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合集下载

简述佝偻病患儿的护理要点

简述佝偻病患儿的护理要点

简述佝偻病患儿的护理要点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发育不良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

对于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有以下要点:1. 给予足够的维生素D补充:佝偻病患儿由于维生素D缺乏,需要给予足够的维生素D补充。

一般情况下,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可以通过口服液剂或注射剂给予。

2. 阳光照射:阳光是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因此,需要让患儿适度暴露在阳光下,但要注意避免中午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以免引起皮肤灼伤。

3. 饮食调理:合理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鱼肝油、鱼类、蛋黄等。

此外,还应注意患儿的钙、磷摄入,增加富含钙、磷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虾等。

4. 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骨骼畸形情况、肌肉力量、活动能力等。

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5. 提供适当的体育锻炼:佝偻病患儿由于骨骼发育不良,容易出现肌肉力量不足、活动能力差等问题。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当的体育锻炼,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

6. 给予心理支持:佝偻病患儿由于骨骼发育不良,容易出现身体不适、行动不便等问题,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充分的关心和关怀,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儿积极面对疾病。

7. 预防感染:佝偻病患儿的免疫功能较弱,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儿的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8. 定期复查和随访:佝偻病患儿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理人员应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佝偻病患儿的护理,需要给予足够的维生素D补充,合理调理饮食,提供适当的体育锻炼,提供心理支持,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和随访等。

通过综合护理措施,帮助患儿恢复健康,促进骨骼正常发育。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坚持开展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的关键。

佝偻病防治必须从妊娠期开始,1岁内的婴儿是重点对象。

一、综合防治措施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访视并按计划进行预防性投药和佝偻病防治监测三、科学喂养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离乳期应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哺乳期母亲及婴儿断乳后,宜多食用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蛋黄、肝类、乳类、鱼、肉等)四、利用日光指导家长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多晒太阳以获取维生素D,开展户外活动和日光浴五、加强护理指导家长做好小儿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药物防治方法一、预防胎儿期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小儿出生后2周开始即应用维生素D预防1、每日法: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至周岁2、每月法: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维生素D5~10万IU,至周岁3、每季法:每季1次口服维生素D20~30万IU,至周岁有条件者宜采用每日法,每月法或每季法可依地区、季节、药源及小儿孕妇具体情况选用。

不能口服时可肌注。

在夏季接触日光充分时可暂停服。

幼儿期:小儿1岁后可采用“夏秋晒太阳,冬春服维生素D”的预防方法。

一般在冬季投给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在高发地区可间隔2~3个月再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

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儿童期5岁以后至青春期儿童可出现晚发性佝偻病,对于经常易疲劳、乏力、两腿酸软、腿痛、关节痛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进一步检查并给予防治。

如何预防幼儿佝偻病活动教案

如何预防幼儿佝偻病活动教案

如何预防幼儿佝偻病活动教案活动目的•帮助幼儿了解佝偻病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提高幼儿对健康饮食和户外活动的意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活动准备•活动室•展示板•图片或图表,用于说明佝偻病的相关知识•幼儿饮食和户外活动推荐手册•活动道具(例如:健康食物、户外运动器材等)活动步骤1.引入(5分钟)–介绍活动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如何预防幼儿佝偻病。

”–激发幼儿的兴趣:“佝偻病是什么?你们听说过吗?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展示佝偻病的图片或图表,向幼儿简要介绍佝偻病的症状和原因。

2.知识普及(10分钟)–运用展示板或PPT等工具,详细介绍佝偻病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如缺乏维生素D和钙,不良生活习惯等。

–引导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能够摄入丰富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鱼类、奶制品、豆类等。

–激发幼儿对户外运动的兴趣,解释阳光照射能够促进维生素D 的合成,鼓励幼儿多参与户外活动。

3.互动讨论(1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出三种富含维生素D 和钙的食物和三种适合户外活动的运动项目。

–每个小组轮流汇报他们的发现,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活动体验(20分钟)–准备健康食物样品,如鱼肉、奶制品、豆类等,让幼儿品尝和评价食物的味道。

–设置户外活动场地,准备适当的运动器材,指导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如跳绳、跑步、玩球等。

5.总结和小结(5分钟)–回顾本次活动的内容,确认幼儿对佝偻病的预防方法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有所了解。

–强调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和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的重要性,提醒幼儿与家长一起共同预防佝偻病。

活动延伸1.活动后,可以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增加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量。

2.组织户外运动俱乐部或社团,定期组织户外运动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3.邀请专业人士到幼儿园进行健康饮食和户外活动方面的讲座,深入了解佝偻病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一份关于如何预防幼儿佝偻病的活动教案,通过引入活动、知识普及、互动讨论、活动体验和总结小结等环节,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佝偻病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并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小儿佝偻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小儿佝偻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小儿佝偻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摘要】我国西藏地区目前小儿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强调以预防为主,加强宣传,坚持母乳喂养和三浴锻炼,防止骨质畸形。

【关键词】小儿佝偻病诊断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5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044-02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该病发展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

