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比较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探讨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探讨背景介绍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及早发现患有特定遗传代谢缺陷或其他疾病的婴儿,以便进行尽早的治疗,降低病死率,避免智力障碍等不可逆性损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足跟血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探讨进行介绍。
足跟血采集方法足跟血采集是目前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的一个常用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采集婴儿脚底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在进行足跟血采集前,需要先为婴儿准备好采血器、脱脂棉球、皮肤消毒剂和试纸等工具。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准备:将采血器打开,将脱脂棉球取出,用皮肤消毒剂将婴儿脚底消毒并擦干净;2.采集:将试纸放到采血器底下,然后将采血器上的盖子揭开,用力按压婴儿脚底,直至血液流出并浸湿试纸,并用脱脂棉球轻轻按压止血,最后将血液试纸放入筛查卡里;3.处理:将采血器、脱脂棉球等消毒后丢弃,将筛查卡送到相应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足跟血采集方法的好处是无痛苦,无创伤,方便快捷,且对婴儿危害极小,成为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方法之一。
足跟血采集注意事项足跟血采集虽然操作简单,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保证采集的准确度和安全性:1.选择适当时间:足跟血采集适于在婴儿出生后48-72小时内进行,不能太早或太晚;2.足部温度:采血前要保证婴儿脚底温暖,以增强血液循环;3.采集时机:采集时婴儿要保持醒着状态,不能在婴儿入睡时采集;4.采集量:采集量要充足,不能过多或过少;5.消毒:皮肤消毒要彻底,以避免细菌感染。
足跟血采集的优缺点足跟血采集作为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方法之一,其优缺点如下:优点1.无痛苦,无创伤,对婴儿危害小;2.方便快捷,易于实施,无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场地;3.检验结果准确度高,能及时诊断出婴儿是否有遗传代谢缺陷等疾病。
缺点1.采集量不足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足部浸泡过久可能引起温度过低,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检测结果;3.足跟血采集偶尔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仍需注意防范。
两种不同手法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的研究

两种不同手法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的研究发表时间:2015-12-10T10:31:18.89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8月作者:吕颖[导读] 保定市第一医院13病区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是筛查新生儿的主要环节,新生儿血液样本的采集质量对于实验室检验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吕颖保定市第一医院13病区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手法,确保新生儿足跟血标本质量,提升采集成功率,减轻足跟血采集时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感。
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4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400例新生儿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样采集方法,研究组采用改良方法。
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采血部位淤血状况、血样采集质量、血样采集时间以及采血难易度等。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足跟皮下淤血情况的几率较低,血样采集成功率较高,血样采集容易,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研究组采血部位淤血发生率低、血样采集质量高、血样采集时间短以及采血容易,改良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采集;足跟血【中图分类号】R1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389-02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是筛查新生儿的主要环节,新生儿血液样本的采集质量对于实验室检验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确保新生儿筛查质量的根本。
足跟采血,实质上就是一种常规血样采集方法。
为提高采集血样的成功率,选取我院新出生的400例新生儿进行采血难易度的研究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4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新生儿均出生3d-4d,身体状况良好,体重均超过2500g。
选取标准: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各项状况良好,出生72h至96h时,经过6次以上充分的母乳喂养,无腹泻、恶心、发热等一系列对水、电解质平衡造成影响的疾病,无先天凝血障碍性疾病与先天性出血障碍性疾病,皮肤黏膜正常,且没有应用影响出、凝血机制的药品。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效果比较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效果比较目的:探讨一种方便有效的、一次成功率高的采血方法。
