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损伤力学的建议与看法
关于损伤力学的建议与看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关于损伤力学的建议与看法在别的论坛看到关于损伤力学的讨论,想起来几年前毕业的一位师兄在其论文中对损伤力学的讨论,现在发出来大家探讨一下原文如下:1.3材料疲劳分析的损伤力学方法目前,对汽轮机转子破坏过程的研究,基本采用的是线弹性断裂力学方法,其研究的是转子结构中具有明确几何边界的宏观裂纹问题。
它从整体出发,对裂纹前沿的应力、应变、位移和能量场的分析,以确定控制裂纹行为的力学参数,来实现对裂纹扩展和转子安全性进行预测。
而对裂纹萌生的宏观位置往往根据经验进行人为的假定。
事实上,实际转子服役过程中裂纹的萌生寿命往往很长,有的占总寿命的80%~90%。
在这个阶段,材料内部微细观结构逐渐劣化,并逐步发展成为宏观裂纹[25,26,27],况且有些损伤现象并不导致断裂力学所描述的临界开裂,而且崩溃、失稳等。
因此,对上述转子损伤现象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对于转子结构的裂纹萌生及寿命预估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断裂力学无法解决的。
目前,对于无裂纹转子虽能大致估计其致裂寿命,但不能定量描述裂纹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确切位置和形貌,而且由于往往采用线性损伤累积理论,不能正确地反映转子材料的实际损伤发展情况,因此,其分析结果往往与实际偏差较大。
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连续介质损伤力学[28],它采用唯象学方法,引入表征损伤的内部状态变量,将损伤纳入热力学框架,重点研究微观缺陷对材料宏观整体平均力学特性的影响,因此,用损伤力学理论导得的结果,既能反映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又能说明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实际变化情况。
可用于分析微裂纹的演化,宏观裂纹形成直至构件的完全破坏的整个过程,弥补了微观研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不足。
因此,损伤力学对于研究汽轮机转子结构在各种载荷环境条件下的灾变事故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对其进行复现与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3.1损伤力学发展概况损伤力学的发端被公认为是1958 年Kachanov 在研究金属蠕变时所做的工作,他在当时提出了连续性因子与有效应力的概念,并利用后者给出了前者的演化方程。
人体软组织损伤力学浅说

人体软组织损伤力学浅说人体软组织损伤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医学领域里出现和成长的一门新兴科学。
人体软组织损伤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分析和研究人体软组织损伤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内在联系,进而探索人体软组织损伤的生理和病理的现象的规律,为诊断和治疗人体软组织损伤服务的科学。
凡肌肉,筋膜,神经,血管,韧带,椎间盘,关节囊,肌腱等损伤,都是人体软组织损伤的范围。
医学的发展有许多涉及生物力学的理论,探索人体软组织损伤的规律也离不开力学,因此必须从研究人体软组织运动损伤而产生的各种症状入手。
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是多变的,但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例如,对腰腿痛病因的认识,有的是急性损伤,有的是慢性损伤,有的是无菌性炎症,有的是风湿等等,不尽一致,而且其发病部位和疼痛性质也不尽同,有时腰痛剧烈,有时腿疼严重,有时腰腿串痛,由于腰痛可以反射或放射下肢疼痛。
又由于下肢疼痛,可导致脊柱平衡失调,又致使腰痛。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腰腿痛多数是并存的。
如果治疗后下肢放射痛减轻或消除,可以认为突出的髓核也基本还纳或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有了改变,那么腰痛也同样可以得到缓解或消失。
因此,软组织损伤性腰腿痛在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转归中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的。
值得注意的是,软组织损伤对局部产生的各种变化,如移位、偏歪、紊乱、断裂、脱出、挤压、隆起、凹陷等,都具有一定的关联,尽管各种软组织损伤的形态不同,性质不一,但都是因为在外力的作用下,或使人体局部形成离心、向心、旋转等内应力值超过其软组织强度极限,而产生病变的。
软组织的形变主要取决于外力的作用和局部组织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但三者都不是均一相等的,即不是有多大的外力,就可使软组织产生多大的形变。
在外力的作用下,人体内应力的集中处往往是产生病变的地方,因为人体软组织受力的方式、条件、及其物理性质的不同,产生的病变、表现的形式也不同。
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紧张、痉挛、扭转、弯曲、剪切等。
损伤力学及其应用

损伤力学及其应用损伤力学是一门涉及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这些材料本身或其构件的变形和破坏机制。
在现代工业中,了解和掌握损伤力学的理论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科学家在设计、开发和维护机器、设备和结构中进行更好的决策和管理。
本文将简要介绍损伤力学及其应用。
损伤力学的基本概念是损伤,即材料内部的裂纹、薄弱位置、缺陷和其他破坏因素。
