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

朕:皇帝的自称。

②因:就。

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

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

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

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

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

⑤范增:项羽的谋士。

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

项羽尊他为“亚父”。

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

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

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3.有功者害之()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古诗汉高帝论翻译赏析

古诗汉高帝论翻译赏析

古诗汉高帝论翻译赏析文言文《汉高帝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

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

”壮学子曰:丁公死晚矣!然谲哉,高帝乎?高帝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然则为项王臣忠者,宣莫如季布。

丁公已戮,而季布方购,高帝非能以公灭私者也。

然则高帝曷为斩丁公?曰:高帝之怨丁公,犹其怨季布尔矣。

然而丁公斩,季布终赦者,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则非高帝之所甚恶也。

丁公能窘高帝,能释高帝,自以为德而谒之,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

不然,鸿门之役,使项王失下天者,项伯也,而封之,其有词于后世也哉。

【注释】[1]汉高帝: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灭秦后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最后灭楚建汉。

[2]丁公:丁固,项羽手下的将领,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

[3]彭城: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

[4]厄:逼迫,困。

[5]引:避开。

[6]徇:通“殉”,示众。

[7]以上事俱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这句话原文是:“使后为人臣者无效丁公!”[8]谲(ué):诡诈,变化多端。

[9]季布:项羽名将,数围困刘邦。

刘邦得天下后,悬赏追捕他,后由于夏侯婴进言,得赦免,任河东守。

[10]购:悬赏征求。

[11]尔:如此,那样。

[12]鸿门之役:鸿门,在陕西临潼东。

《史记项羽本纪》载,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

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项羽叔父项伯从中调和,使刘邦亲至鸿门会见项羽。

宴会上,项羽手下人想舞剑刺杀刘邦,项伯又几次以身掩护,使刘邦脱险。

统一天下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

[13]其:犹“岂”,表反诘。

词:此指借口,理由。

【翻译】丁固在楚当将军的时候,把刘邦逼迫入彭城西边困境,刘邦急切地对他说:“两个贤者怎么能互相逼迫呢?”丁固于是带兵避开了。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精选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精选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市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子房:即张良,字子房。

③馈饷:粮饷,军队的供给。

1.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2.下面所述观点与文中刘邦“得天下之道”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君主运筹帷幄,以德治天下,奖励功臣,心济天下。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主要懂得管理与吸纳人才。

C.君主可以无强大的才能,但一定要善用有才能的人。

D.厚待百姓,心中装着人民疾苦,真正了解百姓所求。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B.与天下同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有功者.害之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D.不绝.粮道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二)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刘邦论得天下之道,这可是个挺有趣的事儿呢。

咱都知道刘邦最后成了皇帝,得了天下,那他到底有啥秘诀呢?就说刘邦这人啊,他自己其实没多少特别厉害的本事。

你看啊,要是比带兵打仗,韩信那是强得不得了,在战场上那可是像蛟龙入水一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刘邦能比得过他吗?肯定比不过啊。

再说说谋略,张良那脑袋瓜子,就像装满了无数机关的精巧盒子,随便一转悠就能想出绝妙的计策来,刘邦在这方面能比得上张良吗?那也不行啊。

还有治理国家这些事儿,萧何就像一个超级管家,把什么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刘邦在这上头也不是人家的对手啊。

可为啥最后是刘邦得了天下呢?这就像一群人要盖房子,韩信就像是那个最会砌墙的工匠,能把墙砌得又快又稳;张良呢,就像那个拿着图纸告诉大家怎么盖的设计师;萧何就像负责找材料、管后勤的大管家。

可刘邦啊,他虽然这些具体的事儿都干不过人家,他却像是那个能把这些人都拢到一块儿,让大家心甘情愿为他干活儿的人。

这就很厉害了啊。

刘邦这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能用人。

他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行,他就找行的人来干。

他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大,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得比别人强。

这就好比啊,你要做一桌好菜,你不可能每个菜都自己做,也不可能每个步骤都擅长。

那怎么办呢?你就找会切菜的人切菜,会炒菜的人炒菜,会调味的人调味。

刘邦就是这么个聪明人。

他把这些人才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像把珍珠一颗颗镶嵌在皇冠上一样,让他们都能发光发亮。

还有啊,刘邦这人挺能容人的。

那些跟着他的人,都不是什么完人。

韩信原来不也是在项羽那儿不得志,才跑来刘邦这儿的嘛。

刘邦可没有因为韩信之前的经历就瞧不起他,还给他很大的权力,让他带兵打仗。

这要是换了个小气的人,估计就想:你在别人那儿混不下去才来找我,我能给你好果子吃?可刘邦不这么想啊。

他就像一个大口袋,只要是有用的东西,他都能往里装。

再说刘邦这人对待老百姓,他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

老百姓就想过个安稳日子,有口饭吃,有衣服穿,别整天打仗。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注释①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

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

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③安得:怎样得到。

④威:威力;威武。

加:凌驾。

⑤“守四方”守卫祖国的边疆。

译文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汉高祖刘邦是建立汉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史称“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

”他的《大风歌》激越慷慨,气势沉雄,开汉代楚辞体诗歌的先河。

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在他称帝后的第十二年(即前195年)十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时途经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以东),在沛宫设置酒宴,邀请款待父老子弟,当酒喝得十分畅意的时候,他站起来击筑伴奏,乘兴唱出了这首历久交赞不衰,被后人称许的《大风歌》。

