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古诗鉴赏

合集下载

边塞诗: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边塞诗⼜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百⾸,⽽《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学的宝贵财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下⾯是为⼤家带来的边塞诗:王维《使⾄塞上》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使⾄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尽黄河上落⽇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使⾄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辆车,车辆少,这⾥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种解释:⼀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些属国。

⼆指官名,秦汉时有⼀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带。

此句⼀般注本均⾔王维路过居延。

然⽽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需经过居延。

因⽽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这⾥是指⼤雁北飞。

胡天:胡⼈的领空。

这⾥是指唐军占领的北⽅地⽅。

⼤漠:⼤沙漠,此处⼤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解:⼀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聚,虽风吹之不散”。

⼆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直上”。

据后⼈有到⽢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总结
▪ 作者运用了反衬、 细节描写、夸张、 等艺术手法,通 过对艰苦的自然 环境的描写,来 表现战士昂扬的 斗志。
▪ 塞下曲 戎昱 ▪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 ②卢龙塞:古地名。
3b、三四句写由听曲而“心想形状”, 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战士听曲的感受。
3c、联系全诗,赏析“借问梅花何处 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表达效果。
原答案: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 曲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 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这首诗写了哪 些内容?
整体感知: 首先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接着写出师的原因。
然后写将士们半夜行军的 情况。
最后写诗人预祝封将军出 师告捷。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自然环境:君不见,走马川,雪海 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 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环 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 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 用?

边塞诗

边塞诗

李益
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 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 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 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 散秩。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 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 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从总体说,是中唐诗人 所不可企及的。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当时边 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比喻、 夸张、渲染、烘托等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 ⑴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诗,但高适多以政治 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 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 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绘边塞风土人 情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 ⑵从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悲壮,但高适以描 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参的诗歌以歌 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 ⑶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 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 分析。

边塞诗四首(边塞诗知识全面)

边塞诗四首(边塞诗知识全面)

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的境界,注重主观情 感的抒发。它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或作家主观 情感逻辑去想像和创造理想境界,描写生活。 常用联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策马自沙漠,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表现程度之深, 感慨之深
诗人骑马从塞外 千里迢迢赶到蓟 城,登上这座边 城的城墙。只见 边塞苦寒之地, 一片萧条,白日 当中,黯淡无光 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 边事心情。有人认为这是批评“诸将”,而有人 认为是讽刺“朝廷” ,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 么? 这是讽刺朝廷。因为,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 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 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 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运用暗示手法, 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 思亲之情?
黄昏独 上之情, 极缠绵 悱恻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万里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曲笔:以 闺中之思 已衬出已 愁,更为
情深
写得虽是“边愁”, 但意境雄浑开阔,情 调激越悲凉,绝不只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乙诗:闺怨 Biblioteka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李益的古诗词诗歌鉴赏

李益的古诗词诗歌鉴赏

李益的古诗词诗歌鉴赏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

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他诗风豪放明快,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我在此整理了李益的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益的古诗词鉴赏11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代〕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一作:回乐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写情李益〔唐代〕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此诗描写主人公与喜欢的女子约会不至而感到失望、无奈,甚至绝望不已的心情。

诗中主人公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约,于是失望之极,形象地表现了失恋的痛苦。

全诗语言简练,以美景烘托和渲染愁情,用虚拟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诗境含蓄深邃,在唐代众多描写男女情事的小诗中别具一格,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3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唐代〕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李益的古诗词鉴赏21江南曲李益〔唐代〕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诗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语言明白如话,却又耐人寻味。

《燕歌行》边塞诗人高适书写的古诗词鉴赏

《燕歌行》边塞诗人高适书写的古诗词鉴赏

《燕歌行》边塞诗人高适书写的古诗词鉴赏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高适书写的古诗赏析吧。

燕歌行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恒轻敌一作:常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边将身受朝廷恩宠厚遇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思: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山仍是秦汉时的关山,
远征边疆的战士们至今还没归来。 只要还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
一定不会让敌人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 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 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 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 “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 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 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 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 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弯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在成千上万的梨树上,那洁白的雪花满树都是。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就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他们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 广阔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为了给回去的客人饯(jiàn )行,酒宴上胡琴琵琶 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 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 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 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 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 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参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 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 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 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 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 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 其来的奇寒。
岑参
岑参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 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 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 其擅长七言歌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昌龄
王昌龄(698-约757),字zhé)岭南。 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 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 .《碛中作》【 为刺史闾(lǘ)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 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 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赏析
长安城中鸟语花香春意浓,这塞外却风沙飞扬天气冷。半夜 听到胡笳(jiā )演奏的折柳曲,心里啊忍不住想家乡。 首 句采用对比手法,说起老家的春风满城,边塞的风沙飞扬, 尾句又用“胡笳”、“杨柳”等常用的表达思乡意境的东西 来加深那种想家的情绪,最后直抒胸臆,说出了自己无比浓 烈的思乡之情。
释义:边塞诗人的意思是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 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王之涣 岑参 王昌龄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一个年辈 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可惜诗 篇遗留下来的极少。
《凉州词》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文解释】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赏析
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 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 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 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 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 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