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课文解析
古汉语课文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一、《左传》简介《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它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当时各诸侯国有让自己国家的史官记载历史的制度,如晋国的编年史名为《乘》(shâng),楚国的编年史名为《梼杌》(táo wù),鲁国的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本来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
《春秋》过于简略,于是就有左丘明(春秋末鲁国史官)、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穀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等三家分别出来解释《春秋》经义,作《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春秋》三传”。
《左传》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
克:战胜。
段:庄公的弟弟。
鄢: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隐公:鲁隐公。
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二、本文阅读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初:当初,左传中追述往事时的惯用词. 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
共(gōng):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
寤(生) :睡醒;做梦.通“牾”.即逆生,难产。
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名:命名,起名。
亟(qì) :屡次,多次。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及:到。
制:郑国的地名。
原是东虢国的领地。
岩邑:险要的城邑。
虢(guï)叔:原东虢国的国君。
死焉: 死于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佗(tā) :同“他”。
异体字。
大(tài) :后来写作”太”。
古今字。
京:地名,不是京都。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祭(zhài) :古姓。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黔之驴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语文课文言文解析精品课

语文课文言文解析精品课语文课不仅要掌握常规的现代汉语,也要懂得古文,并且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此篇文章中,将解析一篇经典的语文课文,从词汇到句子,从段落到主题,全面剖析言文之美。
一、课文背景本篇课文选取了《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通过对贾宝玉、黛玉等人的对话,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诠释。
这篇课文以调侃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做作虚伪与心机算计。
二、词语解析1. 度娘–这个词有一定的贬义,指代百度搜索引擎。
在原文中,可以替换为“搜索引擎”。
2. 古文–古代汉语文学作品。
在这里,指的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诗、文、散文等文学作品。
3. 精品课–指的是高质量的课程,在文言文解析中,用来形容精心讲解和分析的课程内容。
三、句子解析1. “度娘上能查出来很多关于古文的资料,但是真的看懂很难。
” 这句话强调了现代人使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的习惯,但是对于古文的理解却难以通过简单搜索来达到。
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人的诗文是根植于他们的生活,当我们理解他们的时候,也就更加了解自己。
”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通过学习古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
四、段落解析本文通过选择贾宝玉和黛玉的对话作为背景,传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虚伪和心机的批判。
首先,通过描述度娘在解决古文问题上的作用,引发读者的思考,对于现代人来说,使用搜索引擎似乎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上真正理解古文却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接着,课文从水土养人的角度出发,指出古人的诗文承载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而当我们真正理解古人时,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最后,本文通过贾宝玉和黛玉的对话,揭示了封建社会里的虚伪和心机,作者以幽默的方式暗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与人性的扭曲。
五、主题探讨通过本篇课文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古人的诗文来反思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于古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古代汉语课文讲解

A、郑伯克段于鄢一、《春秋》及《春秋》三传《春秋》是鲁国国史,所记是当时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但非常简略,类似大事记。
其记事是按鲁国国君的纪年编排的,起于隐公元年(前722),止于哀公14年(前481)。
为《春秋》做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的有三家:《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相传是左丘明所作,是秦前遗书,用古文写成,既记史,又长于记事,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著作。
《左传》记事止于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
《春秋公羊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公羊高所作,《春秋谷梁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人谷梁赤所作。
二书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代才用隶书写定。
其内容主要是解经,无文采。
《春秋》三传在唐代被收入九经(五经中《春秋》分为三传,《礼》分为三礼),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南宋时期,九经+《论语》、《孟子》、《尔雅》、《孝经》,儒家经典十三经最后形成。
二、《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杨伯峻先生认为:《左传》的作者不是左丘明。
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且比孔子年长。
