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绿素含量及色层分析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大小的比较方案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大小的比较方案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比较方案一、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体内重要的光合色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
叶绿素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长发育。
因此,研究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大小对于了解植物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三种不同的比较方案,探讨叶绿素含量大小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二、方案一:不同生长阶段叶绿素含量的比较1. 前期生长阶段:在植物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植物在生长初期需要更多的能量用于细胞分裂和组织扩张,而不是进行光合作用。
2. 中期生长阶段:随着植物生长,光合作用逐渐加强,叶绿素的含量也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植物在中期生长阶段需要更多的光合产物来支持生长和代谢活动。
3. 后期生长阶段:当植物接近成熟时,叶绿素含量达到最高峰。
这是因为植物需要大量的叶绿素来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种子的形成提供充足的能量。
三、方案二: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素含量的比较1. 阳光照射: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光源,光照充足时,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高。
这是因为阳光中的光线包含各种波长,可以提供丰富的能量来促进光合作用。
2. 阴影条件:在阴影环境下,植物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阴影条件下光照弱,植物需要减少光合色素的合成量,以节省能量。
3. 黄绿叶:黄绿叶是指叶绿素含量较低,呈现黄绿色的叶片。
黄绿叶通常是由于叶绿素合成或降解异常引起的。
这种情况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较低,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四、方案三:不同环境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的比较1. 水分胁迫:在水分不足的环境下,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会下降。
这是因为水分胁迫会导致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稳定。
2. 高温胁迫:高温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也会下降。
这是因为高温会引发植物光合作用的抑制,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导致叶绿素的降解和合成受到抑制。
3. 其他胁迫:除了水分和温度胁迫外,植物还可能受到盐分、重金属等环境胁迫的影响,这些胁迫也会影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
实验六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一、实验目的1.掌握从植物叶中提取叶绿素的方法。
2. 了解纸层层析的原理,掌握纸层析的一般操作和定性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叶绿素提取原理:叶绿素等是脂溶性的有机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和b、胡萝卜素及叶黄素)等色素分子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有极性的水。
故在研磨和收集叶绿色素时要用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而不用水。
2. 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是用滤纸作为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配比(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
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层析试样。
把试样点在滤纸的滤液细线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的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滤液细线时,试样中各组份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一次有一次的分配。
结果分配比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较慢,移动距离较近,试样中各组分分别聚集在滤纸的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毛细管点样薄层色谱展开三、仪器和药品研钵、毛细管、漏斗、纱布、小烧杯、试管、培养皿等剪纸形状滤液基线95%酒精、丙酮、石油醚碳酸钙,石英砂四、实验步骤(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20g左右,洗净,用滤纸擦干,去掉叶柄和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研钵中加入少量碳酸钙和石英砂,加4-5ml 无水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无水乙醇充分混匀以提取叶片匀浆中的色素,15-20分钟后,过滤入50ml锥形瓶中加塞待用。
分离:(1)取圆形定性滤纸一张(直径15cm),将其剪成滤纸条(15cm×2cm),将其2cm一端剪去两侧,中间留一长约1.5cm,宽约0.5cm的窄条,并在滤纸剪口上方用铅笔画一条直线,作为画滤液细线的基准线(注意:滤液线必须距底边1-1.5cm)。
植物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沈)

六、思考题
• 1、叶绿素a、b在蓝光区也有吸收峰,能否 、叶绿素 、 在蓝光区也有吸收峰 在蓝光区也有吸收峰, 用这一吸收峰波长进行叶绿素a、b的定 用这一吸收峰波长进行叶绿素a、b的定 a、b 量分析?为什么? 量分析?为什么? • 2、为什么提取叶绿素时干材料一定要用80 、为什么提取叶绿素时干材料一定要用 %的丙酮或乙醇,而新鲜的材料可以用无 的丙酮或乙醇, 水丙酮或乙醇提取? 水丙酮或乙醇提取?
