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与《国富论》-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巨著,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阅读这部书让我对经济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斯密先生的洞察力和远见赞叹不已。

在《国富论》中,斯密先生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他认为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财富的关键。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国民的勤劳和智慧息息相关。

同时,斯密先生还强调了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有效性,他认为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市场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一点使我深刻理解到,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斯密先生的自由贸易观念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主张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提倡国家间进行自由贸易,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国人民的共同繁荣。

这种开放包容的经济理念,对于当今世界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国富论》中对财富的本质和来源的探讨,让我对经济活动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斯密先生指出,财富并非仅仅来自物质的积累,而是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精神的结合。

这一观点使我明白了经济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动力。

阅读《国富论》让我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金钱和交易的学问,更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科学。

斯密先生通过对财富、分工、市场和贸易的深入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宝贵视角。

好书阅读分享交流《国富论》亚当.斯密

好书阅读分享交流《国富论》亚当.斯密

深刻见解
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如“看不见 的手”原理和市场调节机制等,这些理论至今仍然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背景
通过对不同时期经济现象的考察和比较,本书揭示了经济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读者提供了认识和理解经济问题的 新视角。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与计划
深入学习
计划进一步深入学习《国富论》中的其他 重要理论和应用,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竞争理论
斯密认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通过竞争, 企业为了获得利润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 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的竞争理论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03
读后感想
个人收获
经济学知识
通过阅读《国富论》,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知识 。
《国富论》不仅对当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和思想发展也有重要的启 示作用。
02
核心思想
概述
亚当·斯密于18世纪创作了《国富论 》,这部作品被视为经济学领域的经 典著作,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VS
本书主要探讨了国民财富的产生、分 配以及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等问题。
05
与其他书籍对比与关联
与《资本论》对比
01
写作背景
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在写作《国富论》和《资本论》时都面临着工
业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的问题,但他们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有所不同。
02
理论差异
《国富论》主要探讨的是国民财富的生成,而《资本论》则更侧重于资
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分析。
03
研究方法
亚当·斯密采用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而马克思则运用唯物

浅谈《国富论》

浅谈《国富论》

浅谈《国富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名应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

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

甚至于各国的支配者们,都相率奉之为圭臬。

世界上每个大的或小的经济学家,都曾经直接或间接的接受其影响。

对之推崇到无可进一步推崇,甚至于自命为斯密信徒的人们,亦会从中取出两个章句来批评;反之,对之批评到无可进一步批评,甚至于公然揭出反斯密主义的人们,亦莫不从中采纳几种意见,作为自己的根本思想。

由此说明《国富论》在经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分别为“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段的自然秩序”、“论资财之性质,蓄积与使用”、“诸国民之富的进步”、“论政治经济学上之诸体系”、“论君主或国家之收入”囊括了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是一本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结构严密。

全书始终围绕“如何促进国民的财富增长”而展开。

其中谈到价值理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以及自由贸易学说。

下面就斯密的价值理论与自由贸易作简要分析和浅论。

首先我们必须在斯密的《国富论》中明白关于财富的源泉的定义,他在书中说道:“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

那么如何增长财富呢?自然需要依靠于增加劳动数量或者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生产的总价值达到最大化。

正如制作一枚小小的针,需要十八道工序,则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人们发现了分工协作既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又可以增加劳动数量。

这样简单的分工使得劳动专业化,而且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

产品生产出来了,绝大部分自然将成为商品,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优先予之,而交换产生到了分工。

但是,交换价值又如何确定呢?此时,斯密明确了区分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候表示特定的物品的效用,有时候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亚当斯密国富论价值悖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价值悖论

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1723-1790)就在《国富论》第一卷第四章
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悖论:“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

反之,金刚钻虽几乎无任何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参见《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981)。

问题: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水和金刚钻的价值悖论。

答:(1)水和金刚钻的价值悖论指水对人们很有用,必不可少,但水却很便宜;金刚钻对人们的用途很有限,但却很昂贵。

(2)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

①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

对于水,水源充足,其消费量虽大,而边际效用却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

同理,由于金刚钻的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②从供给一方看,由于水源充足,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

金刚钻则很稀缺,生产金刚钻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金刚钻很昂贵。

(3)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则水便宜,金刚钻昂贵。

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Nations)出版。

此书出版后在英国和欧洲引起很大反响。

斯密生前出了5版,以后逐渐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包括亚当·斯密理论在内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也传入中国,并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亚当·斯密及其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情况,学术界虽然有些相关论述,但大多语焉不详,缺乏深入的阐述和专门研究。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以阐明它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

