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WBCDC)是将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类型进行计数,以及测量白细胞含量的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大致可以分为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6种细胞类型。
其实,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很多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识别炎症的存在,并可以帮助诊断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
首先,总白细胞计数是检测炎症,特别是感染性炎症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总白细胞增加、降低,从而判断炎症的存在。
此外,要在总白细胞计数中合理运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可以使医生更快速准确地确定炎症类型,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其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临床定性诊断慢性疾病,如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如急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和HIV感染。
由于慢性病毒感染会降低淋巴细胞水平,因此在白血病检查中,可以检测淋巴细胞的减少来诊断慢性病毒感染。
此外,白细胞分类计数还可以帮助分析肿瘤,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可能表明恶性肿瘤发生。
因此,在放射学检查中常作为肿瘤病人的鉴别指标。
再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这些疾病中,都会发生一系列免疫系统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等各种白细胞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测量,可以帮助诊断上述疾病。
总而言之,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检测炎症的存在,帮助诊断慢性疾病,也可以帮助诊断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尽量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以获得最佳的病例管理效果。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关键词】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白细胞计数有目视计数法和仪器计数法,目视法是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
数计操作时应注意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
不能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引起血液凝固或造成计数结果不准确,并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
一次完成充池,如充池过少、过多或有气泡,拭净计数板及盖玻片后重新操作。
计数池内如细胞分布严重不均,应重新充池。
计数红细胞用高倍镜,计数白细胞用低倍镜。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
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
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一、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二、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溥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细胞数量、质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三、试剂:B aso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Ⅰ液:曙红、甲醇、亚甲蓝2瓶250mlⅡ液:缓冲液2瓶250ml四、器材:玻片、显微镜五、操作步骤: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冷或潮湿时,应于37℃保温促干。
3、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待干。
4、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确占比值(百分率)。
六、参考值:七、标本要求病人准备:血片推成舌形、厚薄适宜。
新鲜静脉血或末梢血.采血应顺利,不应有溶血和凝块。
对病人无特殊要求,特殊病人由临床医生告知注意事项八、临床意义:1、增多: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尿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烧伤等。
3)、嗜碱性粒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诊、隐脉炎、结核、传染性肝炎。
5)、单核细胞:结核、伤寒、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减少:1)、中性粒细胞:伤寒、付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轻细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付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
3)、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九、注意事项:1、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低倍上下呈曲线移动。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用于预测阑尾炎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

[ 关键词 ] 急性 阑尾 炎 ; 白细胞计 数
[ 图分 类 号 ]R 5 . [ 中 6 6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编 号 ]10 —9 1 20 )10 5 —2 论 0 40 5 (0 80 —0 50
Cl ia u iso BC i c lSt d e fW n Cou ih Dif r n ilAn lss ntw t fe e ta ay i Pr dc ig S v rt fDie s n Ac t pe iii e itn e e iy o s a e i u e Ap ndcts
显示 . 中性 粒 细 胞 比 增 高 1 0例 ( 5 , 中 急性 阑尾 炎 患者 1 4例 ( 6 。淋 巴细 胞 数 减 少 者 1 3例 4 5 %) 其 3 9 %) 3 ( 2 , 中急性 阑尾 炎患者 1 6例 ( 5 。结 论 : 5 %) 其 2 9 %) 白细胞 计数 及 其分 类 与急性 阑尾 炎严 重程度具 有 良好 的
.