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采集血标本,观察采血的一次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等。
结果:两种采血方法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实验组的采血方法能有效的提高一次采血的穿刺成功率,缩短了采血时间,提高了血标本的质量,缩短了新生儿的哭闹时间,局部血供恢复快,减少了对新生儿的损伤,提高了工作质量,增加了服务满意度,减少了医患冲突,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血方法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婴儿出生72小时后采集足跟血进行的检查方法。
主要对发病率较高、早期无明显症状但有实验室阳性指标、能够确诊并且可以治疗的疾病。
目前已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范围的项目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这两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宝宝智力严重低下,但是如果在新生儿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使患儿体格和智力发育达到正常水平。
新生儿足跟血的采集是新生儿筛查的一个重要环节,血标本的质量是筛查工作的关键,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生儿检验项目也都通过采用末梢血(足跟血或指尖血)的方法进行采集。
掌握采血方法,运用技巧采血,即保证了血标本的质量、缩短了采血时间,又减少了对新生儿的损伤。
在多年采血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我院开始采用右侧斜坡位进行采血,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出生72小时、充分哺乳后1小时的新生儿,随机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检验,计数采用x2,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两组平均年龄和平均体重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操作方法新生儿早晨哺乳1小时后,室温26~28℃、水温38℃左右,常规沐浴后进行采血。
实验组以右侧斜坡位放置于床头与床尾呈30°斜坡位的新生儿床上,对照组采用普通方法。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技巧的探讨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技巧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简单、方便、一针成功率的采血方法。
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采取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血标本,观察其采血的一针成功率。
结果:两组比较,新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这种改进的采血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采血穿刺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提高采血标本质量,缩短新生儿哭闹时间,局部血供恢复较快,减少新生儿损伤,提高工作质量,增加服务满意度,减少医患冲突。
关键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我院自2005年12月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
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筛查的结果及筛查率的提高。
我院通过改进足跟血的采集方法,提高了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的1次成功率,从而减少了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2010年7月采集新生儿足跟血1180例,其中2007年1月~2009年2月使用传统方法采集662例,1次采集成功544例,成功率为82.18%;2009年2月~2010年7月使用新方法采集新生儿足跟血,采集508例,1次采集成功500例,成功率为98.43%。
传统方法:①时间:必须在新生儿出生72小时以后;喂奶6次上进行采集。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特别注意,因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酶系统及器宫发育较迟后,一般推迟2~4天采血。
②采血体位:将婴儿平躺,足跟下垂于床沿,采血者可下蹲操作。
③采血部位:取足跟的内外侧缘,以外侧缘的内侧为常用部位,距足跟0.6~0.7cm处,不在足跟中心部位采血,避免神经、肌肉、骨髓的损伤。
④采血深度:深度为2.0~2.2mm。
⑤采血过程:a.用1次性采血针穿刺使血液流出,不要用力挤压;b.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待血液流出时用滤纸片接触血滴直到双面透过;c.共取3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大于8mm;d.处理好创口,防止感染。
新方法:①采血时间:在传统采血时间的基础上,对喂养不足有脱水表现的新生儿,推迟采血,加强喂养,直到脱水纠正。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比较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比较来源:育儿网新生儿血量相对集中于躯干,足跟未梢血运不丰富[1]。
采血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足跟的未梢血运。
