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第五讲__非理性决策共35页文档
第五讲 非理性决策PPT教学课件

202一0/12/009 )比0.67R(12一8)大。
8
后悔心理的时间模式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发现“作为效应”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不作为效应” Kinnier & Metha(1982)调查了青、中、老年; Terman(1986)调查了老年(M=74) 对于短期的后悔,作为产生的影响大;对于长
2020/12/09
5
影响后悔的因素
是否承担责任 决策伴随着约束 胁迫情形下的决策后悔度小于非胁迫 选择集的大小
2020/12/09
6
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
决策者不只是注重可能的结果以及结果发生的 可能性.一旦人们知道自己决策的结果,人们将 把它与如若选择其它决策可能产生的结果加以 比较,这一比较可能会引起某种感觉,如后悔 或满意。
a 你发现飞机在8:30已经准时起飞了。
b 你眼睁睁看着飞机起飞,起飞时间是8:55.
哪一种情况更让人沮丧?
2020/12/09
3
关于后悔的研究
Medvec, Madeym & Gilovich, 1995: 奥运会上银牌得主没有铜牌得主开心
Kahneman & Tversky ,1982: 对比了作为和不作为情况下的遗憾
Bell (1985) 和Loomes、Sugden (1986) 指出, 仅使 用后悔心理因素不能够解释所有的悖论, 而且后 悔并非是个人决策行为中唯一的心理体验, 将失 望和喜悦因素纳入效用函数, 分别提出失望理论。
该理论假设是当同时有几个结果,而自己的结果 较差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与后悔理论一样, 预期到的失望情绪通过改变效用函数影响决策, 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避失望情绪的产生。
非理性决策与行为经济学

非理性决策与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里,人们习惯于将人的决策行为视为理性的,即在理性决策的前提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做出决策。
然而,人类的行为总是受到各种无形的因素影响,有时候我们会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选择,这种现象被称为非理性决策。
非理性决策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尤其在现代消费社会,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更加显著。
人们的非理性决策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之一是情感因素的影响。
情感因素能够扭曲人们的决策逻辑,让人们受到情绪化的驱使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当我们处于一种愤怒的情绪状态下,我们更容易冲动购买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来消耗情绪。
此外,人们也常常购买一些昂贵的奢侈品来满足自己在虚荣心的需求,这样的决策同样是非理性的,因为人们并没有真正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状况来做出判断。
另一个影响非理性决策的因素是社会认同。
人是社会性动物,大多数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策。
社会认同使得人们往往会购买那些被广泛认同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并不符合自己的实际需求。
比如,一些名牌产品经常因为其品牌价值而具有吸引力,即使这些产品的价格可能高得离谱,而且与其他相似产品相比可能没有太大的优势。
这种非理性的决策常常导致消费者浪费金钱。
非理性决策还经常在金融市场上出现。
过度自信是人们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盲点。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判断力非常准确,总是能够捕捉到市场的涨跌。
然而,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常常会忽视自身的局限性,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在投资中,非理性决策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分追逐热门股票或过分依赖对未来的主观判断,而忽视了市场的全局情况。
面对非理性决策,行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行为经济学将人的决策行为视为有限理性决策,即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做出最优解,而是会受到各种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理论来解释人们的非理性决策行为。
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判断和决策中常常产生的误差。
行为经济学:非理性决策的模式