Th iee t l nls h we e t p iai 1 0 5 % ) n y h p nai 3 ( 2 cssa d o to edf rni a i so d n ur hl n 4 ( 5 a d lmp o ei n 1 3 5 %) ae n u f f aa ys o i
[ 摘要 】 目的 : 明确 白细 胞 计数 及 其分 类是 否 能 够 作 为 急 性 阑尾 炎 严 重 程度 的 指 标 。方 法 : 收集 我 院 1 9 ~2 0 9 7 0 6年 在外科 行 阑尾切 除术 患者的相 关资料 , 析 白细胞计 数及 其分 类 与 急性 阑尾 炎 严重程 度 的相 分 关性 。结果 :5 2 6例 患者 中, 白细胞计数 升 高者 2 7例 ( 2 6 , 常 1 ( . %) ; 性单 纯 性 阑尾 炎 患者 3 9 . %) 正 974 例 急 白细胞计 数 为( 3 1 .) 0/ , 脓性 阑尾 炎 为 ( 7 3±3 2 X1 L 坏 疽 性 或 穿孔 性 阑尾 炎 为 ( 7 9 1 . ±2 1 X1 L 化 1. .) 0/ , 1 . ±2 9 X1 L 与单纯 性 阑尾 炎相 比, . ) 0/ , 白细胞计 数 随着 阑尾 炎严重程 度 呈增 高趋 势( P<0 0 ) 白细胞 分 类 .5 ;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白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可分为五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在临床检查中,医生通常会对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进行计数,以判断身体的免疫状况,诊断疾病。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白细胞总数: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约为4-11×10^9/L。
2.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计数约为1.8-6.3×10^9/L。
3.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淋巴细胞计数约为1.1-3.2×10^9/L。
4.单核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单核细胞计数约为0.12-0.6×10^9/L。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约为0-0.5×10^9/L。
6.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约为0-0.1×10^9/L。
不同种类白细胞计数的占比和数值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或病理情况。
因此,对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嗜酸细胞:0.5~5 % 嗜碱细胞:0~1 %
2.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参考值:0.35~0.45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大细胞性贫血时增大,小细胞性贫血时减小。
体积减小常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体积增大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及巨红细胞性贫血。
参考值:80~100 fL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参考值:3.5~5×10^12/L
3.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造血组织病等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618100在医学检验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是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诊断和监测炎症、感染和许多其他疾病,白细胞计数指的是测量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则进一步细分白细胞的类型和相对比例。
这些指标对医生来说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将为大家科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
一、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血液中白细胞的总体数量信息,对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非常有价值。
以下是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评估免疫状态: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较低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而较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机体正在进行免疫应答,例如感染或炎症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白细胞计数提供了评估免疫状态的一种指标,但它并不足以完全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多种类型的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
因此,在评估免疫状态时,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免疫参数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如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等。
2.检测感染和炎症:许多感染和炎症状态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感染性疾病和炎症反应时,免疫系统会释放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或处理组织受损。
因此,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并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治疗对感染和炎症的影响。
随着治疗的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明感染正在受到控制。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3.监测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可用于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期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示感染得到了控制和改善。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第一篇: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摘要]目的: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局限性,血细胞分类检测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特别是血液性疾病患者,其血细胞检测非常不完整,不全面,容易漏诊,必须强调临床上要用血推片染色镜检验观察其血细胞形态为准,才会为临床诊断发挥作用。
方法:血细胞分析仪。
结果:对引起白细胞分类增高、降低的疾病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白细胞是指外围液中白细胞的总数,正常范围是4×109/L~10×109/L,主要是对机体实现保护防御作用,并参入免疫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个体差异明显,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较高,一天之间早晨休息状态下白细胞最低,下午最高,饭后较饭前高,一年之间冬季较夏季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及体力劳动均可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体积分布图是根据加入溶血剂后,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皱缩,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皱缩后体积有明显差异,每个皱缩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时,产生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而得。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自动化,白细胞分类从一项、二项、三项式分类已进入五项完全分类,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一项式分类仅可分出淋巴细胞百分比;二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和非粒细胞;三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间细胞含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项式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现临床上常见的是三、五项式分类。
体积分类以划分的标准依据、各种型号仪器及试剂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如cellDyn系列,体积在30 fl~9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淋巴细胞群LYM,体积在90 fl~16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中间细胞群MID,体积在160 fl~45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粒细胞群GR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
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
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
(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
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
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
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
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如下:
细胞类别成人
中性粒细胞法定比例百分率
杆状核0.01~0.05 1~5%
分叶核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
淋巴细胞 0.20~0.40 20~40%
单核细胞 0.03~0.08 3~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