一旦没有积极控制,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佝偻病的发病率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佝偻病患者痛苦的身影。

我国西藏地区地广人稀,农牧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因此加强对小儿佝偻病的防治和宣传工作,对减少小儿佝偻病的发生具有长远意义。

1、诊断1.1 症状小儿的佝偻病最初往往表现为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烦躁不安,夜间容易惊醒和多汗,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孩子的肌肉松弛无力,特别是腹壁及肠壁肌肉的松弛,而致腹部膨隆犹如蛙腹。

佝偻病患儿最有特征性的表现是骨骼改变。

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

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

佝偻病患儿的体征有颅骨软化、方颅、出牙迟缓、囟门晚闭、枕秃、串珠、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手镯、下肢畸形。

[1]1.2 分类(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叫骨软化症即骨矿化不足,为新形成的骨基质钙化障碍,是以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和临床以骨骼的钙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临床上最为多见.(2)、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遗传性疾病,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

2-3岁以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的表现。

血钙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

佝偻病专项管理方案

佝偻病专项管理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佝偻病是一种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儿童。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发生,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特制定本专项管理方案。

二、组织架构1. 领导小组:由卫生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等相关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佝偻病防治政策,协调各部门工作。

2. 技术指导组:由儿科、营养科、公共卫生等专家组成,负责制定佝偻病防治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

3. 实施小组:由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工作人员组成,负责佝偻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工作。

三、预防措施1.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佝偻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家长和公众的认识。

2. 营养干预:- 婴幼儿期:提倡母乳喂养,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牛奶等。

- 学龄前期:保证儿童膳食平衡,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

3. 户外活动: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晒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四、筛查与诊断1. 筛查对象:出生后3个月、6个月、1岁、2岁和3岁的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

2. 筛查方法:采用血生化检测、骨骼X光检查等方法。

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五、治疗与干预1. 药物治疗:根据佝偻病的严重程度,选择口服维生素D制剂、钙剂等药物治疗。

2. 物理治疗:对于严重佝偻病儿童,可进行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电疗等。

3. 康复训练:对佝偻病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其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六、随访与评估1. 随访频率:治疗期间每月随访一次,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

2. 随访内容:评估佝偻病治疗的效果,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3. 评估方法:通过血生化检测、骨骼X光检查等方法,评估佝偻病治疗效果。

七、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制定佝偻病防治政策,加大对佝偻病防治工作的投入。

2. 资金保障:设立佝偻病防治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药品、设备等。

3. 人员培训:对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工作人员进行佝偻病防治培训。

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颁布单位】卫生部【分类号】 4071048608 【时效性】有效前言在我国,佝偻病目前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

本病的原因是维生素D不足,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

因此,积极防治佝偻病,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

因此,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的防治工作,提出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一、预防加。

因此,作好孕期保健非常重要。

1.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2.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3.努力防治妊娠并发症,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

(二)新生儿期的预防:(三)婴幼儿期的预防:此期生长发育速度快,较易发生佝偻病,必须坚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在有条件的地区,人工喂养者可用维生素D奶。

2.多晒太阳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

尽量暴露皮肤并逐渐增加3.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应用维生素D预防仍是重要方法。

一般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要的。

二、诊断1961年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制订了佝偻病的诊断标准,以后在1977年和1980年两次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作了修订。

为便于开展防治工作,现再修订如下。

(一)临床分度:佝偻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不良等骨骼变化。

依据骨骼改变体征的程度可分为:1.轻度:可风颅骨软化、囟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肋软骨沟等改变。

2.中度:可见典型的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的鸡胸、漏斗胸、O或X型腿,也可有囟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的改变。

3.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型、O或X型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佝偻病早期症状的识别、预防、治疗

佝偻病早期症状的识别、预防、治疗

佝偻病早期症状的识别、预防、治疗佝偻病是一种维生素缺乏症,机体内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等重要元素吸收率降低,最终导致骨骼钙化不良的骨骼疾病,通常佝偻病发病时间较长,极易被家长忽视,常见于婴幼儿身上,但是佝偻病具有较大危害,影响小孩子机体正常发育。

因此,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准确辨别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做好早期防治措施,确保早发现、早针对,早日摆脱佝偻病的困扰。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

1.佝偻病的早期症状识别佝偻病作为全身性疾病,其早期症状的准确识别,为后续及时防治十分关键,其早期表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精神神经症状。

一般情况下患有佝偻病的儿童,易常在夜晚惊醒、好哭以及多汗等症状,孩子出汗与气候并无较大的关联性,由于汗液遭受刺激形成。

患儿经常会不断摩擦枕部,引起枕秃或环形脱发。

其次,骨骼发生变化,是佝偻病重要早期症状之一。

一方面,头部骨骼发生变化。

颅骨软化是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常见于3-6个月的婴儿;头颅发生畸形,呈现为方颅、十字头;牙齿生长滞后,患儿牙齿生长时间延迟,可能会延迟至1周岁形成,严重状况下牙齿排列不整齐。

