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带 下 病1

带  下  病1

治疗原则:
温肾助阳 涩精止带
方药选择: 方药选择:
内补丸《女科切要》 内补肉附潼白蒺, 紫菀苁蓉桑螵芪, 菟丝鹿角十药齐。
菟丝子、韭子、五味子 补肾阳益精气 菟丝子、韭子、五味子—补肾阳益精气 而止腰痛。 而止腰痛。 螵蛸,白茯苓 补脾益肾 利小便而止带。 补脾益肾, 螵蛸,白茯苓—补脾益肾,利小便而止带。 龙骨、牡蛎、白石脂 固冲任收摄止带 固冲任收摄止带。 龙骨、牡蛎、白石脂—固冲任收摄止带。 腹冷便溏者—酌加吴茱萸、肉豆蔻, 腹冷便溏者 酌加吴茱萸、肉豆蔻, 酌加吴茱萸 带下如注,有欲滑脱之势 酌加芡实 酌加芡实, 带下如注,有欲滑脱之势—酌加芡实, 金樱子以收摄止带,人参、升麻以升提。 金樱子以收摄止带,人参、升麻以升提。
治疗原则
健脾益气 升阳除湿
方药选择:
完带汤《付青主女科》 完带汤《付青主女科》 完带参草芍二术, 完带参草芍二术, 车药柴陈芥穗煮。
人参、甘草—健脾益气 人参、甘草 健脾益气 山药、白术、苍术—健脾燥湿 山药、白术、苍术 健脾燥湿 车前子↓ 入肾 入肾, 车前子↓—入肾,利水除湿 白芍、陈皮↓柴胡↑ 舒肝解郁 理气升阳. 舒肝解郁, 白芍、陈皮↓柴胡↑—舒肝解郁,理气升阳. 黑芥穗↑ 入血升清, 。 黑芥穗↑——入血升清,祛风胜湿 入血升清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湿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 湿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 傅青主女科》 夫带下俱是湿证” 《傅青主女科》 “夫带下俱是湿证” 因带下病的主证为带下量多、 因带下病的主证为带下量多、带 为阴湿之物, 为阴湿之物,故认为带下病多属湿邪 为患。 为患。 湿邪有内外之分,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指外感湿 内侵胞宫,致任脉损伤, 邪,内侵胞宫,致任脉损伤,带脉失 而发带下病。 约,而发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炼以增强体质。
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风险评估
肿瘤性质评估
综合评估
明确妇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带下 病的风险。
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估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 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症状评估
观察带下病的症状(如带下量是否增 多、色质是否异常等),以评估其对 妇科肿瘤的影响及预后。
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输入 治标疗方题法
症状表现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常用方剂
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
饮食调理
内补丸、右归丸等加减。
阴虚夹湿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或黄腻,脉细数。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和性生活 前后要特别注意外阴清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 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烟酒等不良行为。
定期检查与随访重要性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带下 病等妇科疾病。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 时就医检查,避免病 情加重。
常用方剂
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治疗方法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饮食调理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鸭 肉等。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治疗方法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样,有臭味 ,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法治愈带下病案:崔某,女,42岁。

初诊:1982年7月5日。

诊查:既往无其他病史可循,育2胎已绝育,月经尚可。

平时眩晕不已,少腹胀满,带下频频。

纳差,呃逆。

脉细数,苔薄舌光。

辨证:肝肾同病,带脉不固,脾胃不和,运化无权。

治法:先予调和营气主治。

处方:山药15g 蒺藜15g 白术芍各10g 莲须15g 川断10g海螵蛸15g 楂曲各10g 云苓15g 孩儿参20g 黄芪10g 炙草5g 青陈皮各10g 当归10g 5剂二诊:7月11日。

髀痛不已,头痛晕眩,脘腹胀满,带下频频。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营,通络为法。

处方:川断10g 狗脊10g 蒺藜15g 鸡头子15g 龙牡各15g骨碎补10g 西黄芪10g 当归 10g 石决明15g 半夏10g 桂枝5g白术芍各10g 炙草5g 明党参10g 5剂另方:金鸡虎丸1瓶。

三诊:7月29日药后诸恙均减。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1营,通络治之。

处方:蒺藜15g 当归 10g 生熟地各15g 云茯苓15g 党参10g 川断10g 黄芪10g 骨碎补10g 老鹳草20g 辰麦冬10g 威灵仙10g 黄精30g 桂枝5g 炙草5g 7剂另方:归脾丸2瓶。

