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命运。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进行城市更新规划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吸引力。
这些街区保存着古老的建筑、传统的工艺和独特的风貌,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还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困境尽管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它们在城市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境。
首先,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历史文化街区被拆除或改建,导致文化遗产的丧失。
其次,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老旧和破败,维护和保护的费用较高,给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了经济负担。
最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包括政府、居民和开发商等,这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可以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增加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城市更新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城市更新提供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需要依托城市更新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的实践在实践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和需求。
应对城市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措施

应对城市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措施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的旧区面临着改造与更新的问题。
由于城市的发展,旧区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矛盾之一。
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对于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就如何应对城市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措施进行阐述。
首先,要注重旧区的保护与利用。
旧区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
因此,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旧区的历史建筑和文化特色,保留旧区的传统风貌和独特魅力。
同时,要充分利用旧区的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其次,要注重旧区改造的可持续性。
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改造,更是对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和战略布局。
因此,在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
例如,可以在改造过程中引入生态建筑的理念,提高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要注重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社会参与。
旧区改造涉及到大量群众的利益,因此,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形成共识,并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
同时,要加强对旧区改造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的处理,如解决搬迁户的住房问题,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等。
最后,要注重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经济效益。
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因此,要注重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
针对不同的城市旧区,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高项目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同时,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展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改造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城市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应对城市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旧区的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和经济效益。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实现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目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近年来,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中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分析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些街区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和参观。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能够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其次,城市更新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旨在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修缮,提升其功能和品质。
同时,合理的城市更新可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同时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
因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资金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成本通常都较高,因为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修缮和改造。
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共同承担经费。
其次是规划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有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到历史、文化以及居民的需求。
因此,需要有专业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参与其中。
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需要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补助政策来支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城市更新的实施。
其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居民的合作和沟通。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入民间资本,共同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城市更新。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听取居民的声音和建议,征求他们的意见,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近年来,城市更新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老旧的城区逐渐失去了活力,建筑物老化、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然而,在进行城市更新规划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保护和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魂魄。
这些街区通常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和社会氛围,代表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貌。
因此,在城市更新规划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维护城市的历史记忆。
城市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生命体,它的历史是城市居民的记忆和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留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变迁,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对于培养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这些特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节能效果,而紧凑的街道布局可以促进步行和骑行交通,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然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意味着完全保持原貌,而是要进行适度的更新改造。
城市是一个活力的生命体,它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
因此,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首先,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和品质。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期的使用和老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上的不足和品质上的下降。
通过进行适度的更新改造,我们可以修复老旧的建筑物,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更新改造还可以引入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交功能,增加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其次,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试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

试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由于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实现更新改造,既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成为了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目的在于满足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商业、住宅和服务设施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而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城市中的核心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价值,因此很多时候成为了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
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设施和建筑往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需要进行更新改造来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当地的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
在进行更新改造时,需要尊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原貌,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弘扬文化传统。
这既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尊重,也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文化和历史的需求。
那么,如何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呢?需要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实现更新改造。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修缮老旧建筑,提升街区的规划和设计,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
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保持其独特魅力。
可以通过保留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街区,吸引游客和市民,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机和活力。
需要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和业主的意见,加强社区参与和沟通,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共识和合作,实现更新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城市更新旨在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规划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义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韵味,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带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保护这些街区可以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最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是对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独特文化。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的挑战然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并非易事。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保护一座历史文化街区需要进行文物修复、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保护与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题。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包括政府、开发商和居民等。
这些利益的冲突可能导致保护工作的困难和延迟。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的策略为了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责任和标准。
政府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投入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灵魂。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保护与更新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们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我们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这里的建筑风格、街巷布局、传统工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然而,当前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许多历史文化街区被拆除或改造,原有的风貌遭到破坏。
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一些街区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文化韵味。
此外,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街区的生存和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与更新规划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
保护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让街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这意味着要保留街区的原有格局和特色建筑,同时对其进行修缮和维护,使其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规划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了解街区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以及居民的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比如,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按照原有的工艺和材料进行修复;对于一般性的建筑,可以在保持外观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对内部进行改造,以提高居住和使用的舒适性。
在功能更新方面,要注重多样性和适应性。
可以引入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文化创意工作室等,既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能为街区带来新的活力。
同时,也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如增加公共绿地、停车场、污水处理设施等。
保护与更新规划还需要注重社区参与。
居民是街区的主人,他们对街区的感情深厚,了解情况。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

