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国画山水十大名画的赏析:
1.《千里江山图》:作者为北宋画家王希孟,画面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壮美景色,色彩鲜明,构图恢弘,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2.《白雪山图》:作者为南宋画家谢赫,画面以太白山为背景,表现了独特的山水风貌和自然景观,形式上极具表现力。
3.《水墨花鸟图》:作者为明代画家徐渭,画面以花鸟为主,运用水墨技法,表现出极具生动感的自然景观,是中国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4.《清明上河图》:作者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画面描绘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构图精美,色彩绚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
5.《渔舟唱晚图》:作者为宋代画家马远,画面以渔船为背景,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情感,是中国山水画的杰作之一。
6.《富春山居图》:作者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画面描绘了江南富春山的壮美景色,线条流畅,色彩淡雅,富有古典气息。
7.《十八学士图》:作者为明代画家顾恺之,画面描绘了唐代十八位文学巨匠的生活场景,构图繁复,细节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8.《红楼梦图》:作者为明代画家高鹗,画面描绘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构图精美,画风细腻,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的结合之作。
9.《山水十二屏》:作者为清代画家郑板桥,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象,构图严谨,色彩和谐,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10.《八大山人千里江山图》:作者为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江山美景,构图简洁,意境深远,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宋元时期的水墨山水画研究

收藏价值与市场行情
收藏价值
宋元时期的水墨山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历史价值,是收藏家们追求的珍品。 这些画作不仅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成就,也 反映了宋元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状态 。
VS
市场行情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在艺术品市场上的行 情非常高,价格逐年攀升。这些画作往往 以拍卖的形式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吸引 着全球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关注。
宋元时期的水墨山水画研究
2023-11-03
目录
•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 •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影响与传承 •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与作品 •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保护与收藏
01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起 源与发展
05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美 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美学价值
意境之美
宋元时期的水墨山水画追求空灵、简约的意境,通过墨 色的深浅、线条的粗细表现大自然的韵味,具有极高的 审美价值。
形式语言
画家们运用抽象的形式语言,将自然景观的复杂多变转 化为富有节奏感的画面,使作品既有自然之趣,又有艺 术之美。
文化精神
宋元时期的水墨山水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尤 其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 还有深层的文化意蕴。
03
文化内涵
宋元时期的水墨山水画中,包含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等,这些文化元素为画 面增添了更深的内涵和价值。
03
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影 响与传承
对后世画派的影响
直接影响了明清时 期的山水画风格
提供了创作理念和 技巧的参考
为后来的文人画风 格奠定了基础
水墨山水画赏析

水墨山水画赏析水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山水为主题,运用水墨技法表现自然风光,将山、水、云、树等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水墨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不仅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对世界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水墨山水画的特点在于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水墨技法表现自然景物,追求意境的表现和笔墨的韵味。
水墨山水画强调意境的营造,追求笔墨的韵味,通过简练的线条和淡雅的墨色,表现出山水的形态和气韵。
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渲染,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神韵。
水墨山水画的创作追求形神兼备,既要表现出山水的形态,又要表现出山水的气韵,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表现出山水的意境和情感。
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技法主要包括勾勒、渲染、点染等技法。
勾勒是勾勒山水的轮廓和形态,通过简练的线条表现出山水的形态和轮廓。
渲染是用墨色渲染山水的形体和气韵,通过淡墨浓墨的渲染,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气势。
点染是用墨点和墨迹表现山水的纹理和质感,通过点染的技法,表现出山水的纹理和细节。
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技法主要是以勾勒为基础,以渲染和点染为辅助,通过这些技法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形态和气韵。
水墨山水画的创作题材主要包括山川、江河、湖泊、瀑布等自然景物,以及山水间的人物、建筑等元素。
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自然风光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水墨山水画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通过对山水的表现,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水墨山水画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山水的描绘,也有对山水间的人物、建筑等元素的描绘,通过这些题材的表现,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气势。
水墨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不仅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画赏析模板

山水画赏析模板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它是一种笔墨写型艺术和视觉欣赏艺术,其表现内容本质是偏重于精神性、哲学性和文化内涵的,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笔墨表现艺术学科,同时又是画家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创作行为。
中国画的创作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
从形式到内容处处都充满了精神现在作品内在意蕴和整体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内涵的释放。
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
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
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画、人物画等。
一、中国画是意境创作的追求。
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
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
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二、中国画在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
所谓空白是无画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
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
三、中国画以线造型。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
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
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
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文学类巨著之一,描绘着江山万里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上的盛世沧桑。
该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的杰作之一,展现了艺术家对山水的高超掌握,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表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千里江山图》进行分析。
从题材来看,《千里江山图》以山水景色为主题,描绘了千里江山的壮观美景。
作品中的山水描绘,以水墨为主,用线条勾勒出了江山起伏的轮廓,用淡墨深浅的层次来表现山的沧桑和远近的距离感。
