) ∴y 1>y 2.答:我若作为厂长,应选方案1.点评 本例是生产经营决策问题,其难点在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构建函数关系式,然后,通过问题中所给的条件判断,若不能判断,就要进行分类讨论.知识延伸】例 某工厂有14m 长的旧墙一面,现在准备利用这面旧墙,建造平面图形为矩形,面积为126m 2的厂房,工程条件为:①建1m 新墙的费用为a 元;②修1m 旧墙的费用为4a元;③拆去1m 旧墙,用所得材料建造1m 新墙的费用为2a元,经过讨论有两种方案;(I )利用旧墙的一段x m (x <14)为矩形厂房一面的边长;(Ⅱ)矩形厂房利用旧墙的一面边长为x (x ≥14).问:如何利用旧墙,即x 为多少米时,建墙费用最省?(I )(Ⅱ)两种方案哪个更好?解析 设利用旧墙的一面矩形边长为x m ,则矩形的另一边长为126xm . (I )利用旧墙的一段x m(x <14)为矩形一面边长,则修旧墙费用为x ·4a元,将剩余的旧墙拆得材料建新墙的费用为(14-x )·2a 号元,其余建新墙的费用为(2x +2126x⨯-14)·a 元.故总费用为142523621471424a x x y x a x a a x x -⎛⎫⎛⎫=•+•++-•=+- ⎪ ⎪⎝⎭⎝⎭.(0<x <14)∴7135y a a ⎡⎤≥=⎢⎥⎣⎦.当且仅当364x x =,即x =12 m 时,y min =35a (元); (Ⅱ)若利用旧墙的一面矩形边长x ≥14,则修旧墙的费用为4a ·14=72a 元,建新墙的费用为(2x +252x-14)a 元 故总费用为725271262142722y a x a a a x x x ⎛⎫⎛⎫=++-=++- ⎪ ⎪⎝⎭⎝⎭(x ≥14) 设14≤x 1<x ₂,则x 1-x ₂<0,x 1x ₂>196, 则()121212121261261261x x x x x x x x ⎛⎫⎛⎫⎛⎫+-+=-- ⎪ ⎪ ⎪⎝⎭⎝⎭⎝⎭∴函数y=x +126x-14在区间(14,+∞)上为增函数. 故当x =14时,y min =72a +2a (14+12614-7)=35.5a >35a 综上讨论可知,采用第(I )方案,建墙总费用最省,为35a 元.点评 解答选择方案应用题同处理其他应用题一样,重点要过好三关(1)事理关:读懂题意,知道讲的是什么事情,要比较的对象是什么;(2)文理关:把实际问题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然后用数学式子表达数学关系式;(3)数理关: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要对数学知识有检索的能力,认定或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完成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好题妙解】佳题新题品味例 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有A 、B 两家公司分别开出他们的工资标准:A 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为1500元,以后每月工资比上一年工资增加230元;B 公司允诺第一个月工资为2000元,以后每月工资在上一年月工资基础上递增5%,设某人年初被A 、B 两家公司同时录取、试问:(1)若该人打算在A 公司或B 公司连续工作n 年,则他第n 年的月工资收入各为多少? (2)如该人打算连续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仅以工资收入来看,该人去哪家公司较合算?解析(1)此人在A 、B 公司第n 年的月工资数分别为a n =1500+230(n -1),b n =2000(1+5%)n -1,其中n 为正整数;(2)若该人在A 公司连续工作10年,则他的工资收入总量为12(a 1+a 2+……+a 10)=304200(元).若该人在B 公司连续工作10年,则他的工资收入总量为12(b 1+b 2+……+b 10) =301869(元)故该人应选择在A 公司工作.点评 最佳方案的选择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无穷乐趣,同时也从数学角度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道理.中考真题欣赏例(长沙市)某商场经营一批进价为2元一件的小商品,在市场营销中发现此商品的日销售单价x元与日销售量y之间有如下关系:(1)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图1)中:①根据提供的数据描出实数对(x,y)对应点;②猜测并确定日销售量y件与日销售单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2)设经营此商品的日销售利润为p元,根据日销售规律:①试求出日销售利润p元与日销售单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日销售单价x为多少元时,才能获得最大日销售利润?试问:日销售利润p是否存在最小值?若有,试求出,若无,试说明理由;②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日销售利润p元与日销售单价x元之间的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写出x 与p的取值范围.解析(1)①准确描出四点位置;②猜测它是一次函数y=kx+b,由两点(3,18),(5,14)代人上式求得k=-2,b=24,则有y=-2x+24.(9,6),(11,2)代人同样满足,∴所求函数关系式为y=-2x+24.由实际意义知,所求函数关系式为:y=-2x+24(0≤x<12)和y=0(x≥12).(2)①p=xy-2y,即p=y(x-2)=( 24-2x)(x-2) =-2x2+28x-48=-2(x-7)2+50.当x=7时,日销售利润取最大值50元.当x>12时,此时无人购买,故此时利润p=0(x≥12).由实际意义知,当销售价x=0即亏完本卖出,此时利润p=-48,即为最小值;②据实际意义有:0≤x<2时,亏本卖出.当x=2或x=12时,利润p=0.当x>12时,即高价卖出,无人购买,p=0.故作出图象,(图2)由图象知,x≥0,-48≤p≤50.例 (1998年“粗冲之杯”初中数学邀请赛)某商店将进货价每个10元的商品按每个18元售出时,每天可卖出60个,商店经理在市场上做了一番调查后发现,若将这种商品的售价(在每个18元的基础上)每提高1元,则日销售就减少5个;若将这种商品的售价(在每个18元的基础上)每降低1元,则日销售量就增加10个,为获得每日最大利润,此商品售价应定为多少元?解析 设商品每个售价x 元,每日利润为y 元,则当x >18时,y =[60-5(x -18)](x -10)=-5(x -20)2+500, 即在商品提价时,提到20元时,max y =500元;当x <18时,y =()()60101810x x +--⎡⎤⎣⎦=()21017490x --+. 即在商品降价时,降到17元时,max y =490元.综上可得,此商品售价定为20元时,才能获得每日最大利润.点评:本题首先应搞清题目的意思,设未知数,转化为函数问题,因为售价的上升或下降,利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故应分情况讨论.过关检测】A 级1.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min ,再付话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min ,付话费0.6元(本题通话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内通话x min ,两种方式的费用分别为1y 元和2y 元.(1)写出1y ,2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费用相同?(3)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 min ,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合算些?2.某旅行社有客房120间,每间房的日租金为50元,每天都客满.旅社装修后要提高租金,经市场调查,如果一间客房的日租金每增加5元,则客房每天出租会减少6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每间客房将日租金提高到多少元时,客房日租金的总收入最高? 比装修前日租金总收入增加多少元?3.某商场经销一种商品,由于进货时价格比原进价降低了6.4%,使得利润增加了8个百分点,那么经销这种商品原来的利润率是多少?B 级1.某环形道路上顺时针排列着4所中学:1A ,2A ,3A ,4A ,它们顺次有彩电15台,8台,5台,12台.为使各校的彩电数相同,允许一些中学向相邻中学调出彩电.问怎样调配才能使调出的彩电台数最少?并求调出彩电的最少总台数.2.某家电生产企业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决定调整产品生产方案,准备每周(按120个工时计算)生产空调器,彩电、冰箱共360台,且冰箱至少生产60台,已知生产这些家电产品每台所需工时和每台产值如下表:问:每周应生产空调器、彩电、冰箱各多少台,才能使产值最高,最高产值是多少?。
2020-2021中考数学培优(含解析)之相似含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数学培优(含解析)之相似含详细答案一、相似1.如图,△ABC是一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6cm,高AD=24cm,要加工成矩形零件,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E、F分别在AB、AC上.求:(1)AK为何值时,矩形EFGH是正方形?(2)若设AK=x,S EFGH=y,试写出y与x的函数解析式.(3)x为何值时,S EFGH达到最大值.【答案】(1)解:设边长为xcm,∵矩形为正方形,∴EH∥AD,EF∥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 = 、 = ,由题意知EH=x,AD=24,BC=16,EF=x,即 = , = ,∵BE+AE=AB,∴ + = + =1,解得x= ,∴AK= ,∴当时,矩形EFGH为正方形(2)解:设AK=x,EH=24-x,∵EHGF为矩形,∴ = ,即EF= x,∴S EFGH=y= x•(24-x)=- x2+16x(0<x<24)(3)解:y=- x2+16x配方得:y= (x-12)2+96,∴当x=12时,S EFGH有最大值96【解析】【分析】(1)设出边长为xcm,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出,EH∥AD,EF∥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对应线段成比例,代入相关数据求解即可。
(2)设AK=x,则EH=16-x,根据平行的两三角形相似,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EF的长,根据矩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y与x的函数解析式。
(3)将(2)中的函数解析式转化为顶点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出矩形EFGH的面积取最大值时的x的值。
2.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AC=BC,D是AB边上的中点,Rt△EFG的直角顶点E在AB边上移动.(1)如图1,若点D与点E重合且EG⊥AC、DF⊥BC,分别交AC、BC于点M、N,易证EM=EN;如图2,若点D与点E重合,将△EFG绕点D旋转,则线段EM与EN的长度还相等吗?若相等请给出证明,不相等请说明理由;(2)将图1中的Rt△EGF绕点D顺时针旋转角度α(0∘<α<45∘). 如图2,在旋转过程中,当∠MDC=15∘时,连接MN,若AC=BC=2,请求出线段MN的长;(3)图3, 旋转后,若Rt△EGF的顶点E在线段AB上移动(不与点D、B重合),当AB=3AE 时,线段EM与EN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当AB=m·AE时,线段EM与EN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答案】(1)解:EM=EN;原因如下:∵∠ACB=90° AC=BC D是AB边上的中点∴DC=DB ∠ACD=∠B=45°∠CDB=90°∴∠CDF+∠FDB=90°∵∠GDF=90°∴∠GDC+∠CDF=90°∴∠CDM=∠BDN在△CDM和△BDN中∠MCD=∠B,DC=DB,∠CDM=∠BDN,∴△CDM≌△BDN ∴DM=DN 即EM=EN(2)解:作DP⊥AC于P,则∠CDP=45° CP=DP=AP=1∵∠CDG=15°∴∠MDP=30°∵cos∠MDP=∴DM=, DM=DN,∵△MN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MN=(3)NE=2ME;EN=(m-1)ME【解析】【解答】解:(3)NE=2ME,EN=(m-1)ME证明:如图3,过点E作EP⊥AB交AC于点P则△AE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B=90°∴AE=PE ∵AB=3AE ∴BE=2AE ∴BE=2PE又∵∠MEP+∠PEN=90°∠PEN+∠NEB=90°∴∠MEP=∠NEB又∵∠MPE=∠B=45°∴△PME∽△BNE∴,即EN=2EM由此规律可知,当AB=m·AE时,EN=(m-1)·ME【分析】(1)EM=EN;原因如下: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C=DB ∠ACD=∠B=45°∠CDB=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出∠CDM=∠BDN,然后由ASA判断出△CDM≌△BDN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DM=DN 即EM=EN;(2)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DP=45°CP=DP=AP=1,根据角的和差得出∠MDP=30°,根据余弦函数的定义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由cos∠MDP=得出DM的长,又DM=DN,故△MN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MN 的长;(3)NE=2ME,EN=(m-1)ME,如图3,过点E作EP⊥AB交AC于点P,则△AE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B=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出∠MEP=∠NEB然后判断出△PME∽△BNE,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出u结论,由此规律可知,当AB=m·AE时,EN=(m-1)·ME3.如图,△ABC内接于⊙O,且AB=AC.延长BC到点D,使CD=CA,连接AD交⊙O于点E.(1)求证:△ABE≌△CDE;(2)填空:①当∠ABC的度数为________时,四边形AOCE是菱形;②若AE=6,BE=8,则EF的长为________.【答案】(1)证明:∵AB=AC,CD=CA,∴∠ABC=∠ACB,AB=CD.∵四边形ABCE是圆内接四边形,∴∠ECD=∠BAE,∠CED=∠ABC.∵∠ABC=∠ACB=∠AEB,∴∠CED=∠AEB,∴△ABE≌△CDE(AAS)(2)60;【解析】【解答】解:(2)①当∠ABC的度数为60°时,四边形AOCE是菱形;理由是:连接AO、OC.∵四边形ABCE是圆内接四边形,∴∠ABC+∠AEC=180°.∵∠ABC=60,∴∠AEC=120°=∠AOC.∵OA=OC,∴∠OAC=∠OCA=30°.∵AB=AC,∴△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ACB=∠CAD+∠D.∵AC=CD,∴∠CAD=∠D=30°,∴∠ACE=180°﹣120°﹣30°=30°,∴∠OAE=∠OCE=60°,∴四边形AOCE是平行四边形.∵OA=OC,∴▱AOCE是菱形;②由(1)得:△ABE≌△CDE,∴BE=DE=8,AE=CE=6,∴∠D=∠EBC.∵∠CED=∠ABC=∠ACB,∴△ECD∽△CFB,∴ = .∵∠AFE=∠BFC,∠AEB=∠FCB,∴△AEF∽△BCF,∴ = ,∴EF= =.故答案为:①60°;② .【分析】(1)由题意易证∠ABC=∠ACB,AB=CD;再由四点共圆和已证可得∠ABC=∠ACB=∠AEB,∠CED=∠AEB,则利用AAS可证得结论;(2)①连接AO、CO.宪政△ABC是等边三角形,再证明四边形AOCE是平行四边形,又AO=CO可得结论;②先证△ECD∽△CFB,可得EC:ED=CF:BC=6:8;再证△AEF∽△BCF,则AE:EF=BC:CF,从而求出EF.4.书籍开本有数学开本指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如图①,将一张矩形印刷用纸对折后可以得到2开纸,再对折得到4开纸,以此类推可以得到8开纸、16开纸……若这张矩形印刷用纸的短边长为a.(1)如图②,若将这张矩形印刷用纸ABCD(AB BC)进行折叠,使得BC与AB重合,点C落在点F处,得到折痕BE;展开后,再次折叠该纸,使点A落在E处,此时折痕恰好经过点B,得到折痕BG,求的值.(2)如图③,2开纸BCIH和4开纸AMNH的对角线分别是HC、HM.说明HC⊥HM.(3)将图①中的2开纸、4开纸、8开纸和16开纸按如图④所示的方式摆放,依次连接点A、B、M、I,则四边形ABMI的面积是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结果)【答案】(1)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 ∠C 90°.∵第一次折叠使点C落在AB上的F处,并使折痕经过点B,∴∠CBE ∠FBE 45°,∴∠CBE ∠CEB 45°,∴BC CE a,BE .∵第二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处,得到折痕BG,∴AB BE ,∴(2)解:根据题意和(1)中的结论,有AH BH ,.∴.∵四边形ABCD是矩形,∴∠A ∠B 90°,∴△MAH∽△HBC,∴∠AHM ∠BCH.∵∠BCH ∠BHC 90°,∴∠AHM ∠BHC 90°,∴∠MHC 90°,∴HC⊥HM.(3)【解析】【解答】解:(3)如图④,根据题意知(1)中的结论,有BC=AD= a,AF=IG= a,NI=MP= a,OP= a,又∵∠C=∠ADE=90°, ∠BEC=∠AED,∴∆BCE≌∆ADE,∴S ∆BCE=S ∆ADE,同理可得,S ∆AFH=S ∆IGH, S ∆INQ=S ∆MPQ,∴四边形ABMI的面积=S矩形ADOF+S矩形IGON+S梯形BMPC= .【分析】(1)利用矩形的性质及第一次折叠使点C落在AB上的F处,可得出∠CBE=∠FBE=∠CEB=45°,可得出CE=BC,利用勾股定理可用含a的代数式求出BE的长,再根据第二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处,得到折痕BG,可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出AB的长,然后求出AB与BC的比值。