《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但《左传》记载三家分晋之事距孔子死亡已77年,田氏代齐距孔子死亡已94年,郑国灭亡则距孔子死亡已104年。
左丘明是个瞎眼的说书人,他对《左传》的一些内容可能有传诵之功。
《左传》的作者可能是孔子弟子子夏的一、再传弟子。
《左传》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战国中期,公元前四百年前后。
三、历史背景本文记述的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件事。
郑国是与周王室同姓的诸侯国,其始祖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弟弟,宣王时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是为郑桓公。
桓公任周王室司徒。
前771年,在“犬戎之乱”中,周幽王被杀,郑桓公也一起殉难。
其子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郑国也随之东迁京地,后又迁都溱洧之间。
郑文公29年,迁都于现新郑市(郑韩故城)。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语文课古代文言文的解读

语文课古代文言文的解读古代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古代文言文的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古代文言文的特点、解读方法和实践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充满了修辞手法和古代汉字的意义。
其次,古代文言文注重写作技巧,文字简练、形象生动,常常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再次,古代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需要通过深入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方法1. 了解背景知识:在解读古代文言文时,首先应了解该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例如,如果阅读到《红楼梦》,就需要了解清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言语和行为。
2. 分析句子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分析。
可以从主谓宾结构、修辞手法和修饰成分等方面入手,找出句子的主线思路和表达方式。
3. 解读词义和词组:古代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古代汉字和生僻词汇,需要通过查阅字典和文献资料,掌握其准确的意义。
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词组和典故的背景,方能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
4. 推测作者意图:通过分析古代文言文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可以尝试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这需要综合考虑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作品整体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
三、古代文言文解读的实践技巧1. 多读经典作品: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古代文言文作品,才能熟悉其中的修辞手法、词语用法和思维方式。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进行反复阅读,并有意识地进行解读实践。
2. 刻意练习: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文言文的课文或文章进行刻意练习。
首先,可以通过字词解释和句子结构解析,逐步理解文章的含义。
然后尝试进行逐句翻译或重构,加深对句子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3. 参考研究资料:在解读古代文言文时,可以参考一些研究资料和文学评论,了解该文的背景和学术解读。
古文讲解

从文中可以看出梁鸿有哪些品质值得你敬重? 诚实守信,敢于担当责任,勤奋努力,有道德良知。
卞庄子刺虎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 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 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是的)之(又作卞庄子以为 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卞庄子从 伤者而(表承接关系)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 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 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 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韦应物是山 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 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 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 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 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 灵运、谢朓的影响。
梁鸿尚节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 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 偿之(敢于担当)。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诚实守信、勤奋努力)邻家耆老 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有道德良知)
注释: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他是我国历史上知 名度甚高的大士。梁鸿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经书、诸子、诗赋等无所不通, 他对当时儒学中那种皓首穷经,拘泥于一字一经的做法不屑一顾。梁鸿不愿 钻研章句之学,无异是自绝了做官的门径。 尚:崇尚、推崇 不为章句:为,著述;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 毕:结束 恒:平常,普通 责让:批评 ,让,批评。 豕(shǐ):猪 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文法解析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文法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九年级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九年级语文中的文言文文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重要的字词文言文中有一些重要的字词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比如“之”、“乎”、“其”等。
这些字词在文言文中起到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吗”、“他的”等作用。