行为经济学:非理性决策的模式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如何影响经济决策的学科。
它揭示了人们在做出经济选择时常常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模型。
这种偏离通常源于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决策。
一个常见的非理性决策模式是“现状偏差”,即人们倾向于保持现状,即使改变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这种偏差源于人们对变化的恐惧和对未知的规避。
例如,当面对多个退休储蓄计划时,许多人会选择默认选项,即使其他选项可能更有利于他们的长期财务状况。
另一个非理性决策模式是“损失厌恶”,即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比同等价值的收益更为强烈。
这种心理导致人们在面对可能的损失时,往往会采取风险规避的行为,即使从理性角度看,冒险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例如,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往往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希望市场能够反弹,而不是接受损失并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
“锚定效应”也是影响非理性决策的一个因素,它指的是人们在评估一个未知数量时,会受到初始信息(锚点)的强烈影响。
例如,消费者在评估商品价格时,可能会受到最初看到的价格的影响,即使后来发现有更便宜的选项,也难以改变最初的价格印象。
行为经济学还揭示了“过度自信效应”,即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在投资决策中,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度交易,忽视风险,最终导致财务损失。
了解这些非理性决策模式对于个人和组织都至关重要。
通过意识到这些偏差,人们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它们的影响,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例如,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则来对抗现状偏差,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减少过度自信效应,以及通过提供透明的信息来减少锚定效应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理解人类决策过程的窗口,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挑战。
非理性决策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我们喜欢的别人一
般也会喜欢;我们厌恶的别人一般也会厌恶。
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
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也就是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
常!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
SUDA
虚假一致性偏差案例
• 和几个朋友一起吃火锅,一个朋友喜欢吃鱼丸,就点了两盘。可是,饭局结束的 时候,那两盘鱼丸似乎没有怎么吃,有朋友问“你点的鱼丸,你怎么没有吃多少 啊?”那位朋友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天胃不太舒服,我觉得鱼丸很好吃,是给你 们点的。”大伙儿不置可否。
虚假一致性偏差又叫“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
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
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SUDA
导致虚假一致性偏差的原因
1. 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你非常重要的时候; 2. 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3. 当你非常确信并坚定自己的观点或意见的时候; 4. 当你的地位和正常生活受到某种威胁的时候; 5. 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的时候; 6. 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的时候。
SUDA
消息管理:前景理论的应用
• 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比如假定今天 你老板奖励了你 1000 块钱,而且你今天在一家百货商店抽奖的时候 还抽中了 1000 块钱,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好消息分两天告诉你妻子 ,这样的话她会开心两次。根据前景理论,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 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把两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所带来的总的高 兴程度。
• 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 元, 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 元,50%可能性你 什么都不损失。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
决策可以说是管理行为的关键,在面对经济及社会发展所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时,需
要进行合理论证和分析,在找到最适当的解决方案时选择最优菜单,进行最佳决策。
经过
研究,决策可以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两类。
理性决策是以科学的办法依据各种资料进行分析,使决策不受任何政治因素影响,按
照正确的准则和模型寻求最优解。
在某种程度上,它优化了企业投资及经营方案,确保得
到最佳政策,可以保证资源高效利用,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科学管理。
非理性决策属于基于经验型决策,非理性决策一般指以专家意见或者经验来决定问题,专家意见往往比统计技术更可靠。
由于一些情况下缺乏理性的决策方法及建模工具,经验
引导的策略往往比直接分析结果更可靠,它是一种经验投资方式,反应专家意见和经验教训,难免会有偶然成分,但能够考虑一些复杂的细节,让决策更具灵活性。
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并存,各有其优势。
理性决策较容易控制风险,并能尽可能多
的了解当前局势。
而非理性决策则有助于分离紧张竞争的经济环境中的不同势力,增加政
策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理性决策则容易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而非理性决策由于基于行
业经验及人的认知,在无法预测的或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具有优势。
总之,无论理性决策还是非理性决策,前提条件都要求决策者具备良好的组织行为技
巧及风险意识,以正确识别和择优问题难点,才能择优把握。
此外,两者是互相整合和补
充的,因此,应该重视企业扁平化决策体验及实践,以便在具体情况下及时进行变更和改善。
只有此方法才能满足复杂场景的需求,才能促进企业有效发展。
行为经济学:非理性决策的模式