2020-2021九年级培优一元二次方程组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2020-2021九年级培优一元二次方程组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一元二次方程 1.解下列方程:(1)x 2﹣3x=1. (2)12(y+2)2﹣6=0. 【答案】(1)12313313,22x x +-==;(2)12223,223y y =-+=--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公式法求解即可; (2)利用直接开方法解即可;试题解析:解:(1)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式,得x 2﹣3x ﹣1=0, ∵b 2﹣4ac=13>0 ∴.∴12313313,22x x +-==.(2)(y+2)2=12, ∴或,∴12223,223y y =-+=--2.如图,在△ABC 中,AB =6cm ,BC =7cm ,∠ABC =30°,点P 从A 点出发,以1cm/s 的速度向B 点移动,点Q 从B 点出发,以2cm/s 的速度向C 点移动.如果P 、Q 两点同时出发,经过几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4cm 2?【答案】经过2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4cm 2. 【解析】 【分析】作出辅助线,过点Q 作QE ⊥PB 于E ,即可得出S △PQB =12×PB×QE ,有P 、Q 点的移动速度,设时间为t 秒时,可以得出PB 、QE 关于t 的表达式,代入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如图,过点Q作QE⊥PB于E,则∠QEB=90°.∵∠ABC=30°,∴2QE=QB.∴S△PQB=12•PB•QE.设经过t秒后△PBQ的面积等于4cm2,则PB=6﹣t,QB=2t,QE=t.根据题意,12•(6﹣t)•t=4.t2﹣6t+8=0.t2=2,t2=4.当t=4时,2t=8,8>7,不合题意舍去,取t=2.答:经过2秒后△PBQ的面积等于4cm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运用,注意对所求的值进行检验,对于不合适的值舍去.3.解方程:(3x+1)2=9x+3.【答案】x1=﹣13,x2=23.【解析】试题分析: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试题解析:方程整理得:(3x+1)2﹣3(3x+1)=0,分解因式得:(3x+1)(3x+1﹣3)=0,可得3x+1=0或3x﹣2=0,解得:x1=﹣13,x2=23.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题关键是认真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然后再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中合理选择即可.4.“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即为母亲节,节日前夕巴蜀中学学生会计划采购一批鲜花礼盒赠送给妈妈们.(1)经过和花店卖家议价,可在原标价的基础上打八折购进,若在花店购买80个礼盒最多花费7680元,请求出每个礼盒在花店的最高标价;(用不等式解答)(2)后来学生会了解到通过“大众点评”或“美团”同城配送会在(1)中花店最高售价的基础上降价25%,学生会计划在这两个网站上分别购买相同数量的礼盒,但实际购买过程中,“大众点评”网上的购买价格比原有价格上涨52m%,购买数量和原计划一样:“美团”网上的购买价格比原有价格下降了920m元,购买数量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15m%,最终,在两个网站的实际消费总额比原计划的预算总额增加了152m%,求出m的值.【答案】(1)120;(2)20.【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介绍两种解法:解法一:设标价为x元,列不等式为0.8x•80≤7680,解出即可;解法二:根据单价=总价÷数量先求出1个礼盒最多花费,再除以折扣可求出每个礼盒在花店的最高标价;(2)先假设学生会计划在这两个网站上分别购买的礼盒数为a个礼盒,表示在“大众点评”网上的购买实际消费总额:120a(1﹣25%)(1+52m%),在“美团”网上的购买实际消费总额:a[120(1﹣25%)﹣920m](1+15m%);根据“在两个网站的实际消费总额比原计划的预算总额增加了152m%”列方程解出即可.试题解析:(1)解:解法一:设标价为x元,列不等式为0.8x•80≤7680,x≤120;解法二:7680÷80÷0.8=96÷0.8=120(元).答:每个礼盒在花店的最高标价是120元;(2)解:假设学生会计划在这两个网站上分别购买的礼盒数为a个礼盒,由题意得:120×0.8a(1﹣25%)(1+52m%)+a[120×0.8(1﹣25%)﹣920m](1+15m%)=120×0.8a(1﹣25%)×2(1+ 152m%),即72a(1+52m%)+a(72﹣920m)(1+15m%)=144a(1+ 152m%),整理得:0.0675m2﹣1.35m=0,m2﹣20m=0,解得:m1=0(舍),m2=20.答:m的值是20.点睛:本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二问有难度,正确表示出“大众点评”或“美团”实际消费总额是解题关键.5.∵1.7×35=59.5,1.7×80=136<151∴这家酒店四月份用水量不超过m吨(或水费是按y=1.7x来计算的),五月份用水量超过m 吨(或水费是按来计算的)则有151=1.7×80+(80-m )×即m 2-80m+1500=0 解得m 1=30,m 2=50.又∵四月份用水量为35吨,m 1=30<35,∴m 1=30舍去. ∴m=50 【解析】6.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1(1)104x k x k -+++=有两个实数根. (1)求k 的取值范围;(2)若方程的两实数根分别为1x ,2x ,且221212615x x x x +=-,求k 的值.【答案】(1)32k ≥ (2)4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方程的系数结合根的判别式即可得出230k ∆=-≥ ,解之即可得出结论.根据韦达定理可得:212121114x x k x x k ,+=+⋅=+ ,结合221212615x x x x +=- 即可得出关于k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k 值,再由⑴的结论即可确定k 值. 试题解析:因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以()22114112304k k k ⎛⎫⎡⎤∆=-+-⨯⨯+=-≥ ⎪⎣⎦⎝⎭, 解得32k ≥. 根据韦达定理,()221212111141 1.114k k x x k x x k +-++=-=+⋅==+,因为221212615x x x x +=-,所以()212128150x x x x +-+=,将上式代入可得()2211811504k k ⎛⎫+-++= ⎪⎝⎭,整理得2280k k --= ,解得 1242k k ,==- ,又因为32k ≥,所以4k =.7.解下列方程:(1)2x2-4x-1=0(配方法);(2)(x+1)2=6x+6.【答案】(1)x1=1x2=11=-1,x2=5.【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先移项,再加减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完成配方,再根据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即可;(2)根据因式分解法,先移项,再提公因式即可把方程化为ab=0的形式,然后求解即可.试题解析:(1)由题可得,x2-2x=12,∴x2-2x+1=32.∴(x-1)2=32.∴x-1=.∴x1=1x2=1(2)由题可得,(x+1)2-6(x+1)=0,∴(x+1)(x+1-6)=0.∴x+1=0或x+1-6=0.∴x1=-1,x2=5.8.沙坪坝区各街道居民积极响应“创文明城区”活动,据了解,某街道居民人口共有7.5万人,街道划分为A,B两个社区,B社区居民人口数量不超过A社区居民人口数量的2倍.(1)求A社区居民人口至少有多少万人?(2)街道工作人员调查A,B两个社区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情况发现:A社区有1.2万人知晓,B社区有1.5万人知晓,为了提高知晓率,街道工作人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加强宣传,A社区的知晓人数平均月增长率为m%,B社区的知晓人数第一个月增长了45m%,第二月在第一个月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m%,两个月后,街道居民的知晓率达到92%,求m的值.【答案】(1)A社区居民人口至少有2.5万人;(2)m的值为50.【解析】【分析】(1)设A社区居民人口有x万人,根据“B社区居民人口数量不超过A社区居民人口数量的2倍”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2)A社区的知晓人数+B社区的知晓人数=7.5×92%,据此列出关于m的方程并解答.【详解】解:(1)设A社区居民人口有x万人,则B社区有(7.5-x)万人,依题意得:7.5-x≤2x,解得x≥2.5.即A 社区居民人口至少有2.5万人; (2)依题意得:1.2(1+m %)2+1.5×(1+45m %)+1.5×(1+45m %)(1+2m %)=7.5×92%, 解得m =50 答:m 的值为50.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题中相关数据的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或方程.9.如图,在Rt ABC V 中,90B =o ∠,10AC cm =,6BC cm =,现有两点P 、Q 的分别从点A 和点B 同时出发,沿边AB ,BC 向终点C 移动.已知点P ,Q 的速度分别为2/cm s ,1/cm s ,且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移动,设P ,Q 两点移动时间为xs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x ,使得四边形APQC 的面积等于216cm ?若存在,请求出此时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假设不成立,四边形APQC 面积的面积不能等于216cm ,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列出BQ 、PB 的表达式,再列出方程,判断根的情况. 【详解】解:∵90B ∠=o ,10AC =,6BC =, ∴8AB =.∴BQ x =,82PB x =-;假设存在x 的值,使得四边形APQC 的面积等于216cm , 则()1168821622x x ⨯⨯--=, 整理得:2480x x -+=, ∵1632160=-=-<V ,∴假设不成立,四边形APQC 面积的面积不能等于216cm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方程根的判别方法、理解方程的意义是本题的解题关键.10.解方程:(x +1)(x -1)=22x. 【答案】x 1=2+3,x 2=2-3.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方程的特点,根据平方差公式化为一般式,然后可根据公式法求解即可. 试题解析:(x +1)(x -1)=22x x 2-22x-1=0 ∵a=1,b=-22,c=-1 ∴△=b 2-4ac=8+4=12>0∴x=24b b c a -±-=2±3∴x 1=2+3,x 2=2-3.11.(问题)如图①,在a×b×c (长×宽×高,其中a ,b ,c 为正整数)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长方体的个数是多少? (探究)探究一:(1)如图②,在2×1×1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棱AB 上共有1+2=232⨯=3条线段,棱AC ,AD 上分别只有1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3×1×1=3. (2)如图③,在3×1×1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棱AB 上共有1+2+3=342⨯=6条线段,棱AC ,AD 上分别只有1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6×1×1=6. (3)依此类推,如图④,在a×1×1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棱AB 上共有1+2+…+a=()a a 12+线段,棱AC ,AD 上分别只有1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______. 探究二:(4)如图⑤,在a×2×1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棱AB 上有()a a 12+条线段,棱AC上有1+2=232⨯=3条线段,棱AD 上只有1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a a 12+×3×1=()3a a 12+.(5)如图⑥,在a×3×1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棱AB 上有()a a 12+条线段,棱AC上有1+2+3=342⨯=6条线段,棱AD 上只有1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______. (6)依此类推,如图⑦,在a×b×1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长方体的个数为______.探究三:(7)如图⑧,在以a×b×2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棱AB 上有()a a 12+条线段,棱AC 上有()b b 12+条线段,棱AD 上有1+2=232⨯=3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3a a 12+×()b b 12+×3=()()3ab a 1b 14++.(8)如图⑨,在a×b×3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棱AB 上有()a a 12+条线段,棱AC上有()b b 12+条线段,棱AD 上有1+2+3=342⨯=6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______.(结论)如图①,在a×b×c 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长方体的个数为______.(应用)在2×3×4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长方体的个数为______.(拓展)如果在若干个小立方块组成的正方体中共有1000个长方体,那么组成这个正方体的小立方块的个数是多少?请通过计算说明你的结论.【答案】探究一:(3)()a a12+;探究二:(5)3a(a+1);(6)()()ab a1b14++;探究三:(8)()()3ab a1b12++;【结论】:①()()()abc a1b1c18+++;【应用】:180;【拓展】:组成这个正方体的小立方块的个数是64,见解析.