我们要学会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字词,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二、句法结构1.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一般是主谓宾的形式,但是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主要特点有:(1)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而现代汉语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后。
比如,“忽闻”、“亦有”等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
(2)文言文中的动宾短语的顺序通常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而现代汉语中的顺序是宾语在前,动词在后。
比如,“吾读书”、“见之”等句子结构。
2. 文言文中的定语和状语通常出现在被修饰的词语之前,这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比如,“大江东去”、“红日初升”等句子中的定语和状语的位置。
三、句子成分1.主语:文言文中的主语通常是名词或代词,但是也可以是动词短语、从句等。
比如,“昔者”、“君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主语可以省略,但是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
2.谓语:谓语是句子的核心,通常是动词。
比如,“行”、“学”等。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动词有时候会省略主语,但是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
3.宾语: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者是动作的结果。
比如,“受”、“使”等。
4.状语:状语可以是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的词语或者短语。
比如,“夜半”、“深山”等。
5.定语: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通常是形容词、动词短语等。
比如,“明月”、“红花”等。
四、句型结构1.举一反三:文言文中常常采用举一反三的句型结构,通过对比相同或者相似的事物,来达到强调或者排比的效果。
古代汉语(王宁版)书本课后题阅读译文

古代汉语(王宁版)书本课后题阅读译文原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选(书本第39页)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翻译: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
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
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
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
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
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
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
”而怀王是如此不明,那里配得到幸福啊!原文:《列子·说符》选(书本第56页)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
恶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
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课文解析————————————————————————————————作者:————————————————————————————————日期:郑伯克段于鄢一、《左传》简介《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它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当时各诸侯国有让自己国家的史官记载历史的制度,如晋国的编年史名为《乘》(shèng),楚国的编年史名为《梼杌》(táo wù),鲁国的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本来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
《春秋》过于简略,于是就有左丘明(春秋末鲁国史官)、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穀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等三家分别出来解释《春秋》经义,作《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春秋》三传”。
《左传》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
克:战胜。
段:庄公的弟弟。
鄢: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隐公:鲁隐公。
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二、本文阅读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初:当初,左传中追述往事时的惯用词. 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
共(gōng):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
寤(生) :睡醒;做梦.通“牾”.即逆生,难产。
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名:命名,起名。
亟(qì) :屡次,多次。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及:到。
制:郑国的地名。
原是东虢国的领地。
岩邑:险要的城邑。
虢(guó)叔:原东虢国的国君。
死焉: 死于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佗(tā) :同“他”。
异体字。
大(tài) :后来写作”太”。
古今字。
京:地名,不是京都。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祭(zhài) :古姓。
城:城墙。
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
参国: 国都的三分之一.参,三.国,国都.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活用为动词. 堪:能忍受。
焉:疑问代词,“哪里”。
辟:后来写作“避”。
古今字。
对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厭:通”猒”,满足。
何厭之有:有什么满足的。
宾语前置。
滋蔓:滋长,蔓延。
为之所:双宾结构,安排他一个住所.毙:倒下,这里指垮台。
姑:情态副词,姑且,暂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既而:不久。
既:会意。
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
本义:吃罢,吃过鄙:边境的城邑。
贰:两属。
请事之:请,表敬副词,“请您允许”。
事,侍奉,伺候。
请(除之):请,动词,请求。
生民心:使民产生二心。