行为经济学:探索非理性决策模式哎呀,说起这个行为经济学,简直就像咱们四川人吃火锅,里头学问大得很,辣中带劲,又时不时给你来个“惊喜”。
你晓得不,咱们平时做决定,很多时候可不是完全按照书上的理性模型来的,那简直是“非理性”得可以。
就比如说吧,你逛春熙路,看到个打折的铺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好像不买就亏大了,结果呢,买回去的东西用都没用过几次,这就叫“损失厌恶”,生怕错过啥子好事,结果反而吃了亏。
再比如,大家伙儿一起聚餐,点菜的时候总爱点多点丰盛,生怕不够吃,结果嘞,剩下一大堆,这就是“群体影响”,人多了就容易跟风,理性就丢到一边去了。
还有啊,咱们经常说的“拖延症”,明明晓得事情要做,就是拖着不做,心里头那个纠结啊,这其实也是行为经济学里头说的“即时满足”和“未来折现”的较量。
想着现在耍会儿手机多安逸,哪管得了明天的事儿。
所以说,这行为经济学啊,就是专门来研究咱们这些“凡人”是怎么在钱袋子、面子、还有心情之间打转转,做出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理智”的决定的。
咱们得学着点,别老是被自个儿的“心魔”给骗了,理性点,生活才更巴适嘛!。
心理学角度解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心理学角度解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决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选择早餐吃什么,还是决定是否买下心仪已久的新手机,我们都需要做出决策。
然而,决策过程中常常出现非理性行为,即我们做出的决策与理性思考相悖。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常常表现为冲动购物、投资失误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行为,我们可以从认知偏差的角度来分析。
认知偏差是指我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个人经验、情感和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出现偏差。
这些认知偏差在决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确认偏差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非理性行为。
确认偏差指的是我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与我们原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差使得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决策,而不愿意考虑其他可能性。
例如,当我们决定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时,我们往往会主动搜索和接受该品牌的好评,而忽视其他品牌的评价。
这种确认偏差导致我们对决策的效果和风险评估不够全面,从而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其次,损失厌恶是另一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
损失厌恶指的是我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价值的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偏差使得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加谨慎和保守,害怕承担风险。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可能的损失时,我们往往会做出不合理的决策,为了避免损失而放弃可能的收益。
这种损失厌恶使得我们错失了一些机会,限制了我们的决策空间。
此外,羊群效应也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
羊群效应指的是我们倾向于跟随他人的决策,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判断和信息进行决策。
这种偏差源于我们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从众心理。
例如,当我们看到身边的朋友都购买某个产品时,我们很容易受到影响,也会跟着购买,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个产品。
这种羊群效应使得我们的决策缺乏独立性和理性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些非理性行为呢?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非理性行为与我们的认知和情感有关。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ppt课件

• 比较每个方案实现目标的程度
A工作总分385
B工作总分363C工作总分433D工源自总分448E工作总分345
F工作总分437
G工作总分420
H工作总分434
• 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的方案
总分最高的D工作是最佳方案
.
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 1、人是理性的——能够完全客观地进行逻辑推理。 2、单一目标取向——不存在目标冲突。 3、所有选项已知——能够获得所有备选方案。 4、偏好明确——决策标准和备选方案可以量化,个人偏好排序稳定。 5、偏好稳定——决策标准和分配权重是稳定不变的。 6、最终选择效果最佳——选择评分最高的方案。
.
理性决策的过程
.
模型模拟:选择一份最好的工作
• 分析目标及其轻重次序——选择工作的标准及权重
标准
权重 标准
权重
公司前景
10 公司规模
4
工资待遇
10 工作环境
5
假期安排
6
生活便利
2
福利待遇
8
男女比例
3
晋升空间
7
社会认可
2
.
• 寻找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 • 预测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结果
标准 A工作 公司前景 5 工资待遇 10 假期安排 5 福利待遇 6 晋升空间 6 公司规模 7 工作环境 9 生活便利 10 男女比例 2 社会认可 8
.
理性在决策中究竟发挥何等程度的作用?
理性决策 VS
非价理值性理决性策
.
问题1
假设你面临下列一对选择,请您先认真思考一下,然后做出选择。 A.100%的可能获得250元。 B.25%的可能获得1000元,75%的可能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