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探讨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比较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比较背景介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是诊断新生儿疾病和筛查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因为其对新生儿的侵袭性小,而足跟小,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目前常见的血采集方法主要包括肺毛细血管采血法、经皮针刺采血法、足跟刺切法等多种方法。
但不同的血采集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不尽相同,需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肺毛细血管采血法是一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原理是将采血器贴在足跟部位,再通过负压吸附、萃取足跟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该方法采血时间较短,通常只需几秒钟就能采集到血液。
并且,该方法不需要对足跟进行刺痕,对新生儿损伤较小。
但是,肺毛细血管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体积较小,且血液浓度较低,其代表性并不如其他方法。
而且,由于不能采集足跟后方的部位,因此对新生儿的足跟后方的问题如肥厚性脊柱侧弯诊断等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经皮针刺采血法经皮针刺采血法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用皮肤消毒剂清洗足跟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头,将针头插入足跟内部,收集毛细血管内的血液。
相比肺毛细血管采血法,经皮针刺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量更多,而且血液浓度也较高,更能反应新生儿的身体情况。
但是,经皮针刺采血法在操作过程中对足跟的刺伤较大,容易引起炎症和感染,不适用于新生儿足跟皮肤过薄的情况。
在采血过程中还可能刺穿动脉和神经,造成新生儿血管或神经的损伤,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
足跟刺切法足跟刺切法是传统的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其操作步骤包括用皮肤消毒剂清洗足跟部位,选择合适的刀片,对足跟进行切刀,萃取刀口处流出的血液。
虽然这种方法在体积和质量上较为稳定,但是对新生儿的足跟造成的创伤较大,容易引发感染和炎症,也会对新生儿的足跟造成较大的疼痛。
总结在选择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时,需要考虑采集效果和足跟损伤程度。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和经皮针刺采血法都有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肺毛细血管采血法采集速度快,对新生儿的损伤小,但采集到的血液量较少;经皮针刺采血法采集到的血液数量较多,可以更好地反映新生儿身体情况,但对足跟的侵袭性较强,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技能。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摘要探讨可行有效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的方法,对2009年月1月~2010年10月900例新生儿从健康教育、人员管理、采血方法、采血时间、部位、进针深度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管理,使采血合格率达到100%,减轻了新生儿痛苦,减少了新生儿家长的焦虑担心,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是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是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其中足跟采血是较理想和较有效的采血方法。
2007开始新生儿足跟采血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可在2008年前的采血率和采血成功率均不理想,2009年开始对采血方法的正确培训和对孕产妇的多方面宣传后,其抽采率和采血成功率均有大大的提高。
采血人员管理及相关教育宣传工作采血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践培训。
采血前认真校对母亲姓名及床号,做好卡片登记和准备工作,确保采集样本不出现错误。
采血人员负责管理疾病筛查婴儿的结果登记、档案管理及相关信息。
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孕妇的宣传教育工作,如充分利用产前孕妇学校、发放宣传资料及住院健康教育等形式,普及家属及孕妇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促使其积极配合做好筛查工作。
采血要求及注意事项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在进行幼儿足跟部血片采集前,应将疾病筛查的项目、费用、条件等情况告知产妇及家属。
在采血前加强与家属沟通,预约采血时间,使其做好充分准备;对于住院新生儿,采血护士在早晨查房时,就应将估计当日采血时间、采血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家属,使其做好准备;对于出院前不能采血者,应向家长讲解注意事项,疾病筛查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其充分重视这件事情,并和家属约定具体采血时間,一般在出生后20天内,最好在出生后6~10天进行采血,做好跟踪采血工作。
采血注意事项:要提高采血率和采血成功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注意:①采血滤纸,应选用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专用滤纸。
②采血量,在采集时,为了尽量降低如皮肤碎屑、消毒剂等的影响,一般弃去采集的第1滴血,保证采集的3个血斑相互独立,且血斑直径均要>08cm。
新生儿筛查足跟采血论文

