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桓景避灾”的传说【精选】
重阳节的故事_重阳节的由来传说

重阳节的故事_重阳节的由来传说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重阳节的故事_重阳节的由来传说,希望你喜欢。
重阳节的传说1:全家九月九登高避灾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
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
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
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
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
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
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的传说2:求寿说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重阳节的传说3:辟邪说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重阳节的来历:相关传说

重阳节的来历:相关传说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
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
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从那之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就会传承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1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范本5份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范本5份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1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2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一:桓景登高据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重阳登高始于汉代的桓景。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的方士,有异术)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在这一传说中重阳节登高被认为具有消灾避祸的作用。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二:妈祖升天日九月初九是妈祖升天日,传说这一天妈祖在湄洲岛升天。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中国的海上保护神。
在古代,船舶启航之前都要先祭天妃娘娘,在船舶上还供奉天妃娘娘神位。
相传妈祖俗姓林讳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二十八岁的妈祖在湄洲岛湄峰山升天成为神明。
妈祖是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她扶危济困,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无数船只;她立志不嫁,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重阳节恒景的故事简介

重阳节恒景的故事简介
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原文为:
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一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山。
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代之矣。
」
白话译文: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你赶快回去,告诉家人做一袋囊,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以消去灾祸。
」
桓景如实地照着师父的话去做,全家登山。
等到晚上回来时,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暴死了。
费长房听闻后,它们都是代替桓景的家人受了灾祸。
扩展资料:
桓景重九登高避灾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九月九日这天过起重阳节来,并有了重九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这个故事在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的《幼学琼林》中也有记载:
【原文】孟夏乃为麦秋,端午是为蒲节。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届天中。
竞渡端阳,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译文】四月麦熟所以称为麦秋;端午日饮菖蒲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龙舟兢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阳节登高山揷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灭的故事。
有关重阳节来历的故事

有关重阳节来历的故事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日子。
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一个关于重阳节来历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做桓景的年轻人,他跟随著名的易学大师费长房学习。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那天将有一场大灾难降临,让他和家人准备避难。
桓景听从师傅的劝告,让家人将茱萸插在头上,然后准备离家避难。
然而,当九月初九这一天到来时,桓景发现除了他和家人之外,所有的家畜也因为听了费长房的话而佩戴了茱萸。
不久之后,灾难如期而至,但桓景和家人以及家畜都因为佩戴了茱萸而安然无恙。
从那以后,人们开始相信九月初九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日子。
他们认为这一天登高可以避免灾难,佩戴茱萸可以保平安。
这些习俗逐渐流传下来,并形成了今天的重阳节。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重阳节的起源与道家的思想有关。
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于未知力量的敬畏和祈求。
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对于信仰的坚定信念。
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和心灵的纽带。
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信仰,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在今天的重阳节,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依然保留着佩戴茱萸、登高远眺等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健康,更代表着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珍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一起感恩家人的陪伴和付出。
重阳节的神奇传说

重阳节的神奇传说重阳节,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与悠久历史传承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秋高气爽,金菊飘香,人们登高远眺、赏菊饮酒、佩茱萸、吃重阳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着。
而在这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传说之一,与东汉时期的桓景有关。
据说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
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大灾难,你快回去让家人每人做一个红色的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上高山,饮菊花酒,这样就能躲避灾祸。
”桓景听后,赶忙回家照做。
到了九月九日这天,桓景带着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
傍晚回家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
原来是这些牲畜代替他们承受了灾难。
从此,人们便在重阳节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希望能够消灾避难,保佑平安。
还有一个传说,与仙女有关。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仙女下凡游玩,被人间的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
然而,天上的规矩森严,仙女必须按时返回天宫。
但她在人间的这段时间里,与一位善良勇敢的青年相爱了。
重阳节这一天,天宫的使者前来催促仙女回宫。
仙女无奈,只得与青年洒泪分别。
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爱情,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会向天空祈祷,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另一个传说中,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一位英勇的将军。
这位将军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壮烈牺牲。
他牺牲的日子正好是九月初九。
人们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和英勇精神,便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这些传说虽然情节各异,但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安、健康、幸福的追求。
重阳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古代,重阳节的重要性不亚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
文人墨客们也留下了许多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佳作。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重阳节时人们登高远望、思念亲人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
如今,重阳节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的节日。
关于重阳节“桓景避灾”的传说

关于重阳节“桓景避灾”的传说(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重阳节“桓景避灾”的传说较早相关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常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暑假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里当有灾难。
恒景重阳节的故事

恒景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恒景的小伙子。
那时候啊,汝河一带出了个大瘟魔,这瘟魔可坏透了,它一出现就到处散播瘟疫,好多老百姓都被它害死了,那场面真叫一个凄惨。
恒景呢,他心地特别善良,看着乡亲们被瘟魔折磨,心里就像被猫抓一样难受。
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办法除掉这个瘟魔,拯救大家。
恒景就四处打听啊,走了好多好多路,吃了不少苦头。
最后呢,他打听到在东南山中有个叫费长房的大仙,这个大仙可厉害了,神通广大。
恒景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东南山,找到了费长房大仙,然后“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求大仙教他降妖除魔的本事。
费长房大仙看恒景这小伙子挺有决心的,就答应收他为徒了。
恒景跟着大仙可认真学了,早起晚睡,什么法术啊、剑术啊,都学得特别用心。
就这样,恒景在大仙那儿一学就是好多年。
有一天,费长房大仙把恒景叫到跟前,一脸严肃地说:“徒儿啊,九月初九那天,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你现在本事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回去为民除害了。
我再给你一把降妖宝剑,你再带上茱萸叶和菊花酒,让乡亲们都登高避祸,那瘟魔最怕这些东西了。
”恒景一听,赶紧拜别师父,回到家乡。
他一到家就挨家挨户地告诉乡亲们,让大家九月初九那天都早早地带着茱萸叶、菊花酒,到山上去避难。
到了九月初九那天,恒景带着宝剑,领着乡亲们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等大家都安顿好了,恒景就一个人站在山脚下等着瘟魔。
不一会儿,那瘟魔就张牙舞爪地来了。
它一看到恒景,还想扑上去呢,可是一闻到茱萸叶的味道,又看到恒景手里的宝剑闪闪发光,就有点害怕了。
恒景可不怕它,冲上去就和瘟魔斗了起来。
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恒景终于用宝剑把瘟魔给刺死了。
从那以后啊,九月初九登高避祸、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恒景,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你看,恒景是不是特别英勇啊?这重阳节背后的故事也挺有趣的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重阳节“桓景避灾”的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后来在民间大致发展成若干版本的传说,其中一种是桓景避灾的神话传说。
瘟疫袭来双亲病故
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访师求友学习克瘟本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
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站瘟魔为民除害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
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
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桓景剑刺瘟魔九九登高重阳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
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