用左手食指与中指配合夹住小腿自腘窝沿小隐静脉向下推至踝关节夹紧,回集血液,并阻止血液回流,增加了足跟末梢的血运,提高了操作成功率,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2 采血方法新生儿母乳喂养后60~90 min[2],将新生儿置于采血室,室温22~24℃,使新生儿头高脚低侧卧位,暴露小腿。
试验组:采血者左手食指与中指分开夹住新生儿左侧小腿,自腘窝处沿小隐静脉向下推至踝关节处夹紧,右手用酒精棉签消毒足跟外侧缘皮肤,待干后用5号半的一次性针头与皮肤呈约35°~40°斜刺进针,深度<3 mm,迅速沿90°方向拔针,同时左手大拇指沿足心向足对侧缘挤压,用力适度间歇放松,弃去第1滴血,再次流出呈大滴后用采血滤纸收集3个直径大于8 mm的血斑。
对照组:采用轻采新生儿足跟内侧缘,用乙醇消毒后,取常用采血针垂直穿刺,在穿刺点较大范围挤压取血。
1.3 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判断标准扎1针,血滴形成快,一次采足3个血斑为成功,扎2针或3针以上采到3个血斑为失败。
ⅰ级滤片,血斑直径≥0.8 cm,各自独立;ⅱ级滤片,0.6 cm≤血滴直径≤0.8 cm[3]。
2 结果2组采血成功率与滤片质量比较。
见表1。
表1 2组采血成功率与滤片质量比较3 讨论新生儿足跟采血根据解剖学特点,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经内踝前方上升,而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经外踝后方上升[4]。
所以足跟外侧较内侧血运丰富,并且此处皮肤较薄,平面较内侧大,易收集血滴,血滴形成大而迅速,缩短了挤压时间,减少了新生儿痛苦。
用5号半一次性针头斜刺取血,深度易掌握,避免直刺过深损伤腱膜和骨膜,穿刺针直径大小合适,减少阻力,有利血液流通畅和压迫止血。
新生儿采集足跟血最佳方法的研究

毛 巾敷足跟 8 Omn局部充血红 润 , 精消毒 , ~1 i, 用酒 采用 足跟
内侧针刺取 血 , 压针 刺 部位 , 挤 用专 用 滤 纸 片渗 透 。辐 射 台
组 : 浴前 将辐射台准备在 3 ℃的温度下 , 沐 1 新生儿沐浴后 即放
3 讨论 与分析 3 1 采血 时间及环境 . 采血时间应在 出生 后 4 ~7 h 吃 足奶 6次后 进行 , 宜 8 2, 且 在温暖舒适的环境 中操作 。由于新 生儿体温 调节 中枢 发育不 完善嘲 , 易受外界温 度影 响 , 加之 天冷 时血 运不 佳 , 从而 影 响
性。
表 1 两组采血一次成 功与滤片质量比较
某市第 一人 民医 院及 某市 妇 幼保 健 院 20 0 7年 1 1月 ~ 20 0 8年 1 出生 的新生儿 5 , 月 O例 均为足月儿 , 出生 4 h以上 , 8 吃足奶 6次 以上 的新 生儿 。分别 将 2 例 分为平 台组 ,2 5 5例
收 稿 日期 :0 80 —6 20 —52 作 者 简 介 : 雅 琪 ( 9 4) 女 , 士 学 位 , 教 。 高 18 一, 学 助
* 郑 州大学护理 学院
・
7 36 ・
数理医药学杂志
文章编号 :04 3720)6 77 3 10— 3 (080— 3— 4 0 0 中图分类号 : 17 R 9 文献标识码 : A
・
成果应用 ・
新 生 儿 采 集 足 跟 血 最 佳 方 法 的 研 究
高雅琪 陈 静
鹤 壁 48 3 ) 50 0
(河南 省 鹤壁 职业 技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院
摘
一
要 : 目的 : 寻找临床 上采集新生儿足跟血 的有利方法 。方法 : 5例新生儿在辐射 台保暖下足跟外侧采血 与 2 2 5例新生儿在
浅谈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与体会

浅谈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与体会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等4种疾病的筛查,筛查工作是防治儿童智力低下或疾病伤残的一项重要措施[1],筛查包括血样的采集、递送、实验室的检测,资料的储存等环节,其中血样的采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分析,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是:1采血部位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是预防失败的第一步,如果采血时部位不准确,易造成采样失败。
操作者食指与中指夹住新生儿的足背,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包绕足跟,虎口紧贴皮肤,握紧同侧小腿,以阻断静脉回流,使血管充盈,采血部位取左足或右足第五跖骨划一竖直线,此线与足背平行方向与足后跟内外踝连线相交,在相交点周围颜色最深处即血运最丰富处,此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再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2],该部位血管丰富,出血快,采血标本好,且渗透均匀,很容易采到3个直径为8mm以上的合格标本。
2采血方法选择有利的采血方法是采血成功的关键[3]正确手法是操作者左手示指与其他三指夹住踝关节压足跟部,范围不可过小,有节律的挤压,放松,1次挤压3~5秒,勿超过8秒,如果持续挤压,手势过重,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瘀血或软组织挫伤;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包绕足跟,虎口紧贴皮肤,握紧同侧小腿,用力适度,间歇性放松。
挤压时密切两手配合。
3进针深浅及穿刺针选择[4]使用5.5号无菌注射针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使用三棱针组。
真皮内有乳头下血管丛和真皮下部血管丛,血管较多,血流丰富,具有储血功能。
使用一次性三棱针采血时针刺深度不易掌握,若过深,针头穿过真皮下部血管丛,达到皮下脂肪层,易导致采血量不足。
三棱针采血时垂直进针,刺破血管点相对较小,需反复用力挤压才有足够血液流出,而5.5号无菌注射针采血时,针头斜面完全刺入皮肤即可,进针深度易于掌握,进针浅且斜入皮肤,与血管接触面大,因此一针采血成功率高,标本合格率高,可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准确性,减少新生儿痛苦,预防医疗纠纷,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深得产妇、家属及医护人员好评。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的效果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的效果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采集新生儿的血标本进行化验,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新生儿潜在的遗传代谢病和其他疾病。