《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传统街区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如何将这些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街区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就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的背景、方法、成功案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的背景传统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传统街区面临着老旧、设施落后、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传统街区进行改造与更新势在必行。
三、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的方法1. 保护与修复: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应采取保护与修复措施,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这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还能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空间优化:通过对街区空间的优化,提高交通流畅性,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 设施更新:更新老旧的设施,如水电管网、公共卫生间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 文化融合: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传统街区更具时代感。
例如,举办文化活动、设立艺术展览等,吸引人们前来参观。
四、成功案例分析以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该城市在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政府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了保护与修复,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其次,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了交通流畅性,减少了交通拥堵。
此外,政府还更新了老旧的设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在文化融合方面,该城市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措施使该城市的传统街区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在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一个难题。
过于强调开发可能导致传统风貌的丧失,而过度保护则可能使街区失去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
问题与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
城市老街区的生存、保护
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
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
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
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
多现象。
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
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
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
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为
增加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
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
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概念与内涵
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
城市”,包括古都型、传统风貌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风景名胜型、一般史迹
型等。
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
内容的城市地段。
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
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
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
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
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
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
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
因此,以物质改建、经济发展、社会文
化延续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既是老街区改造的行动指南。
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白族建筑学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白族民居,长期以来在“因时而变”和
“千古不变”两条脉络上发展,即在建材、装饰、审美、结构方面因时而变,在
布局、方位、构架方面又千古不变,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喜洲
民居既注重继承传统,又突出创新发展,形成了自身精致华丽、时新实用、高大
气派的风格,精品瞩目,最能展现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采。
喜洲街区内有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喜洲白族古建筑群,包含严家大院、董家大院、杨品相
宅;有一般文保单位。
喜洲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有经大理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大
理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均已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并挂牌保护。
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分别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包含白族扎染技艺、白族甲马、喜洲粑粑);传统民俗、传统节庆、传统
曲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白族绕三灵、白族火把节、白族大
本曲、白族唢呐)。
喜洲镇以保护利用结合为原则,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
进行展示利用;积极通过旅游发展促进街区活力提升,同时协调好旅游、居住
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增加文化展示功能,合理利用历史宅院,展现街区的文
化底蕴,延续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提升街区活力。
喜洲镇还依托保存完好
的多座古民居建筑群落,重点实施了古建筑、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引入社会资本
投资,保护利用古院落,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客栈。
以“喜林苑”片区为代表的
田园风情网红打卡点,以“喜洲客厅”为代表的活化利用典范,引起了社会反响。
1、杨品相宅。
杨品相宅位于喜洲城北,原为喜洲商帮八中家之一杨品相先
生家宅。
2001 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喜林苑两年的修缮,2008 年作
为精品酒店正式对外开放。
整座院落为一进两院的“三坊一照壁”结构,每坊三
开间布局,各坊通过精巧的走廊相连接,白族人对于建筑的理解和艺术修养,在
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杨焕楠宅。
始建于 1800 年,距今已 222 年,2019 年 10 月,修缮后
的杨焕南宅摇身一变成为了独具格调的西餐厅——喜洲客厅。
3、农耕文化体验馆。
将喜洲原老印刷厂地块改造作为集农耕文化体验馆、
书吧、茶吧、米制饮品等为一体的多种生活休闲体验活态馆。
三、挖掘历史人文要素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九曲小巷,稻花飘香……喜洲作为“中国白族风情第
一镇”,特有的白族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苍山洱海,构成了“山海田城”的
自然文化景观。
这里既有白族生活的活态体验和白族传统习俗风情的集中展现,
更重要还是历史人文的深层内涵,商帮兴学,名校坐落,使得厚重的文化、红色
的基因根植于此。
历史上,喜洲人才辈出,由明代始建至清末,题名的进士、举
人近百人,在喜洲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上集结。
1、喜洲商号的代表。
严家大院喜洲镇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
大遗产,是闪耀在苍洱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而严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
缩影。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 年),占地 2478 平方米,建筑面积 3066 平方米。
一进四院,有三房一
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的典型白族民居建筑格局。
2、原址修缮。
大慈寺内“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大慈寺,在白族文化发展
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理崇圣寺和感通寺,集中体现了白族多元信仰的文
化特色。
从布局上充分体现了释、儒(白族奉其为教)、道三教合流的特征,结
构十分紧凑。
第一院为佛教,第二院是道教,第三、四院是魁阁和儒教的奇观堂,大批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不远处有两棵巨大的古榕树。
该寺与中央皇帝神宫(张氏宗祠)相邻,抗战时期一同成为华中大学的校本部。
近年来,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对大慈寺及华中大学西迁原校址进行修缮,2017 年
6 月,“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完成布展并开始对外开放参观。
经过整修,提升
了参观体验,文物史料更为丰富,也为喜洲打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记忆的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
3、喜洲文化教育的标志。
苍逸图书馆1940 年 1 月 1 日开馆的苍逸图书馆,由严子珍先生捐资创办,是喜洲重视文化教育的标志,是云南乃至全国稀罕的乡
镇民间图书舘之一。
其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有汉白玉的
围栏雕龙刻凤,馆舍清新典雅,与西式建筑的淑川女子小学相邻,是中外文化典
型的结合,反映了先辈开放的思想观念。
我国绝大多数历史文明名城在老街区的城市更新中都已经、正在或者即将遭
遇理念、技术、管理的问题以及商业与旅游开发的压力。
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
往往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内,笔者对喜
洲城市更新问题有着直观深刻的体验,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切渴望。
参考文献:
[1]马胜强.现代化进程中的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研究[D].石河子:石
河子大学政法学院,2018:41.
[2]陈宁,周炳中.城市化进程下的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经济论坛,2017,( 1) : 39-42.
[3]方可,章岩.现代化进程中的旧城改造和民族文化保护研究
[J].城市规划,2019,( 4) :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