按语带下一证,有属湿热者,有属脾虚者,有属肝肾不足者。

此例带下因脾虚运化不健,肾虚带脉失约所致,兼有肝气郁滞之象,故以参、芪、术、草、山药、云苓健脾利湿,白蒺藜、青皮疏肝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益肾,海螵蛸、莲须固涩。

使脾气足,运化健,水湿化,同时肝血足,肝气疏泄正常,无以犯脾,气血得充,肾精得养,封藏固摄才能约束带脉。

二诊仍守前意,益气用参芪,固涩加龙牡与芡实。

因有髀痛之兼症,加桂枝配白芍以和营通络。

待至三诊,诸症已显著好转,仍守前法,益气养血加祛风通络之品治之。

从中亦可看出,治疗慢性病,若辨证正确,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有兼症可以随症加减,但应不失原意,才能取效。

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

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

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文章目录*一、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1. 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2. 什么是带下病3. 中医怎么治疗带下病*二、带下病吃什么好*三、带下病要注意什么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1、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带下过多者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漏下、阴疮、症瘕等疾病区别。

带下过少者应注意与肝肾、任带等脏腑先天功能不全相区别。

经间期出血:是指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规律性阴道出血,出现部位来源于胞宫。

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异常。

而赤带出自阴道,无周期性、规律性,部分患者月经正常。

阴疮:指阴户生疮、红肿热痛、脓水淋漓。

症瘕:胞宫内症瘕部分表现为脓性白带或黄带或赤白带,多伴臭味。

而赤带、黄带或赤白带等带下病多出自阴道。

2、什么是带下病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是指带脉以下的病理变化,它包括了妇科的经、带、胎、产等一切疾病。

狭义是指女子阴道流出一种粘腻的物质,其色或白或赤,秽臭,或伴有局部瘙痒,灼热疼痛,小腹胀痛,腰背酸痛等症状,称为带下病。

现在医学认为,带下病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现代医学的阴道炎、盆腔炎、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子宫肌瘤或阴道内异物等,都可有不同的病理性带下。

临床上以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和宫颈炎最为多见,但应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作为详细检查,找出原因,明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3、中医怎么治疗带下病 3.1、肝火型白带─白带量多、颜色黄、有臭味、舌苔黄腻、月经量增多或延长,这种偏热的白带可以用龙胆草、山药、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等中药加减方来治疗。

3.2、脾虚型白带─白带量多、色白如蛋清、无味道,蒹有全身容易怕冷、频尿,中药的使用则需用补脾类,例如白术、山药、人参、柴胡、芍药、甘草等中药来改善体质。

3.3、湿热型白带─白带颜色黄稠,甚至夹有血丝,味道恶臭,大便秘结,小腹疼痛,可以当归、白芍、丹皮、黄柏、香附、黑豆等中药来改善白带。

3.4、肾虚型白带─白带长期量多、色白清冷如水,兼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需用补肾中药,如﹕山药、山茱萸、熟地、杜仲、沙苑蒺藜、芡实、莲须等中药来改善。

带下病

带下病

临床随证加减

湿蕴化热:
带下由白转为黄白相兼,气味腥臭 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选: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山药 芡实 黄柏 车前子 白果 有肾虚 加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带多日久,滑脱不止者 加 金樱子 芡实 乌贼骨 白果



分型论治—肾阳虚



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去白蒺藜 鹿茸(可用鹿角片代) 菟丝子 潼蒺藜 黄芪 肉桂 桑螵蛸 肉苁蓉 制附子 白蒺藜 紫菀茸 加减:

过去史及个人史
有十二指肠溃疡史。 生活习惯:日夜颠倒轮三班,吃饭时间不固定。 个性:易紧张,但脾气尚好。 经产史:G1P0(3年前人流1次),LMP: 11/1,PMP:

9/26,I/D: 30+/5-7 days,月经偶尔延期,量少 一年多,色鲜红,有少许血块,经前腰酸,无经 痛。
分型论治—热毒蕴结
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质 粘稠,臭秽难闻+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湿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败酱草 鱼腥草 薏苡仁 蒲公英 银花 野菊花 青天葵 紫花地丁

外治法

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中药煎水 来熏洗。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于各种阴道炎 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 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
治则与治法分析
治则:清热利湿祛风,健脾舒肝,兼补肾活血 行气 分析: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带下病