艺术家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图,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壮丽。
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令人惊叹不已。
从笔墨来看,《千里江山图》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画家运用了水墨的独特韵味和魅力,通过淡墨浓墨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深浅,展现了中国水墨画独有的意境和神韵。
在细腻的笔触下,江山如梦似幻,迷人至极。
从意境来看,《千里江山图》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表现出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画中的山水之美,仿若仙境,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令人心驰神往。
作品所营造的壮丽气势和宏伟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和力量,让人对山水的美好产生了深深的感悟和向往。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千里江山图》展示了中国古代壮美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作品中的绮丽山水,营造出了气吞山河的壮美气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的追求和理解。
这幅画作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情感和情怀,也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和传统艺术价值。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的山水画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山水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掌握,展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也传承了中国古代壮美山水画的悠久传统和丰富内涵。
这幅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举世公认的山水画杰作,对后人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自然意境、人文意境、哲学意境以及审美意境等方面。
首先是自然意境。
中国山水画,无论是山脉连绵的巍峨之势,还是江河湖海的波澜壮阔,都在画面中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恢弘景象。
艺术家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勾勒出山峦的峻俏、江河的起伏和云雾的缭绕,表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壮美和神秘奇妙。
这种表现手法既可以引导人们感受到自然风景的壮美,也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以物言情”的目的,从而表达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其次是人文意境。
中国山水画在表现自然的也常常通过人物和建筑等元素的插入,表现出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在山水画中加入人物、建筑等元素,艺术家既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又表现出中国人对人文的情感追求。
山水画中的人物或建筑往往是与大自然相辅相成,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这种表现手法既扩展了山水画的意境,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山水相连”的世界观,彰显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文情感的独特理解。
再次是哲学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这种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山水相连”等理念,常常在山水画中得到体现。
山水画通过艺术家的笔力,把握山水的神韵和气势,把自然中的神秘力量和哲学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山水画,中国古人常常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宇宙的畅怀、对生命的歌颂,体现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追求真善美的哲学情怀。
中国山水画以恢弘、畅达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哲学内涵,既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理念。
最后是审美意境。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更是中国人在审美上的一种追求。
水墨山水评判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墨山水评判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水墨山水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凭借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
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水墨山水既是艺术家们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媒介,也是观者欣赏和品味的对象。
水墨山水评判标准即针对水墨山水作品,在众多作品中进行艺术价值、创作技巧、意境表达等方面的评估和评判的准则和标准。
这些评判标准对于评选杰出作品、推动艺术发展以及保护传统绘画的独特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墨山水评判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许多要素,包括构图、用墨、表现手法、笔墨运用、意境表达等。
其中,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画面的布局和平衡感;用墨则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氛围与质感,细腻或浓密的墨点都可以为作品增添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力;表现手法则是艺术家通过笔触的运用和技法展现自己的创作风格与个性;而笔墨运用则体现了艺术家的功力和技能水平。
除了技术层面的评判要素外,意境表达也是水墨山水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意境是水墨山水作品所透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一个成功的水墨山水作品应该能够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表现力,将自然景物中的意蕴和情感传达给观者,激发其对自然、生活、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体悟。
总而言之,水墨山水评判标准是对水墨山水作品进行评估和评判的准则和标准,其中包括构图、用墨、表现手法、笔墨运用和意境表达等多个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评判,可以辨识出卓越的水墨山水作品,推动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水墨山水评判标准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艺术家的水平和能力,更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水墨山水作品能够在创作技巧、意境表达等方面不断创新,为中国绘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该部分将概述水墨山水画的背景和发展,以及介绍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情感。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帛画,而在唐代及以后的宋、元、明、清等时期,中国山水画更是达到了巅峰。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但它并不仅仅是对山水的写实描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情感和心境。
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超然物外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超然物外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赋予了超然的意义,被视为远离尘世的净土。
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表现,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人生境遇的沉静。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并非简单的风景,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和表达,是艺术家追求心灵净化和超脱的精神寄托。
二、意境深远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意境深远的。
中国山水画重视表现自然界的宏伟壮丽,追求意境的深邃和情感的广阔。
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山水的起伏变化、云雾的缭绕、树木的茂密等手法,使画面产生远近、空灵、凝重等立体感,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深远的意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人从中领略到人生的深邃和广阔。
三、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意境清秀的。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并不是野性和粗犷的,而是清秀和淡雅的。
中国山水画追求简约、淡雅、清新的意境,让人在欣赏山水画时感受到一种清新幽远的境界。
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表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雅与含蓄。
五、超越现实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一、教学设计思路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