当材料受到外界力量的作用时,这些损伤就开始扩展,并且可能导致材料变形、断裂或破坏。
为了理解和控制这些过程,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损伤扩展的力学特性,如损伤率和损伤阈值,以及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
损伤力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在材料和结构设计中进行安全评估。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如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等,以及在存在异常压力或温度的情况下是否会发生损伤。
损伤力学理论可以帮助工程师计算材料和结构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损伤情况,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安全评估和决策。
损伤力学还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例如,医学专家可以使用损伤力学理论来研究肝脏、心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机制,从而找到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药物开发过程中,通过研究药物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和恢复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提高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损伤力学在交通工具、建筑物和航空航天器的开发和维护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航天器设计中,损伤力学理论可以帮助科学家评估材料对高温、极端压力和辐射的抵抗能力,在不同条件下预测材料的寿命。
在飞机、汽车和列车的设计和维护中,损伤力学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材料和结构在不同载荷和环境下的可靠性,并为设计决策提供依据。
总之,损伤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应用于材料和结构设计、医学和药物开发、以及交通工具和建筑物的开发和维护中。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损伤力学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损伤力学读书报告

材料结构性能学读书报告专业:材料工程专业班级: SJ1162班学号: 2姓名:杨艳鸽专题名称:《损伤力学》读书报告损伤力学基本假定是损伤力学研究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不同的基本假定导致不同的损伤变量定义模式和不同的损伤本构关系。
为得到与研究对象相应的损伤本构关系,必须对受损伤物体的特性进行合理假定。
损伤理论中的基本假定主要有以下三种:应变等价假定、应力等价假定、弹性能等价假定.应变等价假定认为,应力作用在受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与有效应力作用在无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等价。
基于应变等价假定,受损结构的本构关系可通过无损时的形式描述,只需将其中名义应力换成有效应力即可.应力等价假定认为,损伤状态下真实应变对应的应力和与虚构无损状态下有效应变对应的应力等价。
应变等价假定实际上包含了应力等价假定。
弹性能等价假定认为,损伤状态下真实应变和应力对应的弹性余能和虚构无损伤状态下有效应变和有效应力对应的弹性余能等价。
基于能量等价得到的损伤本构关系和损伤的定义与基于应变或应力等价得到的关系式有所不同.此外,还有载荷等效性假设,即拉伸会引起试棒横向收缩,即从额定面积S.变到真实面积S;考虑材料损伤后又从真实面积S压改到有效承载面积~S。
因此,可以定义三种拉伸应力,即设真实承载的拉伸棒等效于一虚拟拉伸棒,可以导出有效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的关系:2.1.5损伤本构热力学损伤是与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组织的改变相关联的,是物质内部结构的不可逆变化过程。
损伤演变与塑性变形一样都会造成材料的不可逆能量耗散,故损伤变量是一种内变量。
材料的损伤本构方程可采用带内变量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定律来研究,即让损伤变量以内变量的形式出现在热力学方程中。
2。
2主要理论2。
2.1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弹脆性损伤的一般理论先进的复合材料等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刚度、强度等)往往是各向导性的.设这种材料在受载过程中塑性变形较小而加以忽咯,但容易发生诸如基沐微裂纹、纤维断裂和界而脱胶等损伤(这些损伤往往是随机的和大量的,同时具有局部性和各向异性。
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

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损伤力学也称为“断裂力学”,是研究崩溃结构物质的模型、理论和应用的学科。
通过研究机械结构在受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伤过程、损伤规律以及失效机理等问题,对材料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参考。
损伤力学研究的范畴广泛,包括材料损伤、构件损伤、结构损伤等,主要涉及力学、材料科学、力学等学科的交叉。
本文将重点介绍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
