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全套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了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3. 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掌握诊断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基本方法和步骤。
2. 难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典型病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讲解:详细讲解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病例,掌握诊断学方法。
第二章:问诊一、教学目标:1. 掌握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问诊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过去史、家族史、个人史、目前健康状况和此次发病情况。
3. 问诊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情景模拟法:模拟问诊场景,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难点:问诊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问诊场景模拟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问诊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实践:进行问诊场景模拟,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第三章:体格检查一、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体格检查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体格检查的内容: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
教学内容第一节:诊断学概述1.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
2.解释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和意义。
3.讲解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介绍病史采集的步骤和方法。
2.讲解体格检查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3.演示如何进行典型疾病的体格检查。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1.介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2.解释各种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3.演示如何正确选择和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
第四节:影像学检查与特殊检查1.讲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
2.介绍特殊检查方法的使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3.演示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
第五节:诊断学思维与诊断推理1.介绍诊断学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2.解释常见的诊断推理方法和技巧。
3.演示如何运用诊断学思维进行疾病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
3.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并掌握相关技能。
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2.作业考核:布置相关作业,包括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3.期末考试:设置综合性的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2.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和展示。
3.实验室设备: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检查设备和器材。
4.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典型病例资料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教学安排课时内容第一节诊断学概述第二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第三节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第四节影像学检查与特殊检查第五节诊断学思维与诊断推理课时内容第六节案例分析和讨论第七节实验操作演示第八节学生自主小组讨论第九节作业布置和答疑第十节期末考试注:每节课时为2学时,共计20学时。
诊断学教案doc-诊断学教案

诊断学教案第一篇问诊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定义及在医疗过程中的意义2、问诊的常用重要技巧①从礼节性交谈开始②从主诉开始,逐步深入,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③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④避免重复提问⑤避免使用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⑥注意及时核实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第二章问诊的内容一、教学目的:1、熟悉问诊的内容2、掌握现病史的询问及主诉的归纳二、教学重点:1、一般介绍问诊的一般项目、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2、仔细讲解既往史及个人史。
3、讲解现病史的问诊及主诉的归纳总结4、现病史的七项内容三、教学难点:1、主诉与现病史的归纳总结2、现病史与既往史的联系与区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一般内容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系统回顾6、个人史7、婚姻史8、月经史9、家族史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的:1、熟悉重点问诊和特殊情况的问诊方法与技巧。
2、掌握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二、教学重点:1、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特殊情况下的问诊三、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的问诊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基本技巧与方法2、特殊情况的问诊①缄默与忧伤②焦虑与抑郁③多话与唠叨④愤怒与敌意⑤多种症状并存⑥文化程度低下或语言障碍⑦重危、晚期患者⑧儿童⑨老年人⑩精神疾病患者第四章常见症状一、教学目的: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2、熟悉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了解常见症状的病因二、教学重点:1、常见症状的概念2、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问诊技巧4、相近症状间的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一、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二、授课对象:[具体专业和班级]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和重要性。
