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十二时颂00

宝志禅师十二时颂00
宝志禅师十二时颂00

宝志和尚十二时颂

01.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02.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03.

食时辰,

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04.

禺中巳,

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只守玄,没文字。认著依前还不是。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05.

日南午,

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不曾迷,莫求悟,任你朝阳几回暮。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06.

日昳未,

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工夫求的意。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07.

晡时申,

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08.

日入酉,

虚幻声音终不久。

禅悦珍馐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纵你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09.

黄昏戌,

狂子兴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10.

人定亥,

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11.

夜半子,

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12.

鸡鸣丑,

一颗圆珠明已久。

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不见头,亦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终)

悟道诗

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二、唐.庞蕴《联灯会要》卷六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蕴(?——八○八),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士语录》。 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法常大师(七五二——八三九),唐代僧。湖北襄阳人。

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四、唐.黄檗希运《宛陵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希运(?——八五○),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的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 五、唐.香严智闲《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八九八),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世称香严禅师。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 11:21:42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

https://www.360docs.net/doc/1712758071.html,/content/?134.html

驯伏 调伏性安然,任过前川,青山绿水去来还。虽有鞭绳无用处, 狂劣都捐。 这边又那边,泉穴云巅,悠游踏断白杨烟。日暮归来无罣碍, 何用劳牵? 无碍 任意去西东,到处从容,横身高卧柳阴中。笛声吹出无思算, 快活阿童。 浅绿间深红,景物融融,歇肩稳坐意忘工。忆昔劳心空费力, 露地全供。 任运 缘杨芳草边,任运天然,饥来大嚼渴吞泉。踏转溪山随处乐, 在在逢源。 横卧万峰前,景物幽闲,山童熟睡不知年。抛置鞭绳无罣碍, 好个灵坚。 相忘 物我两形忘,月印沧浪,白云影里白牛行。牛本无心云自静, 彼此相当。 交对露堂堂,何用商量,山童不复着提防。云月人牛俱自在, 端的家常。 独照 忒怪这牛儿,不记吾谁,阿童霁晓独横吹。山北山南皆自得, 工用俱离。 拍手笑嘻嘻,乐以忘疲,逍遥物外且何之。若说无心即是道, 犹欠毫厘。 双忘 无相大圆融,不立西东,人牛何处杳无踪。子夜赤轮浑不照, 八面玲珑。 魔佛总成空,凡圣销镕,冰河发焰耀天红。枯木枝头花灿烂, 绝没香通。

湘山宗慧的《牧牛歌》无图。释天宏列表中,清居皓升《牧牛图颂》仅存2章诗偈,《孟录》270号作品无考,佛国惟白《牧牛图颂》失佚。存世之宋代《牧牛图颂》图颂俱全的有:普明《牧牛图颂》、佛印了元《牧牛》、杨杰《牧牛图颂》、师远《十牛图颂》、雪庭《四牛图》、自得《六牛图》六种,其中杨杰的《牧牛图颂》是雕塑②。 苏轼曾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我见大海,西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祭龙井辩才文》。他的见解,反映出宋代学术界、思想界力倡儒、释、道三教和融以及佛教内部禅、净相互影响的浓郁氛围。而禅宗,对宋代哲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影响尤其集中、尤其深远。众所周知,孔孟之后集儒学之大成者朱熹青年时期曾深研禅学,对其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南宋著名高僧大慧宗杲禅师。朱熹自己说,早年进京赴试,箧中唯置《大慧宗杲语录》一书。朱熹《借韵呈府判张丈既以奉箴且求教药》):“飞腾莫羡摩天鹄,纯熟须参露地牛”③。黄庭坚《何造城作浩然堂》:“无钩狂象听人语,露地白牛看月斜”④;《奉答茂衡惠纸长句》:“春草肥牛脱鼻绳,菰蒲野鸭还飞去”⑤。文坛即已如此重视藉“牛喻”入诗入画,以此为传统开示方便的禅宗牧牛图颂的创作,更到达巅峰。 宋代六种《牧牛图颂》,问世以后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和普明的《牧牛图颂》,尤以师远《十牛图颂》为最。台湾中正大学蔡荣婷教授考证,“禅宗的牧牛诗组,今见载于禅籍者约有八种类型,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最为完备,流传也最广,中外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⑥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是国际间备受尊崇的佛禅学大师,研究中国禅学著作等身。他在《十牛图—自己の现象学》⑦中论述:中国元朝初期,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传入日本,引起整个日本社会的重视,这部作品“影响广泛涉及到文学、绘画、书法甚至能乐和庭园设计领域。可以说影响到整个室町(1338--1573)全期、江户(1603--1867)时