浅谈新生儿筛查足跟采血体会【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45-01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提高人口素质,预防出生缺陷与残疾的三级重要防线之一。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新生儿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及苯丙酮尿症(pku)等先天疾病,并可以进行早期治疗,防止残疾发生。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对足跟采血技术掌握不牢固及经验不足,常常致采血失败或采血片不达标,甚至引起家属不满发生矛盾纠纷。
我院自2007年开展新生儿筛查工作,共采血460例,采血滤片合格率达98%。
下面将我在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1 采血前准备工作1.1 充分的健康宣教:在采血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片向新生采血儿父母及家属耐心解释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方法及重要意义,以取得支持理解并配合采血工作。
1.2 物品准备:由于我院未设新生儿洗浴室。
尤其在秋冬季节,室温较低,新生儿皮肤薄,皮下脂肪少,对外界温度刺激非常敏感,受冷后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易导致采血失败。
所以需备38-41℃温开水多半盆,纱布一块,75%酒精,棉签一包,23#采血针2个,清洁干燥采血滤纸片2-4张。
1.3 新生采血儿准备:首先确认新生采血儿是否符合条件,必须出生72小时后,喂足6次奶。
评估其全般状况。
经过多次对比发现低日龄新生儿皮下组织薄,采血失败几率高,而条件许可,适当将采血时间后延,以不超过14天为宜。
这样既可以较好的提高采血成功率,又不影响可疑阳性20天内再次采血。
然后认真仔细填写采血卡片。
由助手协助将新生采血儿双足及双小腿侵入备好的温水中按摩擦洗,至皮肤发红温热血运充分即可抱起擦干并注意保暖。
2 采血时技术要点2.1 将新生采血儿平卧于平坦干燥床上,注意保暖只露出采血足。
护士面向新生儿用双手由上向下挤压采血侧下肢使足部血液更充足,力度要适中。
2.2 使新生儿微屈膝,护士以左手握住新生儿足部,取足跟内侧缘用75%酒精消毒后用无菌干棉签擦干。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技巧的探讨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技巧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简单、方便、一针成功率的采血方法。
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采取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血标本,观察其采血的一针成功率。
结果:两组比较,新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这种改进的采血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采血穿刺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提高采血标本质量,缩短新生儿哭闹时间,局部血供恢复较快,减少新生儿损伤,提高工作质量,增加服务满意度,减少医患冲突。
关键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我院自2005年12月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
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筛查的结果及筛查率的提高。
我院通过改进足跟血的采集方法,提高了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的1次成功率,从而减少了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2010年7月采集新生儿足跟血1180例,其中2007年1月~2009年2月使用传统方法采集662例,1次采集成功544例,成功率为82.18%;2009年2月~2010年7月使用新方法采集新生儿足跟血,采集508例,1次采集成功500例,成功率为98.43%。
传统方法:①时间:必须在新生儿出生72小时以后;喂奶6次上进行采集。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特别注意,因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酶系统及器宫发育较迟后,一般推迟2~4天采血。
②采血体位:将婴儿平躺,足跟下垂于床沿,采血者可下蹲操作。
③采血部位:取足跟的内外侧缘,以外侧缘的内侧为常用部位,距足跟0.6~0.7cm处,不在足跟中心部位采血,避免神经、肌肉、骨髓的损伤。
④采血深度:深度为2.0~2.2mm。
⑤采血过程:a.用1次性采血针穿刺使血液流出,不要用力挤压;b.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待血液流出时用滤纸片接触血滴直到双面透过;c.共取3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大于8mm;d.处理好创口,防止感染。
新方法:①采血时间:在传统采血时间的基础上,对喂养不足有脱水表现的新生儿,推迟采血,加强喂养,直到脱水纠正。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与护理措施探讨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报 告医生。
健康教育
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家长如何护理 新生儿足跟部位,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03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 血的并发症及处理
疼痛及处理
疼痛原因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时,针头会刺破皮肤,导致疼痛。
特殊情况
如果宝宝出生时存在某些疾病或 早产等情况,需要医生根据具体 情况确定采血时间。
采血方法
01
02
03
04
准备物品
准备好消毒液、采血针、采血 管、棉签等物品。
消毒
在采血前需要对宝宝的足部进 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穿刺
使用采血针在宝宝足跟部位进 行穿刺,以获取足跟血。
收集
将采集到的血液收集到采血管 中,并妥善保存。
02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 血的护理措施
采血前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向家长介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 采血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消除家长的顾虑,取得其配合
。
准备用物
准备好采血器材、药品、消毒用品 等,确保采血用品的安全、无菌、 完好。
采血环境