2. 新课呈现(70 分钟)
- 详细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和方法。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操作方法。
- 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如何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3. 课堂总结(10 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4. 课后作业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反馈,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诊断学集体备课

诊断学集体备课
《诊断学集体备课》
一、主题:诊断学
二、教学重点:
1、在不同临床诊断检查过程中,学习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2、学习诊断学的基本流程,以及在诊断学中采用的科学文献调研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明确诊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掌握不同临床诊断检查的基本流程
3、提高研究能力,掌握科学文献调研方法
四、教学内容:
1、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诊断的定义,诊断过程,诊断类型,诊断标准,诊断检查技术等;
2、不同临床诊断检查的基本流程:
(1) 病人病史的回顾;
(2) 对病人的观察:包括查体表现、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
(3) 做出诊断
3、科学文献调研方法:
(1) 理解科学文献的含义,包括文献的标题、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讨论等;
(2) 根据研究结果,正确分析文献的有效性;
(3) 采用科学文献调研方法,学会查找和使用文献资源;
五、教学步骤:
1、导入:老师先介绍诊断学的概念,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2、讨论:就不同诊断检查的流程和科学文献调研方法进行分组讨论;
3、回顾:老师总结讨论的内容,督促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温习和巩固诊断学知识;
4、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扩展学生对诊断学的认识;
5、总结:总结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利用诊断学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
1、建议老师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诊断学的实际应用;
2、建议老师使用小组讨论方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学习经验;
3、建议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诊断学教案

3、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20分钟)
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15分钟)
5、嗅诊方法及其对某些病态鉴别诊断的价值。(10分钟)
6.实习时老师示教五项检查法后,学生分组相互检查,学习基本检查手法。(另按排实习1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 临床 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新世纪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头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
(二)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与 时间分配
(一)颅形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10分钟)
(二)头部器官(30分钟)
1、眼:眉毛、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
重点 与 难点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五项检查法的内容、正常状态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辅助手段(挂图、模型、幻灯、录相、多媒体等)
多媒体+实物投影+板书
更新补充内容提要
无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的内容
课外参考文献书目
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西医诊断学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一篇第二章问诊
授课时数
1
授课对象
专业: 临床 层解问诊的重要性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问诊是了解病情及疾病全过程的最好方法。
(二)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断学详细教案1

第一篇常见症状了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表现体征:(sign)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根据诊断学研究所集体备课要求,我们讲授10个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fever)正常体温的调控正常体温: 36--37℃24小时波动<1℃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为发热发生机制1. 致热源(pyrogen)分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因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内源性致热源:有称白细胞致热源。
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1)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2)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是产热增加;3)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散热减少。
2. 非致热源(nonpyrogen)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皮肤散热少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分三阶段体温上升期包括两种方式高热期体温下降期两种方式热型—(用图讲解) 本节的重点,要掌握各种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有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大于2℃,但都在正常范围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诊断学全套教案