【解析】【分析】(3)根据规律,求出棱AB,AC,AD上的线段条数,即可得出结论;(5)根据规律,求出棱AB,AC,AD上的线段条数,即可得出结论;(6)根据规律,求出棱AB,AC,AD上的线段条数,即可得出结论;(8)根据规律,求出棱AB,AC,AD上的线段条数,即可得出结论;(结论)根据规律,求出棱AB,AC,AD上的线段条数,即可得出结论;(应用)a=2,b=3,c=4代入(结论)中得出的结果,即可得出结论;(拓展)根据(结论)中得出的结果,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探究一、(3)棱AB上共有()a a12+线段,棱AC,AD上分别只有1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a a12+×1×1=()a a12+,故答案为() a a12+;探究二:(5)棱AB上有()a a12+条线段,棱AC上有6条线段,棱AD上只有1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a a12+×6×1=3a(a+1),故答案为3a(a+1);(6)棱AB上有()a a12+条线段,棱AC上有()b b12+条线段,棱AD上只有1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a a12+×()b b12+×1=()()ab a1b14++,故答案为()() ab a1b14++;探究三:(8)棱AB 上有()a a 12+ 条线段,棱AC 上有()b b 12+条线段,棱AD 上有6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a a 12+ ×()b b 12+×6=()()3ab a 1b 12++,故答案为()()3ab a 1b 12++;(结论)棱AB 上有()a a 12+ 条线段,棱AC 上有()b b 12+条线段,棱AD 上有()c c 12+条线段,则图中长方体的个数为()a a 12+×()b b 12+×()c c 12+=()()()abc a 1b 1c 18+++,故答案为()()()abc a 1b 1c 18+++;(应用)由(结论)知,()()()abc a 1b 1c 18+++,∴在2×3×4个小立方块组成的长方体中,长方体的个数为()()()2342131418⨯⨯⨯+⨯+⨯+=180,故答案为为180;拓展:设正方体的每条棱上都有x 个小立方体,即a=b=c=x ,由题意得33(1)8x x +=1000, ∴[x (x+1)]3=203, ∴x (x+1)=20,∴x 1=4,x 2=-5(不合题意,舍去) ∴4×4×4=64所以组成这个正方体的小立方块的个数是64.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已知得出规律,题目较好,但有一定的难度,是一道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12.阅读下面的例题, 范例:解方程x 2﹣|x|﹣2=0,解:(1)当x≥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解得:x 1=2,x 2=﹣1(不合题意,舍去). (2)当x <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解得:x 1=﹣2,x 2=1(不合题意,舍去). ∴原方程的根是x 1=2,x 2=﹣2请参照例题解方程x 2﹣|x ﹣10|﹣10=0.【答案】x 1=4,x 2=﹣5.【解析】【分析】分为两种情况:当x≥10时,原方程化为x 2﹣x=0,当x <1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0,分别求出方程的解即可.【详解】当x≥10时,原方程化为x 2﹣x+10﹣10=0,解得x 1=0(不合题意,舍去),x 2=1(不合题意,舍去);当x <1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0,解得x 3=4,x 4=﹣5,故原方程的根是x 1=4,x 2=﹣5.【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解此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去掉绝对值符号.1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1=0.(1)当b=a+2时,利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方程根的情况;(2)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a ,b 的值,并求此时方程的根.【答案】(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b=-2,a=1时,x 1=x 2=﹣1.【解析】【详解】分析:(1)求出根的判别式24b ac ∆=-,判断其范围,即可判断方程根的情况.(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240b ac ∆=-=,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a ,b 的值即可.详解:(1)解:由题意:0a ≠.∵()22242440b ac a a a ∆=-=+-=+>,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答案不唯一,满足240b ac -=(0a ≠)即可,例如:解:令1a =,2b =-,则原方程为2210x x -+=,解得:121x x ==.点睛:考查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根的判别式24b ac ∆=-, 当240b ac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240b ac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240b ac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14.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c )x 2+2bx+(a ﹣c )=0,其中a 、b 、c 分别为△ABC 三边的长.(1)如果x=﹣1是方程的根,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如果△ABC是等边三角形,试求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答案】(1) △ABC是等腰三角形;(2)△ABC是直角三角形;(3) x1=0,x2=﹣1.【解析】试题分析:(1)直接将x=﹣1代入得出关于a,b的等式,进而得出a=b,即可判断△ABC 的形状;(2)利用根的判别式进而得出关于a,b,c的等式,进而判断△ABC的形状;(3)利用△ABC是等边三角形,则a=b=c,进而代入方程求出即可.试题解析:(1)△ABC是等腰三角形;理由:∵x=﹣1是方程的根,∴(a+c)×(﹣1)2﹣2b+(a﹣c)=0,∴a+c﹣2b+a﹣c=0,∴a﹣b=0,∴a=b,∴△ABC是等腰三角形;(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2b)2﹣4(a+c)(a﹣c)=0,∴4b2﹣4a2+4c2=0,∴a2=b2+c2,∴△ABC是直角三角形;(3)当△ABC是等边三角形,∴(a+c)x2+2bx+(a﹣c)=0,可整理为:2ax2+2ax=0,∴x2+x=0,解得:x1=0,x2=﹣1.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5.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3)x+3k=0.(1)若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k的值;(2)求证:不论k取何实数,该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答案】(1)k=1;(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把x=1代入方程,即可求得k的值;(2)求出根的判别式是非负数即可.【详解】(1)把x=1代入方程x2﹣(k+3)x+3k=0得1﹣(k﹣3)+3k=0,1﹣k﹣3+3k=0解得k=1;(2)证明:1,(3),3==-+=a b k c k24Q∆=-b ac∴△=(k+3)2﹣4•3k =(k﹣3)2≥0,所以不论k取何实数,该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以及根的判别式,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关键.。
七年级数学尖子生培优竞赛专题辅导第二十讲 点共线与线共点(含答案)

第二十讲 点共线与线共点趣题引路】例1 证明梅涅劳斯定理:如图20-1,在△ABC 中,一直线截△ABC 的三边AB 、AC 及BC 的延长线于D 、E 、F 三点。
求证:1=⋅⋅DBADEA CE FC BF 解析:左边是比值的积,而右边是1,转化比值使其能约简,想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作平行线即可. 证明过点C 作CG /∥EF 交AB 于G . ,,BF BD EC DGCF DG AE AD∴== ∴1=⋅⋅=⋅⋅BDADAD DG DG BD BD AD EA CE FC BF例2 证明塞瓦定理:如图20-2,在△ABC 内任取一点P ,直线AP 、BP 、CP 分别与BC 、CA 、AB 相交于D 、E 、F ,求证:1=⋅⋅FBAF EA CE DC BD 证明,,.BCP ACPABP ACP BAP BCPS S S BD CE AF DC S EA S FB S ∆∆∆∆∆∆===∴1=⋅⋅=⋅⋅∆∆∆∆∆∆BCPACPABP BCP ACP ABP S S S S S S FB AF EA CE DC BD知识拓展】1.证明三点共线和三线共点的问题,是几何中常遇到的困难而有趣的问题,解这类问题一定要掌握好证三点共线和三线共点的基本方法。
2.证明三点共线的方法是:(1)利用平角的概念,证明相邻两角互补、 (2)当AB ±BC =AC 时,A 、B 、C 三点共线。
(3)用同一方法证明A 、B 、C 中一点必在另两点的连线上。
(4)当AB 、BC 平行于同一直线时,A 、B 、C 三点共线。
(5)若B 在PQ 上,A 、C 在P 、Q 两侧,∠ABP =∠CBQ 时,A 、B 、C 三点共线. (6)利用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 3.证明三线共点的基本方法是:(1)证明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在第三条直线上 (2)证明三条直线都经过某一个特定的点.(3)利用已知定理,例如任意三角形三边的中垂线交于一点,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以及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等。
九年级数学尖子生培优竞赛专题辅导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含答案)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趣通引路】话说小精灵拜数学高手为师,苦练了十八般数学技艺.一日师傅韦达对小精灵道:“师傅给你一件随身法宝——“Δ”,出去闯荡一下吧!”“小精灵拜别师傅韦达,来到“方程堡”,守门将喝道:“来者何人?”小精灵拱手答道:“晚辈小精灵奉师傅之命前来方程经见识见识.”守门将道:“先要破我一方程方能进堡!“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守门将挥手将许多数字、字母和符号排成2x 2+2xy +7y 2-10x -18y +19=0,并且问道:“你能说出实数x 、y 的值吗?”小精灵取出法宝灵机一动,将上式中的y 看成已知数,把它整理成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x 2+(2y -10)x +(7y 2-18y +19)=0.好哇!因为x 是实数,上面的方程必有实数根,所以Δ≥0,即(2y -10)2-4×2(7y 2-18y +19)≥0,可得(y -1)2≤0,一下子便得到了y =1,再将y =1代人原方程就可得x =2. 小精灵这里用的法宝“Δ”是什么呢?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当Δ>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没有实数根,反过来也成立.知识延伸】例1 已知关于x 的二次方程x ²+p 1x +q 1=0与x 2+p 2x +q 2=0,求证:当p 1p 2=2(q 1+q 2)时,这两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证明 设这两个方程的判别式为Δ1,Δ2,则Δ1+Δ2=2212p p +-4(q 1+q 2).∵p 1p 2=2(q 1+q 2),∴Δ1+Δ2=2212p p +-2p 1p 2=(p 1-p 2)2≥0.∴Δ1≥0与Δ2≥0中至少有一个成立,即两个方程中必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点评:两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可转化为证明Δ1+Δ2≥0;本题还可用反证法来证明,即假设Δ1<0且Δ2<0,则Δ1+Δ2<0,但Δ1+Δ2=(p 1-p 2)2≥0,两者矛盾,从而导出原题结论成立.例2 求函数y =(4-x )+解析 设u =x ,则u >0且y =4+u . ∴(u +x )2=4(x 2+9),即3x 2-2ux +36-u 2=0. ∵x ∈R ,故以上方程有解.∴Δ=(2u )2-4×3×(36-u 2)≥0,即u ≥27. 又u >0,∴u4y x =-+ 的最小值为4+x .好题妙解】佳题新题品味例 已知实数1234,,,a a a a 满足22222124213423()2()0a a a a a a a a a +-+++= ,求证:2213=a a a ⋅ 解析 把已知等式看成关于a 4的方程。
2020-2021九年级培优相似辅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2020-2021九年级培优相似辅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相似1.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点A(﹣4,0)和B(1,0),与y轴交于点C(0,2),动点D沿△ABC的边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起点A向终点B 运动,过点D作x轴的垂线,交△ABC的另一边于点E,将△ADE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F处,设点D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对称轴;(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EFC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设四边形DECO的面积为s,求s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答案】(1)解:把A(﹣4,0),B(1,0),点C(0,2)代入得:,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对称轴为:直线x=﹣;(2)解:存在,∵AD=2t,∴DF=AD=2t,∴OF=4﹣4t,∴D(2t﹣4,0),∵直线AC的解析式为:,∴E(2t﹣4,t),∵△EFC为直角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EFC=90°,则△DEF∽△OFC,∴,即,解得:t= ;②当∠FEC=90°,∴∠AEF=90°,∴△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 AF,即t=2t,∴t=0,(舍去),③当∠ACF=90°,则AC2+CF2=AF2,即(42+22)+[22+(4t﹣4)2]=(4t)2,解得:t= ,∴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EFC为直角三角形,此时,t= 或;(3)解:∵B(1,0),C(0,2),∴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x+2,当D在y轴的左侧时,S= (DE+OC)•OD= (t+2)•(4﹣2t)=﹣t2+4 (0<t<2);当D在y轴的右侧时,如图2,∵OD=4t﹣4,DE=﹣8t+10,S= (DE+OC)•OD= (﹣8t+10+2)•(4t﹣4),即(2<t<).综上所述:【解析】【分析】(1)(1)利用待定系数法,将点A、B、C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建立方程组求解即可。
九年级数学培优题含详细答案