一、损伤力学的概念损伤是指材料或构件在受到载荷后,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或裂纹,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载荷引起的裂纹或者损伤。
损伤来自于结构内部或受力的区域,其大小和分布取决于受力状态和材料性质。
在无反复载荷条件下,损伤逐渐逐步增加,到达一定程度后,结构横截面会突然断裂。
损伤力学是通过研究内部损伤的分布和演化规律等来预测结构在疲劳、震动、冲击和其他外部载荷下的行为。
在工程中,往往需要估计物质损伤的能力和变形的影响,为工程设计、评估和维护提供指导。
当损伤大小达到临界值时,结构体的崩溃就会发生,这在实际工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应用损伤力学在工程设计和再加工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其传输能力和工作寿命。
二、损伤演化的相互作用在损伤力学的研究中,损伤的形成和演化一般是相互耦合的,即一个过程的发展可以通过其他过程来促进或抑制,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其基本的机理如下:分析疲劳导致的结构疲劳过程,可以发现内部的微损伤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当初始的小裂纹逐渐递增,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些裂纹可能互相干扰,从而导致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
如果这些裂纹已到达一定深度,那么失效的概率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值。
本质上,任何崩溃过程都离不开损伤演化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类过程的最终结果由许多部分的相互作用决定。
三、断裂力学的发展断裂力学是研究断裂行为的学科。
虽然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非常相似,但它们仍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损伤力学更加注重裂纹的扩展和内部损伤的积累,而断裂力学则更加关注破坏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损伤力学基础知识损伤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意义机械设备和工程结构中

损伤力学基础知识一、损伤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意义机械设备和工程结构中的构件,从毛坯制造到加工成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构件的内部或表面产生微小的缺陷(如小于l mm的裂纹或空隙等)。
在一定的外部因素(载荷、温度变化以及腐蚀介质等)作用下,这些缺陷会不断扩展和合并,形成宏观裂纹。
裂纹继续扩展后,最终可能导致构件或结构的断裂破坏。
微缺陷的存在与扩展也是使构件的强度、刚度、韧性下降或剩余寿命降低的原因。
这些导致材料和结构力学性能劣化的微观结构的变化称为损伤。
损伤理论研究材料或构件从原生缺陷到形成宏观裂纹直至断裂的全过程,也就是通常指的微裂纹的萌生、扩展或演变、体积元的破裂、宏观裂纹形成、裂纹的稳定扩展和失稳扩展的全过程。
损伤理论,主要是在连续介质力学和热力学的基础上,用固体力学的方法,研究材料或构件宏观力学性能的演变直至破坏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了固体力学中一个新的分支——损伤力学。
长期以来,人们对材料和构件宏观力学性能的劣化直至破坏过程的机理、本构关系、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都非常重视,并且用各种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材料学家和物理学家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微缺陷产生和扩展的机理,但是所得结果不易与宏观力学量相联系。
力学工作者则着眼于宏观分析,其中最常用的是断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裂断力学主要研究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和应变场、能量释放率等,以建立宏观裂纹起裂、裂纹的稳定扩展和失稳扩展的判据。
但是断裂力学无法分析宏观裂纹出现前材料中的微缺陷或微裂纹的形成及其发展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而且许多微缺陷的存在并不都会简化为宏观裂纹,这是断裂力学的局限性。
经典的固体力学理论虽然完备地描述了无损材料的力学性能(弹性、粘弹性、塑性、粘塑性等),然而,材料或构件的工作过程就是不断损伤的过程,用无损材料的本构关系描绘受损材料的力学性能显然是不合理的。
损伤理论旨在建立受损材料的本构关系、解释材料的破坏机理、建立损伤的演变方程、计算构件的损伤程度,从而达到预估其剩余寿命的目的。
《路桥损伤及破坏中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范文

《路桥损伤及破坏中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路桥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路桥的损伤及破坏,不仅会影响交通的顺畅,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对路桥损伤及破坏中的若干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保障路桥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路桥损伤的力学机制路桥损伤的力学机制主要包括材料老化、荷载作用、环境影响等多个方面。
