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案

合集下载

诊断学完整教案

诊断学完整教案
2.伴剧烈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症,如脑膜炎、脑炎、脑瘤等;偏头痛在呕吐后头痛明显减轻。
3.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型偏头痛等。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4.伴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头痛可见于颅内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慢性进行性头痛须注意脑肿瘤。慢性进行性头痛如突然加剧,神志逐渐模糊,提示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讲解新课:绪论
一.诊断学的定义及学习诊断学的意义
1.定义: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2.学习诊断学的意义------防治疾病
3.诊断学的内容
1.病史采集(问诊):
(1)定义:是以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病情和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
(2)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
1.感染性发热 五.伴随症状
2.非感染性发热 六.问诊要点
三.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学科主任签字
年月日
教 案 首页
章、节
第一篇第二节
授课题目
常见症状—疼痛
教学目标
掌握:疼痛、牵涉痛(放射痛)的定义;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熟悉:疼痛的分类;头痛、胸痛、腹痛的伴随症状。
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头痛、胸痛、腹痛问诊要点。
(一)病因
1.胸壁及胸廓疾病
2.心血管疾病
2.颅外病变----颅骨疾病、颈部疾病、神经痛、其他(眼、耳、鼻、齿疾病)
3.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其他(尿毒症、肺性脑病)
4.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性头痛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了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3. 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掌握诊断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基本方法和步骤。

2. 难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典型病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讲解:详细讲解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病例,掌握诊断学方法。

第二章:问诊一、教学目标:1. 掌握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问诊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过去史、家族史、个人史、目前健康状况和此次发病情况。

3. 问诊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情景模拟法:模拟问诊场景,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难点:问诊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问诊场景模拟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问诊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实践:进行问诊场景模拟,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第三章:体格检查一、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体格检查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体格检查的内容: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

教学内容第一节:诊断学概述1.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

2.解释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和意义。

3.讲解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介绍病史采集的步骤和方法。

2.讲解体格检查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3.演示如何进行典型疾病的体格检查。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1.介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2.解释各种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3.演示如何正确选择和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

第四节:影像学检查与特殊检查1.讲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

2.介绍特殊检查方法的使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3.演示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

第五节:诊断学思维与诊断推理1.介绍诊断学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2.解释常见的诊断推理方法和技巧。

3.演示如何运用诊断学思维进行疾病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

3.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并掌握相关技能。

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2.作业考核:布置相关作业,包括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3.期末考试:设置综合性的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2.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和展示。

3.实验室设备: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检查设备和器材。

4.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典型病例资料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教学安排课时内容第一节诊断学概述第二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第三节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第四节影像学检查与特殊检查第五节诊断学思维与诊断推理课时内容第六节案例分析和讨论第七节实验操作演示第八节学生自主小组讨论第九节作业布置和答疑第十节期末考试注:每节课时为2学时,共计20学时。

诊断学教案心血管检查

诊断学教案心血管检查

诊断学教案-心血管检查一、教学目标1. 理解心血管检查的重要性2. 掌握常见的心血管检查方法和技术3. 学会正确解读心血管检查结果4. 能够运用心血管检查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二、教学内容1. 心血管检查的概述心血管检查的重要性心血管检查的方法和技术2. 常见的心血管检查方法和技术心脏听诊血压测量脉搏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3. 正确解读心血管检查结果心脏听诊的解读血压测量的解读脉搏检查的解读心电图检查的解读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解读4. 心血管检查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血管检查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血管检查的概述、方法和技术,以及解读结果的要点。

2. 演示法:展示心血管检查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检查技巧。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心血管检查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操作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心血管检查操作的能力。

3. 知识掌握度:学生对心血管检查的概述、方法和技术,以及解读结果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心血管检查的概述、方法和技术,以及解读结果的要点。

2. 临床案例:提供具体的临床案例,供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 心血管检查操作视频:展示心血管检查的实际操作过程,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六、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心血管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各种检查方法和技术。

3. 演示:教师演示心脏听诊、血压测量、脉搏检查等操作,学生跟随操作,加深理解和记忆。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血管检查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临床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心血管检查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解读结果的要点。

诊断学教案doc-诊断学教案

诊断学教案doc-诊断学教案

诊断学教案第一篇问诊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定义及在医疗过程中的意义2、问诊的常用重要技巧①从礼节性交谈开始②从主诉开始,逐步深入,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③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④避免重复提问⑤避免使用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⑥注意及时核实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第二章问诊的内容一、教学目的:1、熟悉问诊的内容2、掌握现病史的询问及主诉的归纳二、教学重点:1、一般介绍问诊的一般项目、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2、仔细讲解既往史及个人史。