一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已开始关注亚当·斯密的著作。

当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出使英国时,曾与正在此考察财政的日本井上馨等人讨论“查考英国税课当看何书”的问题。

他在光绪三年(1877)二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询其所读洋书,一种曰阿达格斯密斯[Adam Smith,亚当·斯密],一种曰长斯觉尔密罗[John StuartMill,约翰·穆勒]。

所言经国事宜,多可听者。

中国人才相距何止万里,为愧为愧!”随同郭嵩焘出使英国的副使刘锡鸿也在出使笔记中提到此事:“正使叩以查考英之税课当看何书,井以书名《威罗士疴弗呢顺士》者为答。

威罗士者,丰也;疴弗呢顺士者,国也,书言丰裕其国之道,故名。

此书系挨登思蔑士所著,难于翻译,非习英文者不能翻译。

”)他们所“查考”的书,实际上就是亚当·斯密的the Wealthof Nations。

这大概已经是在这部名著问世整整100年之后,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的名字,不过两者对该书的具体内容皆言之未详。

《富国策》的翻译出版,则使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首次传入中国。

从1874年起,京师同文馆即以“富国策”之名开设经济学课程。

国富论亚当斯密斯

国富论亚当斯密斯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Adam SmithWhy Read It?Many books are claimed to be classics or seminal works: The Wealth of Nations is indisputably both. It is a broad-ranging exploration of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first principles. In it Adam Smith laid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for modern capitalism and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There are few economists over the last 200 years—and fewer politicians of a free-market persuasion—who have not been influenced by it. Smith has helped shape the economic policies of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and chancellors of the exchequer from the days of Lord North (1770–82) to those of Margaret Thatcher—and even Tony Blair.许多书籍都声称自己是名著或开创性的作品:国富论无疑两者皆是。

这是一个商业广泛的探索和经济的第一原则。

在本书中亚当斯密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

很少有经济学家在过去的200年——更不用说自由市场的政治家没有受到它的影响。

斯密帮助英国首相和部长形成经济政策,自诺斯勋爵(1770年至1782年)开始到撒切尔,甚至是布莱尔时期。

亚当斯密《国富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效率来⾃分⼯,分⼯来⾃规模。

换句话说,分⼯的前提是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分⼯就越细,市场规模越⼩,分⼯就越粗。

⽔是最有⽤的,但我们不能⽤它买任何东西,也不会⽤它交换任何东西。

另⼀⽅⾯,钻⽯⼏乎没有什么使⽤价值,但必须⽤来交换⼤量的其他商品。

我们知道,⽆论谁,只要在精神上继续劳作⼏天,就会⾃然⽽然地产⽣⼀种强烈的休息欲望,这种欲望如果不受激情或特殊困难的约束,就会⼏乎不可抗拒地、不安地、甚⾄懒洋洋地出现,这就是⾃然的欲望。

如果不让他休息,不让他玩耍,不让他休息,结果就会有危险,会有⽣命的损失,或者,或早或晚,会有他这个职业特有的疾病。

感恩是⼀个社会的基本元素,因为即使它不受经济和法律义务的约束,它也会激发社会各⽅之间互惠互利的助⼈⾏为。

⼈们把⽣命托付给医⽣,把财产甚⾄名誉托付给律师。

⼈们不会把这种信⼼赋予吝啬或处境糟糕的⼈。

医⽣和律师的收⼊应达到这种⾼度:使他们拥有⼀个体⾯的、值得信任的社会地位。

加上他们从业所需教育耗费巨额⾦钱和时间,必然推⾼了提供服务的价格。

⼀个国家的富有不在于货币的多少,⽽在于⽣活必需品的丰富。

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的有效的解毒剂。

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都有完全的⾃由以⾃⼰的⽅式追求⾃⼰的利益。

使⽤价值很⼤的东西,往往具有极⼩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的东西,往往具有极⼩的使⽤价值,甚或没有。

为他⼈担忧,⽽不要为⾃⼰,限制我们的⾃私,展⽰我们慈善的情感,这些组成了⼈性⾃然的完美。

劳动者的收⼊,或者说是⽣活质量,取决于社会⽣产增长的速度⽽并⾮绝对⽔平。

中国古代,虽有丰富的物产,但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此下层劳动者的境遇极其悲惨。

包含着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是最危险的。

在市场经济中,有⼀只看不见的⼿,使你在追求⾃⼰的利益的时候,为别⼈创造的价值,⽐你主观上想着为社会作贡献时创造的价值更⼤。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奇妙之处。

