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复合材料试验标准体系及现状
复合材料的标准和规范

复合材料的标准和规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的研究也逐渐日益重要。
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材料之一。
然而,复合材料的应用并非没有障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复合材料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不完善,这也成为阻碍复合材料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标准和规范两个方面探讨复合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复合材料标准的现状复合材料的标准是指用于指导和规范复合材料生产、加工、应用和监督的技术要求、验收标准和试验方法等文件。
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可以提升复合材料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证产品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促进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目前国内的复合材料标准体系仍然较为薄弱。
首先,标准化程度不够高。
尽管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复合材料行业的标准文件,但其数量和完善程度都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关于非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标准,我国目前发布了17个标准,而美国的对应标准资源则多达400余项。
其次,标准适用范围和水平不够广泛。
现有标准大多集中在轻型材料、碳纤维材料等方面,而对于复合材料的其他领域如高温材料、传感材料等,标准制定较少。
此外,标准也较为单一化,很少涉及到融合不同材料的新型复合材料制备。
第三,标准的地方性和习惯性强。
我国复合材料的国情、材料、工艺和市场与欧美有很大差异,因此制定标准时也应该顾及国内特点,不盲目追求国际标准。
此外,标准应充分考虑各工艺环节使用习惯,不断优化和改进标准,更好地指导复合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二、复合材料规范的现状复合材料的规范是指用于约束复合材料行业生产、加工、检测、质量保障、环保等环节的技术规定、标准要求和操作指导等文件。
复合材料规范的制定,可以规范复合材料行业的运作,降低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复合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复合材料的规范体系相对较为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全生产规范。
中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在总结我国林业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工作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
林业生物质材料是以灌木、草本植物以及林业剩余物、废弃木材、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剩余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新材料,如秸秆复合材料、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软木及其制品、柳编制品、生物质基胶黏剂等。
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工作,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中国林业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1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我国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的年产量为30万m3,居世界第二,现有在运转的生产线6条,每条生产线年产量大约为5万m3。
除现有生产线外,还有5条在建生产线和10余条计划待建。
在建生产线中,除2条采用国外进口生产线外,其他均采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板国产化生产线。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企业技术创新,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产品被消费者接受,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1.2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生物质基塑料复合材料是以木材、竹材、花生壳、稻壳、农作物秸秆等剩余物及废弃塑料为主要原料,经熔融复合,采用挤出、注塑或模压等成型工艺而制备,包括木塑复合材料、竹塑复合材料和秸塑复合材料等。
根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木塑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统计,2014年我国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产量达150万t,为世界第一;现有生产企业约400家。
1.3软木及其制品软木即栓皮栎树皮,可生产软木塞、软木地板、软木墙板、软木纸等多种产品。
我国软木原料主要产自秦巴山地,年产量约为5万t。
目前国内软木生产企业有100多家,80%以上为小企业。
根据《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159的数据,2014年我国软木及其制品出口数量0.62万t,出口额为0.2亿美元;进口数量0.84万t,进口额为0.41亿美元。
1.4柳编制品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柳编基地,柳编制品产区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黑龙江等省。
C06.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C06.金属基复合材料分会主席:武高辉、耿林、张荻、马朝利、曲选辉、马宗义、崔岩、白书欣C06-01(Invited)金属基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与稳定化设计武高辉哈尔滨工业大学150001精密仪器、惯性技术领域中,材料的尺寸稳定性是仪器、仪表精度的基本保障。
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模量、比Be更高的抗微小变形的能力和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并可进行热膨胀系数设计以便和其他材料匹配,成为惯性仪表构件的理想材料。
通过对铝合金尺寸不稳定的机理研究,确定了铝基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设计要素,从成分优化、组织稳定、相稳定、应力稳定等角度分析了铝基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原理;并提出了一种冷热循环条件下材料尺寸稳定性评价方法的设计思想、实验准则、评价指标及其可靠性原理,并分析了该方法在惯性仪表材料及其稳定化工艺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金属基复合材料;惯性仪表;尺寸稳定性C06-02(Invited)金属基复合材料检验方法与标准体系现状朱宇宏1,2,3,王燕1,2,3,姚强1,2,3,路通1,2,3,王琼1,2,31. 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2. 全国工程材料标准化工作组3. 国家工程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树脂基复合材料这三大类复合材料中,树脂基复合材料已形成了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检测、应用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标准化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早,进展也比较快。
相比树脂基复合材料,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才刚刚起步。
本文将深入剖析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标准现状,对现有金属基复合材料标准、规范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标准体系框架设想,介绍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进展,给出我国急需制定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相关标准的内容和方向。
研究表明:相比树脂基复合材料而言,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检验方法及标准严重缺失。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理化性能的测试方法至今没有相应标准。
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大多数都是采用金属材料的相应测试方法,这往往不能正确反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真实性能。
新材料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及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