另一方面,胸部、四肢及脊柱。

胸廓发生畸形,腕、踝部膨大,下肢逐渐发生畸形,主要呈现为膝内翻、外翻等,脊柱弯曲。

最后,其他表现,患儿各方面动作行为滞后,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处于异常状态,言语发育较滞后。

1.佝偻病的早期综合防治1.综合防治措施持续性实施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核心举措之一,应从女性妊娠期着手,1岁内婴儿是重点关注对象。

第一,加大卫生宣传,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科学育儿、以及佝偻病防治措施,消除各种不良育儿习惯,正确指导参与自我保健。

第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等开展保健管理,定期组织依照计划方案预防性投药及佝偻病监测。

第三,科学喂养。

建议家长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进行母乳喂养,脱离母乳期应合理添加辅食,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

第四,利用日光。

小儿佝偻病早期筛查预防性干预论文

小儿佝偻病早期筛查预防性干预论文

小儿佝偻病早期筛查与预防性干预研究【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87-01【摘要】:目的分析小儿佝偻病的早期筛查的方法及预防性干预措施。

方法对425例0~3岁的小儿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lp),同时进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对家长进行1年的随访。

诊断为balp阳性的患儿给予治疗,剩余的小儿进行预防。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25例儿童中balp诊断佝偻病270例,诊断率63.5%。

佝偻病的好发、高发集中在1~3月、3~12月组。

简易诊断为佝偻病260例,其中balp>200u/l有240例,占92.3%。

未诊断为佝偻病者165例,其中有79例balp≤200u/l。

小儿balp活性与小儿睡眠不安、易惊、鸡胸、挑食等因素有显著性相关(p250 u/l为临床佝偻病[2]。

1.3 方法⑴骨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取指血30 μl,现场用balp试剂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科技开发公司)检测。

用全血干化学法进行测定。

均在同一标准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⑵血生化指标检测:血清磷的测定用磷钼酸法,碱钙的测定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性磷酸酶(alp)的测定用金氏法,采用澳大利亚生产的半自动化分析仪(trace-30)进行检测。

以上元素诊断标准为:ca300 u /l[3]。

⑶记录小儿是否有睡眠不安、易惊、日照时间、是否为母乳喂养、挑食、补钙剂、户外活动等情况。

1.3 治疗与预防诊断为balp阳性的患儿给予治疗,给予维生素d3治疗,30万u肌肉注射,同时给予钙剂钙刺100mg/(kg?d)。

对剩余的小儿进行预防,给予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婴儿每日口服400~800 u,部分家长进行佝偻病防治知识普及强化的宣教和培训,举办学习讲座,印发学习材料,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因素、危害、高危因素和预防方法。

保证儿童每天晒1.5~2h的太阳,每天的饮食中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特别提倡母乳喂养及合理添加辅食尤其是富含钙的食物(如蛋黄、牛奶、虾皮、海带、豆腐等),然后填写问卷以考核普及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1992年7月于北京通过)坚持开展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的关键。

佝偻病防治必须从妊娠期开始,1岁内的婴儿是重点对象。

一、综合防治措施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访视并按计划进行预防性投药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科学喂养
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离乳期应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哺乳期母亲及婴儿断乳后,宜多食用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蛋黄、肝类、乳类、鱼、肉等)
四、利用日光
指导家长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多晒太阳以获取维生素D,开展户外活动和日光浴
五、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小儿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药物防治方法
一、预防
胎儿期
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
小儿出生后2周开始即应用维生素D预防
1、每日法: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至周岁
2、每月法: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维生素D5~10万IU,至周岁
3、每季法:每季1次口服维生素D20~30万IU,至周岁
有条件者宜采用每日法,每月法或每季法可依地区、季节、药源及小儿孕妇具体情况选用。

不能口服时可肌注。

在夏季接触日光充分时可暂停服。

幼儿期:
小儿1岁后可采用“夏秋晒太阳,冬春服维生素D”的预防方法。

一般在冬季投给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在高发地区可间隔2~3个月再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

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儿童期
5岁以后至青春期儿童可出现晚发性佝偻病,对于经常易疲劳、乏力、两腿酸软、腿痛、关节痛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进一步检查并给予防治。

维生素D预防方法、剂量与幼儿期相同。

在应用维生素D预防时,母乳喂养小儿可不加钙剂,但对6个月后断母乳的婴儿、人工喂养、食欲低下、生长过快、青春期儿童或有急慢性疾病者可补充适当钙剂。

二、治疗
活动期佝偻病应依据临床表现给予积极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和防止畸形。

活动期轻度:维生素D20~30万IU,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1~2次,同时给钙剂,每次0.5~1克,每天2~3次,连服1~2个月。

活动期中、重度:维生素D20~30万,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2~3次,同时给钙剂,每次0.5~1克,每天2~3次,连服2~3个月。

恢复期:一般可不用维生素D,多晒太阳,改善营养即可。

但在冬春季为防止复发可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口服或肌注。

给上述维生素D治疗量,可维持作用2~3个月,因此不必再给维持剂量口服,以防止维生素D中毒,多晒太阳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