九年级培优竞赛1.在如图的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0)、B(0,-4),将线段AB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AC .(1)求点C 的坐标;(2)若抛物线y =-14x 2+ax +4经过点C . 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点C 除外)使△ABP 是以AB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C 的坐标为(3,﹣1);(2)①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2x 2+12x+2; ②存在点P ,△ABP 是以AB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符合条件的点有P 1(﹣1,1),P 2(﹣2,﹣1)两点.【解析】试题分析:(1)过点C 作CD 垂直于x 轴,由线段AB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AC ,根据旋转的旋转得到AB=AC ,且∠BAC 为直角,可得∠OAB 与∠CAD 互余,由∠AOB 为直角,可得∠OAB 与∠ABO 互余,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一对角相等,再加上一对直角相等,利用ASA 可证明三角形ACD 与三角形AOB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AD=OB ,CD=OA ,由A 和B 的坐标及位置特点求出OA 及OB 的长,可得出OD 及CD 的长,根据C 在第四象限得出C 的坐标;(2)①由已知的抛物线经过点C ,把第一问求出C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列出关于a 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a 的值,确定出抛物线的解析式;②假设存在点P 使△ABP 是以AB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考虑:(i )A 为直角顶点,过A 作AP 1垂直于AB ,且AP 1=AB ,过P 1作P 1M 垂直于x 轴,如图所示,根据一对对顶角相等,一对直角相等,AB=AP 1,利用AAS 可证明三角形AP 1M 与三角形ACD 全等,得出AP 1与P 1M 的长,再由P 1为第二象限的点,得出此时P 1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中检验满足;(ii )当B 为直角顶点,过B 作BP 2垂直于BA ,且BP 2=BA ,过P 2作P 2N 垂直于y 轴,如图所示,同理证明三角形BP 2N 与三角形AOB 全等,得出P 2N 与BN 的长,由P 2为第三象限的点,写出P 2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中检验满足;(iii )当B 为直角顶点,过B 作BP 3垂直于BA ,且BP 3=BA ,如图所示,过P 3作P 3H 垂直于y 轴,同理可证明三角形P 3BH 全等于三角形AOB ,可得出P 3H 与BH 的长,由P 3为第四象限的点,写出P 3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检验,不满足,综上,得到所有满足题意的P 的坐标. 试题解析:(1)过C 作CD ⊥x 轴,垂足为D ,∵BA⊥AC,∴∠OAB+∠CAD=90°,又∠AOB=90°,∴∠OAB+∠OBA=90°,∴∠CAD=∠OBA,又AB=AC,∠AOB=∠ADC=90°,∴△AOB≌△CDA,又A(1,0),B(0,﹣2),∴OA=CD=1,OB=AD=2,∴OD=OA+AD=3,又C为第四象限的点,∴C的坐标为(3,﹣1);(2)①∵抛物线y=﹣12x2+ax+2经过点C,且C(3,﹣1),∴把C的坐标代入得:﹣1=﹣92+3a+2,解得:a=12,则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2x2+12x+2;②存在点P,△ABP是以AB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i)若以AB为直角边,点A为直角顶点,则延长CA至点P1使得P1A=CA,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BP1,过点P1作P1M⊥x轴,如图所示,∵AP1=CA,∠MAP1=∠CAD,∠P1MA=∠CDA=90°,∴△AMP1≌△ADC,∴AM=AD=2,P1M=CD=1,∴P1(﹣1,1),经检验点P1在抛物线y=﹣12x2+12x+2上;(ii)若以AB为直角边,点B为直角顶点,则过点B作BP2⊥BA,且使得BP2=AB,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BP2,过点P2作P2N⊥y轴,如图,同理可证△BP2N≌△ABO,∴NP2=OB=2,BN=OA=1,∴P2(﹣2,﹣1),经检验P2(﹣2,﹣1)也在抛物线y=﹣12x2+12x+2上;(iii)若以AB为直角边,点B为直角顶点,则过点B作BP3⊥BA,且使得BP3=AB,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BP3,过点P3作P3H⊥y轴,如图,同理可证△BP3H≌△BAO,∴HP3=OB=2,BH=OA=1,∴P3(2,﹣3),经检验P3(2,﹣3)不在抛物线y=﹣12x2+12x+2上;则符合条件的点有P1(﹣1,1),P2(﹣2,﹣1)两点.考点:1.二次函数综合题2.点的坐标3.等腰直角三角形.2.在Rt△ABC中,∠ACB=90°,AC=BC,D为AB边的中点,点P为BC边上一点,把△PBD 沿PD翻拆,点B落在点E处,设PE交AC于F,连接CD(1)求证:△PCF的周长=2CD;(2)设DE交AC于G,若53PEEF=,CD=6,求FG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FG的长为152 14.【解析】试题分析:.(1)连接CE,根据三角形的角边关系可以得到∠FCE=∠FEC,从而FC=FE,△PCF的周长=2CD;(2) 由.(1)结论CP+PF+CF=2CD,和PF5EF3=,CD=6,求出CF=EF=322,作GK⊥EF于点K,易得FG的长为152 14.试题解析:.(1)连接CE,∵CA=CB,D 为AB 中点,∴∠BCD=∠ACD=45°,由翻折可知∠B=∠DEP=45°,∴∠DCF=∠DEF=45°,CD=BD=DE ,∴∠DCE=∠DEC ,∴∠DCE-∠DCA=∠DEC-∠DEF ,即∠FCE=∠FEC ,∴FC=FE ,∴CF+PF=PE=BP ,∴,∴△PCF;(2)∴设PF=5x,EF=CF=3x ,在Rt △FCP 中,PF 2=CP 2+CF 2,∴CP=4x ,∵,∴作GK ⊥EF 于点K ,∵tan ∠GFE=tan ∠ 设GK=4a,FK=3a,EK=4a , G F D AB PC KFDAB PC∴EF=7a=322, a=3214, FG=5a=15214, ∴FG 的长为15214. 考点:三角形综合.3.如图,抛物线y=-x 2+4x+5交x 轴于A 、B (以A 左B 右)两点,交y 轴于点C.(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2)点P 为抛物线第一象限函数图象上一点,设P 点的横坐标为m ,△PBC 的面积为S ,求S 与m 的函数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连接AP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线段PA 被BC 平分,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如果存在,求点P 的坐标.【答案】(1) y=5x -+ (2) S=252522m m -+ (3)存在,P(2,9)或P(3,8) 【解析】试题分析:(1)令y=0,解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到点A 、B 的坐标,再令x=0求出点C 的坐标,设直线BC 解析式为y=kx+b (k≠0),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解答;(2)过点P 作PH ⊥x 轴于H ,交BC 于F ,根据抛物线和直线BC 的解析式表示出PF ,再根据S △PBC =S △PCF +S △PBF 整理即可得解;(3)设AP 、BC 的交点为E ,过点E 作EG ⊥x 轴于G ,根据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可得EG ∥PH ,然后判断出△AGE 和△AHP 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表示出EG 、HG ,然后表示出BG ,根据OB=OC 可得∠OCB=∠OBC=45°,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EG=BG ,然后列出方程求出m 的值,再根据抛物线解析式求出点P 的纵坐标,即可得解.试题解析:(1)当y=0时,x 1=5,x 2=-1,∵A 左B 右,∴A(-1,0),B(5,O)当x=0时,y=5,∴C (0,5),设直线BC 解析式为y=kx+b,∴5005k b k b +=⎧⎨⨯+=⎩ ∴15k b =-⎧⎨=⎩∴直线BC 解析式为:y=5x -+;(2)作PH ⊥x 轴于H ,交BC 于点F ,P(m ,-m 2+4m+5),F(m,-m+5)PF=-m 2+5m ,S △PBC =S △PCF +S △PBF(3)存在点P ,作EG ⊥AB 于G,PH ⊥AB 于H ,∴EG ∥PH ,∴△AGE ∽△AHP ,∵P(m ,-m +4m+5),AH=m-(-1)=m+1,HB=5-m ,GB=152mm ++-,∵OC=OB=5,∴∠OCB=∠OBC=45°,∴EG=BG,∴2452m m-++=152mm++-,∴m1=2m2=3,当m=2时,P(2,9),当m=3时,P(3,8),∴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线段PA被BC平分,P(2,9)或P(3,8).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4.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AD上BC,垂足为D,以AD为直径作⊙0,⊙0分别交AB、AC于E、F.(1)求证:BE=CF;(2)设AD、EF相交于G,若EF=8,BC=10,求⊙0的半径.【答案】(1)证明见解析;(2)⊙O的半径为5.【解析】试题分析:(1)连接DE,DF,由AB=AC,且AD为BC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得到D为BC的中点,AD为顶角平分线,再由AD为圆O的直径,利用直角所对的角为直角得到一对直角相等,利用AAS得到三角形EBD与三角形FCD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BE=CF,得证;(2)由EB=CF,AB=AC,得出AE=AF,确定出AE:AB=AF:AC,且夹角相等,得到三角形AEF与三角形ABC相似,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到AG:AD=8:10,设AG=8x,AD=10x,连接OE,在直角三角形OEG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即可确定出圆O的半径.试题解析:(1)连接DE、DF,∵AB=AC,AD⊥BC,∴∠B=∠C,BD=CD,∵AD为⊙O的直径,∴∠DEA=∠DFA=90°,∴△DBE≌△DCF,∴BE=CF;(2)∵BE=CF,∴AE=AF,AE AFAB AC=且∠BAC=∠BAC,∴△AEF∽△ABC,∴设AG=8x,AD=10x,连接EO,在Rt△OEG中,∴OE2=OG2+EG2,∴(5x)2=(3x)2+42,x=1,∴5x=5,∴⊙O的半径为5.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勾股定理,4.圆周角定理.5.正方形ABCD的顶点A在直线MN上,点O是对角线AC、BD的交点,过点O作OE⊥MN于点E,过点B作BF⊥MN于点F.(1)如图1,当O、B两点均在直线MN上方时,易证:AF+BF=2OE(不需证明)(2)当正方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至图2、图3的位置时,线段AF、BF、OE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并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思路分析:(1)过点B作BG⊥OE于G,可得四边形BGEF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可得EF=BG,BF=GE,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可得OA=OB,∠AOB=90°,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OE=∠OBG,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OE和△OBG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G=AE,OE=BG,再根据AF-EF=AE,整理即可得证;(2)选择图2,过点B作BG⊥OE交OE的延长线于G,可得四边形BGEF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可得EF=BG,BF=GE,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可得OA=OB,∠AOB=90°,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OE=∠OBG,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OE和△OBG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G=AE,OE=BG,再根据AF-EF=AE,整理即可得证;选择图3同理可证.解:(1)证明:如图,过点B作BG⊥OE于G,则四边形BGEF是矩形,∴EF=BG,BF=GE,在正方形ABCD中,OA=OB,∠AOB=90°,∵BG⊥OE,∴∠OBG+∠BOE=90°,又∵∠AOE+∠BOE=90°,∴∠AOE=∠OBG ,∵在△AOE 和△OBG 中,,∴△AOE ≌△OBG (AAS ),∴OG=AE ,OE=BG ,∵AF-EF=AE ,EF=BG=OE ,AE=OG=OE-GE=OE-BF ,∴AF-OE=OE-BF ,∴AF+BF=2OE ;(2)图2结论:AF-BF=2OE ,图3结论:AF-BF=2OE .对图2证明:过点B 作BG ⊥OE 交OE 的延长线于G ,则四边形BGEF 是矩形,∴EF=BG ,BF=GE ,在正方形ABCD 中,OA=OB ,∠AOB=90°,∵BG ⊥OE ,∴∠OBG+∠BOE=90°,又∵∠AOE+∠BOE=90°,∴∠AOE=∠OBG ,∵在△AOE 和△OBG 中,,∴△AOE ≌△OBG (AAS ),∴OG=AE ,OE=BG ,∵AF-EF=AE ,EF=BG=OE ,AE=OG=OE+GE=OE+BF ,∴AF-OE=OE+BF ,∴AF-BF=2OE ;若选图3,其证明方法同上.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与矩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为(0,4),点B 的坐标为(4,0),点C 的坐标为(-4,0),点P 在射线AB 上运动,连结CP 与y 轴交于点D ,连结BD .过P ,D ,B 三点作⊙Q 与y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 ,延长DQ 交⊙Q 于点F ,连结EF ,BF .90AOE OBG AEO OGB OA OB ∠=∠⎧⎪∠=∠=︒⎨⎪=⎩90AOE OBG AEO OGB OA OB ∠=∠⎧⎪∠=∠=︒⎨⎪=⎩(1)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2)当点P在线段AB(不包括A,B两点)上时.①求证:∠BDE=∠ADP;②设DE=x,DF=y.请求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3)请你探究: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B,D,F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满足两条直角边之比为2:1?如果存在,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y=-x+4 (2)①见解析x (3)存在,点P的坐标为(2,2)或(8,-4)【解析】解:(1)设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kx+4,代入(4,0)得:4k+4=0,解得:k=-1,则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x+4;(2)①由已知得:OB=OC,∠BOD=∠COD=90°,又∵OD=OD,∴△BDO≌△COD,∴∠BDO=∠CDO,∵∠CDO=∠ADP,∴∠BDE=∠ADP,②如图,连结PE,∵∠ADP是△DPE的一个外角,∴∠ADP=∠DEP+∠DPE,∵∠BDE是△ABD的一个外角,∴∠BDE=∠ABD+∠OAB,∵∠ADP=∠BDE,∠DEP=∠ABD,∴∠DPE=∠OAB,∵OA=OB=4,∠AOB=90°,∴∠OAB=45°,∴∠DPE=45°,∴∠DFE=∠DPE=45°,第11页,总68页∵DF 是⊙Q 的直径, ∴∠DEF=90°,∴△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 ,即x ; (3)当BD :BF=2:1时,如图,过点F 作FH ⊥OB 于点H ,∵∠DBO+∠OBF=90°,∠OBF+∠BFH=90°, ∴∠DBO=∠BFH ,又∵∠DOB=∠BHF=90°, ∴△BOD ∽△FHB , ∴=2, ∴FH=2,OD=2BH ,∵∠FHO=∠EOH=∠OEF=90°, ∴四边形OEFH 是矩形, ∴OE=FH=2, ∴EF=OH=4-OD , ∵DE=EF , ∴2+OD=4-OD , 解得:OD=,∴点D 的坐标为(0,), ∴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x+, 由,得:, 则点P 的坐标为(2,2); 当时, 连结EB ,同(2)①可得:∠ADB=∠EDP ,OB OD BDHF HB FB==12124343134314334y x y x ⎧=+⎪⎨⎪=-+⎩22x y =⎧⎨=⎩12BD BF =试卷第12页,总68页而∠ADB=∠DEB+∠DBE ,∠EDP=∠DAP+∠DPA , ∵∠DEP=∠DPA ,∴∠DBE=∠DAP=45°,∴△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图,过点F 作FG ⊥OB 于点G ,同理可得:△BOD ∽△FGB , ∴, ∴FG=8,OD=BG , ∵∠FGO=∠GOE=∠OEF=90°, ∴四边形OEFG 是矩形, ∴OE=FG=8, ∴EF=OG=4+2OD , ∵DE=EF ,∴8-OD=4+2OD , OD=, ∴点D 的坐标为(0,-), 直线CD 的解析式为:, 由,得:, ∴点P 的坐标为(8,-4),综上所述,点P 的坐标为(2,2)或(8,-4).7.