第一句是起兴,也是象征,它高度地浓宿了刘邦扫除群雄,建功立业的不凡历史和他奋其智勇的风云际会,生动地描绘了目下创业初定的一片胜利气象和他又奏凯旋,衣锦还乡的愉悦心理。

大风吹起来啊云彩飞扬,这局势的发展、变幻是可等的快速而尽如人意呀!第二句是言志,也是纪实,《高祖本纪》中曾写道:“高祖常徭咸阳,从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青年时代的刘邦就羡慕秦始皇,怀有征服天下的大志。

这里的海内,即天下,古人误为中国四面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

威,指威力,武力。

加,强加,凌驾。

威加海内的大志,如今已经实现,回想当年的斩蛇起义,西进洛阳,四年来的楚汉之争,缓和平息匈奴的侵扰,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而断然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接着又平定了英布的反叛,真是威镇天下,荣归故里啊。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附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附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附答案【原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以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问题】19.依据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写出皇帝的自称:【】、【】(2分)20.选出与“群臣说服”中的“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桓侯又不【说】(《扁鹊见蔡桓公》)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C.诣太守,【说】如斯(《桃花源记》)D.故为之【说】(《捕蛇者说》)21.对划线句“【夫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以外】”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夫人坐在家里帏幕中应用计策(出谋划策),就抉择了千里以外的成功。

B.坐在军帐当中花重金筹马多请些介入出谋划策的人材,能抉择成功于千里以外。

C.坐在军帐中应用计策(出谋划策),就可以抉择千里以外战役的成功。

D.我坐在家的帏幕中就可遥控成功于千里以外。

22.用现代汉语写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的意思。

(3分)答:【】。

23.请分别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缘由:(4分)刘邦得天下的缘由是【】;项羽失天下的缘由是【】24.刘邦的三个“吾不如”对你的启迪是:【】(2分)【参考答案】19.(2分,每线1分)朕、寡人、孤、孤家……(考生在课本和电视上学到的还有)20.(2分)A(通悦,高兴)21.(2分)C22.(3分,每一个分句1分)陛下派人攻打城池篡夺土地,就把它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共享益处。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赏析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阅读训练一、解释字词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隐—(隐瞒)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略—(攻占)⒊有功者害之害—(杀害)4.群臣说服说—(通悦,高兴)⒌给饷馈给—(供给)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同“擒”擒住)⒎夫运筹帷幄之中夫—(句首语气词)8.镇国家镇—(安定)⒐抚百姓抚—(抚慰,安抚)二、翻译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⒊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凭着在帐篷里推算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负这方面.⒋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⒌与文中“项羽不然”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为之怡然称快C.然数年恒不一见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答案:鸿门宴,放走刘邦。

四、文中认为刘邦能取夺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刘邦善于用人;项羽不识人才。

五、项羽失天下的原因?(用原句回答)答案: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译文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1. 引言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治理天下的手段和智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在《史记·刘邦本纪》中,我们可以找到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的重要片段,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一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邦的智慧和政治手腕,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本文将对《刘邦论得天下之道》进行文言文阅读,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2. 文本阅读原文刘邦曰:“禹、汤而不及我者何也?”太史公曰:“禹、汤升天子位而治水土,而禹主善治水之中,汤主善治人之中故也。

”刘邦曰:“嗟乎!禹、汤之事虽小,挟全之道矣,得九五之天下未易也。

吾闻之古者,使民有不被胥靡之名者,非民也,四方之虏王称帝,天下被之,故主胥论也。

汤久,遂失诸侯,乃作春秋,明说法度,修文德,厚民事故也。

夫文者,古之言也,在上也。

愚智之所存焉。

”解读这段文字中,刘邦对禹、汤之事进行了提问,询问为何禹、汤之治理天下虽小,却能够以此挟全之道并得九五之天下。

太史公回答道,禹、汤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禹主善治水之中,汤主善治人之中。

刘邦随后感叹道,禹、汤之事虽小,却包含了治理天下的道理,想要得到九五之天下不容易。

他还指出,古代的统治者若能使民众不受胥靡之名的压迫,四方的虏王就会自称帝王,天下就会归附于他们,这就是主胥论的道理。

汤在位时间较长,失去了诸侯的归附,因此制定了《春秋》来明确法度,修养文德,加强对民事的管理。

刘邦认为,《春秋》是古时的文言,文化智慧从上往下传承,是愚智之所存的地方。

问题解答1.为什么刘邦问太史公禹、汤而不及他的原因是什么?刘邦之所以问太史公禹、汤而不及他的原因,是想探究禹、汤之治理天下之道的精髓,以此来思考自己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并寻求更好的政治智慧。

2.禹、汤之所以能够成功治理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禹、汤能够成功治理天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禹主善治水之中,汤主善治人之中。

他们在治理水土和人民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智慧,因而得到了九五之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文言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注释】帝:指汉高祖刘邦。

上:尊指刘邦使:派与:赐予隐:隐瞒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晌馈:军饷。

范增:项羽的谋士。

连:联合。

略:夺取填:通“镇”安宁。

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

禽:同“擒”擒获。

然:这样者:的人因:就然:同说:陈述害:嫉妒置;安排、安置【翻译】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
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