材料老化会导致路桥结构材料的性能逐渐降低,从而影响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荷载作用则是路桥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车辆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环境影响则主要指温度、湿度、化学腐蚀等因素对路桥结构的损伤。
在研究路桥损伤的力学机制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不同类型路桥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以便更好地分析其损伤机理。
其次,要研究不同因素对路桥结构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修复。
最后,要建立路桥损伤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以便对路桥的损伤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三、路桥破坏的力学问题路桥破坏的力学问题主要包括结构破坏和失稳等。
结构破坏是指路桥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发生断裂、变形等现象,导致结构失效。
失稳则是指路桥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发生整体或局部的不稳定现象,如桥梁的倾覆、滑移等。
针对这些力学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要了解路桥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以便判断其是否能够承受设计荷载和实际荷载。
其次,要研究路桥结构的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加固和修复。
最后,要建立路桥破坏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以便对路桥的破坏进行预测和评估。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针对路桥损伤及破坏中的若干力学问题,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首先,可以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路桥损伤及破坏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其次,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路桥结构进行加载实验、模拟实验等,以了解其受力特性和损伤机理。
细观损伤力学

细观损伤力学
细观损伤力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关注细小损伤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在过去,损伤力学研究集中在材料受大变形时的力学行为,而细观损伤力学则是从细节层面来研究材料受小变形时的性能。
在细观损伤力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是研究尺度较小、损伤量较小、损伤形式较为复杂和材料损伤耗散力学行为的观测、研究和模拟。
对于细观损伤力学来说,它的研究关键在于数据的采集,比如微观损伤的测量和分析,以及其对材料的细节影响等。
此外,细观损伤力学还与计算机技术有着高度的联系,以模拟不同研究尺度上材料受损伤性能的变化,从而有效地识别和分析损伤微观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尺度较小,细观损伤力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技术的限制。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计算技术被用于研究和分析细观损伤力学,如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折射视野显微镜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和逆向工程技术等。
同时,细观损伤力学也可以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如材料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化学和生物工程等,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当前,细观损伤力学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在结构安全技术、新材料开发、原子能技术、环境技术和能源技术等领域。
在航空发动机、装甲车辆、汽车和电子设备等方面,细观损伤力学的研究也可以提高材料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未来,细观损伤力学将继续引领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促进
现代化的技术发展。
细观损伤力学是一门广阔的学科,它在细节上反映出材料的特性和性能,为我们了解和分析材料在应力下的变形和破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细观损伤力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它也将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助推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损伤力学的建议与看法在别的论坛看到关于损伤力学的讨论,想起来几年前毕业的一位师兄在其论文中对损伤力学的讨论,现在发出来大家探讨一下原文如下:1.3 材料疲劳分析的损伤力学方法目前,对汽轮机转子破坏过程的研究,基本采用的是线弹性断裂力学方法,其研究的是转子结构中具有明确几何边界的宏观裂纹问题。
