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数控机床对比

合集下载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

数控机床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数控机床的概念数控机床就是在数字控制下,能在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方面完成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形状的工作母机的总称。

数控机床通常由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检测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一、国产数控机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数控机床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经历{HotTag}了30年跌宕起伏,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可提供市场1,500种数控机床,覆盖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前沿高技术机床等领域,产品种类可与日、德、意、美等国并驾齐驱。

特别是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超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五轴(坐标)联动数控机床是数控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标志之一.它集计算机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和精密加工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自动化加工,是发电、船舶、航天航空、模具、高精密仪器等民用工业和军工部门迫切需要的关键加工设备。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应用,其加工效率相当于2台三轴机床,甚至可以完全省去某些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投资,大大节约了占地空间和工作在不同制造单元之间的周转运输时间及费用。

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日趋增多,国际强手对中国限制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五轴数控铣床、五轴龙门铣床、五轴落地铣镗床等均在国内研制成功,改变了国际强手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垄断局面。

二、国产数控机床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国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落后,数控机床的性能、水平和可*性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数控系统的控制可*性还较差,数控产业尚未真正形成。

因此加速进行数控系统的工程化、商品化攻关,尽快建成与完善数控机床和数控产业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目前主要问题有:三、核心技术严重缺乏统计数据表明,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中国90%需要国外进口。

国内外数控机床差距分析

国内外数控机床差距分析

国内外数控机床差距分析数控机床是一种精密工具,用于自动控制机械设备的操作和运动。

它使用数字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程序指令来执行各种任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需求,数控机床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国内外数控机床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国内外数控机床在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国内数控机床制造商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然国内也有一些先进的数控机床生产企业,但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其次,国内外数控机床在设备性能上存在差距。

国外数控机床在刚性、精度、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高精度的传感器、精密加工的零件以及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国外数控机床性能优越的原因之一、而国内数控机床在这些方面的性能有待提高。

第三,国内外数控机床在工艺和加工能力上存在差距。

国外的数控机床能够应用于复杂的加工场景,如五轴加工、高速切削、曲面加工等。

而国内数控机床的应用多集中在常规的二、三轴加工上。

这意味着国内数控机床在应对复杂工艺和高难度加工方面有一定的不足。

最后,国内外数控机床在市场份额上存在差距。

国外数控机床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广受认可。

而国内数控机床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相对较小。

虽然国内数控机床厂商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方面有所努力,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国内外数控机床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技术水平、设备性能、工艺能力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国外数控机床相对更具竞争力。

国内数控机床制造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缩小与国外数控机床的差距,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与国内外数控系统的比较

与国内外数控系统的比较

2011年7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日前指出:中国95%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仍依赖进口,国内高档系统的自给率不到5%,其中日本成为主要的进口国,约占1/3。

在国际市场上,中、高档数控系统主要由以日本发那科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所垄断,其中发那科占一半左右。

在国内市场上,主要规模生产企业有20多家,以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大连大森、北京凯恩帝、南京华兴等5家企业为代表。

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国内外存较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上的数控系统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组成结构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这些结构特点来源于系统初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工程设计的思路。

例如对点位控制系统和连续轨迹控制系统就有截然不同的要求。

对于T系统和M系统,同样也有很大的区别,前者适用于回转体零件加工,后者适合于异形非回转体的零件加工。

对于不同的生产厂家来说,基于历史发展因素以及各自因地而异的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思想上也可能各有千秋。

例如,美国Dynapath系统采用小板结构,便于板子更换和灵活结合,而日本FANUC系统则趋向大板结构,使之有利于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促使系统的平均无故障率不断提高。

然而无论哪种系统,它们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是十分相似的。

一般整个数控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位置测量系统。

控制系统按加工工件程序进行插补运算,发出控制指令到伺服驱动系统;伺服驱动系统将控制指令放大,由伺服电机驱动机械按要求运动;测量系统检测机械的运动位置或速度,并反馈到控制系统,来修正控制指令。

这三部分有机结合,组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的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到目前为止共发展了六代,第一代是电子管数控系统,第二代是晶体管数控系统,第三代是集成电路数控系统,第四代是小型计算机数控系统,第五代是微型计算机数控系统,第六代是PC数控系统。

