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问题意识在科研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
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
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
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Development Inn ovation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问题意识在科研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题目:论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院(系):研究生学院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生姓名:张三学号: XXXXXXX导师:2012年11月2日摘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 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可见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链接情意活动的指南针,是攀登创新高峰的垫脚石。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历史使命。
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前提条件,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着手。
关键字:问题意识;科学研究;研究生正文:一、引言学习过程如果没有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那么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也在更高境界上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越来越把教师的上课所讲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缺乏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被动的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
缺乏问题意识正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逐渐凸显的问题。
二、什么是问题意识在定义问题意识时,国内趋向于把“问题”与“意识”进行组合来得出“问题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即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动地自觉地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1. 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理论,旨在探索自然界的发展与变化。
它与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不同,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本论文将深入阐述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原理自然辩证法源于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后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与完善。
其核心概念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量变转化为质变等。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基于对自然界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3.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1 自然辩证法与物理学自然辩证法对物理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矛盾和对立的认识上。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相互作用和对立力量的研究。
通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物理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例如,通过对矛盾和对立力量进行分析,物理学家可以预测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复杂现象,如量子力学的奇特现象和宇宙的起源。
3.2 自然辩证法与生物学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是生物体的发展和进化过程。
通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生物学家能够探索生物体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和对立。
例如,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对立力量的研究,生物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等。
此外,自然辩证法也对人类的遗传学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3 自然辩证法与化学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变化和反应规律的学科,也积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
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内在矛盾进行研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也对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4. 结论自然辩证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自然界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
通过对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自然辩证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中,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以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自然辩证法中科学问题对科研工作者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在科研工作中,科学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科研方向:科学问题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只有明确了科学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和收集数据,从而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 推动科技进步: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通过不断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科研工作者可以深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3. 促进学术交流: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需要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术交流,可以分享研究成果、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从而推动科学问题的解决和学术共同体的进步。
4. 培养创新人才: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决科学问题,科研工作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实验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 服务社会需求:科学问题的解决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需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科学问题在自然辩证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在科研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断探索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

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物质面目的理解,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而科学研究则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为科研主体的人总是在某种思想、理论指导制约下,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有选择地进行信息材料获取,组织观察、调查、实验及分析综合等研究活动,探索某种客体运动、变化的规律。
因此科学研究工作者只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自然观为指导,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一些逻辑思维方法,才能在科研活动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研究;作用所谓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理解,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
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和扬弃了法国18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自在自然观、费尔巴哈的感情直观唯物主义的自在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劳动实践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人化自然观。
科学研究表现为科研主体对信息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等的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过程不仅是一种再现性认识,而且是建构性活动。
科研主体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客体属性是丰富多样的、无限的。
因此,主体总是在某种思想、理论观点指导制约下,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有选择地获取信息材料,组织观察、调查、实验及分析综合等研究活动,探索某种客体运动、变化的规律。
恩格斯早就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这一百多年来,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划时代的发现”层出不穷。
所以,科学研究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了自然观的意义,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地、客观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所作为。
1.整体世界观的新证据:人和自然的联盟现代自然科学中的整体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是统一的,并通过彼此间的普遍联系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自然界正是由各个不同物质层次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物质世界,正是这些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纵横交错的不同系统和层次构成了自然界辩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立体图景。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论文(5篇模版)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论文(5篇模版)第一篇: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论文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
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院(系):专业:姓名:学号:E–mail: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
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
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
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
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
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
自然辩证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XXX XXXXXX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摘要:本文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给生命科学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的指导,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因此,自然辩证法对于新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生命科学自然观方法论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at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provides the correct view of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ew instructions to the life science scientists,offers them a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guidance ,thus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century of life science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training, has a unique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Keywords: Dialectics of Nature Life Sciences Opinion of Nature Methodology1 前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及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的,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与自然界演化和发展史、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它是人类对几千年来自然科学技术成就和哲学思想发展的优秀成果的进一步科学概括、合理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题目:论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院(系):研究生学院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生姓名:张三学号: XXXXXXX导师:2012年11月2日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可见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链接情意活动的指南针,是攀登创新高峰的垫脚石。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历史使命。