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C=6cm ,BC=8cm .点D 、E 、F 分别是边AB ,BC ,AC 的中点,连接DE ,DF ,动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1cm/s ,点P 沿AFD 的方向运动到点D 停止;点Q 沿BC 的方向运动,当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过点Q 作BC 的垂线交AB 于点M ,以点P ,M ,Q 为顶点作12OB OD BD GF GB FB ===1243431433y x =--14334y x y x ⎧=--⎪⎨⎪=-+⎩84x y =⎧⎨=-⎩第13页,总68页平行四边形PMQN .设平行四边形边形PMQN 与矩形FDE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 2)(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0有几何图形),点P 运动的时间为x (s )(1)当点P 运动到点F 时,CQ= cm ;(2)在点P 从点F 运动到点D 的过程中,某一时刻,点P 落在MQ 上,求此时BQ 的长度;(3)当点P 在线段FD 上运动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1)5 (2)(cm ) (3)当3≤x<4时,y=-x 2+x 当4≤x<时,y=-6x+33 当≤x≤7时,y=6x-33 【解析】 解:(1)当点P 运动到点F 时, ∵F 为AC 的中点,AC=6cm , ∴AF=FC=3cm ,∵P 和Q 的运动速度都是1cm/s , ∴BQ=AF=3cm ,∴CQ=8cm-3cm=5cm , 故答案为:5.(2)设在点P 从点F 运动到点D 的过程中,点P 落在MQ 上,如图1,则t+t-3=8, t=, 11234214112112112试卷第14页,总68页BQ 的长度为×1=(cm ); (3)∵D 、E 、F 分别是AB 、BC 、AC 的中点, ∴DE=AC=×6=3, DF=BC=×8=4, ∵MQ ⊥BC ,∴∠BQM=∠C=90°, ∵∠QBM=∠CBA , ∴△MBQ ∽△ABC , ∴, ∴, MQ=x , 分为三种情况:①当3≤x<4时,重叠部分图形为平行四边形,如图2,y=PN•PD =x (7-x ) 即y=-x 2+x ; ②当4≤x<时,重叠部分为矩形,如图3, 11211212121212BQ MQBC AC =86x MQ =343434214112第15页,总68页y=3[(8-X )-(X-3))] 即y=-6x+33; ③当≤x≤7时,重叠部分图形为矩形,如图4,y=3[(x-3)-(8-x )] 即y=6x-33.8.已知: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12,BC=6,AD ⊥BD .以AD 为斜边在平行四边形ABCD 的内部作Rt △AED ,∠EAD=30°,∠AED=90°.(1)求△AED 的周长;(2)若△AED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DC 向右平行移动,得到△A 0E 0D 0,当A 0D 0与BC 重合时停止移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A 0E 0D 0与△BDC 重叠的面积为S ,请直接写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如图②,在(2)中,当△AED 停止移动后得到△BEC ,将△BEC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0°<α<180°),在旋转过程中,B 的对应点为B 1,E 的对应点为E 1,设直线B 1E 1与直线BE 交于点P 、与直线CB 交于点Q .是否存在这样的α,使△BPQ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α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112试卷第16页,总68页S= (3)存在,α=75°【解析】 解:(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BC=6.在Rt △ADE 中,AD=6,∠EAD=30°,∴AE=AD•cos30°=3,DE=AD•sin30°=3, ∴△AED 的周长为:6+3+3=9+3.(2)在△AED 向右平移的过程中:(I )当0≤t≤1.5时,如答图1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D 0NK .∵DD 0=2t ,∴ND 0=DD 0•sin30°=t,NK=ND 0•tan30°=t ,∴S=S △D0NK =ND 0•NK=t•t=t 2;(II )当1.5<t≤4.5时,如答图2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四边形D 0E 0KN .∵AA 0=2t ,∴A 0B=AB-AA 0=12-2t , ∴A 0N=A 0B=6-t ,NK=A 06-t ).∴S=S 四边形D0E0KN =S △ADE -S △A0NK =×(6-t )×(6-t )=-t 2;(III )当4.5<t≤6时,如答图3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五边形D 0IJKN .222(0 1.5) 4.5)--6)6t S t t ≤≤⎪⎪⎪=+<≤⎨⎪⎪+<≤⎪⎪⎩333312123321231231233363332第17页,总68页∵AA 0=2t ,∴A 0B=AB-AA 0=12-2t=D 0C , ∴A 0N=A 0B=6-t ,D 0N=6-(6-t )=t ,BN=A 0B•cos30°=(6-t ); 易知CI=BJ=A 0B=D 0C=12-2t ,∴BI=BC-CI=2t-6, S=S 梯形BND0I -S △BKJ =[t+(2t-6)]• (6-t )-•(12-2t )•(12-2t )=-t 2+20t-42.综上所述,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 (3)存在α,使△BPQ 为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经探究,得△BPQ ∽△B 1QC ,故当△BPQ 为等腰三角形时,△B 1QC 也为等腰三角形. (I )当QB=QP 时(如答图4),则QB 1=QC ,∴∠B 1CQ=∠B 1=30°, 即∠BCB 1=30°, ∴α=30°;(II )当BQ=BP 时,则B 1Q=B 1C ,若点Q 在线段B 1E 1的延长线上时(如答图5),∵∠B 1=30°,∴∠B 1CQ=∠B 1QC=75°,12312312331336332223(0 1.5)2333-23-(1.5 4.5)62133-203-423(4.56)6t t S t t t t t t ⎧≤≤⎪⎪⎪⎪=+<≤⎨⎪⎪+<≤⎪⎪⎩试卷第18页,总68页即∠BCB 1=75°, ∴α=75°.9.如图1,已知直线y=x+3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抛物线y=-x 2+bx+c 经过A 、B 两点,与x 轴交于另一个点C ,对称轴与直线AB 交于点E ,抛物线顶点为D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第三象限内,F 为抛物线上一点,以A 、E 、F 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3,求点F 的坐标;(3)点P 从点D 出发,沿对称轴向下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以P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 值.【答案】(1)y=-x 2-2x+3;(2)(3212--,3212--) (3)当t 为43秒或2秒或3秒或143秒时,以P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解析】 试题分析:(1)先由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x+3,求出它与x 轴的交点A 、与y 轴的交点B 的坐标,再将A 、B 两点的坐标代入y=-x 2+bx+c ,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第三象限内的点F 的坐标为(m ,-m 2-2m+3),运用配方法求出抛物线的对称轴及顶点D 的坐标,再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G ,连接FG ,根据S △AEF =S △AEG +S △AFG -S △EFG =3,列出关于m 的方程,解方程求出m 的值,进而得出点F 的坐标;(3)设P 点坐标为(-1,n ).先由B 、C 两点坐标,运用勾股定理求出BC 2=10,再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PBC=90°,先由勾股定理得出PB 2+BC 2=PC 2,据此列出关于n 的方程,求出n 的值,再计算出PD 的长度,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出此时对应的t 值;②∠BPC=90°,同①可求出对应的t 值;③∠BCP=90°,同①可求出对应的t 值.试题解析:(1)∵y=x+3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 ∴当y=0时,x=-3,即A 点坐标为(-3,0), 当x=0时,y=3,即B 点坐标为(0,3),将A (-3,0),B (0,3)代入y=-x 2+bx+c ,得930c 3b c --+==⎧⎨⎩, 解得23b c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 2-2x+3; (2)如图1,设第三象限内的点F的坐标为(m,-m2-2m+3),则m<0,-m2-2m+3<0.∵y=-x2-2x+3=-(x+1)2+4,∴对称轴为直线x=-1,顶点D的坐标为(-1,4),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G,连接FG,则G(-1,0),AG=2.∵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当x=-1时,y=-1+3=2,∴E点坐标为(-1,2).∵S△AEF=S △AEG+S△AFG-S△EFG=12×2×2+12×2×(m2+2m-3)-12×2×(-1-m)=m2+3m,∴以A、E、F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3时,m2+3m=3,解得:1321 2m--=,23212m-+=(舍去),当3212m--=时,-m2-2m+3=-m2-3m+m+3=-3+m+3=m=3212--,∴点F的坐标为(3212--,3212--);(3)设P点坐标为(-1,n).∵B(0,3),C(1,0),∴BC2=12+32=10.分三种情况:①如图2,如果∠PBC=90°,那么PB2+BC2=PC2,即(0+1)2+(n-3)2+10=(1+1)2+(n-0)2,第19页,总68页化简整理得6n=16,解得n=83,∴P点坐标为(-1,83),∵顶点D的坐标为(-1,4),∴PD=4-83=43,∵点P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t1=43;②如图3,如果∠BPC=90°,那么PB2+PC2=BC2,即(0+1)2+(n-3)2+(1+1)2+(n-0)2=10,化简整理得n2-3n+2=0,解得n=2或1,∴P点坐标为(-1,2)或(-1,1),∵顶点D的坐标为(-1,4),∴PD=4-2=2或PD=4-1=3,∵点P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t2=2,t3=3;③如图4,如果∠BCP=90°,那么BC2+PC2=PB2,即10+(1+1)2+(n-0)2=(0+1)2+(n-3)2,化简整理得6n=-4,解得n=-23,∴P点坐标为(-1,-23),试卷第20页,总68页第21页,总68页 ∵顶点D 的坐标为(-1,4), ∴PD=4+23=143, ∵点P 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t 4=143; 综上可知,当t 为43秒或2秒或3秒或143秒时,以P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考点: 二次函数综合题.10.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2AB =,点P 是边BC 上的任意一点,E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联结AP ,作PF AP ⊥交DCE ∠的平分线CF 上一点F ,联结AF 交边CD 于点G .(1)求证:AP PF =;(2)设点P 到点B 的距离为x ,线段DG 的长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当点P 是线段BC 延长线上一动点,那么(2)式中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保持不变吗?如改变,试直接写出函数关系式.【答案】(1)证明见解析;(2)()42022x y x x -=≤≤+;(3)改变,()24>22x y x x -=+. 【解析】试题分析:(1)欲证AP PF =利用原图无法证明,需构建三角形且使之全等,因此在边AB 上截取线段AH ,使AH PC =,连接PH ,证明AHP ∆与PCF ∆全等即可.(2)由APM ∆∽GAN ∆列式化简即可得.(3)在AD 延长线上取点N ,令ND DG =,∴ND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2,2NG DG y AN y ===+ .同理,2,2PM x AM x ==- ,∵45,45APM PAM NAG PMA ANG ∠=︒+∠=∠∠=∠=︒ ,∴APM ∆∽GAN ∆.∴AM NG PM AN =,即2222x y yx -=+. 整理,得()24>22x y x x -=+.试卷第22页,总68页 试题解析:(1)在边AB 上截取线段AH ,使AH PC =,连接PH ,由正方形ABCD ,得90B BCD D AB BC AD ∠=∠=∠=︒==,,∵90APF ∠=︒,∴APF B ∠=∠.∵APC B BAP APF FPC ∠=∠+∠=∠+∠,∴PAH FPC ∠=∠.又∵90BCD DCE ∠=∠=︒,CF 平分DCE ∠,∴45FCE ∠=︒.∴135PCF ∠=︒. 又∵AB BC AH PC ==,,∴BH BP =,即得45BPH BHP ∠=∠=︒.∴135AHP ∠=︒,即得AHP PCF ∠=∠.在AHP ∆和PCF ∆中,PAH FPC AH PC AHP PCF ∠=∠=∠=∠,,,∴AHP ∆≌PCF ∆,∴AP PF =.(2)在AD 上取点N ,令ND DG =,∴ND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2,2NG DG y AN y ===- .同理,2,2PM x AM x ==- ,∵45,135APM PAM NAG PMA ANG ∠=︒-∠=∠∠=∠=︒ ,∴APM ∆∽GAN ∆.∴AM NG PM AN =,即2222x y y x-=-. 整理,得()42022x y x x -=≤≤+. (3)改变,()24>22x y x x -=+. 考点:1.正方形的性质;2.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4.由实际问题列函数关系式.11.如图,已知直线y =-2x +4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C 两点,抛物线y=-2x 2+bx+c(a ≠0)经过点A 、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P,在抛物线上存在点Q,使△ABQ的面积等于△APC面积的4倍.求出点Q的坐标;(3)点M是直线y=-2x+4上的动点,过点M作ME垂直x轴于点E,在y轴(原点除外)上是否存在点F,使△M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及对应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y=-2x2+2x+4;(2)Q(0,4)或(1,4)-4)或-4);(3)存在,点F坐标为(0M,点F坐标为(0,-4)时,点M的坐标为(4,-4);点F坐标为(0,1),点M的坐标为(1,2).