3、讲解现病史的问诊及主诉的归纳总结4、现病史的七项内容三、教学难点:1、主诉与现病史的归纳总结2、现病史与既往史的联系与区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一般内容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系统回顾6、个人史7、婚姻史8、月经史9、家族史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的:1、熟悉重点问诊和特殊情况的问诊方法与技巧。

2、掌握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二、教学重点:1、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特殊情况下的问诊三、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的问诊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基本技巧与方法2、特殊情况的问诊①缄默与忧伤②焦虑与抑郁③多话与唠叨④愤怒与敌意⑤多种症状并存⑥文化程度低下或语言障碍⑦重危、晚期患者⑧儿童⑨老年人⑩精神疾病患者第四章常见症状一、教学目的: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2、熟悉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了解常见症状的病因二、教学重点:1、常见症状的概念2、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问诊技巧4、相近症状间的鉴别诊断。

诊断学集体备课

诊断学集体备课

诊断学集体备课
《诊断学集体备课》
一、主题:诊断学
二、教学重点:
1、在不同临床诊断检查过程中,学习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2、学习诊断学的基本流程,以及在诊断学中采用的科学文献调研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明确诊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掌握不同临床诊断检查的基本流程
3、提高研究能力,掌握科学文献调研方法
四、教学内容:
1、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诊断的定义,诊断过程,诊断类型,诊断标准,诊断检查技术等;
2、不同临床诊断检查的基本流程:
(1) 病人病史的回顾;
(2) 对病人的观察:包括查体表现、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
(3) 做出诊断
3、科学文献调研方法:
(1) 理解科学文献的含义,包括文献的标题、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讨论等;
(2) 根据研究结果,正确分析文献的有效性;
(3) 采用科学文献调研方法,学会查找和使用文献资源;
五、教学步骤:
1、导入:老师先介绍诊断学的概念,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2、讨论:就不同诊断检查的流程和科学文献调研方法进行分组讨论;
3、回顾:老师总结讨论的内容,督促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温习和巩固诊断学知识;
4、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扩展学生对诊断学的认识;
5、总结:总结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利用诊断学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
1、建议老师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诊断学的实际应用;
2、建议老师使用小组讨论方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学习经验;
3、建议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诊断学教案(预防医学病历书写)

诊断学教案(预防医学病历书写)