带下病

• 方歌: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 前黑荆芥,脾虚湿盛带下宜。
加减
若有肾虚 +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若带多日久,滑脱不至者 + 金樱子 芡实 乌
贼骨 白果
若有湿蕴化热用易黄汤(山药 芡实 黄柏 车 前子 白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
内补丸
方药组成:鹿茸、紫苑(茸)、熟附子、菟丝子、
诊断—辅助检查
阴道分泌物、宫颈拭子检查、分泌物涂片检查
(病位阴户、阴道子肠、子门)
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宫颈活检(病位子门
宫颈)——三阶梯筛查
鉴别诊断
1.
2.
带下呈赤色时与经间期出血、经漏(月经病)
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时与子宫内膜癌、子 宫粘膜下肌瘤(肿瘤性疾病)
3. 4.
带下呈黄色时与阴疮
白蒺藜、潼蒺藜、黄芪、肉桂、肉苁蓉、桑螵蛸
方歌:内补丸为补宜剂,两茸两子两蒺藜,黄芪
肉桂能陪元,肉蓉桑蛸涩带齐。
加减
失眠多梦 + 咽干口燥甚 五心烦热甚 头晕目眩者 舌苔厚腻者 柏子仁 酸枣仁 + 沙参 麦冬 + 地骨皮 银柴胡 + 女贞子 旱莲草 白菊花 钩藤 + 薏苡仁 扁豆 车前草
止带方
带下病患者就诊流程图
白带增多,白带异味或白带夹血 仔细询问病史 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肿瘤 炎症
辨证论治
转归与预后 预防与调摄
特别强调
因为本病相当一部分有传染性,故病
人的性伴侣要同时治疗!
小结
本病特点 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变异为特征。 为常见病,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期。 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 实证居多,亦有虚中挟实者。 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通过多年对带下病进行临床观察和系统总结,认为带下的病机是湿浊内停,带脉失约,任脉不固。

带下病因多种,但均缘于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化生气血,反而潴留为湿,流注下焦停滞胞宫,损伤冲、任、督、带脉所致,其湿浊来源多因脾阳不振,湿浊不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或久而化热;外湿湿毒内侵。

所以治法多端,当以祛湿为先,湿为阴邪,重浊黏腻,只有通过健脾、温肾、疏肝,才能使水湿清者输布,浊者排泄,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湿祛则带止。

湿邪抑遏阳气,郁久化热生虫,故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也为本病所常用。

带下质稠气秽,多以芳淡宣化以祛湿,参以外治;赤带多以苦寒燥湿,参以活血化瘀摄血;久带正虚,宜扶正固涩。

只要辨证无误,用药中肯,则疗效可期。

现对带下病提出8种证治。

1 脾气虚弱证
脾主运化,脾健则升,津液输布全身。

若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肝郁气滞乘于脾土;或命火衰微不暖脾土,均能损伤中气,使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反聚为湿浊,流于下焦,损伤任带,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致带下。

症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劳累后加重,局部无瘙痒、灼热、疼痛。

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神疲,腹胀、纳呆、便溏,或面肢浮肿。

舌质淡胖而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缓弱。

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用苍白术各10 g、炒山药10 g、陈皮10 g、柴胡6 g、车前子12 g、党参15 g、茯苓15 g、芡实15 g、煅龙牡各15 g、鸡冠花15 g。

带下量多加海硝,湿重重用二术、茯苓、加半夏,浮肿重用茯苓、车前子。

2 脾虚痰湿证
形体肥胖,脾虚生湿,积湿生痰,痰湿下注,而致带下。

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无臭秽。

外阴无不适。

伴形体肥胖,神倦嗜睡,胸膈痞闷,胃脘胀满,痰多泛恶,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苔白腻,脉沉滑。

治宜健脾化痰,祛湿止带。

方用苍白术各12 g、厚朴12 g、陈皮12 g、茯苓20 g、半夏15 g、藿佩梗各15 g、芡实15 g、炒薏苡15 g、鸡冠花15 g。

带下量多加海硝、煅龙牡,痰多泛恶习加枳实、制南星,便溏加赤石脂、车前子。

3 肾阳虚弱证
肾藏精而主水,以封藏为本。

素禀肾虚,命火不足,或恣情纵欲,致肾阳虚衰,下元寒弱,既不能温煦升腾津液以输布,又不能封藏以固本,使水谷不化,滑脱下流;或因肾阳不足,寒湿内生,伤及任带,滑脱不止。

症见带下色白,清稀如水,量多如注,终日淋漓不绝。

无臭秽,局部无不适。

伴腰膝冷痛,甚者腰酸痛如折,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浮肿,或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迟或两尺无力。

治宜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方用附片10 g、肉桂6 g、熟地15 g、炒山药20 g、鹿角霜15 g、金樱子10 g、巴戟天10 g、焦杜仲10 g、煅龙牡各20 g、芡实15 g。