诊断学全套教案诊断学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运用诊断工具和技术,识别和判断疾病,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课程大纲1、诊断学概述1、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2、诊断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症状学1、症状的定义和分类2、常见症状的描述和鉴别3、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步骤2、各系统和器官的体格检查要点4、实验室检查1、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常见实验室检查的项目和意义5、影像学检查1、影像学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常见影像学检查的项目和意义6、诊断方法与技巧1、诊断方法的分类和选择2、诊断技巧的培养和实践7、诊断思维与决策1、诊断思维的定义和流程2、诊断决策的策略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病例,让学生了解诊断学的实际应用和挑战。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诊断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5、教师指导: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解决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
四、课堂实施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资料和案例,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和态度。
2、课堂实施:按照教学计划和步骤,进行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
3、课后反馈:通过学生反馈和评估,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
五、反馈与评估1、学生反馈:通过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建议。
2、作业评估:通过作业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水平。
六、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
2、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拓展学习和自我提升。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症状学的鉴别诊断是难点,需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2、诊断方法和技巧是重点,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进行掌握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教案续页第一章基本检查法(2学时)一、概述1、检体诊断(physical diagnosis):是医师对病人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后,根据结果提出对健康或疾病的临床判断。
2、学习检体诊断的基本要求①要有良好的医德;②要有良好的体检环境;③操作要细致、精确、规范、全面而有重点;要遵循一定的体检顺序,养成良好的体检习惯;④病情危重时,要遵循先抢救生命,后作补充检查的原则;⑤随时复查,及时发现新的症状和体征。
二、视诊①全身视诊:如发育、营养、面容、表情、体位、步态、意识状态等。
②局部视诊:如皮肤、粘膜、头、颈、胸、腹、四肢、肌肉、骨骼、关节的外形等。
但视诊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医学知识及一定的临床经验之上。
三、触诊(一)触诊方法1、浅部触诊法:2、深部触诊法:①深部滑行触诊法;②双手触诊法;③深压触诊法;④冲击触诊法。
(二)触诊注意事项①争取病人的配合;②医师与病人都应取适当的位置;③作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④强调手、脑并用。
四、叩诊(一)叩诊方法1、间接叩诊法(是最常用的叩诊方法)2、直接叩诊法(二)叩诊注意事项(三)叩诊音(教学投影胶片-36)1、清音:正常肺部叩诊音。
2、浊音:正常见于心脏或肝脏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部分。
异常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时,如肺炎等。
3、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
异常见于肺内空洞、气胸、气腹等。
4、实音:正常见于叩诊实质性脏器如心脏或肝脏时所产生的音响。
异常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等。
5、过清音:临床上主要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时,如肺气肿。
五、听诊(一)听诊方法:直接听诊法、间接听诊法。
(二)听诊器的构件:①耳件;②体件(钟型:适于听取低调声音;膜型:适于听取高调声音)③软管。
(三)听诊注意事项:适宜的环境,恰当的体位、听诊前听诊器的检查、正确使用不同的体件、排除其它声音的干扰。
六、小结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是每个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训练方能掌握。
视诊分全身和局部视诊两个方面;触诊的应用范围很广,但以在腹部检查中的应用最为重要,根据检查目的不同所施加的压力也不同,可分为浅部触诊法及深部触诊法,而后者又可分为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及冲击触诊法四种,要根据检查目的灵活运用;叩诊分直接叩诊与间接叩诊两种方法,而叩诊音有5种,除过清音外,其余四种在正常成人身上都可叩出,在不应出现某种叩诊音的部位叩出了该叩诊音,即为病理性,要注意分析其临床意义。
听诊的内容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讲述。
七、复习要点触诊、叩诊的方法,叩诊音。
湖北民族学院教案首页教案续页头部、颈部题目:头、颈部的检查时数:2学时目的:掌握头部、颈部的正常情况、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重点:瞳孔、扁桃体、甲状腺及颈部的检查。
难点: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一、头颅的外部检查(一)检查内容:头颅的大小、形状,有无畸形、疤痕、凹陷、包块、压痛、运动异常。
小儿要注意囱门闭合情况,有无过早或延迟闭合、凹陷或膨隆。
(二)头围的测量:以软尺从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以cm表示。
头围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到18岁可达53cm或以上,以后再无变化。
矢状缝和其他颅缝大多在生后6个月内骨化,骨化过早会影响颅骨的发育。
(三)头颅畸形及临床意义:(教学投影胶片-48)1、小颅:小儿囱门多在出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过早闭合可形成小颅,常同时伴有智力发育障碍。
2、尖颅:亦称塔颅,为矢状缝与冠状缝过早闭合所致。
见于Apert综合征—尖颅并指(趾)畸形。
3、方颅:见于小儿佝偻病或先天性梅毒。
4、巨颅:见于脑积水。
5、长颅:见于Marfan综合征及肢端肥大症。
6、变形颅:见于变形性骨炎(Paget病)。
(四)头部运动异常及临床意义:头部活动受限,见于颈椎疾病;头部不自主地颤动,见于震颤麻痹;与颈动脉搏动一致的点头运动,称Musset征,见于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二、眼的检查(一)检查内容、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1、眉毛:有无脱落或异常稀疏。
(过于稀疏或脱落见于粘液性水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特别稀疏或脱落应考虑麻风病。
)2、眼睑:睑裂大小及闭合情况,有无水肿、下垂及倒睫。
(双睑下垂,见于先天性上睑下垂、重症肌无力;单侧上睑下垂,见于颅脑疾病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双眼睑水肿,见于肾炎和营养不良等;双侧眼睑闭合障碍,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单侧眼睑闭合障碍,见于面神经麻痹。
)3、结膜:有无充血、水肿、苍白、出血、瘢痕和滤泡。
(结膜充血,见于结膜炎、角膜炎;结膜出血,见于外伤、出血性疾病;结膜苍白见于贫血。
)4、眼球:活动度,有无突出、凹陷、斜视、震颤,有无眼征。