宝志禅师的十二时辰歌

转] 宝志禅师的十二时辰歌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设置置顶推荐日志转到私密日志 转载自百步穿杨转载于2010年02月06日 20:00 阅读(1)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权限: 公开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著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起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只守玄,没文字,认著依前还不是。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功夫求的意。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虚幻声音终不久,禅悦珍馐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狂子施功投暗室,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似漆。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祖师言,边外事,识取起时还不是,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一颗圆光明已久,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不见头,又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音版】 谷(gǔ)神(shén)不(bù)死(sǐ),是(shì)谓(wèi)玄(xuán)牝(pìn), 玄(xuán)牝(pìn)之(zhī)门(mén),是(shì)谓(wèi)天(tiān)地(dì)根(gēn). 绵(mián)绵(mián)若(ruò)存(cún),用(yòng)之(zhī)不(bù)勤(qín). 【译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世间万物生机,生生不息,就好像一个神奇的母亲的存在一样,我们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扩展阅读:《道德经》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诀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一、引经药的种类

十牛图和牧牛图

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普明的牧牛图颂分为十大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主要着眼于调伏妄心、证悟本来,讲究修行次第、历阶而升,最终证得人牛两忘、心法圆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他写了四句诗: 一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子套进去。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别的思想来, 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犹 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 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这是第二个图案,你 看画的这一条绳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这个牛要走,这个小 孩拼命拉。 三受制

永平元和尚颂古

《大正藏》第82卷No.2583 永平元和尚颂古 永平元和尚颂古目录 世尊妙心付属佛言三界唯心 尊者宝珠明鉴初祖九年面壁 居士觅罪忏罪三祖缚脱法门 大满三击三簸六祖风幡心动 古人明明百草船子藏身莫藏 大安牧牛领旨云严竖起扫帚 赵州不离丛林石霜充米头缘 雪峰鳌山成道法眼不知亲切 投子呑却两三青原拈靠拂子 青原圣谛不为药山何不早道 赵州东门西门夹山水中大悟 玄沙脚指出血德山点烛吹灭 宏智去来山中南泉养得水牯 国师试验三藏船子垂丝千尺 长庆卷帘大悟岩头移取庐山

灵默言下大悟灌溪一杓吃了投子了然开悟玄沙三种病人夹山耳目不到翠微遮竿那竿卧龙真实人体南岳磨砖作镜沩山生佛无性大沩各住自位玄沙一个明珠长沙转得自己赵州坐底立底黄檗从上宗乘赵州庭前柏树琅瑘清净本然米胡还假悟否黄檗真仪可观清原又恁么去洞山佛向上事临济悟黄檗棒洞山无情说法石巩捉得虚空投子十身调御龙潭心要法门曹山钁汤迴避芙蓉家常茶饭天童浑身似口南岳一物不中龙牙洞水溯流道吾智不到处香严击竹大悟南泉修行无力长庆无二种语长沙莫忘想缘仰山高处高平盘山精底割来洞山佛麻三斤大沩左胁五字深明见人牵网庵主溪深杓长灵云见桃悟道赵州狗子佛性洞山寒热迴避

马祖即心即佛南泉斩却猫儿 百丈野狐堕脱马祖头白头黑 鲁祖见僧面壁马祖日面月面 南泉拈起镰子百丈三日耳聋 大随劫火洞然法眼汝是惠超 天童祇管打坐天童身心脱落 香严千尺悬崖宏智失钱遭罪 二祖心不可得真歇豁然契悟 (都计九十则颂一百二首) 永平元和尚颂古 侍者诠慧等编 世尊在灵山。百万众前拈花瞬目。迦叶破颜微笑。世尊告众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属摩诃迦叶。流布将来勿令断绝。仍以金缕僧伽梨衣付迦叶。 春台梦觉辨花香。广示人天独饮光。山雨洗翻清削玉。岭云迸散织成章。金鳞交色皱文浪。黄鸟飞声乱断肠。百万任他空举首。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第二章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 下 x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 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 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 hī 之 h uò 货, s hǐ 使 mín 民bù 不 wéi 为 dào 盗; bú 不 j iàn 见 kě 可 yù 欲, s hǐ 使 mín 民 xīn 心 bù 不 l uàn 乱 。 第四章 dào 道c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宗;z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 x iànɡ 象 dì 帝 zhī之xiān 先。 第五章 tiān 天dì 地 bù 不 rén 仁, yǐ 以 wàn 万 wù 物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s hènɡ 圣 rén 人 bù 不 rén 仁 , yǐ 以 bǎi 百xìnɡ 姓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老子》第十五章《老子》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引经药分为如下两类: 一、按十二经记述: 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 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 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 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