它从整体出发,对裂纹前沿的应力、应变、位移和能量场的分析,以确定控制裂纹行为的力学参数,来实现对裂纹扩展和转子安全性进行预测。
而对裂纹萌生的宏观位置往往根据经验进行人为的假定。
事实上,实际转子服役过程中裂纹的萌生寿命往往很长,有的占总寿命的80%~90%。
在这个阶段,材料内部微细观结构逐渐劣化,并逐步发展成为宏观裂纹[25,26,27],况且有些损伤现象并不导致断裂力学所描述的临界开裂,而且崩溃、失稳等。
因此,对上述转子损伤现象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对于转子结构的裂纹萌生及寿命预估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断裂力学无法解决的。
目前,对于无裂纹转子虽能大致估计其致裂寿命,但不能定量描述裂纹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确切位置和形貌,而且由于往往采用线性损伤累积理论,不能正确地反映转子材料的实际损伤发展情况,因此,其分析结果往往与实际偏差较大。
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连续介质损伤力学[28],它采用唯象学方法,引入表征损伤的内部状态变量,将损伤纳入热力学框架,重点研究微观缺陷对材料宏观整体平均力学特性的影响,因此,用损伤力学理论导得的结果,既能反映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又能说明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实际变化情况。
可用于分析微裂纹的演化,宏观裂纹形成直至构件的完全破坏的整个过程,弥补了微观研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不足。
因此,损伤力学对于研究汽轮机转子结构在各种载荷环境条件下的灾变事故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对其进行复现与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3.1 损伤力学发展概况损伤力学的发端被公认为是1958年Kachanov 在研究金属蠕变时所做的工作,他在当时提出了连续性因子与有效应力的概念,并利用后者给出了前者的演化方程。
1963年Rabotnov又定义了损伤因子的概念。
在其后的一二十年当中,以Lemaitre,Chaboche,Hult,Lechie,Krajcinovic,Rousselier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损伤力学的基本概念、方法等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这不仅使其框架渐渐明晰充实,而且还把它的适用领域从最初的蠕变分析,推广到对于弹性、塑性、粘塑性、脆性及疲劳等损伤现象的分析[29,30,31];而其所描述的材料,也从金属扩展到复合材料、陶瓷、混凝土等非(纯)金属材料。
由于损伤力学已表现出可观的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这使其逐步上升为固体力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力学界所关注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然而,从损伤力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其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关于基本理论的,而关于损伤力学算法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
目前,关于构件损伤分析的算例,一部分是针对简单受力情形的(如控制应力或控制应变的一维拉伸或纯剪),而对于复杂的问题则采用的是损伤耦合的有限元法。
对含裂纹体的损伤力学分析也是该领域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个专题。
已有的一些工作表明:无论是对于蠕变、塑性、脆性,还是对于疲劳,计及损伤的裂纹性质都显著有别于经典断裂力学中的理想情形。
这些工作虽然已将损伤力学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朝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已有的进展还显得不够充分,尚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努力。
1.3.2损伤力学研究方法用损伤力学方法对材料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材料变形过程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实验观察,根据材料损伤演变的微观现象及其宏观表现,采用唯象方法,选择适当的损伤参数,作为本构关系中的内变量建立方程。
如何建立能够正确反映材料的损伤本质的损伤演化方程,是未来工作的核心。
-----------------------------------------------------------------------------------请问损伤力学如何学习?前面有热力学的东西,头都大了!张量也很令人费解!有没有大侠指一条明路,谢谢!------------------------------------------张量是学习力学的入门知识,徐芝纶的《弹性力学简明教程》有论述。
热力学的东西可以先略过,对学习损伤力学影响不大。
------------------------------------------《损伤力学》,是在弹性力学的基础上,通过在本构方程中引入损伤变量,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劣化。
学习损伤力学,张量分析是第一关,而张量其本身就是比较高深的东西,我的看法是,下狠工夫把张量学懂,国内比较好的教材有清华黄克智的《张量分析》,西安交大李开泰等的《张量分析及应用》,还有余天庆的《张量分析及演算》,如果哪里不懂,把它抄一遍,这是在较高层次的学习中很有效的办法。