【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直线y=-2x+4求出点A、C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解答即可;(2)根据抛物线解析式求出点P的坐标,过点P作PD⊥y轴于D,根据点P、C的坐标求出PD、CD,然后根据S△APC=S梯形APDO-S△AOC-S△PCD,列式求出△APC的面积,再根据抛物线解析式求出点B的坐标,从而得到AB的长度,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ABQ 的点Q的纵坐标的值,然后代入抛物线求解即可得到点Q的坐标;(3)根据点E在x轴上,根据点M在直线y=-2x+4上,设点M的坐标为(a,-2a+4),然后分①∠EMF=90°时,利用点M到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列式求解即可;②∠MFE=90°时,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点M的横坐标的长度等于纵坐标长度的一半,然后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试题解析:(1)令x=0,则y=4,令y=0,则-2x+4=0,解得x=2,所以,点A(2,0),C(0,4),∵抛物线y=-2x2+bx+c经过点A、C,∴24204b cc-⨯++=⎧⎨⎩=,解得24bc=⎧⎨=⎩,∴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x2+2x+4;(2)∵y=-2x2+2x+4=-2(2第23页,总68页∴点P的坐标为(12,92),如图,过点P作PD⊥y轴于D,又∵C(0,4),∴PD=12,CD=91422-=,∴S△APC=S梯形APDO-S△AOC-S△PCD,=12×(12+2)×92-12×2×4-12×12×12=4514 88--=32,令y=0,则-2x2+2x+4=0,解得x1=-1,x2=2,∴点B的坐标为(-1,0),∴AB=2-(-1)=3,设△ABQ的边AB上的高为h,∵△ABQ的面积等于△APC面积的4倍,∴12×3h=4×32,解得h=4,∵4<92,∴点Q可以在x轴的上方也可以在x轴的下方,即点Q的纵坐标为4或-4,当点Q的纵坐标为4时,-2x2+2x+4=4,解得x1=0,x2=1,此时,点Q的坐标为(0,4)或(1,4),当点Q的纵坐标为-4时,-2x2+2x+4=-4,解得x1=1172+,x2=1172-,试卷第24页,总68页此时点Q的坐标为(1172+,-4)或(1172-,-4)综上所述,存在点Q(0,4)或(1,4)或(1172+,-4)或(1172-,-4);(3)存在.理由如下:如图,∵点M在直线y=-2x+4上,∴设点M的坐标为(a,-2a+4),①∠EMF=90°时,∵△M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2a+4|,即a=-2a+4或a=-(-2a+4),解得a=43或a=4,∴点F坐标为(0,43)时,点M的坐标为(43,43),点F坐标为(0,-4)时,点M的坐标为(4,-4);②∠MFE=90°时,∵△M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12|-2a+4|,即a=12(-2a+4),解得a=1,-2a+4=2×1=2,此时,点F坐标为(0,1),点M的坐标为(1,2),或a=12-(-2a+4),此时无解,综上所述,点F坐标为(0,43)时,点M的坐标为(43,43),点F坐标为(0,-4)时,点M的坐标为(4,-4);点F坐标为(0,1),点M的坐标为(1,2).考点: 二次函数综合题.12.已知:在梯形ABCD中,CD∥AB,AD=DC=BC=2,AB=4.点M从A开始,以每秒1个第25页,总68页试卷第26页,总68页单位的速度向点B 运动;点N 从点C 出发,沿C →D →A 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 运动,若M 、N 同时出发,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过点N 作NQ ⊥CD 交AC 于点Q . (1)设△AMQ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2)在梯形ABCD 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D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点P 到AB 的距离;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在点M 、N 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t 值,使△AMQ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233=-62S t t +(0<t ≤2),233=-123S t t +(2≤t <4);(2)233;(3)t=65,12-63,2. 【解析】试题分析:(1)求出t 的临界点t=2,分别求出当0<t ≤2时和2≤t <4时,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即可,(2)作梯形对称轴交CD 于K ,交AB 于L ,分3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取AD 的中点G ,②以D 为直角顶点,③以A 为直角顶点,(3)当0<t ≤2时,若△AMQ 为等腰三角形,则MA=MQ 或者AQ=AM ,分别求出t 的值,然后判断t 是否符合题意.试题解析:(1)当0<t ≤2时,如图:过点Q 作QF ⊥AB 于F ,过点C 作CE ⊥AB 于E ,∵AB ∥CD ,∴QF ⊥CD ,∵NQ ⊥CD ,∴N ,Q ,F 共线,∴△CQN ∽△AFQ ,∴ CN NQ AF QF=, ∵CN=t ,AF=AE-CN=3-t ,∵NF=3,∴QF=33t 3-,第27页,总68页 13(323t - 23362t + 当2≤t <4时,如图:△FQC ∽△PQA ,∵DN=t-2,∴FD=DN •cos ∠FDN=DN •t-2), ∴t-2) ∴FQ=FC •tan ∠FCQ=FC •tan30°=t+2), ∴ 13[326t -23=-123t + (2)作梯形对称轴交CD 于K ,交AB 于L ,情况一:取AD 的中点G ,GD=1,过G 作GH ⊥对称轴于H ,GH=1.5,∵1.5>1,∴以P 为直角顶点的Rt △PAD 不存在,情况二:以D 为直角顶点:KP1 ∴P 1情况三:以A 为直角顶点,LP 2综上:P 到AB PAD 为Rt △, (3)0<t ≤2时, 若MA=MQ ,∴试卷第28页,总68页若AQ=AM ,则t=23233t -, 解得t=12-63, 若QA=QM ,则∠QMA=30°而0<t ≤2时,∠QMA >90°,∴QA=QM 不存在;2≤t <4(图中)若QA=QM ,AP :AD=3:2,∴t=2,若AQ=AM ,23-33(t+2)=t , ∴t=23-2,∵23-2<2,∴此情况不存在若MA=MQ ,则∠AQM=30°,而∠AQM >60°不存在.综上:t=65,12-63,2时,△AMQ 是等腰三角形. 考点: 1.等腰梯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c bx x y ++=2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 A 点在原点的左侧,B 点的坐标为(3,0),与y 轴交于C (0,3-)点,点P 是直线BC 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连结PO 、PC ,并把△POC 沿CO 翻折,得到四边形POP’C,那么是否存在点P ,使四边形POP’C 为菱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 ABPC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此时P 点的坐标和四边形ABPC 的最大面积.【答案】(1)y=x 2﹣2x ﹣3;(2)存在,(2102+,32-);(3)(32,-154),758. 【解析】试题分析:(1)将B 、C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得待定系数的值;第29页,总68页(2)由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若四边形POP′C 为菱形,那么P 点必在OC 的垂直平分线上,据此可求出P 点的纵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出P 点的坐标;(3) 由于△ABC 的面积为定值,当四边形ABPC 的面积最大时,△BPC 的面积最大;过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Q ,交x 轴于F ,易求得直线BC 的解析 式,可设出P 点的横坐标,然后根据抛物线和直线BC 的解析式求出Q 、P 的纵坐标,即可得到PQ 的长,以PQ 为底,B 点横坐标的绝对值为高即可求得△BPC 的面积,由此可得到关于四边形ACPB 的面积与P 点横坐标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四边形ABPC 的最大面积及对应的P 点坐标.试题解析:(1)将B 、C 两点的坐标代入得 9303b c c ++=-⎧⎨⎩=解得:23b c =-⎧⎨=-⎩; 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 2﹣2x ﹣3.(2)存在点P ,使四边形POPC 为菱形;设P 点坐标为(x ,x 2﹣2x ﹣3),PP′交CO 于E若四边形POP′C 是菱形,则有PC=PO ;连接PP′,则PE ⊥CO 于E ,∴OE=EC=32∴y=32-; ∴x 2﹣2x ﹣3=32- 解得:12102x +=,22102x -=(不合题意,舍去) ∴P 点的坐标为(2102+,32-) (3)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与BC 交于点Q ,与OB 交于点F ,设P (x ,x 2﹣2x ﹣3),易得,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x ﹣3则Q 点的坐标为(x ,x ﹣3);S 四边形ABPC=S △ABC+S △BPQ+S △CPQ=12AB•OC+12QP•OF+12QP•BF 21143(3)322x x =⨯⨯+-+⨯试卷第30页,总68页 23375()228x =--+ 当32x =时,四边形ABPC 的面积最大 此时P 点坐标为(32,-154)四边形ABPC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758. 考点: 二次函数综合题.14.如图,直角坐标系中Rt △ABO ,其顶点为A(0, 1)、B(2, 0)、O(0, 0),将此三角板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Rt △A ′B ′O .(1)一抛物线经过点A ′、B ′、B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点P 是在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 ,使四边形PB′A′B 的面积是△A′B′O 面积4倍?若存在,请求出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试指出四边形PB′A′B 是哪种形状的四边形?并写出四边形PB′A′B 的两条性质.【答案】(1)y=-x 2+x+2;(2)P (1,2);(4)四边形PB′A′B 为等腰梯形,答案不唯一,①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②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出A ′(-1,0),B ′(0,2),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即可;(2)利用S 四边形PB′A′B =S △B′OA′+S △PB′O +S △POB ,再假设四边形PB′A′B 的面积是△A′B′O 面积的4倍,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得出P 点坐标即可;(3)利用P 点坐标以及B 点坐标即可得出四边形PB′A′B 为等腰梯形,利用等腰梯形性质得出答案即可.试题解析:(1)(1)△A′B′O 是由△ABO 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的, 又A (0,1),B (2,0),O (0,0),∴A′(-1,0),B′(0,2)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 2+bx+c (a≠0),∵抛物线经过点A′、B′、B ,∴0=2=c 042a b c a b c ⎧-+=++⎪⎨⎪⎩,解得:112a b c =-⎧⎪=⎨⎪=⎩,∴满足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 2+x+2.(2)∵P 为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设P(x,y),则x>0,y>0,P点坐标满足y=-x2+x+2.连接PB,PO,PB′,∴S四边形PB′A′B=S△B′OA′+S△PB′O+S△POB,12×1×2+1212-x2+x+2)+1=-x2+2x+3.∵A′O=1,B′O=2,∴△A′B′O面积为:12×1×2=1,假设四边形PB′A′B的面积是△A′B′O面积的4倍,则4=-x2+2x+3,即x2-2x+1=0,解得:x1=x2=1,此时y=-12+1+2=2,即P(1,2).∴存在点P(1,2),使四边形PB′A′B的面积是△A′B′O面积的4倍.(3)四边形PB′A′B为等腰梯形,答案不唯一,①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②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③等腰梯形上底与下底平行;④等腰梯形两腰相等.考点: 二次函数综合题.15.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y=-2x²+bx+c的图像经过点A(-3,0)和点B(0,6)。
2020-2021九年级培优一元二次方程组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0-2021九年级培优一元二次方程组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一、一元二次方程1.如图,A、B、C、D为矩形的4个顶点,AB=16cm,BC=6cm,动点P、Q分别以3cm/s、2cm/s的速度从点A、C同时出发,点Q从点C向点D移动.(1)若点P从点A移动到点B停止,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问经过2s时P、Q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cm?(2)若点P从点A移动到点B停止,点Q随点P的停止而停止移动,点P、Q分别从点A、C 同时出发,问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3)若点P沿着AB→BC→CD移动,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Q从点C移动到点D停止时,点P随点Q的停止而停止移动,试探求经过多长时间△PBQ的面积为12cm2?【答案】(1)PQ=62cm;(2)85s或245s;(3)经过4秒或6秒△PBQ的面积为12cm2.【解析】试题分析:(1)作PE⊥CD于E,表示出PQ的长度,利用PE2+EQ2=PQ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设x秒后,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在Rt△PEQ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16-5x)2=64,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得x的值;(3)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AB上时;②当点P在BC边上;③当点P在CD边上时.试题解析:(1)过点P作PE⊥CD于E.则根据题意,得EQ=16-2×3-2×2=6(cm),PE=AD=6cm;在Rt△PE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PE2+EQ2=PQ2,即36+36=PQ2,∴cm;∴经过2s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设x秒后,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16-2x-3x)2+62=102,即(16-5x)2=64,∴16-5x=±8,∴x1=85,x2=245;∴经过85s或245s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3)连接BQ.设经过ys后△PBQ的面积为12cm2.①当0≤y≤163时,则PB=16-3y,∴12PB•BC=12,即12×(16-3y)×6=12,解得y=4;②当163<x≤223时,BP=3y-AB=3y-16,QC=2y,则1 2BP•CQ=12(3y-16)×2y=12,解得y1=6,y2=-23(舍去);③223<x≤8时,QP=CQ-PQ=22-y,则1 2QP•CB=12(22-y)×6=12,解得y=18(舍去).综上所述,经过4秒或6秒△PBQ的面积为 12cm2.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三边分别为a、b、c,其中ɑ=4,若b、c是关于x的方程x2﹣(2k+1)x+4(k﹣12)=0的两个实数根,求△ABC的周长.【答案】△ABC的周长为10.