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融资案例

合集下载

财务管理专业 案例:阿里巴巴IPO融资登顶全球最大

财务管理专业 案例:阿里巴巴IPO融资登顶全球最大

阿里巴巴IPO登顶全球最大
【背景资料】
阿里巴巴集团2021年9月22日晚间宣布,阿里巴巴IP0的承销商已经行使了超额配售权,此次IPO额达到亿美元。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此次IPO刷新了全球IPO规模。

此前全球最大的IPO规模由农业银行在2021年创下,全额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后,农行IPO在A股和H 股合计221亿美元。

超额配售权制度又称“绿鞋机制”,即承销商在上市之日起30天内,可以择机按同一发行价格比预定规模多发15%一般不超过15%的股份。

“绿鞋机制”可以起到稳定新股股价的作用,因为美国波士顿绿鞋制造公司IPO时率先使用而得名。

根据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此次阿里巴巴IP0共发行亿股美国存托股ADS,此外阿里巴巴还赋予承销商最高4 800万股美国存托股的超额配售权。

阿里巴巴9月19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每股美元开盘,较68美元发行价上涨%,最终以美元收盘。

以当日收盘价计算,阿里巴巴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

【思考讨论】
阿里巴巴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超额完成筹资计划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阿里巴巴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何影

【分析提示】
从引例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超额完成筹资计划,公开募集资金亿美元,阿里巴巴的IPO承销商完全行使了15%的超额配售权。

阿里巴巴根据公司的组织架构和战略部署,采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普通股方式筹集资金,所募集的资金属于权益资金,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归公司长期使用。

本节将为你提供权益筹资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华谊兄弟为例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华谊兄弟为例

华谊兄弟融资战略管理分析(一)公司背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为HUAYI BROTHERS MEDIA CORPORATION。

1996年5月15日创建于北京,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公开发行42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28.58元/股。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27。

华谊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王中军为其法人代表。

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作为国内首家境内上市的民营传媒企业,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发展到如今庞大的娱乐帝国,华谊兄弟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崛起之路。

它的成长路径和运营模式[1]反映出了影视传媒企业从小到大, 不断做强的发展轨迹。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娴熟的人才运用、完整的产业链构成使得华谊兄弟在国内影视传媒业纵横捭阖、名震四方,在公司业绩上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娱乐圈的焦点、业界的宠儿、民营影视娱乐公司中的典范和领跑者。

(二)案例内容1996年5月15日创建于北京,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公开发行42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28.58元/股。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27。

华谊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王中军为其法人代表。

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时隔不久,华谊兄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摇身变为拥有众多大牌明星的上市公司。

公司规模迅速地扩大主要是通过股权融资和股权回购的扩张型资本运营方式实现的。

(三)背景知识企业融资战略(Corporate Finance Strategic)融资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支持投资所采取的融资企业融资战略组合,融资战略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且还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因此,研究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影响企业融资战略的因素,对于正确选择融资战略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 融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企业的融资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融资环境,选择企业的融资方式,衡量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实现融资结构的最优化,已经成为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重点。

财务管理案例沃尔玛的资本结构优化案例

财务管理案例沃尔玛的资本结构优化案例

财务管理案例沃尔玛的资本结构优化案例财务管理案例:沃尔玛的资本结构优化案例在全球零售业中,沃尔玛一直以其规模庞大和稳定的经营模式著称。

然而,尽管其财务状况一直稳定,沃尔玛也致力于不断优化其资本结构,以确保持续的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增长。

本文将以沃尔玛为例,探讨其资本结构优化的案例,并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背景介绍沃尔玛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零售业巨头,成立于1962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沃尔玛的业务覆盖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1万家门店和200多个分支机构。

然而,沃尔玛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了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资本结构的优化方面。

二、沃尔玛的资本结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沃尔玛采用了高度杠杆的资本结构,即通过大量的债务来融资。

这种资本结构虽然可降低股东的资金投入,提高股东回报率,但也使得沃尔玛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此外,高额的债务负担也增加了沃尔玛的财务成本,并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和扩张计划。

三、资本结构优化的关键举措为了解决资本结构问题并实现财务优化,沃尔玛采取了以下关键举措:1. 融资多元化:沃尔玛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降低财务风险。

除了传统的债务融资外,沃尔玛还积极发行股票、吸引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资本参与,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2. 资本结构调整:沃尔玛通过资本重组和财务重组来优化资本结构。

其中包括股票回购、债务置换和资产剥离等措施,以减少债务负担和降低财务成本。

3. 财务规划和控制:沃尔玛建立了严格的财务规划和控制机制,确保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金。