(双侧眼球突出,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突眼外,还可有四种眼征:Graefe征、Stellwag征、Mobius征、Joffroy征;单侧眼球突出,见于局部炎症或眶内占位性病变;眼球外展受限,见于外展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见于耳源性眩晕、小脑疾患。
)5、巩膜:有无黄染。
(应与老年巩膜的脂肪沉着,胡萝卜素、阿的平等药物引起的黄染相鉴别)6、角膜:透明度、有无云翳、白斑、软化、溃疡、角膜反射是否正常。
(角膜软化,见于婴幼儿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Kavser-Fleischer环,见于肝豆状核变性)7、瞳孔..:(教学投影胶片-50)大小、形状、两侧是否对称,各种反射是否正常。
①瞳孔缩小:中毒,如有机磷农药、毒蕈中毒等;药物反应,如毛果芸香碱、吗啡、氯丙嗪等;眼部疾病,如虹膜炎等;②瞳孔扩大:药物反应,如阿托品、可卡因等;外伤;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等。
③瞳孔大小不等: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疝等。
④双侧瞳孔忽大忽小:脑水肿,颅内高压。
⑤双侧瞳孔散大,并伴有对光反射消失:濒死状态。
(二)检查方法:①结合膜检查法;②对光反射检查法;③调节与辐辏反射检查法。
(见诊断学实验课)三、耳的检查(教学投影胶片-51)(一)检查内容:耳廓有无畸型、红肿、结节、耳前有无瘘管,乳头有无压痛;外耳道有无分泌物;听力是否正常;(二)听力的检查:先用粗测法进行听力测定,若有听力下降,则用音叉或电测听进行精确测定。
四、鼻的检查(教学投影胶片-52)1、检查内容:鼻的外形、分泌物、鼻前庭情况,通气是否良好,鼻附窦有无压痛。
有无鼻翼扇动,及嗅觉障碍。
2、鼻附窦的检查方法:上颌窦;额窦;筛窦。
(见诊断学实验课)五、口腔的检查(一)检查内容、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投影胶片-53)1、呼吸气味:(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味,见于尿毒症;大蒜样臭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肝臭味,见于肝坏死)2、口唇:颜色、有无疱疹、皲裂、糜烂。
(发绀,见于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苍白,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等)3、口腔粘膜:有无糜烂、溃疡、出血、麻疹粘膜斑。
(兰黑色色素沉着斑片,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对麻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4、牙齿:有无龋牙、残根和义牙等。
发现牙疾患用牙列式记录;5、齿龈:有无肿胀、出血、溢脓及色素沉着。
(牙龈的游离缘出现蓝灰色点线称为铅线,是铅中毒的特征性改变)6、舌:舌质、舌苔、有无溃疡、震颤、偏斜。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的病人;舌震颤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舌偏斜,见于舌下神经麻痹)7、扁桃体:大小、颜色、分泌物、假膜。
8、咽部:充血、分泌物、假膜。
9、喉:发音。
(二)咽部的检查方法:(教学投影胶片—54)被检者坐于椅上,头略后仰,口张大并发“阿”音,此时医师用压舌板将舌的前2/3与后1/3交界处迅速下压,此时软腭上抬,在照明的配合下即可见软腭、悬壅垂、软腭弓、扁桃体、咽后壁等。
(三)扁桃体肿大的分度........:扁桃体肿大,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六、颈部的检查(一)颈部的解剖学分区:1、颈前三角:为胸锁乳头肌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之间的区域。
2、颈后三角:为胸锁乳头肌后缘、锁骨上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的区域。
(二)颈部检查的内容:(教学投影胶片-55)1、颈部的外形及活动情况:应注意有无感染、包块、强直。
2、颈部血管:⑴颈动脉异常搏动: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及严重贫血病人。
⑵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3)颈静脉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颈静脉怒张时。
3、甲状腺检查:【1】⑴检查内容:大小、硬度、震颤、压痛、结节、血管杂音。
⑵分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头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头肌者为Ⅲ度。
⑶检查方法:(见诊断学实验课)4、气管检查:注意有无偏移。
七、小结头颈部的检查内容较多,要注意检查的顺序,记忆时先从正常情况开始,然后再到异常体征。
重点是瞳孔、扁桃体、甲状腺、颈部血管、颈强直的检查。
八、复习要点头颅畸型的临床意义,瞳孔、扁桃体、甲状腺、颈部血管、颈强直的检查。
九、思考题1、简述扁桃体的临床分度。
2、简述甲状腺的临床分度。
3、简述颈部血管检查的内容及异常体征的意义。
4、简述颈强直的临床意义。
十、参考文献【1】华西医科大学视听教育中心主编.诊断学检体诊断系列CAI课件.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湖北民族学院教案首页教案续页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与乳房题目: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与乳房的检查时数:2学时目的:1、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
2、掌握胸壁、胸廓与乳房的正常情况,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重点: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与乳房的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难点: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一、胸部的体表标志(一)骨骼标志:1、胸骨角:又称Louis.....角.。
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
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顺序的重要标志,它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水平。
2、肩胛下角:为肩胛骨的最下端,被检者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相当于第7或第8肋骨的水平。
3、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4、肋脊角: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
其前为肾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二)垂直线标志:1、前正中线:通过胸骨中央的垂直线。
2、锁骨中线:通过锁骨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
3、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皱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4、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皱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5、腋中线:通过腋前线与腋后线连线中点的平行线。
6、肩胛下角线:当坐位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脊柱平行的垂直线。
7、后正中线:脊柱中线。
(三)自然陷窝与解剖区域:1、自然陷窝:腋窝、胸骨上窝(气管位于其后)、锁骨上窝(标志两肺上叶肺尖的上部)、锁骨下窝(标志两肺上叶肺尖的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