【解析】【分析】分a为腰长及底边长两种情况考虑:当a=4为腰长时,将x=4代入原方程可求出k值,将k值代入原方程可求出底边长,再利用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可求出△ABC的周长;当a=4为底边长时,由根的判别式△=0可求出k 值,将其代入原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出b+c 的值,由b+c=a 可得出此种情况不存在.综上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当a =4为腰长时,将x =4代入原方程,得:()214421402k k ⎛⎫-++-= ⎪⎝⎭解得:52k = 当52k =时,原方程为x 2﹣6x +8=0, 解得:x 1=2,x 2=4,∴此时△ABC 的周长为4+4+2=10;当a =4为底长时,△=[﹣(2k +1)]2﹣4×1×4(k ﹣12)=(2k ﹣3)2=0, 解得:k =32, ∴b +c =2k +1=4. ∵b +c =4=a ,∴此时,边长为a ,b ,c 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ABC 的周长为10.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分a 为腰长及底边长两种情况考虑是解题的关键.3.发现思考: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的两边分别是方程x 2﹣7x+10=0的两个根,求等腰三角形ABC 三条边的长各是多少?下边是涵涵同学的作业,老师说他的做法有错误,请你找出错误之处并说明错误原因. 涵涵的作业解:x 2﹣7x+10=0 a=1 b=﹣7 c=10 ∵b 2﹣4ac=9>0∴732±∴x 1=5,x 2=2所以,当腰为5,底为2时,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为5,5,2. 当腰为2,底为5时,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为2,2,5. 探究应用:请解答以下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的两边是关于x 的方程x 2﹣mx+m 2﹣14=0的两个实数根.(1)当m=2时,求△ABC 的周长; (2)当△ABC 为等边三角形时,求m 的值.【答案】错误之处及错误原因见解析;(1)当m=2时,△ABC 的周长为72;(2)当△ABC 为等边三角形时,m 的值为1. 【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不能为2、2、5. (1)先解方程,再确定边,从而求周长;(2)是等边三角形,则两根相等,即△=(﹣m )2﹣4(m 2﹣14)=m 2﹣2m+1,可求得m. 【详解】解:错误之处:当2为腰,5为底时,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为2、2、5. 错误原因: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1)当m=2时,方程为x 2﹣2x+34=0, ∴x 1=12,x 2=32. 当12为腰时,12+12<32, ∴12、12、32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32为腰时,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为32、32、12, 此时周长为32+32+12=72. 答:当m=2时,△ABC 的周长为72. (2)若△ABC 为等边三角形,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m )2﹣4(m 2﹣14)=m 2﹣2m+1=0, ∴m 1=m 2=1.答:当△ABC 为等边三角形时,m 的值为1.【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运用.解题关键点: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等腰三角形性质.4.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a ﹣1=0. (1)当a=﹣11时,解这个方程;(2)若这个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 1,x 2,求a 的取值范围;(3)若方程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2+x 1(1﹣x 1)][2+x 2(1﹣x 2)]=9,求a 的值. 【答案】(1)123,4x x =-=(2)54a ≤(3)-4【解析】分析:(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即可求出答案; (2)根据判别式即可求出a 的范围; (3)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求出答案.详解:(1)把a =﹣11代入方程,得x 2﹣x ﹣12=0,(x +3)(x ﹣4)=0,x +3=0或x ﹣4=0,∴x 1=﹣3,x 2=4;(2)∵方程有两个实数根12x x ,,∴△≥0,即(﹣1)2﹣4×1×(a ﹣1)≥0,解得54a ≤:; (3)∵12x x ,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222211221122101011x x a x x a x x a x x a -+-=-+-=∴-=--=-,,,.∵[2+x 1(1﹣x 1)][2+x 2(1﹣x 2)]=9,∴221122229x x x x ⎡⎤⎡⎤+-+-=⎣⎦⎣⎦,把22112211x x a x x a -=--=-, 代入,得:[2+a ﹣1][2+a ﹣1]=9,即(1+a )2=9,解得:a =﹣4,a =2(舍去),所以a 的值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5.解方程: 2212x x 6x 9-=-+()【答案】124x x 23==-, 【解析】试题分析:先对方程的右边因式分解,直接开平方或移项之后再因式分解法求解即可.试题解析:因式分解,得2212x x 3-=-()()开平方,得12x x 3-=-,或12x x 3-=--() 解得124x x 23==-,6. ∵1.7×35=59.5,1.7×80=136<151∴这家酒店四月份用水量不超过m 吨(或水费是按y=1.7x 来计算的), 五月份用水量超过m 吨(或水费是按来计算的)则有151=1.7×80+(80-m )×即m 2-80m+1500=0 解得m 1=30,m 2=50.又∵四月份用水量为35吨,m 1=30<35,∴m 1=30舍去.∴m=50【解析】7.沙坪坝区各街道居民积极响应“创文明城区”活动,据了解,某街道居民人口共有7.5万人,街道划分为A,B两个社区,B社区居民人口数量不超过A社区居民人口数量的2倍.(1)求A社区居民人口至少有多少万人?(2)街道工作人员调查A,B两个社区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情况发现:A社区有1.2万人知晓,B社区有1.5万人知晓,为了提高知晓率,街道工作人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加强宣传,A社区的知晓人数平均月增长率为m%,B社区的知晓人数第一个月增长了45m%,第二月在第一个月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m%,两个月后,街道居民的知晓率达到92%,求m的值.【答案】(1)A社区居民人口至少有2.5万人;(2)m的值为50.【解析】【分析】(1)设A社区居民人口有x万人,根据“B社区居民人口数量不超过A社区居民人口数量的2倍”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2)A社区的知晓人数+B社区的知晓人数=7.5×92%,据此列出关于m的方程并解答.【详解】解:(1)设A社区居民人口有x万人,则B社区有(7.5-x)万人,依题意得:7.5-x≤2x,解得x≥2.5.即A社区居民人口至少有2.5万人;(2)依题意得:1.2(1+m%)2+1.5×(1+45m%)+1.5×(1+45m%)(1+2m%)=7.5×92%,解得m=50答:m的值为50.【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题中相关数据的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或方程.8.某水果店销售某品牌苹果,该苹果每箱的进价是40元,若每箱售价60元,每星期可卖180箱.为了促销,该水果店决定降价销售.市场调查反映:若售价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10箱.设该苹果每箱售价x元(40≤x≤60),每星期的销售量为y箱.(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每箱售价为多少元时,每星期的销售利润达到3570元?(3)当每箱售价为多少元时,每星期的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多少元?【答案】(1)y=-10x+780;(2) 57;(3)当售价为59元时,利润最大,为3610元【解析】【分析】(1)根据售价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10箱,设售价x元,则多销售的数量为60-x,(2)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解,(3)表示出最大利润将函数变成顶点式即可求解.【详解】解:(1)∵售价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10箱,设该苹果每箱售价x元(40≤x≤60),则y=180+10(60-x)=-10x+780,(40≤x≤60),(2)依题意得:(x-40)(-10x+780)=3570,解得:x=57,∴当每箱售价为57元时,每星期的销售利润达到3570元.(3)设每星期的利润为w,W=(x-40)(-10x+780)=-10(x-59)2+3610,∵-10 0,二次函数向下,函数有最大值,当x=59时, 利润最大,为3610元.【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中等难度,熟悉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是解题关键.9.某公司今年1月份的生产成本是400万元,由于改进技术,生产成本逐月下降,3月份的生产成本是361万元.假设该公司2、3、4月每个月生产成本的下降率都相同.(1)求每个月生产成本的下降率;(2)请你预测4月份该公司的生产成本.【答案】(1)每个月生产成本的下降率为5%;(2)预测4月份该公司的生产成本为342.95万元.【解析】【分析】(1)设每个月生产成本的下降率为x,根据2月份、3月份的生产成本,即可得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取其较小值即可得出结论;(2)由4月份该公司的生产成本=3月份该公司的生产成本×(1﹣下降率),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设每个月生产成本的下降率为x,根据题意得:400(1﹣x)2=361,解得:x1=0.05=5%,x2=1.95(不合题意,舍去).答:每个月生产成本的下降率为5%;(2)361×(1﹣5%)=342.95(万元),答:预测4月份该公司的生产成本为342.95万元.【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二次方程;(2)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10.山西特产专卖店销售核桃,其进价为每千克40元,按每千克60元出售,平均每天可售出100千克,后来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单价每降低2元,则平均每天的销售可增加20千克,若该专卖店销售这种核桃要想平均每天获利2240元,请回答:(1)每千克核桃应降价多少元?(2)在平均每天获利不变的情况下,为尽可能让利于顾客,赢得市场,该店应按原售价的几折出售?【答案】(1)4元或6元;(2)九折.【解析】【详解】解:(1)设每千克核桃应降价x元.根据题意,得(60﹣x﹣40)(100+x2×20)=2240,化简,得 x2﹣10x+24=0,解得x1=4,x2=6.答:每千克核桃应降价4元或6元.(2)由(1)可知每千克核桃可降价4元或6元.∵要尽可能让利于顾客,∴每千克核桃应降价6元.此时,售价为:60﹣6=54(元),54100%=90% 60.答:该店应按原售价的九折出售.1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c)x2+2bx+(a﹣c)=0,其中a、b、c分别为△ABC三边的长.(1)如果x=﹣1是方程的根,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如果△ABC是等边三角形,试求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答案】(1) △ABC是等腰三角形;(2)△ABC是直角三角形;(3) x1=0,x2=﹣1.【解析】试题分析:(1)直接将x=﹣1代入得出关于a,b的等式,进而得出a=b,即可判断△ABC 的形状;(2)利用根的判别式进而得出关于a,b,c的等式,进而判断△ABC的形状;(3)利用△ABC是等边三角形,则a=b=c,进而代入方程求出即可.试题解析:(1)△ABC是等腰三角形;理由:∵x=﹣1是方程的根,∴(a+c)×(﹣1)2﹣2b+(a﹣c)=0,∴a+c﹣2b+a﹣c=0,∴a﹣b=0,∴a=b,∴△ABC 是等腰三角形;(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2b )2﹣4(a+c )(a ﹣c )=0, ∴4b 2﹣4a 2+4c 2=0, ∴a 2=b 2+c 2,∴△ABC 是直角三角形;(3)当△ABC 是等边三角形,∴(a+c )x 2+2bx+(a ﹣c )=0,可整理为: 2ax 2+2ax=0, ∴x 2+x=0,解得:x 1=0,x 2=﹣1.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1)204x m x m +++-=.(1)若此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求没m 的最小整数值; (2)若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1x ,2x ,且满足22211221184x x x m x +=--,求m 的值. 【答案】(1)-4;(2)m=3 【解析】 【分析】(1)利用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得到△≥0,然后解不等式得到m 的范围,再在此范围内找出最小整数值即可;(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12(1)x x m +=-+,212124x x m =-,然后解关于m 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确定m 的值. 【详解】解:(1)∵221(1)204x m x m +++-=有两个实数根,∴221(1)41(2)04m m ∆=+-⨯⨯-≥, ∴290m +≥, ∴92m ≥-; ∴m 的最小整数值为:4m =-;(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2(1)x x m +=-+,212124x x m =-, 由22212121184x x x x m ++=-得: ()22211121844m m m ⎛⎫⎡⎤-+--=- ⎪⎣⎦⎝⎭∴22150m m +-=, 解得:3m =或5m =-; ∵92m ≥-, ∴3m =.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若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0)的两根时,则12bx x a +=-,12c x x a=.也考查了根的判别式.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和根的判别式.1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m ﹣3)x ﹣m 2=0. (1)证明: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x 1,x 2,且|x 1|=|x 2|﹣2,求m 的值及方程的根.【答案】(1)证明见解析;(2)x 1=﹣,x 2=﹣1或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b 2﹣4ac 的结果判断即可,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b a ,x 1•x 2=ca,表示出两根的关系,得到x 1,x 2异号,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和两根的关系分类讨论即可求解. 试题解析:(1)一元二次方程x 2﹣(m ﹣3)x ﹣m 2=0, ∵a=1,b=﹣(m ﹣3)=3﹣m ,c=﹣m 2,∴△=b 2﹣4ac=(3﹣m )2﹣4×1×(﹣m 2)=5m 2﹣6m+9=5(m ﹣35)2+365, ∴△>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x 1•x 2=ca=﹣m 2≤0,x 1+x 2=m ﹣3, ∴x 1,x 2异号,又|x 1|=|x 2|﹣2,即|x 1|﹣|x 2|=﹣2,若x 1>0,x 2<0,上式化简得:x 1+x 2=﹣2, ∴m ﹣3=﹣2,即m=1, 方程化为x 2+2x ﹣1=0,解得:x 1=﹣x 2=﹣1,若x 1<0,x 2>0,上式化简得:﹣(x 1+x 2)=﹣2, ∴x 1+x 2=m ﹣3=2,即m=5, 方程化为x 2﹣2x ﹣25=0,解得:x1=1,x214.