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1917-1945)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宏观概要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

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

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

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

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

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1.政治(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通用版):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1917—1945年)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通用版):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1917—1945年)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1917—1945年)【理脉络】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l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调整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统一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

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思想文化科技上,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高考解读】高考主要侧重考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特别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差异和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复习备考时侧重于两种不同现代化模式的分析比较,并结合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分析吸取教训。

【主干知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20世纪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革命力量的强大;1903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形成。

国际因素: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2、经过:(1)二月革命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高考历史世界史各阶段特征汇总!附历史复习法

高考历史世界史各阶段特征汇总!附历史复习法

西方文明的源头【阶段特征】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给后世以借鉴,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而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向工业文明迈进(公元 14 世纪——16 世纪末)【阶段特征】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

政治:14、15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第二阶段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公元 17 世纪——18 世纪末)【阶段特征】思想: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

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政治: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

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18 世纪末——19 世纪中后期)【阶段特征】经济: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

18 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现代世界(1917-1945)知识梳理

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现代世界(1917-1945)知识梳理

世界现代史(1917——今)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开创【俄国十月革命】19171、十月革命经过(走以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第一阶段: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政权并存第二阶段: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2、历史意义: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背景:内有国内战争,外有帝国主义干涉;后期,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平均主义配给制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保证军事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后来引发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

【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5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流通:允许自由贸易特点: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评价: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模式】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 1928-1932)、农业集体化(1929年底开始)评价:积极:使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②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战后苏联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效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1)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供大于需(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13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调整(1917--1945年教师版)

13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调整(1917--1945年教师版)

咸丰一中历史二轮复习学案(教师版)专题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间跨度】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分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调整时期(1917年至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二阶段: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共存、竞争与调整时期(1945年至今) 【基本特征】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会主义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相互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也是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时期。

1、政治上,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美苏冷战激烈;欧共体、日本、中国等新兴力量崛起,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2、经济上,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济大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各国进行政策调整,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3、科学文化上,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诞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在文学艺术上,现代主义流派兴起,文学、美术、和音乐都表现出反传统的特征,同时影视艺术出现并不断走向成熟。

【基本线索】1、苏俄的建立及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及其曲折发展;2、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调整即社会主义改革和苏联的解体;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4、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5、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学艺术:现代物理学的诞生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世界文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新发展第一讲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形成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1945年)【时间跨度】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该时段是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调整时期;此时中国主要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国共对峙、抗日战争及其胜利等主要事件。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主要表现】
经济上: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 动荡和政治危机。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 道路,发动对外战争,转嫁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运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干 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 和借鉴。十月革命后苏联也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 斯大林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 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主要表现】
思想文化上: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 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 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 义成为主流文学。
2、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1945至今)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主要表现】
政治上: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十月革命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 实,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 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而资本主义世界经过一战 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30 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各国政治危机严重,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 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道路,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 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主要表现】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 经济的两大主流。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 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轮复习:专题9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存(1917-1945)

二轮复习:专题9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存(1917-1945)
◆从社会制度来说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苏联;新 中国)、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亚非拉美地区)。
【阶段特征】 1917~1945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现
代化模式并进。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 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17年俄国发 生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创立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 代化道路。现代化的另一个突破性进展体现在 罗斯福新政上,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 ,顺应了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 义的国家现代化历程中具有开创意义。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紧急银行法案》 罗
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斯
《国家工业复兴法》 福
调整农业政策 应 《农业调整法》 对
社会福利制度;以 工代赈;社会立法:
(1)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计划经 济体系 。 (2)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工业 化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全盘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 模式 排斥市场,国家计划 供应.
单一公有制
在这调整过程中有 哪些创新呢?
结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 探索与改革历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1939 1936 1933 1929
1925 1921
1918 1917
资 本 主 义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危机
调整
胡佛措施 英法措施
罗斯福 新政
调整德日措施 国家对经济干预
自由资主—私人垄断资义
国家垄断资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国内战争内忧外患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背景、作用) 新经济政策 (1921-20世纪20年代末)
肯定了市场和货币的作用,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 (形成过程、形成标志、经济体制的表现、经验教训)
2.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读本P53)
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阶段特征】
1.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造成了 剧烈的动荡。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开创了一 条新的现代化模式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类型的现代化国家具有 开创意义
【知识梳理】 1.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⑴十月革命: (1917.11) (读本P51) (原因、史实、意义) 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读本P52) (背景、内容、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3) ①列宁: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机遇: 美国:1933年罗斯福新政;
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俄国: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来恢复国民经济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特点: 美国:
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8年新 经济政策被废除 结局: 美国: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并使战后出现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趋势。 中国:计划、市场是 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中国: 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特点、影响) ⑵罗斯福新政 (1933-1939年) (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影响) 3.科学与文化的新发展 (读本P53) ⑴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⑵20世纪20年代,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⑶现代主义艺术派流行 毕加索 (西班牙) 立体派《格尔尼卡》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 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 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 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发生 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各是 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据此你如 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现代世界: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内容总论】 1.从文明史观: 现代世界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发展 2.从现代化史观: 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 期,推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 3.从全球化史观: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第一阶段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1917-19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