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
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
这些内容井然有序。
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
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
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
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1. 教法(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2.学法(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五、课时/教具准备1.课时:2课时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
问题一: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问题二: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
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1.“北”方系统作品比较(1)比较: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了系统的水墨山水作品,现在我们跟水墨山水画大师的抽象作品作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先选北方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作品与李成《晴岚萧寺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溪山行旅图》作者简介: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
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
善画山水,重视写生。
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
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
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
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
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
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作品简介: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
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作品欣赏: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
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
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
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
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
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晴岚萧寺图》作者简介: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
字咸熙,系唐宗室后裔。
世居长安,后因避乱迁居山东益都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境内),人称李营丘。
宋初,移家淮阳,依附于知州卫融,醉死客舍中。
能诗文、善琴弈,以儒道自业,博涉经史,擅画山水,尤以平远寒林著称。
初师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创寒树"蟹爪"画法及山石"卷云皴",为"李郭画派"始祖,又与关仝、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画风气象萧疏,好作简笔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
其画当时即备受珍重,四方索求,不可遽得,况且性情清高,不愿为豪门所役,曾言:"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
"(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画迹至北宋所剩无几,以至米芾欲作"无李论"。
画风对宋元及后世山水画影响巨大。
现存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轴》,系宋摹本,当与其画风相去不远,弥足珍贵。
作品简介:《晴岚萧寺图》是中国五代时期画家李成的国画作品。
该画绢本设色,幅面111×56厘米,现流落于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
作品欣赏:《晴岚萧寺图》是一幅较能体现李成风貌的作品,但是否是李成真迹仍存疑点。
李成的作品在《宣和画谱》中著录计一百五十九件,但在民间流传绝少,一是因为其出身唐宗室贵族,不轻易为人作画。
二是因为其孙子李宥作了开封府尹,大量收购乃祖遗作。
到了米芾,他所见的李成真迹只有两本,赝品倒有三百本,从此侧面可以见得李成的画影响之大。
不容置疑,李成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宋代中期的山水几乎都是学李成的,因此这幅画可能正是由当时李成画派的画家所绘。
《晴岚萧寺图》面两座高峰重叠,在半山腰间有一座寺庙,山坡近处又有溪水木桥,远处一条白练垂下,整个构图颇具气势。
画上钤有宋朝尚书省的印章。
(3)溯源: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水墨山水,李成和范宽、关仝、荆浩的水墨山水有这样的区别呢?原因很复杂?原因之一是因为李成生长的地方不像范宽,那里没有险峻的终南山;荆浩,那里没有雄伟的太行山;他生长在山东,那里没有雄奇险峻的山峰。
”图2:北方水墨山水绘画(三)拓展水墨画的多样性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匡庐图》作者简介:荆浩,是中国绘画史上带有转折性的、划时代的伟大画家。
在荆浩之前,人物是画主要的绘画种类。
在荆浩之后,山水画是主要的绘画种类。
但我们对荆浩的生平,知之甚少。
荆浩,五代后梁,字浩然,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
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
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
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荆浩是怎么样一位山水画家呢?我们说荆浩是北方山水画“雄奇险峻”风格的奠基人。
是王维水墨山水的推进者。
作品欣赏:《匡庐图》荆浩的《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之说以荆浩画庐山,是作为隐士在太行山的贤者与匡裕有情感上的一致。
或者说借匡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
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
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
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荆浩的《匡庐图》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水墨山水画问题二:那与之前一堂课所学的水墨画技法上有什么区别吗?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前一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北”方的山水画,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南”方的山水画。
北(险峻)南(秀美)。
图3: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1.“南”方系统作品比较(1)比较:南方水墨山水风格和北方水墨山水风格。
哪种风格影响更深远?学生讨论后,小结: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雄奇险峻,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平淡天真。
平淡天真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
因为平淡天真的风格更能表现画家的灵魂。
(2)欣赏:《江岸望山图》,《六君子图》为什么倪瓒能登上水墨山水画的发展顶峰?教师小结:倪瓒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好在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山,不是崇山峻岭,“类剑插空”而是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河,不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而是平平淡淡。
倪瓒花画山水,不仅不着色,连浓墨也不着一笔,可谓平平淡淡。
教师问:平平淡淡有什么好?平平淡淡不是肤浅、简单,而是“绚烂之极”、“天真幽淡”、“闲远清韵”,一句话,平平淡淡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明代董其昌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
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才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江岸望山图》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杰出画家。
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牛阳馆主、萧闲仙卿,东海瓒、瓒、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土、荆蛮民、曲全叟等,以云林两字最常用,人皆称为云林先生。
元锡(今属江苏)梅里镇人。
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学。
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
清高绝俗,胸襟淡泊。
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
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
画法特点,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用笔善用侧锋,多画折带皴,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以淡泊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