二、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附录: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 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 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

《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版

《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鲁迅和牛 现在给你们讲这一条牛了,这是禅宗渐修的心地法门,《牧牛图》是普明禅师的作品。什么是牛?鲁迅有两句诗很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当年在上海写文章,大家指着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己低头做一个牧童。我对鲁迅觉得马马虎虎,但这两句诗蛮有意思,可以看出来吧,他满肚子怨恨之气。横眉,气得眉毛都立起来,冷冷的,你们骂我就骂我,格老子我才不怕你们骂,阿Q的精神,宁可做一个小牧童。这是讲与牛有关的诗。算不定将来国内年轻一代,出来一位好诗的人。鲁迅这两句是好诗。 乱跑的牛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他写了四句诗: 一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志公禅师的故事

志公禅师的故事 宝志禅师(418--514),亦作保志、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南北朝齐、梁时高僧,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一生屡现神异。 一、十二面观音像。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yáo曾受梁武帝诏请,为宝志禅师画像。禅师一时兴起,以指端轻轻地朝面门一剺【lí割;划开】,竟现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僧繇竟无法成笔。 二、屡现神异。齐建元年间,禅师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又常讲一些他人不理解的话,但事后他所说的话都应验了,所以江东一带的官员、百姓都很尊崇他。可齐武帝却认为禅师妖言惑众,将他囚禁在狱中。但人们仍见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监时却又见他确在狱中。一日,禅师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你快去取!”狱卒到狱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饭来给禅师。当这件事传到齐武帝的耳中,他才将禅师迎入宫中,居于后堂,但仍禁止他自由出入。 三、直到齐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在两位武帝之间,地位截然不同的宝志禅师,从此悠然自在,游化世间。 四、智识诡计。“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是形容佛教法服海青缝合的广袖。据说广袖的缝合便是宝志禅师的杰作。梁武帝信佛虔诚,然而夫人郗【xī 古读chī】氏却生性忌妒,不信佛法。某日,郗氏准备了许多肉包子,请禅师及其弟子们前来应供,心想:“和尚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绝不吃便是违逆后旨。”要陷僧众于两难之中。宝志禅师知郗氏心怀不轨,临行前,要众僧将海青广袖的袖口缝合,袖筒中暗藏馒头。入宫应供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内,一手取出馒头来吃,使郗氏的诡计无法得逞。 五、化导仁慈治国。梁武帝曾藉志公禅师神通力,见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志公云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武帝即下诏天下寺院,击钟时要舒缓其声。帝即位之初,国政严刑峻法,志公透过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惨状,终于废除锥刀之刑。 六、武帝前世之因。公答曰:“我皇前世是个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见山间灵坛古庙,庵宇朽烂,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汝自发起善心,将己头上箬笠一个,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观见,有此善心,赞言:“善哉善哉!贫苦布施,甚为希有。汝于来世,当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报也。”武帝自思之:“苦舍这些,就得为帝,我今更作大福不难。”厥后武帝又敕圣旨,遍行天下建立五里一庵十里一寺。

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宗杲禅师 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昭觉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奚,宣城(今安徽境内)人。宗杲禅师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一天,宗杲禅师因与同窗戏闹,本想拿砚台投击对方,不小心却误中教书先生的帽子,将帽子弄脏了。先生大怒,让他赔钱,并将他赶回家。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 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喜欢云门、睦州之语。一次,宗杲禅师偶然翻阅古云门录,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恍若旧习的感觉。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元(原)初只是一个达磨,何以有许多门庭耶?”带着这个疑问,宗杲禅师前往宣州,投广教绍珵(cheng)禅师座下请益。绍珵禅师是兴教坦禅师之法嗣,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孙。宗杲禅师此前曾经参究过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及古德悟道之因缘,因此,经绍珵禅师之指点,宗杲禅师很快便能洞达先德之微旨。绍珵禅师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 不久,宗杲禅师便辞别绍珵禅师,四方游学。他先后参礼过大阳山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大沩慕□禅师、开先智珣禅师等大德,终于通达了曹洞宗旨,最后又辗转来到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座下。湛堂文准是真净克文禅师之法嗣。文准禅师一见宗杲禅师,知其不凡,便让他充当自己的侍者。 一日,文准禅师为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不久,文准禅师示疾。宗杲禅师问道:“某甲向后当见谁人?” 文准禅师道:“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禅师便谨遵师嘱,前往东京(开封)天宁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 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 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 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