通过合理的预算、严谨的审核程序和定期的财务报告,沃尔玛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财务问题,保持财务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四、成功的关键因素沃尔玛成功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归功于以下关键因素:1. 领导层的决策与执行:沃尔玛的领导层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决策能力。

他们能够准确地识别财务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决策的执行力和效果。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华谊兄弟为例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华谊兄弟为例

华谊兄弟融资战略管理分析(一)公司背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为HUAYI BROTHERS MEDIA CORPORATION。

1996年5月15日创建于北京,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公开发行42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28.58元/股。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27。

华谊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王中军为其法人代表。

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作为国内首家境内上市的民营传媒企业,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发展到如今庞大的娱乐帝国,华谊兄弟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崛起之路。

它的成长路径和运营模式[1]反映出了影视传媒企业从小到大, 不断做强的发展轨迹。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娴熟的人才运用、完整的产业链构成使得华谊兄弟在国内影视传媒业纵横捭阖、名震四方,在公司业绩上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娱乐圈的焦点、业界的宠儿、民营影视娱乐公司中的典范和领跑者。

(二)案例内容1996年5月15日创建于北京,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公开发行42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28.58元/股。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27。

华谊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王中军为其法人代表。

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时隔不久,华谊兄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摇身变为拥有众多大牌明星的上市公司。

公司规模迅速地扩大主要是通过股权融资和股权回购的扩张型资本运营方式实现的。

(三)背景知识企业融资战略(Corporate Finance Strategic)融资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支持投资所采取的融资企业融资战略组合,融资战略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且还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因此,研究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影响企业融资战略的因素,对于正确选择融资战略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 融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企业的融资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融资环境,选择企业的融资方式,衡量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实现融资结构的最优化,已经成为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重点。

财务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财务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财务管理经典案例分析财务管理经典案例分析:Lehman Brothers倒闭事件Lehman Brothers是美国一家历史悠久的投行,成立于1850年。

然而,这家公司在2008年9月宣布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这一事件成为了财务管理中的经典案例之一。

Lehman Brothers的倒闭事件是由于该公司过度承担了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并滞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投资者开始撤资,导致公司资金流动性危机。

Lehman Brothers无法偿还债务,最终申请破产清算。

这一案例引发了对于公司治理和金融监管的讨论。

Lehman Brothers的董事会和高管团队被指责缺乏适当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措施。

公司在承担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时没有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资金储备。

此外,金融监管机构也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Lehman Brothers存在的问题。

这表明金融监管需要加强,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Lehman Brothers在破产前被指控使用了合规性强但不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手段,使其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

这一丑闻揭示了对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和监督的重要性。

合规性和透明度是投资者信任和市场稳定的基石,财务管理者需要遵守准确的会计准则和报告准则,以保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这一案例还说明了公司管理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

Lehman Brothers的倒闭是因为公司高度依赖短期融资,并过度利用杠杆。

公司管理者需要意识到风险管理和资金流动性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市场的不稳定性。

总结而言,Lehman Brothers的倒闭事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财务管理经典案例。

它不仅揭示了财务报表真实性和透明度的重要性,也强调了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此外,该事件还对公司治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促使管理者和监管机构思考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海南航空融资案例 财务管理

海南航空融资案例 财务管理

案例正文:海航展翅,九万里1——一个融资视角的解读摘要:海航传奇,最简单的描述就是从1000万起家,竟可以创办一家航空公司,并利用20年的时间,发展到如今集团的1400多亿资产,资产翻了14000倍。

然而在海航传奇的背后,海航之路走的并非一帆风顺。

从成立开始的股份制改造、引入外资、股票上市,到民航重组开始被迫疯狂扩张,最后组建大新华航空,海航可谓用尽了各种融资手段。

海航展翅,九万里,资金是血液、是保障。

本文将从融资的视角,重新解读海航的腾飞之路。

关键词:海航;融资;大新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0 引言海南航空(以下简称“海航”)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企业,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学术界,这不仅仅因为它一开始只是依靠海南省1000万投入起家,发展成为集航空运输业、机场管理业、酒店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更因为,在海航涉及的所有领域中,都是后来居上,它组建的大新华航空公司更跻身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

海航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理论界的人士指出这种发展速度接近1.本案例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珠明、刘家鹏撰写,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改编权。

2.本案例授权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使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享有复制权、修改权、发表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汇编权和翻译权。