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前提条件,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着手。
关键字:问题意识;科学研究;研究生一、引言学习过程如果没有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那么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也在更高境界上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越来越把教师的上课所讲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缺乏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被动的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
缺乏问题意识正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逐渐凸显的问题。
二、什么是问题意识在定义问题意识时,国内趋向于把“问题”与“意识”进行组合来得出“问题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即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动地自觉地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
何谓“问题意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找到的参考定义中,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有两个:1、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
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意识呢?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知问题意识是一种有意识的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本质就是一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意识在科研中的作用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求对已有知识的深入理解,更是要求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
不管是学习已有的知识,还是实现创新,这都要求我们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问题意识促进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学习最大区别在于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但这并不代表研究生不学习课本上的已有知识,相反我们更应该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站在前人的肩上”实现飞跃。
要做到这一点,必然少不了问题意识。
我们带着批判的思维进行学习,在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权威说的不一点全对,说对的也不一定精确。
要敢于质疑权威,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只有这样,我们对现有知识的学习才有可能更深入透彻。
问题意识促进科研与所学知识的融合。
独立进行研究毫无疑问是研究生的本质工作。
我们的研究往往是以前没有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一个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人,不管这个人有多聪明都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
换句话说,我们的研究就是在科研中运用知识,创新知识。
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向来都充满荆棘。
要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更是要求问题意识,在实践中怀疑,在怀疑中学习,这样,问题意识会加快、加深知识和科研的融合,实现更有效的科研。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培根是实验科学的鼻祖, 他说,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 必将以问题告终, 如果从问题开始, 则将以肯定结果。
培根的成功就是他抓住了那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 在更高的境界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º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将这种观点深入教学领域。
布鲁纳提倡让学生自己思考课题, 建立假说, 并且创造性地解决课题; 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 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强调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因此, 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来说, 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 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知识信息量及思维方法是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的基础, 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支撑点。
人们思维结构的进化和完善程度同知识的质量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如果有问题意识, 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
这时, 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用, 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 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 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 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注意之中大大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量。
而当思维材料零散、不系统或者主要的和次要的、真实的和虚伪的、本质的和现象的信息混杂在一起时, 学生要把它们按某种联系系统化、有序化, 变成人们所需要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 就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加以组织和整合。
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 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 又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科学境界迈进, 学生的知识量、认知结构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 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个性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
其基本特征包括个性的主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等。
个性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 即在主客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创造性与自主性。
个性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 必须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
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是发展中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一切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 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 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 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以往的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大多强化学生“执行任务”的行为, 尤其强调严格的管束和严明的课堂纪律。
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尽管也注重问题引路、以疑激趣, 但课堂语言交往行为相当程度上存在对象上的选择性,教师对课堂参与机会的控制一方面造成被动的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还造成不同程度的“阶层分化”,教室里存在着被教师遗忘的“角落”¼。
这样, 学生是难以形成独立的个性的。
因此, 改革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环节。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尤其是创造力。
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
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 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这样, 在“做中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
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的。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强调: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
”事实上,至今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只注重传授知识, 及对现成知识的理解, 并且几乎要求全体学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 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强加在学生身上, 从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的激发, 这势必扼杀了创造力的萌芽。
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所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 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 克服一切困难, 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四、如何在科研中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
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
面对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第一类情况是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
第二类情况是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
针对第一类型,激发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研究环境和气氛,在科研的路上,我们虽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并不是指我们只能一个人上路,在遇到问题时多跟别人交流,而不是闷在心里,既能加强同学之间的理解,又能创造一个较为轻松的研究氛围,而且听取别人的意见,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视角注意到自己所不能发觉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经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类型相对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但仍然有问题意识的情况,则表现的问题意识的缺失,需要培养,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建议可以从小问题开始,当学生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并能够顺利解决时,学生往往能够从中得到一种解决问题后的快感、满足感,这种感觉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也有更好地办法去解决上述的问题,但我们要知道,只有去做才有改进可能,不做则必定不能有所进步,而问题意识对于一个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又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巩固问题意识是现在当代学生不得不立刻着手的问题。
五、总结问题意识即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学习和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这里的问题并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记忆性问题,而是实际问题。
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学会从社会现实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概括、归纳资料和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辩与批判性反思能力,能对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不足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