选择安静、舒适、卫生的环境进行 采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及处理
采血后,如果压迫止血不当,可能会导致出血。因此,采血后应压迫采血部位至少5分钟,直到出血停止。
皮下血肿及处理
如果采血时刺破血管,可能会导致皮下血肿。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止采血,重新选择采血部位;对于已经形成 的皮下血肿,可以进行热敷或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肿消退。
加强护理管理
• 做好采血前准备:提前与家长沟通,告知采血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减少宝宝的哭闹和家长的焦虑。- 采血后护理:采血后医 护人员应告知家长正确的护理方法,包括局部消毒、避免感染等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采血后定期随访,了解宝宝的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论文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体会【关键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314-01我院自2009年6月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目的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
我们发现在采样过程中常会遇到足跟部出血量不足,不能收集到2个直径大于8mm的血斑标本。
故对34例采样失败的新生儿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了采血的成功率和血样的质量。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9年6月~2009年11月共采样的新生儿200例,其中采血失败34例。
标准以不能1次成功采集标准血样为失败,采集者为同一组护士。
1.2 方法根据失败的可能原因设计调查表,以打钩形式选项,可单选或多选,最后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结果34例采血失败者中采血部位不当的有21例(61.7%),手法不当有27例(79%),进针深浅不妥的5例(1.47%),婴儿足底欠暖和的5例(14.7%),婴儿采血体位不佳的6例(17.6%),滤纸接触血滴方法不当的有10例(29.4%)。
3 讨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筛查,筛查工作是防治儿童智力低下或疾病伤残的一项重要措施[1],筛查包括血样的采集、递送、实验室的检测,资料的储存等环节,其中血样的采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分析,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是:3.1 采血部位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是预防失败的第一步,如果采血时部位不准确,易造成采样失败。
操作者食指与中指夹住新生儿的足背,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包绕足跟,虎口紧贴皮肤,握紧同侧小腿,以阻断静脉回流,使血管充盈,采血部位取左足或右足第五跖骨划一竖直线,此线与足背平行方向与足后跟内外踝连线相交,在相交点周围颜色最深处即血运最丰富处,此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再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2],该部位血管丰富,出血快,采血标本好,且渗透均匀,很容易采到3个直径为8mm 以上的合格标本。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为了筛查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母婴保健法》规定每个新生儿充足母乳喂养72h后必须从足跟处采血标本,以便达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患儿发生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的目的。
采集新生儿的血样标本,是疾病筛查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筛查工作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
我院从2005年开始对在院分娩的活产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通过对采血的要求、采血时机、采血部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及改进,掌握了以下几点技巧。
1 采血要求1.1采血环境清洁,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1h/次,地面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每天一次,防止院内感染。
1.2 操作前按要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以防止差错事故的出现。
操作时按规范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操作人员必须戴帽子、口罩,一次性使用橡胶手套,严格执行一人一针。
1.3采血时间血样的采集必须在新生儿出生72h后,并已经充分哺乳6次以上后再进行。
如果遇到未充分哺乳6次、低体重儿、早产儿、提前出院等没有采血者,嘱咐其家属20d内返院采血。
1.4标本要求采集3个直径大小≥8mm的血斑,按滤纸上圆圈大小两面必须充分渗透,否则血量不足,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采血时机2.1新生儿沐浴后采血法新生儿沐浴间环境温度25℃~28℃,水温38℃~40℃。
沐浴能促进新生儿全身的血液循环。
因采集的是足跟末梢血,能否采集成功与末梢血运有关,所以沐浴时可用温水浸泡采集部位可促进了足跟部的血液循环,沐浴后用柔软的浴巾立即将新生儿包裹擦干,按常规采血,可提高了采血的成功率,采血过程中避免了因用力挤压而引起的溶血现象[1]。
2.2 新生儿足浴后采血法新生儿置于环境温度25℃~28℃左右、相对湿度55%~65%的采血室,水温38℃~4l℃,足浴时间控制在5~10min。
足浴能促进足跟部血液循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有利于血样采集。
2.3新生儿哺乳后采血法新生儿末梢血运在一般状态下受自身血容量影響较大,而新生儿血容量主要取决于哺乳,每次哺乳以新生儿吃饱为准[2]。
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的冰箱内保存 , d内送至筛查 中心检 验。采血后用消毒棉签 7 压迫 止血 , 用输液胶带 ( 带小纱 布的) 固定 , 4h取掉 。 2—
124 对 照组 ..