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无庸:不用,用不着。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以为己邑:即“以之为己邑”,意为把它变为自己的城邑。
厚::本义为山陵大,此指占领的土地扩大. 义::对君忠诚.暱:简化为“昵”,亲近。
崩:垮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完:修葺,修城墙. 聚:聚集百姓.缮:修理整治.甲兵:铠甲和武器。
具卒乘:准备士兵兵车。
启之:为他打开城门。
启:为动用法。
诸:之于。
乘:量词。
兵车一乘甲士3人,步卒72人。
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
“大”象“人”正面。
本义:登,升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置:放置,安置。
誓之:誓(于)之,对她发誓。
悔之:悔(于)之,对这件事后悔。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封人:守边疆的官。
封:疆界. 献:恭敬地送给.这里作名词,进献的东西.公赐之食:双宾语结构。
舍,”捨”的古体.食,食物,名词。
羹:带汁儿的肉。
遗(wèi):赠送。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繄: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敢问:冒昧地问。
语之故、告之悔,双宾结构.何谓、何患:宾语前置。
患,忧虑,担心。
阙:通“掘”。
隧:名词用作动词,挖隧洞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其乐也:那快乐啊。
融融: 和睦快乐的样子.洩洩(yì):自由自在的样子。
“公入而赋”, “姜出而赋”互文见义.三、语言要点通假字:寤(生)-啎帅(车)-率阙(地)-掘无(使滋蔓)-毋2. 古今字:大(叔)-太辟(害)-避3. 异体字:佗(邑)-他暱-昵巖-岩4. 破读字:共叔段祭仲具卒乘(名词,兵车)帅车二百乘(名量词,)请以遗之尔有母遗语之故5. 词类活用:惊姜氏不度生民心隧而相见参国之一启之(为动用法)誓之(为动用法)6. 双宾语句:谓之京城大叔不如早为之所赐之食语之故告之悔7.省略句:名(之)曰(姜氏)请京(庄公)使(段)居之以(之)为己邑请以(之)遗之无使(之)滋蔓8. 判断句:制,岩邑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9.词、词组:都城—京城雉庸(yōng,用,多用于否定式)不堪滋蔓难图毙鄙贰至于…不义不暱(昵)完聚封人赋巖(岩)邑袭请事之(“请”是表敬副词)请除之请京(“请”是动词)敢(表敬副词)问何谓也及:将自及(赶上)阙地及泉、不及黄泉(达到)及庄公即位(到那个时候)生庄公及共叔段(和,连词)既而,由副词“既”和连词“而”组成的固定结构,表示一事过后不久又发生另一事。
繄:句首语气词,作用与“惟”相近。
其:其谁曰不然(其,语气词,表反问)其此之谓(表推测,大概)齐晋鞌之战背景春秋鲁成公二年(前589年)春天,齐军攻打鲁国获胜,稍后又大败卫国,正乘胜进逼鲁、卫。
两国分别向晋国求救。
六月,晋国派郤克为主帅伐齐,这就发生了春秋著名的战役—齐晋鞍之战。
由于齐军连胜两国,官兵滋生了轻敌骄气,不把晋国的攻伐放在眼里;而晋军上下同仇敌忾,奋力作战,终于大败齐军。
癸酉,師陳於鞌。
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
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
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
”不介馬而馳之。
▲癸酉:成公二年(前589年)六月十七日。
▲陈(zhèn):后来写作“阵”。
鞌:同“鞍”。
▲御:驾车。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驾车”。
▲右:车右,又叫“骖乘”。
责任是保卫尊者。
▲介:甲。
名词为动用法,“为…披甲”。
▲姑:姑且。
▲翦滅:消灭。
翦:翦除。
▲驰之:驱马冲向晋军。
即“驰之于…”,驰,驱马。
本文齐晋两军人物齐国指挥:齐顷公御者:邴夏车右:逢丑父御者:郑周父车右:宛茷晋国指挥:郤克御者:解张(名侯,字张) 车右:郑丘缓(姓郑丘) 司马:韩厥大夫:綦毋张(姓綦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
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伤于矢:被箭射伤。
“于字句”表被动。
絕:使……绝。
▲病:重伤或重病。
合:交战。
贯:穿。
及:和,连词。
▲以:连词,用法同“而”,连接两个动作,表顺承。
▲殷(yān) :黑红色。
▲吾子:对对方的尊称,比称“子”更亲热些。
▲險:地势不平。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子豈識之:你难道知道这些吗?识:知晓。
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師之耳目,在吾旗鼓:古汉语修辞方式:并提。
即:师之耳,在吾鼓,师之目,在吾旗。
耳目:所听所看,指听指挥的注意力。
借代:“耳目”指代注意力。
▲殿:镇守。
集事:成事。
若之何:奈何,怎么能。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表原因,“因为”。
▲擐(huàn):披。
擐甲执兵:披上铠甲,拿起兵器。
▲固:情态副词,“本来”。
即:动词,“走向”。
▲勉:努力。
勉之:为之勉。
左並轡,右援枹而鼓。
馬逸不能止,師從之。
齊師敗績。
逐之,三周華不注。
▲辔(pèi):马缰绳。
援:拉,本文指取过来。
▲枹(fú):鼓槌。
鼓:动词,击鼓。
(不是活用)▲逸:狂奔。
从兔从辵,会意字,本义为“逃跑”。
▲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使动句省宾语。
▲從:跟随。
败绩:军队战败。
▲逐:追赶。
周:动词,围绕,环绕。
▲华不注:山名,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旦辟左右。
”故中御而從齊侯。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射其左,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
▲韩厥:晋大夫,此战任司马,掌祭祀、赏罚等军政。
▲子舆:韩厥父亲。
此句插叙头天夜里的事。
▲旦:早晨。
指第二天早上。
辟:后来写作“避”。
▲中御:坐中间的位子驾车。
中:名词作状语,表处所。
▲從:追赶。
君子:贵族,这里指地位高的人。
▲越:坠下。
毙:仆倒,倒下。
(注意:不一定死。
)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韓厥俛定其右。
▲綦毋(qíwú)张:姓綦毋,名张。
▲喪車:兵车在战斗中毁坏了。
▲寓乘:搭车。
寓:寄。
指附搭。
▲肘之:用肘推他。
肘:名词用作动词,“用肘推”。
▲俛: 同“俯”,异体字。
▲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定”。
逢丑父與公易位。
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
丑父寢于轏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
▲易位:交换位置。
▲絓(guà):绊住。
▲轏(zhàn):用竹木编成车厢的轻便车。
也叫“栈车”。
此插叙头天晚上的事。
▲肱(gōng):后臂,肘至肩的部分。
▲匿:隐瞒。
▲及:赶上。
这里表示被动,被赶上。
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曰:“寡君使群臣為魯、衛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
’▲絷:绊马索。
执絷是古代仆对主或臣对君的礼节。
古代贵族出外,奴仆“负羁絷以从”。
▲再拜:拜两拜。
稽(qǐ)首:古代最恭敬的礼节,跪在地上,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上。
动作过程较缓慢。
▲奉:捧。
《说文》:“奉,承也。
从手,从廾(gǒng),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