诊断学教案(预防医学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概述1.1 病历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病历的概念强调病历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1.2 病历的组成和结构介绍病历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患者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解释各部分的作用和意义1.3 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强调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介绍病历书写的格式和规范,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第二章:患者信息的记录2.1 患者基本信息的记录介绍患者基本信息的包括内容,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强调患者信息准确无误的重要性2.2 患者病史和家族史的采集介绍患者病史和家族史的采集方法强调病史和家族史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2.3 患者生活习惯和既往史的记录介绍患者生活习惯和既往史的记录内容和方法强调生活习惯和既往史对疾病诊断的影响第三章:主诉和现病史的记录3.1 主诉的定义和记录解释主诉的概念和意义介绍主诉的记录方法和注意事项3.2 现病史的记录介绍现病史的记录内容和顺序强调现病史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和详细性3.3 病程记录的注意事项介绍病程记录的书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病程记录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第四章:体格检查的记录4.1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介绍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望、触、叩、听等强调体格检查的规范性和全面性4.2 器官系统检查的记录介绍各器官系统检查的记录内容和方法强调器官系统检查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4.3 体格检查记录的注意事项介绍体格检查记录的书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体格检查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五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记录5.1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记录介绍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记录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5.2 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记录介绍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记录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5.3 检查结果记录的注意事项介绍检查结果记录的书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检查结果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六章:诊断与诊断依据的记录6.1 诊断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诊断的含义和分类,包括初步诊断和最终诊断强调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性6.2 诊断依据的记录介绍诊断依据的记录方法和内容,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强调诊断依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6.3 诊断与诊断依据记录的注意事项介绍诊断与诊断依据记录的书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诊断与诊断依据记录的逻辑性和清晰性第七章:治疗计划的制定与记录7.1 治疗计划的概念与重要性解释治疗计划的概念和制定治疗计划的重要性强调治疗计划对患者恢复的影响和监督作用7.2 治疗计划的制定方法介绍制定治疗计划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强调治疗计划的个体化和综合性7.3 治疗计划记录的注意事项介绍治疗计划记录的书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治疗计划记录的详细性和可执行性第八章:病历的整理与归档8.1 病历整理的意义与方法解释病历整理的意义和目的介绍病历整理的方法和步骤,如分类、标记、归档等8.2 病历归档的要求与流程介绍病历归档的要求和标准强调病历归档的及时性和安全性8.3 病历管理软件的使用与维护介绍病历管理软件的概念和作用强调病历管理软件的正确使用和定期维护第九章:病历书写的伦理与法律问题9.1 病历书写的伦理问题介绍病历书写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信息准确性等强调病历书写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责任9.2 病历书写的法律问题介绍病历书写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如医疗纠纷、法律责任等强调病历书写的合法性和规范性9.3 病历书写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的应对策略介绍应对病历书写伦理与法律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强调病历书写的合规性和防范意识第十章:病历书写的实践与评价10.1 病历书写的实践指导介绍病历书写的实践指导和技巧,如如何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等强调病历书写的实践训练和经验积累10.2 病历书写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介绍病历书写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如评分制度、同行评审等强调病历书写的持续改进和质量提升10.3 病历书写优秀案例的分析与借鉴分析病历书写优秀案例的特点和优点强调病历书写的借鉴和学习,提高自身书写水平第十一章:电子病历系统的基本操作11.1 电子病历系统简介介绍电子病历系统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优势强调电子病历系统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11.2 电子病历系统的基本操作介绍电子病历系统中常见的基本操作,如新建病历、编辑病历、查看病历等强调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11.3 电子病历系统的权限管理与数据保护介绍电子病历系统的权限管理,如医生、护士、管理员等不同角色的权限设置强调数据保护的重要性,如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第十二章:临床路径与病历书写12.1 临床路径的概念与作用解释临床路径的含义、制定方法和作用强调临床路径在病历书写中的应用价值12.2 临床路径与病历书写的结合介绍如何将临床路径应用于病历书写,提高病历质量和效率强调遵循临床路径进行病历书写的重要性12.3 临床路径变异与病历书写介绍临床路径变异的概念和处理方法强调变异情况下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第十三章:多学科协作与病历书写13.1 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强调多学科协作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介绍多学科协作的流程和沟通方式13.2 多学科协作与病历书写的结合介绍多学科协作在病历书写中的应用,如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等强调病历书写中多学科协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13.3 多学科协作病历书写的注意事项介绍多学科协作病历书写的注意事项,如信息一致性、归档要求等强调病历书写中多学科协作的协调性和及时性第十四章:病历书写的持续改进与质量控制14.1 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意义与方法解释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介绍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方法,如定期检查、反馈机制等14.2 病历书写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病历书写中常见的问题和原因介绍针对问题的改进措施,提高病历书写质量14.3 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实践与评估介绍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实践方法和评估体系强调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第十五章:病历书写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病历书写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介绍病历书写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现状和趋势强调数字化与智能化在提高病历书写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15.2 病历书写中的大数据应用介绍大数据在病历书写中的应用,如数据挖掘、临床决策支持等强调大数据对病历书写的促进作用和价值15.3 病历书写的未来挑战与机遇分析病历书写面临的挑战,如信息安全、数据隐私等探讨病历书写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方向,以适应医疗变革的需求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病历书写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结构和重要性。