3.由于企业保密的要求,在本案例中对有关名称、数据等做了必要的掩饰性处理。

4.本案例只供课堂讨论之用,并无意暗示或说明某种管理行为是否有效。

微软;民航界说海航是美西南航空的中国版;新闻界则用“黑马”一词来形容海航。

我们认为,海南航空就是海南的大鹏。

历经20年,海航的资本扩张之路走的可谓是艰辛坎坷,融资手段和工具多种多样,融资成本高低各现,融资期限长短不齐,本文试图从融资的角度对海航的腾飞进行解读。

共同经营的相关财务案例

共同经营的相关财务案例

共同经营的相关财务案例共同经营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合作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合作形式。

在共同经营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财务方面的问题,如资金投入、收益分配、财务管理等。

下面将介绍几个共同经营的相关财务案例。

案例一:小龙和小明共同经营小吃摊小龙和小明是好朋友,他们决定共同经营一家小吃摊。

为了开展经营,他们每人投入了10,000元作为初始资金,并决定将利润按照投入资金的比例分配。

在经营过程中,他们每天的收入为1,000元,每天的成本为800元。

经过一年的经营,他们共赚了100,000元。

根据投入资金的比例,小龙占60%,小明占40%。

根据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计算小龙和小明的各项财务数据:1.每人投资的初始资金:-小龙:10,000元-小明:10,000元2.利润分配:-小龙的利润:100,000元*60%=60,000元-小明的利润:100,000元*40%=40,000元3.收益率:-小龙的投资回报率:60,000元/10,000元=600%-小明的投资回报率:40,000元/10,000元=400%4.收入和成本:-每天的收入:1,000元-每天的成本:800元-每天的利润:1,000元-800元=200元案例二:共同经营公司的融资问题小李和小张决定共同组建一家公司,他们将个人的资金投入到公司中。

小李投入了30,000元,小张投入了20,000元。

为了扩大公司规模,他们希望通过融资来获得更多的资金。

他们向银行申请了一笔10万元的贷款,并承诺在一年内还清本息。

根据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计算小李和小张的财务数据:1.初始资金投入:-小李:30,000元-小张:20,000元2.融资额度:-银行贷款:100,000元3.贷款利率和期限:-年利率:5%-还款期限:1年4.利息计算:-利息:100,000元*5%=5,000元5.利润分配:-小李的利润:未确定-小张的利润:未确定案例三:共同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小王和小赵合作开设了一家服装店。

财务案例并分析报告(3篇)

财务案例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中小企业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在行业内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远销国内外。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尤其是融资问题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案例描述1. 资金周转困难: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销售回款速度较慢,导致资金链紧张,无法满足日常运营和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

2. 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审批流程复杂,审批周期长,且贷款利率较高,难以满足企业快速融资的需求。

3. 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4. 研发投入不足:由于资金紧张,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案例分析1. 财务状况分析:- 资产负债表分析: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的流动资产占比较高,但应收账款占比也较高,说明企业资金回笼存在一定困难。

- 利润表分析:企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但营业成本上升较快,导致净利润下降。

2. 融资渠道分析:- 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审批流程复杂,审批周期长,且贷款利率较高,不适合企业快速融资。

- 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虽然审批速度快,但利率较高,存在一定的风险。

- 股权融资:企业可以考虑通过股权融资来扩大资金规模,但需要寻找合适的投资者。

3. 成本控制分析:- 原材料采购: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

- 人工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 研发投入:企业可以设立研发基金,鼓励员工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解决方案1. 优化资金管理:-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资金回笼速度。