至于《损伤力学》,国内出版了法国著名损伤力学家J.勒迈特的译著《损伤力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6),还有清华余寿文,西安交大楼志文,以及余天庆《损伤理论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杨光松《损伤力学与复合材料损伤》(国防工业出版社)等。
考虑损伤,结构分析才真实,其做为一门基础学科对结构专业很有帮助,好好学吧!------------------------------------------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损伤力学》,感觉好渺小啊!知识面太小了!现在感觉就是快补吧!顺便问一下,做为结构工程师,学习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不认为学习损伤力学可以跳过热力学而进行下去!损伤力学属于宏观连续介质力学,处理的是耗散系统,因整个的损伤过程为一不可逆过程,在损伤的不可逆过程中伴随着材料内部的能量耗散。
作为一个不可逆热力学过程必须满足能量守恒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熵不等式(热力学第二定律)。
跳过热力学部分能真正理解损伤力学的概念和内容吗?------------------------------------------本人也认为学好损伤力学,张量分析、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热力学是基础。
但常见的张量分析教程一般讲述到二阶,而损伤张量往往为高阶(四阶、六阶等),对于高阶张量的展开存在相当的难度。
各路高手推荐一下关于高阶张量的教程吧!------------------------------------------关于“高阶张量”的展开,在损伤力学的学习中确是件让人头疼的事。
且正如楼上所说,“张量”的教材中几乎不讲高阶张量。
其实。
只要掌握二阶张量的展开,其余都可类推。
如果需要进一步学习,可参阅清华大学出版社黄克智的两本书《张量分析》及《固体本构关系》,另外多做一些练习是有帮助的。
------------------------------------------刚参加完<损伤力学>的考试,感觉还不错.只是那么艰深的课程,老师竟然要求闭卷考,可苦坏了我们.总的感觉,<损伤力学>很难学懂,里面一些概念都是全新的,又加进了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律,理解起来较费劲.但学习损伤力学还是可以有规律可循.我的感觉是,一定要动手把书上的公式定理定律推导一遍,乃至几遍.很多东西我们看能看懂,但真正要自己背过课本写出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很顺利得到的.所以,一定要动手.另外,多找一些相关的书籍辅助理解,必要时还得翻以前学过的知识.目前出版的教材起点较高,对学工的同学不利,这更需要我们多动手.------------------------------------------Lamaitre认为:任何对于损伤材料所建立的应变本构方程都可以用与无损伤材料同样的方式导出,但其中的应力替换为等效应力。
说白了除了损伤张量的引入使得应力、应变在无损构形和实际构形存在转换外,与一般的固体力学的表达方式没有很大的差别。
见笑!------------------------------------------小弟在读研期间跟余天庆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损伤力学。
我感觉热力学部分的东西对于理解损伤理论,描述损伤的发展,累积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损伤理论分为能量损伤理论和几何损伤理论。
能量损伤理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个受到力或其他作用影响的物体在损伤发生前和损伤发生后的能量是不会改变的。
只是由于损伤发生,一部分应变能转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描述这个过程是能量损失理论(勒梅特一派)的关键,用到种种热力学知识,而且由于损伤发生以后是不可逆的,描述损伤的发展特别是累积也要用到了熵的理论。
还有一派是几何损伤理论。
小弟资质愚鲁,搞不懂里面关于分形啊什么的东西。
还有就是张量!这个东西实在是难学,非常不好理解,要做大量的题练习。
我上完损伤的课程之后还是对张量一知半解,到写论文的时候会用那么一点点。
到现在工作两年画了两年图又什么都不懂了。
汗颜啊……损伤理论已开始提出好像是为了满足航空工业的需要吧,在土木生产领域现在还很少有规模的实用性。
在科研领域做的人倒是挺多的。
哈工大的欧进萍老师也是损伤尖兵(当然欧老师是大家,各个领域都是我等望尘莫及di),记得看过他一片论文关于描述地震时结构损伤水平,损伤累积的,感觉相当有搞头!时下国内外都很流行所谓基于性能的(performance based)抗震设计,如果这个关于地震损伤的东西搞出来了,就是真正量化评价结构在地震中的性能,破坏水平,残余工作能力的指标!不然的话这个“基于性能”的性能大家各说各的,还真不是回事儿。
小弟我很久没看论文了,说的如有荒腔走板,大家见笑了。
-----------------------------------------------------------------------------------现在损伤力学用的多吗?他的应用前景怎么样?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损伤力学主要应用于材料结构疲劳蠕变破坏方面,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用连续损伤力学的方法估算元件蠕变与疲劳寿命在理论基础上是最严谨的, 并且理论研究进展较快。
但由于方法较新, 积累的实验数据及应用实例不很充分, 而且有些参数测定复杂, 所以此种方法的推广应用尚需时日。
------------------------------------------清华余寿文的《损伤力学》写的较好。
------------------------------------------损伤力学理论比较完善,但是应用比较困难。
主要是合理选取损伤参量、如何描述损伤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