PC数控系统目前是最先进的结构体系,PC数控系统的发展,形成了PC嵌入NC的“NC+PC”结构和NC嵌入PC的“PC+NC”结构两大主要流派。

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是用数字代码形式的信息(程序指令),控制刀具按给定的工作程序、运动速度和轨迹进行自动加工的机床,简称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改变输入的程序指令;加工性能比一般自动机床高,可以精确加工复杂型面,因而适合于加工中小批量、改型频繁、精度要求高、形状又较复杂的工件,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因而了解和提升数控机床对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内外数控机床的发展(1)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我国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建国初期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改革开放,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家(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

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多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

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2)国外数控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的起源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

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国内外产品对比分析

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国内外产品对比分析

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国内外产品对比分析作者:张智勇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发展迅猛,但是在一些相关的技术问题上也遇到了瓶颈问题,机床技术需要提高,而且要向着智能化、环保的方向发展,主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带动机床的各部分零部件也要相应的提高速度,为了满足数控机床水平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们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电主轴防护装置传动部件一、功能部件跟不上发展数控机床将成为空话。

客户在选择零部件的时候,不仅侧重于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还更注重它的可靠性。

也就是说,零部件出现故障的频率。

而这个频率是指占整机故障的频率,出现的频率越小,证明它的性能越好,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机床的运转和工作效率,而对于我国目前数控功能部件产业的发展状态,还处于一个滞后的阶段,这也是我国数控机床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功能部件水平分析目前,我国的功能部件生产水平与10年前相比,应该说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品种也不继完善,主要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提高较大,价格相比进口产品比较低廉,但生产效率却远远低于国外,生产成本高、周期长、交货滞后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为经济型数控车配套选择时较多,但在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功能部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国内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产品水平较国外产品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速度随着数控机床高速沦的发展,对功能部件产品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基于材料、检测能力、装备制造能力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国内产品在速度方面较国外同类产品要差。

例如各类动力卡盘的极限转速比国外平均低1000-2000r/min。

盘体材料、零件制造精度、动平衡差距等因素决定了这种国产动力卡盘的水平。

(二)可靠性国外功能部件产品开发应用比较早,经验丰富,再由于技术进步、新材料、新结构的不继出现与应用,使得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但是近些年来,发生在电器配套件是上的数控刀架故障也占到很大的比例。

论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现状探析

论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现状探析

论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现状探析推荐文章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热度: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热度:世界篮球发展现状介绍热度: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名词解释_发展现状_测算方法_决定因素热度: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热度: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

从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1台实验性数控系统,到现在已走过了半个世纪。

数控系统也由当初的电子管式起步,发展到了今天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确保了数控机床具有高精、高速、高效的功能,可以使装备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柔性化和网络化制造。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电站设备和国防工业等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数控机床在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中高档数控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以往中高档数控系统基本被国外厂商占领,因此我国中高档数控系统技术必须加快发展。

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在国际市场,德国、美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基本掌控了中高档数控系统。

国外的主要数控系统制造商有西门子(Siemens)、发那克(FANUC)、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海德汉(HEIDENHAIN)、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日本大隈(Okuma)等。

1.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已走向实用阶段纳米插补将产生的以纳米为单位的指令提供给数字伺服控制器,使数字伺服控制器的位置指令更加平滑,从而提高了加工表面的平滑性。