带下量极多加海硝,浮肿加泽泻、茯苓,便溏加干姜、赤石脂。

4 脾肾阳虚证
因思虑伤脾,劳碌伤肾,脾肾两虚,累及奇经,致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症见白带量多如冲,质稀薄,或为蛋清样分秘物,无臭秽,外阴无灼热瘙痒,伴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背寒凉,腰膝及小腹冷痛,倦怠乏力,气短神疲,面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或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弱。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带。

方用附片10 g、炒白术10 g、茯苓20 g、炒白芍10 g、干姜10 g、鹿角霜10 g、炒山药12 g、海硝10 g、煅龙牡15 g、鸡冠花15 g。

5 肾阴虚弱证
多因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阴虚火旺、任带不固。

症见带下量或多或少,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杂,质稀薄,绵绵不断,劳累后加重,外阴及阴道灼疼痛,一般不痒,妇查常见阴道黏膜有散在出血点,带下时有臭秽。

伴眩晕耳鸣、健忘、虚烦少寐、腰膝酸软而痛、足跟痛或胫骨酸软。

目干涩、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夜尿多,常并见月经先期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补肾,摄精止带。

方用生地15 g、生山药12 g、丹皮12 g、黄柏10 g、知母10 g、煅龙、牡各15 g,海硝15 g、芡实15 g、莲须10 g、鸡冠花15 g。

带下量多加复盆子,血性带下加生地榆、茜草,外阴灼痛瘙痒或带下臭秽加用外洗方:苦参30 g、黄柏15 g、川椒10 g、枯矾6 g、蛇床子20 g包煎坐浴或
薰洗,每日1~2次。

6 肝经湿热证
肝主疏泄,其脉布络阴器,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脾气受制、湿浊内盛、郁久化热、湿热下注,损伤任带而致带下。

症见带下色黄或黄带夹赤,或赤白相兼,质稠而秽、淋漓不断、外阴瘙痒灼热,常见月经先后不定。

伴胸肋少腹胀闷而痛,精神抑郁、烦躁多怒、经期两乳胀痛、口苦咽干、渴不思饮、尿少而黄、大便不爽。

或见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用龙胆草10 g、栀子10 g、黄芩10 g、柴胡10 g、生地15 g、泽泻10 g、车前子10 g、丹皮10 g、甘草10 g。

黄带夹赤加生地榆、茜草,带下臭秽加土茯苓、苦参,阴痒加苦参、蛇床子,带下臭秽或阴痒加用外洗方如前。

7 脾经湿热证
多因脾湿下注、郁久化热、湿热结于任带所致。

症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杂,质稠似脓,气臭秽,外阴湿痒或刺痛,小腹坠痛,逢经期加重,伴面色黄滞、食少厌油、胸闷心烦、恶心欲吐、发热口苦、大便不爽或便溏,小便黄赤。

常见身痒,皮肤多疮疡湿疹。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清渗止带。

方用茵陈20 g、栀子10 g、黄柏10 g、丹皮10 g、车前子15 g、泽泻10 g、茯苓15 g、芡实15 g、白果10 g、鸡冠花15 g。

带下臭秽加土茯苓、苦参,阴痒加苦参、蛇床子,黄带夹赤加生地榆,阴痒或带下臭秽加用外洗方。

本证与肝经湿热证病机有异:本证多因湿热久结带脉,损伤阴络;而后者为肝经湿热下注,浸淫带脉,伤及血分。

所以本证为单纯的湿热证,而后者必兼有肝郁证。

8 湿热化毒证
多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药械损伤,或阴道用具不洁,外界湿浊秽恶之毒乘虚内侵,郁滞阴户胞宫,郁久化热生虫,损伤冲任而为带下。

症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杂,味臭秽(见于盆腔炎);或带下如米泔,呈泡沫样,气臭秽,外阴呈蚁行般瘙痒(见于滴虫性阴道炎);或带下乳白色,呈豆腐渣样,
气臭秽,外阴奇痒或灼热疼痛(见于霉菌性阴道炎);伴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甚则发热,持续性小腹痛,或腰部胀痛。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荡火泄毒、利湿止带,方用茵陈15 g、猪苓10 g、茯苓15 g、泽泻10 g、车前子15 g、黄柏10 g、栀子10 g、黄连10 g、丹皮10 g、甘草10 g。

血性带下加生地榆,阴痒加苦参、蛇床子,带下臭秽加苦参、土茯苓。

均加用外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