(2024年)诊断学完整教案最新版

(2024年)诊断学完整教案最新版
诊断思维与误诊防范
REPORTING
2024/3/26
35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应具有整体观念,要考虑到患者的 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输入 标题
动态观察
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医生需要通过对患者的连续观 察,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 方案。
整体观念
综合分析
12
PART 03
问诊技巧与方法
REPORTING
2024/3/26
13
问诊的基本内容
主诉
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也就是本次就诊 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现病史
此次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既往史
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
2024/3/26
个人史和家族史
个人史包括职业、工作条件、生活习惯、嗜好等;家族史 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健康状况,有无与患者类似疾病, 有无家族遗传倾向的疾病。
8
疼痛
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疼痛的伴随症状
解释疼痛的概念、分类及常见原因, 如头痛、胸痛、腹痛等。
阐述疼痛时可能出现的伴随症状,如 恶心、呕吐、出汗等,并分析其临床 意义。
疼痛的性质与程度
描述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如锐痛、钝 痛、胀痛等,并分析其与疾病的关系 。
2024/3/26
9
咳嗽与咳痰
2024/3/26
观察身高、体重、皮下脂肪厚 度等,评估发育和营养状况。
意识状态
判断意识是否清晰,有无嗜睡 、昏迷等异常表现。
面容与表情
观察面容是否对称,表情是否 自然,有无痛苦、焦虑等异常
表情。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一个发热的病人,我们通常应该想到哪些问诊要点?
2、发热的分度是怎样的?
3、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A)ﻫA. 细菌 B.病毒 C .真菌 D. 支原体 E.衣原体
4、体温39℃,为 (B)
A、低热 B、中等度热 、高热 D、超高热 E、以上都不对
5、非感染性发热是(E)
A、胆囊炎 B、支原体肺炎 C、疟疾 D、痢疾 E、风湿热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波状热
教 学主要内 容
时间
分 配
绪论
40分钟
一、何谓“诊断学”
2、作用:防治疾病
3、方法: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结果,根据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进行判断并提出可能的诊断。
4、内容:
二、临床诊断的种类和步骤:
5、临床诊断的种类:
(1)病因诊断
(2)病理解剖诊断
(3)病生诊断
6、 临床诊断的步骤(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直接诊断
7、 问诊详细的体格检查(不典型的)借助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三、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40分钟
发热大课:(具体分配见下)
50分钟
1、发热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其生理变异
七、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将被检者心电活动用心电图机描记下来的曲线图即心电图
八、诊断的种类
病因诊断根据致病以素所作出的诊断,它能明确提出致病的主要以素和疾病的本质
病历解剖诊断是对病变的部位、性质、组织结构或细胞水平的病变均能提出明确的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反映疾病时器官或机体功能状态的诊断
九、基本要求
独立问诊、系统体检
第一章绪论、发热
学科
诊断学
课题
绪论、发热
课堂类型
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具




1、掌握什么是诊断学、其重要性及其学习的要求。
2、掌握发热的发生机制,病因分类。
3、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发热的问诊要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热的分度、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2、发热的问诊要点、伴随症状


十一、最终目的:
睁眼会看 举耳会听 伸鼻会嗅 开口会问 抬手会查 静心会想 提笔会写
第一节 发热
一、发热的定义
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作用 产热增多
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散热减少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发热
二、体温的正常值
三种测量方式:
1、口腔温度:36.3——37.2℃
2、腋下温度:35.8——36.7℃
3、直肠温度:36.8——37.7℃
四、致病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过程。
五、病因
1、感染性发热
最主要的原因各类病原体导致的发热。
2、非感染源性发热
① 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免疫性疾病 ③内分泌疾病
④皮肤散热障碍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六、临床表现
(一)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2、高热期3、体温下降期
(2)发热的过程
5、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稽留热、驰张热、间隙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6、伴随症状
伴随寒战、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昏迷、皮疹、关节肿痛等
7、问诊要点
(1)、起病时间、季节、病程、频度等
(2)、有无畏寒、寒战
(3)、多系统询问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
(6)、相关传染病史、手术室、流产或分娩史、用药史等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一、什么是诊断学
•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
•诊断学是培养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键学科。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常见症状与体征
•问诊
•检体诊断
•实验诊断
•心电图检查、X线诊断、超声波检查
•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
•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三、常见症状与体征
•症状是指在患病状态下,病人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受,主要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胸痛、恶心、眩暈等。
•体征是指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如心脏杂音、肺部啰音、肝肿大等。
熟悉检验、
熟悉心电图机、了解B超、X线检查
系统整理
病历书写
初步诊断
一十、注意事项:
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
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
必须建立客观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
最后,培养良好的医生素质也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受昼夜、环境、运动等的改变而改变。
三、致热源
外致热源: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胞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分子量小,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顶点上移——调节冲动——运动神经—-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战——产热增多
交感神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出汗停止——散热增多
四、问 诊
问诊是以对话方式向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情或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
五、检体诊断
•检体诊断医生应用自己的感官(如眼、耳、鼻、手)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如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等),对病人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查找机体正常或异常,对其健康状态和病情进行评估后提出的临床判断。
六、实验室诊断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试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型态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的产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内源性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3、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 最主要的原因各类病原体导致的发热。(2)非感染源性发热
① 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免疫性疾病 ③内分泌疾病
④皮肤散热障碍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临床表现:
(1)分度:高、中、低热和超高热
6、体温在39℃以上,一天内波动范围超过2℃,为(B)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波状热
7、体温突然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数小时或数天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交替为(D)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波状热
8、典型疟疾的热型为(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