四、实验步骤
叶绿体色素是一种酯, 叶绿体色素是一种酯,因 此不溶于水。 此不溶于水。通常用含有少量 1.叶绿体色素的提 1.叶绿体色素的提 水的有机溶剂如80 的丙酮, 80% 水的有机溶剂如80%的丙酮, 取 或者95%乙醇的混合液来提取 95%乙醇 或者95%乙醇的混合液来提取 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 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用于测 定叶绿体色素含量。 定叶绿体色素含量。 研磨法 之所以要用含有水的有机 溶剂提取叶绿体色素, 溶剂提取叶绿体色素,这是因 为叶绿体色素与蛋白质结合牢, 为叶绿体色素与蛋白质结合牢, 提取方法 需要经过水解作用才能被提取 出来。 出来。 浸提法
• 公式中 为叶绿素a的浓度,Cb为叶绿素 公式中Ca为叶绿素 的浓度 为叶绿素b 为叶绿素 的浓度, 为叶绿素 浓度( 单位为g/L) , 82.04和 9.27分别是 浓度 ( 单位为 ) 和 分别是 叶绿素a和叶绿素 在 叶绿素 和叶绿素b在663nm下的比吸收系 和叶绿素 下的比吸收系 浓度为1g/L, 光路宽度为 数 ( 浓度为 , 光路宽度为1cm时的吸 时的吸 光度值);16.75和45.60分别是叶绿素 和 分别是叶绿素a和 光度值) 和 分别是叶绿素 叶绿素b在 下的比吸收系数。 叶绿素 在645nm下的比吸收系数。即混合 下的比吸收系数 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光吸收等于各组分在此 波长下的光吸收之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实验目的叶绿素是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叶绿素a与叶绿素b是高等植物叶绿体色素的重要组分,约占到叶绿体色素总量的75%左右。
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起到吸收光能、传递光能的作用(少量的叶绿素a还具有光能转换的作用),因此叶绿素的含量与植物的光合速率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另外,叶绿素的含量是植物生长状态的一个反映,一些环境因素如干旱、盐渍、低温、大气污染、元素缺乏都可以影响叶绿素的含量与组成,并因之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
因此叶绿素含量a与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对植物的光合生理与逆境生理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原理从植物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是对其认识和了解的前提。
利用叶绿体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可用95%乙醇提取。
分离色素的方法有多种,如纸层析、柱层析等。
纸层析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当溶剂不断地从层析滤纸上流过时,由于混合色素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即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使样品中的各种成分得到分离。
强光可以破坏离体的叶绿素,因为植物体内本来有还原酶,可以破坏光产生的强氧化物质。
而离体的叶绿素提取液中不含有还原酶,光产生的强氧化物质会破坏叶绿素。
叶绿素提取液中同时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二者的吸收光谱虽有不同,但又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在不分离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情况下同时测定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可分别测定在663nm和645nm(分别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的光吸收,然后根据Lambert-Beer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
A663=82.04Ca+9.27Cb(1)A645=16.75Ca+45.60Cb(2)公式中Ca为叶绿素a的浓度,Cb为叶绿素b浓度(单位为g/L),82.04和9.27分别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663nm下的比吸收系数(浓度为1g/L,光路宽度为1cm时的吸光度值);16.75和45.60分别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645nm下的比吸收系数。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析测定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析测定叶绿素的提取与分析测定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实验,主要用于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色素——叶绿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实验的步骤、方法和数据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提取和分析测定叶绿素,了解其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生长和发育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它能够吸收太阳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能量。
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组织中,尤其在叶片中含量最为丰富。
本实验将采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叶绿素。
提取后的叶绿素可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
三、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选取新鲜植物组织(如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称取一定质量(m)的样品备用。
2.叶绿素提取:将样品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混合液),研磨成匀浆。
将匀浆转入离心管中,于低温下离心(如4℃、10000 r/min),收集上清液备用。
3.叶绿素定量分析:取一定体积(V)的上清液,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用分光光度计在663nm和646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叶绿素的浓度(C)可由吸光度计算得出。
公式如下:C = (11.77A663 -2.59A646) / m / V4.数据记录:记录每个样品在各波长下的吸光度,并计算出叶绿素浓度。
5.数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样品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并绘制柱状图或饼图等图形表示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假设我们选取了三种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以下是实验所得的数据:1.三种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样品1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样品3的含量最低。
这可能与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2.根据所得数据绘制柱状图或饼图等图形,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样品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
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植物间的差异以及叶绿素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e49fc262ed630b1c59eeb5c1.png)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篇一 :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值与其中溶质浓度C以及光径L成正比,即A,aCL。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a、b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2 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度值,并根据叶绿素a与b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各自的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含量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应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b的80 ,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nm 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2.04 和9.27,在波长645nm下分别为16.75和45.60,可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A663=82.04Ca +9.27Cb………………A645=16.75Ca+45.6Cb………………式中A663、A664分别为波长663nm和645nm处测定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值;Ca、Cb分别为叶绿素a、b的浓度。