将“纳米插补”应用于所有插补之后,可实现纳米级别的高质量加工。

在两年一届的美国芝加哥国际制造技术(机床)展览会(IMTS 2010)上,发那克就展出了30i/31i/32i/35i-MODEL B数控系统。

除了伺服控制外,“纳米插补”也可以用于Cs轴轮廓控制;刚性攻螺纹等主轴功能。

西门子展出的828D所独有的80bit浮点计算精度,可使插补达到很高的轮廓控制精度,从而获得很好的工件精度。

此外,三菱公司的M700V系列的数控系统也可实现纳米级插补。

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的优 势 。
4总 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9 4 8 年 ,美同帕森斯公 司接受 美国空军 委托 , 研制直升飞机螺旋 桨叶片轮廓检验用样板 的加工设备 。由于样板形状复杂 多样 ,精度要 求 高,一般加T设备难 以适应 ,于是提出采用数字 脉冲控制机床 的设 想 。1 9 4 9 年 ,该公司与美 国麻省理工学 院( M I T ) 开始共 同研 究 ,并于 1 9 5 2 年试制成功第一 台三坐标数控铣床 ,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 电子管 元 件。1 9 5 9 年 ,数控装置采用 了晶体管元件和印刷 电路板 ,出现带 自 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 , 称为加工中心( M C M a c h i n i n g C e n t e r ) , 使数控 装 置进入 了第二代 。6 0 年代末 ,先后 出现了南一 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 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统( 简称 D N C 1 ,又称群控系统 ;采用小型计算机控 制的计算机数控 系统( 简称 C N C ) ,使数控装置进入 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 特征的第 四代。 1 9 7 4 年 ,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 器的微 型计算机数 控装置( 简称 M N C 1 ,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2 0 世纪8 O 年代初 ,随着计算 机软 、硬件技 术的发展 ,出现 了能进行人机对话 式 自动编制程序 的数 控装置 ;数控装 置愈趋小 型化 ,可 以直接安装在机床上 ;数控机床 的 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 高,具有 自 动监控刀具破损和 自动检测工件 等功 能。2 o t / t 纪9 0 年代后期 ,出现了P C + C N C 智能数控系统,即以P C 机为控 制系统 的硬件部分 , 在P c 机上安装N C 软件 系统 ,此种方式系统维护方 便, 易于实现网络化制造。

国产车床与进口车床对比

国产车床与进口车床对比

价格:国内合资的数控车床大约100万元人民币/台,进口车床25万欧元/台,开动率:加工质量:天内凸轮轴轴颈磨削余量不均匀,是不是数控车把轴车弯了?刀盘:进口数控车有双刀盘形式的,效率很高,具体价格:富士机械25万欧元。

/f?kz=118450496我是做台湾数控机床代理销售的,多年来我看到国产的数控机床与进口的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具体在以下几点比较明显:1,外观-----国产的和进口的放在一起,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如果有分辨不出的,那一定是外方控股的工厂生产的,最起码也是合资的;2,精度-----如我们代理的台湾亚崴1600的机床,全程0.005毫米重复定位精度0.003毫米,而国产的都在几道,即百分之几毫米。

有一次一个朋友托我给他的朋友新买的机床把把关,刚到货正在交机,打精度时厂方带来的是百分表,我们就问:为什么不用千分表,回答:够用了。

是呀,国家标准就定的是百分之几的精度,国产机床没有超标,可台湾机床执行的是日本JIS标准,也是百分之几的精度要求,可是他们制造的却都是千分之几的精度的机床,台湾人傻?精度浪费?3,精度保持性-----私营企业购买的机床就是用它来创造效益的,故一般都会24小时不停机,这就对机床的考验比较明显。

我在长春有两家客户,刚开始时并不信任我,不相信台湾亚崴的机床有那么好(相对)而国产的有那么差,还由于价格的原因就买了陕西某厂的一米机,使用一年X轴打全程精度差了二十多道,只能用它做粗加工了,至此终于发现了我说得没错,以后再买机床都买的我的亚崴机床。

现在已经用了将近三年了,精度几乎没有下降,当然也需要必要的维护。

4,机床结构稳定性-----主要是床身铸件的稳定性。

业内人士都知道,我国的铸造工艺水平比之日本有相当的差距,而台湾的技术方面得益于日本,如“米汉纳”铸铁要比国内的机床铸件的稳定性好很多。

从2000年左右开始,台湾机床公司相继在国内设厂,目的只有一个-----降低生产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当下主产机床对比
1 中高档、中低档数控系统的综合比较
以下精选各数控公司的中高档数控系统、中低档数控系统中最佳性能产品加以比较:
(1)广州数控GSK21M数控系统
系统具有4轴3联动控制功能,可扩展至7轴4联动控制;支持直线、圆弧、样条曲线插补;最快进给速度可达60m/min;系统具有256点输入输出点;,支持梯形图编程;具有99组刀具长度补偿和刀具半径补偿;直线坐标轴具有反向间隙及螺距误差补偿;系统支持刚性攻丝;系统采用4级密码控制系统操作权限;采用电子盘,用户程序容量可达32MB;系统可通过RS232接口实现与PC机通信,用于传输程序、参数和梯形图。

