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零发生是我们医疗机构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大多数医院感染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侵入性/器械操作的相关感染。

随着人们诊疗需求的不断提升,诊疗过程中应用的侵入性器械/操作越来越多。

为更好的保障患者健康和医疗安全,严格落实好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下文向我们介绍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并逐一指出防控措施重点及注意事项。

为我们今后工作中此项工作的开展落实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思路。

一、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医院感染零发生是我们医疗机构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大多数医院感染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侵入性器械操作的相关感染。

目前医院感染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传染性医院感染防控,包括血源性、经空气/飞沫、经消化道、接触传播、水源性传播等。

②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医院感染防控,包括下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血流感染、ICU、新生儿、血液透析等。

③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国际GMS(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对侵入性操作的定义:“手术切开皮肤、黏膜和结缔组织,或通过自然体腔引入器械。

”排除使用诸如耳镜之类的仪器用于检或非常小的操作。

侵入性器械/操作破坏了皮肤黏膜屏障,为感染源/传染源提供了窗口、途径。

如果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容易造成CLABSI、CAUTI、VAP、SSI等。

美国NHSN监测数据显示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占HAI的60%以上,发生后可造成病死率的增加、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管路留置时间及增加医疗花费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血液透析相关感染暴发事件频繁发生,包括血源性传染病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十项基本制度》其中第六项为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①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在半年医疗质量监督中的工作,主管业务院长提出把院感工作作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检查,并亲自参与科室调查,了解与院感相关的情况,发现侵入性治疗中存在侵入性医疗用具重复消毒后使用的问题。

要求护理部与院感办公室将侵入性操作的院感问题作为下半年院感工作的重点来抓,为落实这项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进一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强化责任。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并落实相应工作人员,相关人员接受了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追究制,并严格执行重点落实到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按照医院感染控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并落实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将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定期监督。

二、重视和加强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

我院各科室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针对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材,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行,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拉制侵入性操作的交叉感染。

三、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传播。

我院应加强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传播,主要包括(一)大力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为了使医务人员均有防护意识,我们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定标准预防》的要求,应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不同传染病的潦行病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二)切实通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通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尿管、放置引流、扎针负、小针刀等侵入性操作时,为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禁止使用重复消毒的器械来做侵入性操作,应使用一次性灭菌器械,专人专用,用后按要求进行消毒,吸形处理,从而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确保了医疗安全。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是为达到医学治疗目的,将医用材料置入人体内部的一项操作。

因其可能产生并发感染、损伤以及给患者带来一定心理恶性刺激,特制定此制度。

一、操作前:
(一)材料准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规格的材料,确定在有效期内、无破损。

(二)病人准备:操作前务必需做好详细的告知,使患者清楚操作目的、意义、过程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三)医务人员准备:护理操作务必遵医嘱执行,操作者需穿戴好衣帽,洗手、戴口罩,视情况戴无菌手套。

二、操作中:
(一)操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避免因操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

(二)操作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情绪反应,如遇病情变化应对症紧急处理,反应过激的患者应暂停操作。

(三)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放松的办法,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

三、操作后:
(一)操作者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如操作局部保持清洁,管道避免折叠、缠绕,置管侧肢体避免用力,如有异常通知医护人员等。

(二)操作后置管的维护定期执行,根据操作材料的性质按时更换。

(三)患者具有拔管指征,遵医嘱进行拔管,注意观察伤口局部情况,定时换药。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定期培训与考核
02
01
03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侵入性护理操作培训,提高操作 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侵入性护理操作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 、消毒灭菌等方面。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其掌握侵入性护理操 作的程度和质量水平。
不合格项目整改措施
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确保侵入性护理 操作的质量符合标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部 分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已经滞后 于实际需求,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
监管不到位
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对侵入性护理操 作的监管不到位,存在管理漏洞,需 要加强监管力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侵入性护理操作将更加智能化、 自动化,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实施。
分析不合格项目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和评估,确保侵入性护理操作的质 量得到持续改进。
05
风险管理与应对
风险识别与评估
识别潜在风险
对侵入性护理操作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可能导致患 者伤害或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因素。
评估风险等级
根据潜在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对风险进行分级评估,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点。
通过制度约束和监管,减 少了侵入性护理操作过程 中的并发症和感染风险, 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规范的侵入性护理操作,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 意度,促进了医患关系的 和谐发展。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培训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对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 制度掌握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培 训和教育。
制度更新滞后
器械、药品准备及检查

护理带教临床侵入性操作的相关要求

护理带教临床侵入性操作的相关要求

护理带教临床侵入性操作的相关要求临床带教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对患者、家属、陪伴或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

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差错事故,降低风险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针对带教实习生进行侵入性操作,做如下要求。

一、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1、带教科室建立本科室侵入性操作技术档案,根据各项操作特点制定操作指南,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带教老师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为基础,正确示范,护生应该熟悉各种操作顺序,护生之间做模拟操作,从而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加强护士对侵入性操作的认知程度:护生由于掌握了各项操作技能,便忽略了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危险。

因此,带教过程中,必须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其对各项操作的认识。

二、操作前进行风险评估1、带教老师要先评估该护生对此项操作的掌握程度:在静脉输液前,要了解护生是否知道正确的输液顺序,是否知道“三查七对”的内涵、无菌操作技术掌握情况等,其是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护生只有在熟练掌握操作规范时才能进行操作。