若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同一点,则称这两个函数为一对“x牵手函数”,这个交点为“x牵手点”.(1)一次函数y=x﹣1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一次函数y=ax+2与一次函数y=x﹣1为一对“x牵手函数”,则a=;(2)已知一对“x牵手函数”:y=ax+1与y=bx﹣1,其中a,b为一元二次方程x2﹣kx+k﹣4=0的两根,求它们的“x牵手点”.【答案】(1)(1,0),a=﹣2;(2)“x牵手点”为(12-,0)或(12,0).【解析】【分析】(1)根据x轴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一次函数y=x-1与x轴的交点坐标;把一次函数y=x-1与x轴的交点坐标代入一次函数y=ax+2可求a的值;(2)根据“x牵手函数”的定义得到a+b=0,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得k=0,可得方程x2-4=0,解得x1=2,x2=-2,再分两种情况:①若a=2,b=-2,②若a=-2,b=2,进行讨论可求它们的“x牵手点”.【详解】解:(1)当y=0时,即x﹣1=0,所以x=1,即一次函数y=x﹣1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由于一次函数y=ax+2与一次函数y=x﹣1为一对“x牵手函数”,所以0=a+2,解得a=﹣2;(2)∵y=ax+1与y=bx﹣1为一对“x牵手函数”∴11a b-=,∴a+b=0.∵a,b为x2﹣kx+k﹣4=0的两根∴a+b=k=0,∴x2﹣4=0,∴x1=2,x2=﹣2.①若a=2,b=﹣2则y=2x+1与y=﹣2x﹣1的“x牵手点”为1,02⎛⎫- ⎪⎝⎭;②若a=﹣2,b=2则y=﹣2x+1与y=2x﹣1的“x牵手点”为(12,0 )∴综上所述,“x牵手点”为1,02⎛⎫- ⎪⎝⎭或(12,0)【点睛】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一次函数的性质和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的运用.15.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 AD //BC , C 90∠=︒ , BC 16=, DC 12= , AD 21= ,动点P 从点D 出发,沿线段 DA 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 C 出发,在线段 CB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B 运动;点P ,Q 分别从点D ,C 同时出发,当点 P 运动到点 A 时,点Q 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当 t 2=时,求 BPQ V 的面积;(2)若四边形ABQP 为平行四边形,求运动时间 t . (3)当 t 为何值时,以 B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答案】(1)S 84=;(2)t 5= ;(3)7t 2=或163. 【解析】【分析】(1)过点P 作PM BC ⊥于M ,则PM=DC ,当t=2时,算出BQ ,求出面积即可;(2)当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时,AP BQ =,即212t 16t -=-,解出即可;(3)以 B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①PQ BQ =,②BP BQ =,③PB PQ =分别求出t 即可.【详解】解 :(1)过点P 作PM BC ⊥于M ,则四边形PDCM 为矩形.∴PM DC 12==,∵QB 16t =-,当t=2时,则BQ=14,则1S QB PM 2=⨯=12×14×12=84; (2)当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时,AP BQ =, 即212t 16t -=-:解得:t 5=∴当t 5=时,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3)由图可知,CM=PD=2t ,CQ=t ,若以B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若PQ BQ =,在Rt PMQ V 中,222PQ 12t =+,由22PQ BQ =得()2221216t t +=- 解得:7t 2= ; ②若BP BQ =,在Rt PMB V 中,()222PB 16212t =-+,由22PB BQ ?=得()()222 1621216t t -+=- ,即2332t 1440t -+=,此时,()232431447040=--⨯⨯=-<△ ,所以此方程无解,所以BP BQ ≠ ;③若PB PQ =,由22PB PQ ?=得()2222 12162t 12t +=-+ ,得 1163t =,216t =(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7t 2=或163时,以B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点睛】本题是对四边形即可中动点问题的考查,熟练掌握动点中线段的表示、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断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题引路】 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每件产品的出厂价为50元,其成本为25元。
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平均每生产 一件产品有0.5m )污水排出,为了净化环境,工厂设计两种方案对污水进行处理.方案1:工厂污水先净化 处理后再排出:每处理Inf 污水所有原材料费为2元,并且每月排污设备损耗费为30000元;方案2:工 厂将污水排到污水厂统一处理,每处理lnr :污水需付14元排污费.问题:(1)设工厂每月生产x 件产品,每月利润为y 元,分别求岀依方案1和方案2处理污水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设工厂每月生产量为6000件产品时,你若作为厂长在不污染环境,又节约资金的前 提下,应选用哪种处理污水的方案?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解析(1)设选用方案1,每月利润为屮,元,选用方案2,每月利润为户,元,贝叽yi=(5O-25) X -2X 0.5A -30000=24.1-30000,),2=(50~25) A -14x0.5.x-1 8A .故 yj=24A —30000, >'2= 18x :(2)当 *6000 时,yi=24x6000-30000= 114000 (元),力=1 8A -= 18x6000= 108000 (元)答:我若作为厂长,应选方案1.点评本例是生产经营决策问题,英难点在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构建函数关系式,然后,通过问题 中所给的条件判断,若不能判断,就要进行分类讨论.知识延伸】例 某工厂有14m 长的旧墙一面,现在准备利用这而旧墙,建造平面图形为矩形,而积为126m?的厂房,工程条件为:①建lm 新墙的费用为“元:②修lm 旧墙的费用为£元;③拆去Im 旧墙,用所得材料 4 建适lm 新墙的费用为£元,经过讨论有两种方案:(I )利用旧墙的一段兀m (A <14)为矩形厂房一面的边 2 长:(1【)矩形厂房利用旧墙的一面边长为x (x>14).问:如何利用旧墙,即x 为多少米时,建墙费用最省? (I )(II )两种方案哪个更好?解析 设利用旧墙的一面矩形边长为xm,则矩形的另一边长为竺m ・ x(I )利用旧墙的一段xm (x<14)为矩形一而边长,则修旧墙费用为元.将剩余的旧墙拆得材料建新 4墙的费用为(14小£号元,其余建新墙的费用为("+艺竺"4)・“元. 2 x故总费用为 y = 巴 + —_ + (2x + 兰? — 14 \^a = 7a\ 丄 4- —— 1)・(0<XV14) 4 2 V x ) V4 x )第二十讲 数学〕・•.注7卡护弓一 1 =35^7.当且仅当中=弓,即T2m 时,ymin=35“(元):(II )若利用旧墙的一而矩形边长 总14,则修旧墙的费用为元,建新墙的费用为 4 2(2r+ —-14)"元x故总费用为 y = f a+ ( + 一 14 = fa + 列 — 7 j (A >14)设 14<V1<Y2> 则 Xl-X2<0t X1A*2>196|•••函数y=x+ —-14在区间(14,址)上为增函数.x故当入=14 时,y min = Z a+2a (\4+ — -7)=35.5t/>35r/2 14综上讨论可知,采用第(I )方案,建墙总费用最省,为35“元.点评解答选择方案应用题同处理其他应用题一样,重点要过好三关(1)事理关:读懂题意,知逍讲 的是什么事情,要比较的对象是什么:(2)文理关:把实际问题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然后用 数学式子表达数学关系式;(3)数理关: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要对数学知识有检索的能力,认左或 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完成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好题妙解】佳题新题品味例任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有A 、B 两家公司分别开出他们的工资标准:A 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为1500 元,以后每月工资比上一年工资增加230元:B 公司允诺第一个月工资为2000元,以后每月工资在上一年 月工资基础上递增5%,设某人年初被A 、B 两家公司同时录取、试问:(1) 若该人打算在A 公司或B 公司连续工作“年,则他第“年的月工资收入各为多少?(2) 如该人打算连续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仅以工资收入来看,该人去哪家公司较合算?解析⑴ 此人在儿B 公司第料年的月工资数分别为 ^1500+230(^1), ^=2000(l+5%r *t 其中兀为 正整数; (2)若该人在A 公司连续工作10年,则他的工资收入总量为12(ai+a 2+……+aio )=3O42OO (元).若该 人在B 公司连续工作10年,则他的工资收入总量为12(析+6+……+^1<)) =301869 (元)故该人应选择在A 公司工作.点评最佳方案的选择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无穷乐趣,同时也从数学角度诠释了“知识就是 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道理.126 126126 A. +——中考真题欣赏例(长沙市)某商场经营一批进价为2元一件的小商品,在市场营销中发现此商品的日销售单价x元与日销售量y之间有如下关系:(1)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图1)中:①根据提供的数据描出实数对(x, >■)对应点:②猎测并确左日销售量y件与日销售单价尤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2)设经营此商品的日销售利润为"元,根拯日销售规律:①试求出日销售利润"元与日销售单价*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日销售单价x为多少元时,才能获得最大日销售利润?试问:日销售利润“是否存在最小值?若有,试求岀,若无,试说明理由;②在给左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日销售利润"元与日销售单价x元之间的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写出x 与P 的取值范围.解析(1)①准确描出四点位宜:②猜测它是一次函数y=k.x+b,由两点(3, 18), (5, 14)代人上式求得k=-2, b=24,则有尸-2r+24. (9, 6), (11, 2)代人同样满足,・•・所求函数关系式为尸-2x+24.由实际意义知,所求函数关系式为:尸-2x+24(g<12)和尸0(.°12).(2)(X)p=xy'~2y t即p=y(x~2)=( 24~2x)(x~2) =-2V2+28A—48=-2(x-7)2+50.当x=7时,日销售利润取最大值50元.当x>12时,此时无人购买,故此时利润p=0 (A>12).由实际意义知,当销售价.=0即亏完本卖出,此时利润尸-48,即为最小值;②据实际意义有:0$<2时,亏本卖出.当x=2或*12时,利润尸0.当Q12时,即髙价卖出,无人购买,尸0・故作出图象,(图2)由图象知,x>0, 一48祜50.竞赛样题展示例(1998年“粗冲之杯“初中数学邀请赛)某商店将进货价每个10元的商品按每个18元售出时,每天可卖出60个,商店经理在市场上做了一番调查后发现,若将这种商品的售价(在每个18元的基础上)每提高1元,则日销售就减少5个:若将这种商品的售价(在每个18元的基础上)每降低1元,则日销售疑就增加10个,为获得每日最大利润,此商品售价应泄为多少元?解析设商品每个售价x元,每日利润为y元,则当.018时,y=[60-5(x-18)](x-10)=-5(x-20)2+500.即在商品提价时,提到20元时,片讥=500元:当x<18 时,y=[60 + 10(18-x)](x-10)= -10(x-17)2+490.即在商品降价时,降到17元时,=490元.综上可得,此商品售价定为20元时,才能获得每日最大利润.点评:本题首先应搞淸题目的意思,设未知数,转化为函数问题,因为售价的上升或下降,利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故应分情况讨论.过关检测】A级1. 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lmin,再付话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lmin,付话费0.6元(本题通话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内通话A-min,两种方式的费用分别为开元和儿元.(1)写出儿,儿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费用相同?(3)某人估让一个月内通话300 min,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合算些?2. 某旅行社有客房120间,每间房的日租金为50元,每天都客满.旅社装修后要提髙租金,经市场调查,如果一间客房的日租金每增加5元,则客房每天岀租会减少6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每间客房将日租金提髙到多少元时,客房日租金的总收入最髙?比装修前日租金总收入增加多少元?3. 某商场经销一种商品,由于进货时价格比原进价降低了64%,使得利润增加了8个百分点,那么经销这种商品原来的利润率是多少?1.某环形道路上顺时针排列着4所中学:A,, A2, A一A4,它们顺次有彩电15台,8台,5台,12台・为使各校的彩电数相同,允许一些中学向相邻中学调出彩电.问怎样调配才能使调出的彩电台数最少?并求调岀彩电的最少总台数.2.某家电生产企业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决泄调整产品生产方案,准备每周(按120个工时计算)生产空调器,彩电、冰箱共360台,且冰箱至少生产60台,已知生产这些家电产品每台所需工时和每台产值如下表:问:每周应生产空调器、彩电、冰箱齐多少台,才能使产值最髙,最髙产值是多少?第二十讲数学建模A级i. (1 )的=0. 4«=0.6*;(2) 令y} =y2t0.4x+50=0. 6x9则兀=250 ;故每一个月内通话250 min■通讯费用相同.(3) 全球通合其些.2-设每间房的日租金提商兔个5元,日租金总收人为八则"(50+5兀)(120-6幻即厂-30(«-5)2+6 750当%=5 时Mg =6 750.•••日租金总收入多6 750 -120 x 50 =f750 ( 55).电3.17%・…B级1-设出中学调给仏彩电衍台(若衍V0,则认为是令向右调出1列1台)9A2中学调给令彩电也台片调给人巧台凡调给右叫台・因为共有40台彩电■平均每我10台,因此」5 -衍+x4=10,8-X2 +x t =10,5 -巧+ *2=10,12 4 *3 = 10,得 1% =«1 _5,宠1 =%2+29X2 =%3 +5t%3 =x4 _2,鴛3 =(X, -5) _2=兀]-7,x2 =(^ -7) +5 -2.本题即求/= +1靭1 +1巧I + I珂I =lx,l + lx, -21 + lx, -71 + % -51的最小值,其中衍是满足-8W衍W15的整数设衍二®并考虑定义在-8JW15上的函数:+lx-2l +lx-7l + lx-5l t当2WX5时』取最小值10,即当御=2,3,4,5时“丨+ I衍・21*丄£二7卜-51取到最小值10.从而调岀彩电的最少台数为10,调配方秦有如下4种:»‘\二图392.设3•・• x工时总数=y» + yr+ -^-? = ^(6x+4y +3“= ^-(* + r + z) +^(3x +y) syx360+^(3x +y)3唸(珀刃总产值数4 =4^+3/+2« = 2(x+y + z) +(2x+y)= 2x360 + (2x+y) =720 + (2x+y)尢*yW300,由90十吉(3z + y) =120, ,=>J = 1 080-x^l 050.X=72G + (2x; + r) =720 + (3x+y)-r.当总产值彳取到最大值1 050时,x = 3O f y =270 f z =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