解联立方程、可得以下方程:Ca=0.0127A663-0.00269A645…………Cb=0.0229A645-0.00468A663…………如把叶绿素含量单位由g/L改为mg/L,、式则可改写为:Ca=12.7A663-2.69A645…………Cb=22.9A645-4.68A663…………叶绿素总量CT=Ca+Cb=20.2A645+8.02A663……叶绿素总量也可根据下式求导A652=34.5×CT由于652nm为叶绿素a与b在红光区吸收光谱曲线的交叉点,两者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因此也可以在此波长下测定一次吸光度求出叶绿素总量: CT=A652/34.5CT=A652×1000/34.5………因此,可利用、式可分别计算叶绿素a与b含量,利用式或式可计算叶绿素总量。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叶绿素是一种存在于植物和一些浮游植物中的绿色色素,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并转化太阳能,参与光合作用。
叶绿素含量是评估植物光合能力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以及农业领域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光谱法、色素提取法和光度法等。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
1.光谱法光谱法是通过测定叶绿素在特定波段下吸光度的变化来间接推算得到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不同波段吸光度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通过建立吸光度与叶绿素含量的标准曲线,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中的叶绿素含量。
常见的仪器有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分析仪等。
2.色素提取法色素提取法是将叶片中的色素溶解出来,然后根据提取溶液的吸光度或荧光强度来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二甲基亚砜等。
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操作方便等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溶剂对叶绿素的提取效果可能不同,需要选择适合的溶剂。
3.光度法光度法是直接测定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或荧光强度来推算叶绿素的含量。
其中叶绿素吸光度法是通过测定在特定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值,利用比色法或定量法来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而叶绿素荧光法则是通过激发叶绿素分子产生荧光,然后测定荧光强度来推算叶绿素的含量。
这两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靠。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正在不断研究和发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激光诱导荧光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可同时测定多种色素等特点,适用于复杂体系和微量叶绿素的测定。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测定叶绿素含量,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前,应选择新鲜健康的叶片,避免叶片受损和老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要控制样品之间的处理和测量条件的统一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总之,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多种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对植物的生长状态、光合能力以及环境胁迫的评估,对于植物生理研究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含量

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研究植物叶绿素含量是衡量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指标之一。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叶绿素含量会发生变化。
本文将对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的研究进行讨论。
1. 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中起到重要的光能转化作用的色素之一。
它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化学能量。
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对于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同一品种的植物进行实验,实验组设置了不同的光照强度。
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使用非破坏性测量方法对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测试。
同时,记录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光合速率等参数。
3.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会发生变化。
在强光照射条件下,植物生长迅速,叶绿素含量较高;而在弱光照射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强光照会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和积累,而弱光照则会抑制叶绿素的合成。
此外,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对其光合作用效率也有影响。
在强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效率也相应提高;而在弱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效率下降。
这说明叶绿素含量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密切相关,是光合作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4. 光照条件对植物适应能力的影响植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和形态特征。
在强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呈现较大而厚实的形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能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而在弱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会变薄且较大,以增加叶片表面积吸收更多的光能。
这些适应策略有助于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充分利用光能,保证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5. 结论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变化,这与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光合作用效率密切相关。
强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弱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绿素含量较低,光合作用效率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目的:
利用濾紙色層分析的原理,分離植物 葉內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各種色素以及 利用丙酮萃取葉綠素,並定量葉片中 葉綠素總量、類胡蘿蔔素總量、葉綠 素a以及葉綠素b的含量。
貳、材料與方法
一、色層分析:
1.取乾燥植物葉片1g(每組實驗樣品不同)放入研缽中加入 100% 10ml 丙酮研磨,紗布過濾,留下汁液樣本。 2.取展開液(9ml 石油醚+1ml 90%丙酮已配置好)倒入50ml 量筒中約5~10ml,以鋁箔封住量筒口。 3.在長條厚濾紙一端剪成尖型箭頭,毛細管吸取汁液樣本,點 在尖端3公分處,以吹風筒吹乾,重複幾次此步驟。 4.將濾紙置於量筒中,以尖形箭頭觸於展開液液面為準。注意 展開液不要超越最上面(用鉛筆作記號)的標記,量筒用鋁 箔紙蓋住。 5.待色素展開後,用鉛筆描出各色素輪廓,計算各色素的Rf值 (Rf=各色素移動距離/展開液移動距離)
叁、結果
一、請將色層分析結果繪出圖表並計算。
葉綠素a 移動距離 Rf值 葉綠素b 葉黃素 胡蘿蔔素 展開液
二、請將實驗二數據填入下表。
D440.5 D645 D652 D663 葉綠素 a 葉綠素 b 葉綠素 總量 葉綠素 總量 類胡羅 蔔素總 量
數值
肆、討論 伍、參考文獻
<注> Dλ:葉綠素萃取液在λ波長下的吸光度 V:葉綠素萃取液總體積 (ml) <此次實驗是用50ml > W:新鮮葉片組織重 (g) <此次實驗是用0.5 g > C(a+b):葉綠素的總含量 (mg) Cc:胡蘿蔔素含量 (mg) 斜體底線數字為固定數值
分光光度計使用時,分光管如出現霧狀,則請更換新的分光 管進行實驗。
葉綠素a 葉綠素b 葉黃素 胡蘿蔔素 展開液
3 公 分
1.秤取新鮮波菜葉片0.50g,先加入1.5ml 80%丙酮研磨成漿狀, 再用1.5ml 90%丙酮沖洗研缽壁,以濾紙過濾,最後再加入 80%丙酮至50ml,加蓋避免揮發。 2.用80%丙酮調節光電比色計的零點和滿點。 3.取步驟1配好的濾液,裝入光電比色管,放入光電比色計中, 測定波長440.5nm、645nm、663nm、652nm時的吸光值。 4.代入公式求各光合色素的總量。 公式: 葉綠素a(mg)=[12.7(D663)-2.69(D645)]×[V/(1000×W)]= mg 葉綠素b(mg)=[22.9(D645)-4.68(D663)]×[V/(1000×W)]= mg 葉綠素總量(mg)=[20.2(D645)+8.02(D663)]×[V/(1000×W)]= mg 葉綠素總量(mg)=[(D652)x1000/34.5]x[V /(1000×W)]= mg 類葫蘿蔔素總量Cc(mg)=4.695x(D440.5)-0.268x C(a+b)=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