2、对患者进行评估:首先要评估患者的心里状态,了解其是否愿意让实习护生为自己操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其次,评估患者的生理状况,以减少反复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并减少感染几率。

三、采取正确的行动1、提高护生的同情心,避免护患之间发生矛盾: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对患者要胜过亲人,要有同情心,遇到问题要换位思考,理解患者,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带教过程中用自己的行动为护生做出表率。

2、护生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无菌原则,带教老师必须先向护生讲解操作过程,护生掌握后才能在患者身上实际操作。

带教老师由始至终跟踪进行。

四、规范带教行为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监督、指导,做到既对学生实习中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对患者身心健康负责。

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流程及规范

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流程及规范

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流程及规范英文回答:The process and guidelines for invasiv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s can vary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procedure and medical setting. However, I can provide a general outline of the steps involved in such procedures.1. Pre-procedure preparation: Before the invasive procedure,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explain the procedure to the patient, obtain informed consent, and address any concerns or questions. The patient may be required to fast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or undergo specific preparatory measures, such as bowel preparationfor a colonoscopy.2. Preparing the patient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patient will be positioned appropriately for the procedure, and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ensure a sterile environment by wearing gloves, gowns, and masks asnecessary. The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s required for the procedure will also be prepared and sterilized.3. Anesthesia and pain management: Depending on the procedure, the patient may receive local anesthesia,regional anesthesia, or general anesthesia to minimize pain and discomfort.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monitor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throughout the procedure to ensure their safety.4.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 The healthcare providerwill carry out the invasive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procedure according to established protocols and guidelines. This may involve using specialized instruments, such as endoscopes or catheters, to access and treat the targeted area.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closely monitor the patient's response and adjust the procedure as needed.5. Post-procedure care: After the procedure, thepatient will be monitored in a recovery area until they are stable.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provide post-procedure instructions, including any necessary medications, activityrestrictions, or follow-up appointments. The patient'svital signs will continue to be monitored, and any complications or adverse reactions will be addressed promptly.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pecific guidelines and protocols for invasiv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s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medical specialty, facility policies, and patient-specific factors.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to stay updated on the latest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and guidelines to ensure safe and effective care.中文回答: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流程和规范因具体操作和医疗环境而异。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的工作通知及总结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的工作通知及总结

关于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的工作通知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在半年医疗质量监督中的工作,主管业务院长提出把院感工作作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检查,并亲自参与科室调查,了解与院感相关的情况,发现侵入性治疗中存在侵入性医疗用具重复消毒后使用的问题。

要求护理部与院感办公室将侵入性操作的院感问题作为下半年院感工作的重点来抓,为落实这项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进一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强化责任。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并落实相应工作人员,相关人员接受了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追究制,并严格执行重点落实到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按照医院感染控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并落实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将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定期监督。

二、重视和加强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

我院各科室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针对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交叉感染。

三、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传播。

我院应加强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传播,主要包括:(一)大力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为了使医务人员均有防护意识,我们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预防”的要求,应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二)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尿管、放置引流、扎针灸、小针刀等侵入性操作时,为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禁止使用重复消毒的器械来作侵入性操作,应使用一次性灭菌器械,专人专用,用后按要求进行消毒,毁形处理,从而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确保了医疗安全。

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的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的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的护理目的探讨我院急诊危重患者因侵入性操作而发生感染的消毒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本组360例患者发生感染的为39例,占总患者人数的10.83%,未发生感染的为321例,占总患者人数的89.17%。

在感染的39例中,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为主,分别占感染人数的46.15%、25.64%、17.95%。

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存在入侵性操作频率高和医院感染率高的特点,在临床中,采用消毒和护理对策进行控制感染可降低感染率,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护理医院的急诊科为门诊危重患者救治与复苏的区域,接受的多是危重患者,为尽快掌握患者的病情,一般都会对患者进行各种内镜检查、血液透析、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由此引发了相关感染的发生[1]。

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更有甚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等情况的发生[2]。

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提出侵入性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护理流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0患者为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危重患者,其中男213例,女147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为48岁。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将本组360例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同时统计感染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及感染部位。

1.3判定指标①医院感染的判定[3]:入我院时患者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但在进入医院48h后发生的感染;②消毒方面的检测: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中规定的监测方法,对诊室内空气质量、相关物表及医疗器械进行相应的监测。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行t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是为达到医学治疗目的,将医用材料置入人体内部的一项操作。

因其可能产生并发感染、损伤以及给患者带来一定心理恶性刺激,特制定此制度。

(一)操作前:1、材料准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规格的材料,确定在有效期内、无破损。

2、病人准备:操作前务必需做好详细的告知,使患者清楚操作目的、意义、过程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3、医务人员准备:护理操作务必遵医嘱执行,操作者需穿戴好衣帽,洗手、戴口罩,视情况戴无菌手套。

(二)操作中:
1、操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避免因操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

2、操作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情绪反应,如遇病情变化应对症紧急处理,反应过激的患者应暂停操作。

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放松的办法,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

(三)操作后:1、操作者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如操作局部保持清洁,管道避免折叠、缠绕,置管侧肢体避免用力,如有异常通知医护人员等。

2、操作后置管的维护定期执行,根据操作材料的性质按时更换。

3、患者具有拔管指征,遵医嘱进行拔管,注意观察伤口局部情况,定时换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