11 一般资料 .
采用 传统 方法采血。新生儿取平 卧位 , 不湿
热敷 足跟部 , 7% 酒精 消毒 穿 刺部位 皮肤 , 专用采 血针 用 5 取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1 0 0年第 7卷第 4期 ( 下半月版
・
3 ・ 3
探 讨 新 生 儿疾 病 筛 查 血 标本 采集 的方 法
许 孟希
摘 要
奚华英
目的 : 探讨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标本的方法 , 高采血一次成功率。方法 : 提 选取 2 0例接受疾病筛查的新生儿 。 0 将其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
一
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 检验 、 检验 。 u
果
新生儿沐浴后 , 擦干身 体 , 换好衣 服 , 由同 2 结 采 用足跟 部湿 热敷加 斜刺 法采血 。新 生儿
个人 , 同一种采血 针进 行新 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的采集。
21 . 两组新生儿采血 方法 效果 比较 ( 1 表 )
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标本血斑直径 、 采血所需时间( 针 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探讨
背景介绍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及早发现患有特定遗传代谢缺陷或其他疾病的婴儿,以便进行尽早的治疗,降低病死率,避免智力障碍等不可逆性损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足跟血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探讨进行介绍。
足跟血采集方法
足跟血采集是目前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的一个常用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采集婴儿脚底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在进行足跟血采集前,需要先为婴儿准备好采血器、脱脂棉球、皮肤消毒剂和试纸等工具。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准备:将采血器打开,将脱脂棉球取出,用皮肤消毒剂将婴儿脚底消
毒并擦干净;
2.采集:将试纸放到采血器底下,然后将采血器上的盖子揭开,用力按
压婴儿脚底,直至血液流出并浸湿试纸,并用脱脂棉球轻轻按压止血,最后将血液试纸放入筛查卡里;
3.处理:将采血器、脱脂棉球等消毒后丢弃,将筛查卡送到相应的检测
机构进行检测。
足跟血采集方法的好处是无痛苦,无创伤,方便快捷,且对婴儿危害极小,成为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方法之一。
足跟血采集注意事项
足跟血采集虽然操作简单,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保证采集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1.选择适当时间:足跟血采集适于在婴儿出生后48-72小时内进行,
不能太早或太晚;
2.足部温度:采血前要保证婴儿脚底温暖,以增强血液循环;
3.采集时机:采集时婴儿要保持醒着状态,不能在婴儿入睡时采集;
4.采集量:采集量要充足,不能过多或过少;
5.消毒:皮肤消毒要彻底,以避免细菌感染。
足跟血采集的优缺点
足跟血采集作为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方法之一,其优缺点如下:
优点
1.无痛苦,无创伤,对婴儿危害小;
2.方便快捷,易于实施,无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场地;
3.检验结果准确度高,能及时诊断出婴儿是否有遗传代谢缺陷等疾病。
缺点
1.采集量不足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足部浸泡过久可能引起温度过低,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检测结果;
3.足跟血采集偶尔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仍需注意
防范。
结论
足跟血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方法之一,具有无痛苦、无创伤、方便快捷等优点,能准确诊断出婴儿是否有遗传代谢缺陷等疾病。
在进行足跟血采集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时间、足部温度、消毒等事项,以保证采集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虽然足跟血采集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总的来说其优势大于劣势,是目前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较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