- 优化现金流管理,合理安排资金使用,确保资金链稳定。

2. 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寻求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牛中小企业融资意义
• (1)高速发展 • 蒙牛集团上市前累计引入投资达6123 万美元,这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蒙牛集 团的高速发展。蒙牛集团2002年收入 16.69亿元,2003年则达到40.72亿元, 收入增幅显著。
• (2)管理规范
• 摩根等投资者除了为蒙牛带来实现高速发展所不 可或缺的资金外,还为蒙牛引入更加规范的管理 体系。摩根等投资者的全球品牌效应和关系资源, 也为蒙牛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注入了更多活力。
• 两轮投资 • 摩根、英联和鼎辉三家国际机构分别于2002年 10月和2003年10月两次向蒙牛注资。首轮三 家国际机构联手向蒙牛的境外母公司注入2597 万美元同时取得49%的股权;二次增资注入 3523万美元。两次市盈率分别是10和7.3倍。 第一次注资后蒙牛所持股票约10%的收益权, 而三家享有约90%收益权。第二次三家投资机 构提出了发行可换债券,其认购的可换债券出了 具有期满前可赎回,可转换为普通股的可转债属 性,它还可以和普通股享有股息。可换股锁定了 三家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保证了一旦蒙牛业 绩下滑的投资风险。
为保持高速发展,蒙牛通过私募融资扩大进 一步走向国际资本市场。2002年,蒙牛成 功引入三家世界级的投资公司———摩根士 丹利、鼎晖、英联做了蒙牛的股东。当时, 鼎晖的规模还比较小,完全采取了“傍大款” 的策略,跟着摩根斯坦利进行投资。到 2003年,他们先后两次向蒙牛注资6100万 美元(折合人民5亿多元),这也是摩根士丹利 在亚洲直接投资额最大的项目。随后,蒙牛 建立了适合境外资本市场的多层控股投资结 构。
有了资本,生产出了产品,如何占领市场?一个在 国内谁都没有实践过的销售举措———“一线插旗, 二线飘红”应时而生。蒙牛是幸运的,在其发展最 关键的初期,市场上只有伊利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 国性品牌。而包括光明等在内的老队员们仍受制于 奶链和传统国企思维惰性而举步不前。大部分的企 业守着几个农场和一个城市玩着靠山吃山的经营方 式。这给了蒙牛足够宽松的空间去大举开拓市场而 遇到较少的抵抗。凭着一股冲劲儿,蒙牛首先赢得 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消费认同, 然后在港澳荣登销售“宝座”。到现在,蒙牛已经 捧回液体奶、冰淇淋和酸奶的全国销量冠军,世界 无菌奶产销量的总冠军。
2004年6月10日,经过8个多月的共同努力, 蒙牛公司股票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售 股份35000万股,以每股3.925港币的价 格发行,公司筹集资金10多亿港币,成为第 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乳制品企业。上 市当天,涨幅达24.2%,创造了当年二季度 全球发行的最高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超 额认购率,并夺得2004香港最佳IPO桂冠。 到现在,蒙牛已经整合国内外资源50多亿元, 实现了“用世界股民的钱办中国奶农的事”。
• (2)对赌协议 • 投资者一方面想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另一方 面想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在与投资方的谈 判博弈中,牛根生将信心更多地寄托在蒙牛的高 速成长上。双方签订了对赌协议,规定,2003 年-2006年,蒙牛业绩复合年增长率不得低 50%。如果达不到该预期,蒙牛管理团队支付 投资方780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反之,投资方奖 励蒙牛管理团队相应股份。
• (3)双赢合作 • 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之间是一种利益相关,蒙牛 借外来资本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增长,迅速成为国 内乳业巨头,而投资者也因投资蒙牛获得了超额 回报。蒙牛上市后了对蒙牛的管理。
融资结果
• 从结果来看,蒙牛集团与摩根等投资方的这一 合作双方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虽然事后很多分 析人士认为摩根等对蒙牛集团的对赌条款设计 得过于苛刻。但龙耀资本分析,在2002年恶 劣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下,蒙牛集团能够与国 际顶级资本达成合作,实属不易,其遭遇倒也 在情理之中。所幸,蒙牛集团成功了!而这一事 件也被认做中国民营企业与国际资本合作的经 典案例。
蒙牛企业融资策略
• (1)投资者选择 • 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既可以选择战略投资者, 也可以选择财务投资者。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战略投资者往往是相关产业内的知名公司,其 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出发点,更多在于自身产业 的战略布局而非单纯的金融利益,比如法国达 能对杭州娃哈哈的投资即属于战略投资。而财 务投资者更多考虑的是资金投资回报率,所以 它们一般不会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决策。基于 经营决策权掌控方面的考虑,牛根生决定引入 财务投资者而不是战略投资者
蒙牛企业简历
• 蒙牛集团是中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拥 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产品。蒙牛 集团成立于1999年1月,集团总部位于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截至 2007年底,蒙牛总资产76亿元,员工 规模达3万人,市值超过250亿港币
蒙牛创建初期,在一无奶源、二无工厂、 三无市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先 建市场,后建工厂”的主张,按照“虚拟 联合,承包经营”这一0EM经营方式,利 用黑龙江、包头和宁夏等乳品企业, 贴牌 生产出“蒙牛”牌产品,成功运作了国内8 个乳品企业,盘活7.8亿元不良资产。在 蒙牛的发展的初期,其年营业额也只有 3700万元人民币。
2006年9月20日,国家统计局 第一次公布了全国企业竞争力 500强排行榜,蒙牛位居第11位, 在全国乳品行业位居第一。 2006年11月,蒙牛的股价已经 突破16港元
蒙牛企业融资历程
• 2001年,蒙牛集团销售收入约7.3亿元。 为了寻求更快发展,蒙牛集团需要更多 资金,牛根生开始与国内外投资者接触, 欲借力资本市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004年6月蒙牛集团上市前,牛根生先 后引入两轮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