牧牛图颂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 注解:耕耘导师赏析:何劲松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为宗门‘知有’之来源。 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无始习气,何能顿尽?况曰:‘十月怀胎,三年温养’,自牧之功岂可轻忽?虽然如斯,若是过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无许多络索也。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解

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岂不大可畏哉!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赏析】《易经》云:“君子卑以自牧。”人的心性未经琢磨时,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象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注解 牧牛之道,须‘允执厥中’,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急不得,急则成执,忘不得,忘则走失。总之必须坚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调伏。否则一存姑息,牛乃难制矣。【赏析】牛喻心性,牧童则喻心的主人。好比是勇敢的山童,猛然间用芒绳穿贯牛鼻;放荡不羁的心性终于被主人强行管束,受到调制。然而,心猿意马,甚难控制,所以还会“一回奔竞”,为此牧童仍须痛加鞭策。人的心性由于长时间被无明烦恼薰习污染,一下子很难荡涤干净,就象牛儿不甘芒绳穿鼻,奔走驰竞,不遵约束。因此,主人丝毫不能懈怠,尚需时加惕磨,尽力护持,务使其循善去恶,改过自新,方能免其恣纵。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562种提要 1.【肇论】 2.【宝藏论】 3.【善慧大士语录】 4.【心王铭】 5.【无心论】 2.【宝藏论】 3.【善慧大士语录】 4.【心王铭】 5.【无心论】 6.【观心论】 7.【二入四行论】 8.【少室六门集】 9.【第六门血脉论】 10.【绝观论】 11.【信心铭】 12.【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13.【王梵志诗集】 14.【寒山诗】 15.【最上乘论】 16.【楞伽师资记】 17.【传法宝纪】 18.【修禅要诀】 19.【大乘无生方便门】 20.【大乘五方便】 21.【真妄颂】 22.【大乘北宗论】 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24.【乐道歌】 25.【六祖坛经】 26.【曹溪大师别传】 27.【永嘉证道歌】 28.【证道歌注】 29.【禅宗永嘉集】 30.【永嘉禅宗集注】 31.【神会禅话录】 32.【神会和尚遗集】 33.【显宗记】

34.【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35.【顿悟入道要门论】 36.【了元歌】 3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38.【沩山警策】 39.【沩山警策句释记】 40.【沩山警策注】 41.【沩山警策指南】 42.【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44.【曹溪宝林传】 45.【百丈丛林清规】 46.【百丈清规证义记】 47.【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48.【临济录】 49.【赵州和尚语录】 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 51.【四家语录】 52.【原人论】 53.【禅源诸诠集都序】 54.【禅门师资承袭图】 55.【庞居士语录】 56.【船子和尚拨棹歌】 57.【北山录】 58.【十玄谈】 59.【洞山悟本大师语录】 60.【洞山五位显诀】 61.【宝镜三昧歌】 62.【宝镜三昧玄义】 63.【宝镜三昧本义】 64.【宝镜三昧原宗辨谬】 65.【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66.【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67.【雪峰义存禅师语录】 68.【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69.【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70.【宗门十规论】 71.【禅月集】 72.【五家语录】 73.【祖堂集】 74.【宗镜录】 75.【万善同归集】 76.【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77.【注心赋】

禅门祖师_志公和尚十二时歌 偈颂

禅门祖师_志公和尚十二时歌偈颂志公和尚十二时歌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枉经无数劫。 不信常擎如意珍。若捉物。入迷津。 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 外寻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 举意便遭魔境娆。若施功。终不了。 晓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 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时辰。 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 只么茫茫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 尽是他家染污人。若欲拟心求作佛。 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 未了之人争为讨。假饶特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只守玄。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暂时自肯不追寻。永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 四大身中无价宝。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受辛苦。不曾迷。莫求悟。任你朝阳几回暮。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 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有亲疏。不用工夫求的意。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运用元来声色中。迷夫未识争为计。 晡时申。 学道先须不厌尘。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不用更安真。作净洁。却劳神。莫认痴狂作近邻。言下不求无住处。