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于中国

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于中国

论文题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中国)学生游庆学指导教师徐树林专业经济学班级 10经济学号 20104841052012年12月4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次提到中国,并提出了关于中国的一些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国对白银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白银的流通和价格。

但与西欧国家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早已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与五百年前马可·波罗的描述相差无几。

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因为极端轻视对外贸易,轻视制造业,以及落后的法律制度。

作为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者,斯密显然已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重要性,所以,他屡屡对中国的海外贸易政策提出批评。

斯密的思想成为当时英国的官方学说,并进而可能影响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亚当·斯密在他最重要的著作《国富论》中虽然多次提到中国,但他是把中国作为一个与欧洲对比的参照系来谈论中国的,并没有专门对中国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与欧洲其他著名学者如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鸡、狄德罗等相比,包括与他最敬仰和对他影响最大的英国哲学家休漠和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等相比,斯密对中国的论述显然少得太多。

然而,由于斯密及其著作在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性,以及斯密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探究斯密和当时其他欧洲学者对中国的认识,对研究他们思想的渊源和推进中西关系史的研究,仍是非常有意义的。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有关中国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对中国的总体认识:富有但停滞不前斯密对中国的总体认识可以归纳为两句话: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现在却停滞不前了。

这个观念大概代表了当时欧洲学者的普遍看法,而且对以后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中国“富有”的观点,斯密在《国富论》多次提到。

例如,“中国比欧洲任何国家都富得多;中国和印度、日本等几个国家“虽然没有比较丰富的金银矿山,在其他方面却比墨西哥或秘鲁更为富裕,土地耕种得更好,一切工艺和制作业更为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纵观世界历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很多,而能把自己肩膀给别人站的巨人却少之又少,翻开西方经济史的长卷,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便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他是经济学当之无愧的鼻祖,也是西方经济史中少有的“巨人”。

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这本书也因此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圣经”。

我们首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

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英国国内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地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

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还看不到商业发展的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

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

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

而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在海关任职的普通专员成为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先知,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英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主要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

具体看来,该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等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

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

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却没有认识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不理解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不了解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除此以外,斯密还提出了我们极为熟悉的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创造自由市场才是财富增加的有效途径。

以上观点我分为四个主要内容进行详述:一、亚当斯密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第一次将分工置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地位,并作了尽可能周详的论述,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于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

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促进生产的专业化,使社会资源能够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

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国富论》一书也否定了重农主义学派对于土地的重视,相反的,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才是最重要的,而劳动分工将能大量的提升生产效率。

马克思曾评价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特别是对价值理论的探索对以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价值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密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在通过深入的论证和概括后,指出所坚持的价值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其理论包括:价值的两个意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等。

(1)价值的两个意义。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2)价值尺度。

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 “一个人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

他还认为,“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的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

可见,劳动才是衡量财富的尺度。

(3)关于价值构成,斯密着重探讨了其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

在斯密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之后,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

因此,商品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基本收入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

而在之前,即初期野蛮社会,他认为商品是由劳动决定和构成的。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虽有混淆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局限性,但其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贡献是不容磨灭的:第一,认为任何部门的生产的劳动都创造价值,提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的著名论断,克服了前人只有采金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片面性,纠正了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价值的偏见。

指明决定商品价值是一般社会劳动;第二,它指出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同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商品内部凝结的劳动时间;第三,区别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三、亚当斯密主张完全“放任自由”的制度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他认为,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

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向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而,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因为垄断同样能带来低效率的生产。

斯密将此理论向更深一步扩展,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即主张自由贸易。

此观点,无论是后来的绝对分工理论,还是相对分工理论,都证明了其正确性所在。

斯密在书中对政府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确切地说,他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总结起来,即: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特别地,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

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

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

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

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

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

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四、亚当斯密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利己的命题,“各个人不断的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途。

”斯密认为,在利己心的驱动下,经济人的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倾向能把资源,尤其是自己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恰当配置到最能获利的地方,而这也是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因为“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但这个神秘的力量或者说这只“手“究竟是什么?《国富论》一书中对“无形的手”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但多数学者认为“无形的手”就是市场机制中的客观经济规律,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这双“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

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

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

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

马克思评价亚当斯密的理论为“庸俗”的经济理论,但这种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经济观点却真实揭示了市场机制下的经济运动关系。

在言必称“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尤其是在财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今天,利益的冲突成为一个显性的而且经常发生的,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践命题: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的的利己的经济人,与关心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利他的道德人发生冲突时如何消解,即消解利己心与利他心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缔造一种共赢,以避免出现一种精神分裂式的人格危机。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国富论》不愧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而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

正如《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