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寒假作业文言文翻译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

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

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翻译类题目难倒了很多同学,其实只要多做练习很快就能提高。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牧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

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

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

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2019年寒假作业专题高一语文第十二天文言文翻译-2bba2d8518aa4cd5a591ffd06827a56b

2019年寒假作业专题高一语文第十二天文言文翻译-2bba2d8518aa4cd5a591ffd06827a56b

2019年寒假作业专题高一语文第十二天文言文翻译2019年寒假作业专题高一语文第十二天文言文翻译内容梳理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典型例题1 . 课内文言文翻译(1)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2)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答案】1) 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2)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3)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厌”,同“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贪求的土地。

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题

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题

一、原文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二、翻译1. 当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我。

2. 人生自古以来,谁没有死过?只要留下坚定的信念,就能照亮历史。

3. 春风得意的时候,马蹄疾飞,一天之内就能看完长安城的花。

4. 我一定要登上最高峰,俯瞰众山,它们在我眼中都显得很小。

5. 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到来时,它会长出多少枝?三、分析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句话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

翻译时要注意“王师”指代南宋军队,“北定中原”指代收复中原,“家祭”指代祭祀祖先,“告乃翁”指代告诉你们的父亲。

整句话的意思是,当南宋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我。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出自明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翻译时要注意“留取丹心”指代保持坚定的信念,“汗青”指代历史。

整句话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谁没有死过?只要留下坚定的信念,就能照亮历史。

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句话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翻译时要注意“春风得意”指代考试成功,“马蹄疾”指代马跑得快,“长安花”指代长安城的花。

整句话的意思是,春风得意的时候,马蹄疾飞,一天之内就能看完长安城的花。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话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

翻译时要注意“凌绝顶”指代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指代俯瞰众山。

整句话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最高峰,俯瞰众山,它们在我眼中都显得很小。

5.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这句话出自唐代王维的《相思》。

翻译时要注意“红豆”指代思念,“南国”指代南方,“发几枝”指代长出多少枝。

整句话的意思是,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到来时,它会长出多少枝?四、总结通过对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翻译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4)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

(4)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

(4)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

晋君欲勿许。

司马侯曰:“不可。

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

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

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

”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

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

”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为是而欲兴师伐楚。

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

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

B.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

高一寒假作业01语用+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高一寒假作业01语用+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限时练习:40min完成时间:月日天气:作业01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新高考题型)问题:“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答题思路:第一步:找不同。

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步:定范围。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分)唐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即对汉字声、韵、调的有规律的组织和搭配,所以很多唐诗读来①、泠泠入耳;二是情感,即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

与日常生活语言的思维逻辑结构不同,诗歌语言是按照情感逻辑来进行语词建构的,因此,它随着诗人的情感节奏而起伏变化。

这种情感的节奏,本身便富有音乐性。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在诗歌的起首、中间、篇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唱叹,呼应回环,如歌曲的主旋律,将层出的险象组结成一体,并形成高扬——低回——高扬——低回的情感节奏,从而起伏有致地将诗歌推向高潮。

唐诗中弥漫着一种刚健有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唐代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艺术形态都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健康旺盛,发展到了②的高度。

随便翻开唐代的诗卷,诸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等,你会发现,这里面有长江、黄河,有高山、广漠,有太阳、明月,有乐观自信,有壮志豪情,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你不得不感叹,唐诗的世界真的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生命强健得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朗朗上口②前所未有(每空1分,符合文意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解析三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解析三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解析三为了关心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一语文,查字典语文网精心为大伙儿搜集整理了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答案三,期望对大伙儿的学习有所关心!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答案三文言文参考译文:魏豹,原是六国时魏国的公子。

他的哥哥叫魏咎,原先魏国时被封为宁陵君。

秦国灭亡魏国,就把他放逐外地废作平民百姓。

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他。

陈王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魏国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后,大伙儿互相商量,想要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

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能够。

齐国、赵国各派战车五十辆,协助周市做魏王。

周市辞谢不肯同意,却到陈国迎接魏咎。

往返五次,陈王才承诺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章邯打败陈王不久,因此进兵临济攻击魏王,魏王派周市到齐国、楚国要求救兵。

齐、楚派遣项它、田巴带领着军队跟随周市援救魏国。

章邯难道击败了援军,杀死了周市,包围了临济。

魏咎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条件。

谈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国,楚怀王给了魏豹几千人马,回去夺取魏地。

这时项羽差不多打败了秦军,降服了章邯。

魏豹接连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

项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

魏豹带领着精锐部队跟着项羽入关了。

汉元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建都平阳,封为西魏王。

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就把整个国家归属汉王,因此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

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赶忙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汉王尽管听到魏豹反叛的消息,但是正在担忧东边的楚国,来不及攻打他,就对郦生说:你去替我婉言劝说魏豹,假如能说服他,我就封你为万户侯。

郦生就前去游说魏豹。

魏豹婉转地拒绝说:人一辈子一世是专门短促的,就象日影透过墙壁的间隙那样迅速。

现在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

高中语文寒假作业3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1)

高中语文寒假作业3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

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

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

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

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

累迁兵部员外郎。

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

进中书舍人。

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辩,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遂得减死。

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

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迁中书令。

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佃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

士可杀不可辱。

”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

”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

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

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

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

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B.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己而晈死/C.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D.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己而晈死/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东,与《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一样,“河”都是指黄河.B.祖道,指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有“既祖,取道”。

高一语文寒假专题 文言文翻译 山东人民版

高一语文寒假专题 文言文翻译 山东人民版

高一语文寒假专题文言文翻译山东人民版[学习过程]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等1.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2. 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3. 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 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向脊轩志》译文:向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下册寒假作业文言文翻译试题摘要: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 查字典语文网分享了高一语文下册寒假作业,供大家阅读参考!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五人墓碑记》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谏太穿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秋水》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秋声赋》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此秋声也。

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相关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

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

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

祖志忠,讨王都战没。

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

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

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

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

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

遂决战。

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

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

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

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

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

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