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 虚幻声香不长久。禅悦珍羞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没可抛。没可守。荡荡逍遥未曾有。纵使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 狂子兴功投暗室。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拟思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 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碍。放荡常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 半夜子。 心住无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属有无。

用时便用勿文字。佛祖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作意搜求实总无。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 一颗圆光明已久。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不见头。也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__何劲松/文 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禅诗虽不足

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其“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故本人不揣浅陋,斗胆对普明禅师的颂诗略加解析,以期发其幽光,扬其清芬,使禅苑佳章不致汩没。若能使读者由此而对禅学思想有所感悟,那便是无上功德了。

有关于茶的诗句

有关于茶的诗句 抒情诗句 有关于茶的诗句 1、薪拾纷纷叶,茶烹滴滴泉唐贯休《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 2、春事初移柳,人家未摘茶宋陈造《圩上》 3、彭生作赋茶三片,毛氏传诗酒半升宋无名氏《嘲毛炳、彭会》 4、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宋苏轼《虎跑泉》 5、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宋陆游《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後著花不已》 6、睡过午阴茶乳白,醉馀霜桧藓花苍宋程少逸《月珠寺明月楼》 7、汗青未绝茶经笔,那暇投文吊战场宋陆游《初夏》 8、甘寝每憎茶作祟,清狂直以酒为仙宋陆游《题斋壁》 9、琼裾翠裳佩九霞,赐我羔酒龙团茶宋赵必象《生朝觞客即席用韵》 10、当山不掩户,映日自倾茶唐李嘉祐《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即事呈元相公》 11、饭馀睡相魔,啜茶即退舍宋董嗣杲《江城忆游庐山逢隐者》 12、好在茶青竹,青青十百竿宋赵蕃《挽曾仲躬侍郎三首其一》 13、一棹烟波震泽空,笔床茶灶满青风宋孙锐《过震泽别业次壁间韵》

14、潏潏药泉来石窦,霏霏茶蔼出松梢宋林逋《湖山小隐二首其一》 15、茶葡胜饮酒,禅语当论文宋真山民《夜话无上人房》 16、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17、句向闲中觅,茶因醉后呼宋徐玑《登横碧轩继赵昌甫作》 18、莫以停舟依酒旆,急须敲火就茶铛明王人鉴《夜宿慧山下和俞孺子》 19、赵州道个吃茶去,一滴何曾湿口唇宋释云岫《与大知客》 20、想得山中无寿酒,但携茶到**前宋姜夔《寿朴翁》 21、消忧须酒圣,破睡问茶经宋李洪《东嘉倦雨遣兴有怀浙右兄弟二十韵》 22、币帛奉陈先盥洗,茶瓯初献谨焚香明同庵简公《钟山法会诗(八首)》 23、茶炉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宋陆游《山行过僧庵不入》 24、药杵声中捣残梦,茶铛影里煮孤灯唐李洞《赠曹郎中崇贤所居(一作上崇贤曹郎中)》 25、山笼输茶至,溪船摘芰行明高启《送董湖州》 26、白足閒相问,蕉溪一供茶宋刘黻《飘零》 27、凫鼎煎茶非俗物,雁灯开卷惬幽情宋陆游《拥炉》 28、不离链药煎茶屋,便坐吟诗看雪厅宋王禹偁《移入官舍偶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圣严法师 克勤圜悟 清远佛眼 南堂元静 大慧宗杲 大慧门下 高峯原妙 铁牛持定 中峯明本 克勤圜悟(西元一○六三─一一三五年)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西元一○二五─一○七二年)──五祖法演(西元?─一一○四年)──昭觉克勤圜悟佛果

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佛果禅师,彭州骆氏子,世宗儒。师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寂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旧获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去家,依自省祝发;从文照,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弃去。 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师曰:「此曹溪一滴也。」师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後见五祖,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谓:「祖强移换人。」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曰:「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 师到金山,染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忆五祖之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间,即归五祖。」病痊寻归,五祖一见而喜,令即参堂,便入侍者寮。方半月,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问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喏喏,祖曰:「且仔细。」

师适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师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麽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聻!」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徧谓山中耆旧曰:「吾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中略)居碧岩,徙道林,诏住金陵蒋山,勅补天宁万寿,上召见,褒宠甚渥,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圜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二─八三三页) 附录:语录摘要 (一)向上全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