而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不同的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并探讨它们的效果及适用情况。
一、脚跟定位法脚跟定位法是目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操作步骤简单,舒适度高,不易引起新生儿的不适和哭闹。
护士将新生儿的脚跟用无菌棉球擦拭干净,然后使用专业的血标本采集器在脚跟上进行一次性刺穿,采集所需的血液样本。
脚跟定位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采集血液过程不易引起新生儿的不适。
因为脚跟处比较厚实,血管丰富,采集出的血液样本质量较高,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该方法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对于某些特定疾病的筛查效果较好,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脚跟定位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脚跟的血管丰富,同时也比较敏感,未经专业培训的护士可能会在采集血液时造成伤害,引发感染等问题。
脚跟处较为灵活,新生儿的运动会导致采血位置的变化,这也会影响血标本的采集。
二、手指定位法手指定位法的优势在于采集的血液样本较为容易控制,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特定位置的采血。
手指的血管较为细小,采集出的血液样本更加纯净,减少了外来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化验的准确性。
三、足跖定位法足跖定位法是另一种采血定位方法,也是很多医院和实验室采用的一种方式。
该方法的操作简单易行,较为高效。
在进行足跖定位采血时,护士首先需要确保新生儿足部皮肤干净无菌,然后使用专业的采血器具进行针刺,采集血液。
足跖定位法的优势在于足部的血管较为丰富,采集出的血液样本较为容易、快速,并且质量较好。
采集足部血液不易引起新生儿疼痛和不适,因为足部皮肤较厚实,对于新生儿的伤害较小。
足跖定位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足部的血管数量有限,未经专业培训的护士可能会采集不到足够的血液样本,影响化验的效果。
足部皮肤的保护较好,采集出来的血液样本有可能受到外来因素的污染,影响化验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比较
背景介绍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是诊断新生儿疾病和筛查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因为其对
新生儿的侵袭性小,而足跟小,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目前常见的血采集方法主要包括肺毛细血管采血法、经皮针刺采血法、足跟刺切法等多种方法。
但不同的血采集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不尽相同,需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是一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原理是将采血器贴在足跟
部位,再通过负压吸附、萃取足跟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该方法采血时间较短,通常只需几秒钟就能采集到血液。
并且,该方法不需要对足跟进行刺痕,对新生儿损伤较小。
但是,肺毛细血管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体积较小,且血液浓度较低,其代表性
并不如其他方法。
而且,由于不能采集足跟后方的部位,因此对新生儿的足跟后方的问题如肥厚性脊柱侧弯诊断等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经皮针刺采血法
经皮针刺采血法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用皮肤
消毒剂清洗足跟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头,将针头插入足跟内部,收集毛细血管内的血液。
相比肺毛细血管采血法,经皮针刺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量更多,而且血液浓度也较高,更能反应新生儿的身体情况。
但是,经皮针刺采血法在操作过程中对足跟的刺伤较大,容易引起炎症和感染,不适用于新生儿足跟皮肤过薄的情况。
在采血过程中还可能刺穿动脉和神经,造成新生儿血管或神经的损伤,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
足跟刺切法
足跟刺切法是传统的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操作步骤包括用皮肤消毒剂清
洗足跟部位,选择合适的刀片,对足跟进行切刀,萃取刀口处流出的血液。
虽然这种方法在体积和质量上较为稳定,但是对新生儿的足跟造成的创伤较大,容易引发感染和炎症,也会对新生儿的足跟造成较大的疼痛。
总结
在选择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时,需要考虑采集效果和足跟损伤程度。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和经皮针刺采血法都有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采集速度快,对新生儿的损伤小,但采集到的血液量较少;经皮针刺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数量较多,可以更好地反映新生儿身体情况,但对足跟的侵袭性较强,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技能。
足跟刺切法具有稳定的采集量和质量,但对新生儿的足跟伤害较大,影响新生儿的舒适感和恢复。
舒适、有效的新生儿血液采集方式是医学界一直追求的目标,希望通过今后的技术更新和发展,选择更加优越的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真正做到保障新生儿健康和安全,并减轻新生儿和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