支持U盘存储。

(2)凯恩帝K1000M/T II系列数控系统
系统具有4轴4联动控制功能;数字量输入输出点数可达40/24个,支持梯形图编程;数控系统NC代码处理速度可达10000/18s,最快进给速度可达24m/min;系统具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螺旋线插补等基本插补控制功能;具有刀具半径补偿、刀具长度补偿;具有反向间隙和螺距误差补偿;系统支持刚性攻丝;系统采用4级密码控制系统操作权限;采用电子盘,用户程序容量可达640KB;系统可通过RS232接口实现与PC机通信传输程序、参数和偏置。

支持U盘存储。

(3)华中数控世纪星HNC-21M/T系列数控系统
系统基于嵌入式PC,具有5轴4联动控制功能,具有脉冲输出接口、模拟量输出接口;数字量输入输出点数可达40/32个;系统最小分辨率1µm,最大移动速度:16m/min;系统具有直线、圆弧、螺旋线、正弦线插补,自动加减速控制;支持小线段连续加工功能,适用于复杂模具加工;系统支持反向间隙补偿,多达5000点的双向螺距误差补偿功能; 8MB Flash程序断电存储,8MBRAM加工缓冲区,可选配硬盘支持2GB数控程序存储;可采用RS232接口传输数控代码,可选配以太网接口;系统具有刀具半径补偿、刀尖半径补偿和刀具长度补偿等。

(4)大连大森dasen-3i、dasen-9i
自1995年成立以来,陆续推出了大森Ⅰ型、Ⅱ型、Ⅲ型及大森Ⅵ型数控系统,属于中、低档数控产品。

目前供应的大森3i型数控系统是大森Ⅲ型数控系统的升级产品:系统具有3轴3联动控制功能;具有PLC在线显示、编辑、监控功能;加工程序容量可升级为240KB;最快速移动速度可达240m/min;计算机联机传输速度可达19200bps;采用130,000p/r绝对值编码器。

大森9i型数控系统,具有3轴2轴联动控制功能;最小分辨率1μm,最大移动速度30m/min;RS232通信接口;具有反向间隙补偿和螺距误差补偿功能;具有刀具半径、刀尖半径、刀具长度补偿功能;程序容量40MB以上,最多支持100个数控程序;采用内置PLC,数字量输入输出点可达44/44个。

(5)日本FANUC公司Fanuc-0i MB/TB系列数控系统
系统具有4轴4联动控制功能;具有4路D/A模拟量伺服闭环控制接口;数字量输入输出点数可达96/64;分辨率1μm时进给速度可达240m/min,分辨率为0.1μm时进给速度可达100m/min;系统具有直线、圆弧、螺旋线插补功能,支持刚性攻丝;数控系统具有刀具半径补偿、刀具长度补偿,且几何误差、磨损误差可以分别补偿;数控系统支持反向间隙补偿、螺距误差补偿;PMC指令处理速度可达3.3ms/1000步,采用梯形图编程,最大存储容量可达4000步;系统支持密码
控制系统操作权限;支持CF卡存储设备,支持以太网通信,用户NC程序存储容量可达256KB,可登记的程序数量为200个。

(6)大连光洋数控GTP8000L/GT800L数控系统
GTP8000L/GT800L系统具有四轴四轴联动控制功能;具有4路脉冲方式的伺服控制接口或4路16位D/A模拟量高精度伺服闭环控制接口;数字量输入输出点数可达72/48;数控系统可处理250段NC指令/s,分辨率1μm时进给速度可达240m/min,分辨率为0.1μm时进给速度可达100m/min;GTP8000L系统具有几何轨迹预读、动态预读、自适应预读三级预读功能,能够在实时预处理几百个NC 程序段,提高连续微小线段轨迹的加工质量和效率,特别适用于加工复杂模具;系统具有直线、圆弧、螺旋线插补功能,支持刚性攻丝和无滞后螺纹插补;系统具有三维等距控制功能,保持刀尖与工件表面距离恒定,适用于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等特殊加工场合;系统支持正弦振荡轴,可编程控制振幅、振荡频率等参数,适用于特殊控制场合;系统具有螺旋线插补、切线圆弧插补、二维样条插补等轨迹插补功能;具有二维切线加工功能,可以控制刀轴矢量和加工轨迹保持一定的角度;具有三次样条规划、平滑过渡等速度控制方式,保证加工过程的平稳性,提高工件表面质量;数控系统具有128组刀具半径补偿、刀具长度补偿,且每组补偿中几何误差、磨损误差可以分别补偿;数控系统支持反向间隙补偿、每轴可达16000点螺距误差补偿;数控系统内置软件PLC指令80μs/1000步,用户可任选IEC61131-3标准的五种语言编程,最大存储容量可达1MB;系统采用10级密码控制系统操作权限;系统采用工业PC机,支持USB 存储设备,支持以太网通信,用户NC程序存储容量可达40GB,可登记的程序数量无限制。

2 高档数控系统
以下精选各公司高档数控系统,就功能、性能进行综合比较:
(1)华中数控高性能数控系统
除具有世纪星系列数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支持4个通道、16轴控制功能。

(2) Fanuc-16i高档数控系统
该系统最多支持3个通道,20个轴控制功能;系统具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指数插补、圆柱插补、极坐标插补、螺旋线插补、光顺插补、虚拟轴插补、圆锥/螺旋插补、渐开线插补等插补功能;系统具有刀具长度、刀具半径及磨损量、间隙、螺距误差、直线度、倾斜度等各项补偿功能;系统在分辨率为1μm时最大进给速度可达240m/min;分辨率为0.1μm时最大进给速度可达100m/min;在分辨率为0.01μm时最大进给速度可达10m/min;PMC的指令处理速度可达33μs/1000步,PMC用户程序存储容量可达2MB;PMC输入输出点数最多2048/2048点。

系统在硬件上采用两种数字总线:在轴控制部分采用FANUC专用的FSSB 串行伺服总线联接所有的伺服驱动器;在机床面板等机床外围设备部分采用Fanuc I/O Link总线联接。

通过两种总线将实时性要求不同的数据分离开。

(3) Sinumerik840D高档数控系统
该系统最多支持12个通道、31个轴控制功能;系统具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NURBS插补、螺旋线插补、多维样条插补、多项式插补、主数值耦合及曲线表插补、渐开线插补等插补功能;系统具有刀具长度、刀具半径及磨损量、间隙、螺距误差、测量系统误差等补偿功能;系统在分辨率为1μm时最大进给速度可达
300m/min;PLC指令的处理速度可达100μs/1024步;PLC的存储容量可达48KB;系统采用模块化I/O,每个模块输入输出点可达72/48。

Sinumerik840D在硬件上采用了两级数字总线:机床面板、检测元件等机床外围设备和NC之间采用Profibus总线;在轴控制部分加入了一个总线转换设备,向上通过Profibus总线联接到NC控制器,向下通过DriverClique总线联接到各伺服驱动器。

(4)大连光洋GTP8000E系列高档数控系统
GTP8000E系统支持多达6个通道最多32个轴,每个通道可支持五轴联动控制;最多可控制6个主轴,3个手轮,可实现主轴定向、主轴 /旋转轴切换功能;系统硬件上采用16位模拟量高精度伺服闭环接口;具有直线、圆弧、螺旋线、二维样条极坐标和圆柱坐标等插补功能;具有切线圆弧插补、三次样条规划、平滑过渡速度等控制方式;系统提供128组刀具长度、刀具半径、刀尖半径补偿值,且几何误差和磨损量可分别补偿;系统具有反向间隙补偿,以及每轴多达16000点的螺距误差补偿功能;系统在分辨率1μm时进给速度可达240m/min,在分辨率为0.1μm时进给速度100m/min;NC指令预处理速度2000段/秒,可高效处理大量微小线段的高速加工,适用于复杂模具的高效率加工;PLC指令执行速度40μs/1000步;系统采用模块化I/O,输入输出点数最多可扩展至768/512点;系统采用工业PC平台,NC代码存储容量可达40GB以上。

为了提高控制精度,系统采用了多种独特的高精度控制算法,如极坐标、圆柱坐标等插补功能,三次样条规划、平滑过渡等速度控制方式,自适应预读、曲率优化、自适应调节技术等;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为用户开发了一些实用的高级功能,如保持刀具与加工轨迹上任意一点的切线夹角恒定的二维路径切线加工功能;保持刀尖与工件表面距离恒定的三维等距控制功能等。

大连光洋数控的第二代全数字总线式数控系统,针对机床面板、开关等机床外围设备,以及伺服驱动器等实时性不同的数据信息,采用了统一的Glink数字总线,支持多达8个通道、24个轴,多达768/512个I/O点。

在硬件构架上采用最少的硬件,结合高性能的GTP8000E软件数控,实现了高性能的全数字总线式数控系统,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总线式数控系统比较,有着显著的竞争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