新材料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及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标题:探索新材料行业的背景与发展现状一、引言新材料行业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新材料的出现,许多传统材料和产品都得到了更新和改善,从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新材料行业的背景与发展现状入手,深入探讨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新材料行业的迅猛发展给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对新材料行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
二、新材料行业的背景与发展现状1. 新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新材料是指利用先进的材料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在一定条件下或经过特殊处理后,具有新的结构、性能及用途的一类材料。
根据其材料类型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新材料可以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2. 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新材料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高性能、高功能、高可靠性、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的新材料研发;-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 新材料在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新材料产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壁垒、市场竞争、产业标准不足等。
但与此新材料产业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国际合作等。
三、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在新材料行业的发展中,标准化建设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新材料产业标准研究,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提升整体产业水平;2. 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在全球新材料市场的话语权;3. 建立健全新材料标准化技术平台,促进标准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复合材料 耐老化 标准

复合材料耐老化标准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老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对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相应的耐老化标准对于保证复合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首先,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标准应当明确规定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老化性能测试方法和指标要求。
例如,可以包括在高温、低温、紫外光、湿热等环境条件下的老化试验,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表面性能、化学性能等方面的指标要求。
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可以对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测,从而为材料的设计、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耐老化标准还应当考虑到复合材料在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
例如,航空航天领域对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使用,如高空高温、低温等,对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耐老化标准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进行细化和调整,以确保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
另外,耐老化标准还应当与国际标准接轨,以便于复合材料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复合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往往更受市场认可。
因此,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耐老化标准,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复合材料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
最后,为了保证耐老化标准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制度。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测和认证,才能确保复合材料产品的耐老化性能符合标准要求,从而保障产品质量和用户利益。
同时,监督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制度也可以促进企业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度。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J 0 i Fi Z
' 2 i
2
组合梁各层正应力为
Wi J 0 / Z i'
M M
i Z i' Ei i E J Wi 式中 M---该截面处的弯矩。 0 0 梁内剪应力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在 R 处的剪应力 r
Pcr 2 EJ F l 2 F
若 J i 2 F 其中 i ----压杆截面的最小惯性半径。则: 2E 2E cr 2 2 l i 式中 ----柔度或长细比
cr 将大于 B 当 小到一定值时, ( B 为材料的强度极限),这时 2 杆件的计算就应由材料的强度控制。即 cr ≤ B 故 E
* K1 N * / N y1 x1
K1
(5) 确定各定向层层数 各层的总厚度:
100% 10%,
* * K 2 N xy / N 1 x1
K2
100% 10%
hx : hy : hxy 1 : K1 : 2K 2 h hx hy hxy n nx n y nxy
(2)细长承压杆件 按稳定性条件设计,其稳定性条件为 P P 式中 P ---使用载荷 P ----许用载荷
2 EJ Pcr l 2
式中
E ----杆轴方向的弹性模量;
若引入临界应力 cr 的概念,则 cr
----长度系数;
J ----横截面的最小惯性矩; l ----压杆长度;
N x : N y : N xy 1 : K1 : K 2
* * * K1 N * y / N x , K 2 N xy / N x
复合材料在风机叶片中的应用及能力认可现状

摘要本文简述了风机叶片用复合材料中不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增强体和基体应用的发展趋势,同时总结了CNAS认可的风机叶片以及叶片中材料性能检测的认可现状。
认为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混杂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增强体,以及聚氨酯树脂、热塑性树脂或可回收树脂等基体是未来风机叶片用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同时通过总结分析风机叶片检测实验室在认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为后续相关实验室认可提供了关注点。
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作为一种优质的发电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电力行业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适应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力发电非常环保,且风能蕴量巨大,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7月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9亿kW,同比增长14.3%。
随着风机单机容量的不断扩大,风机叶片的长度也要求不断增加。
风力机叶片作为风能发电机中的核心部件,其良好的设计、可靠的质量和优越的性能是保证机组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叶片在工作中要承受多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求叶片材质具有良好的强度、刚度和韧性以及抗风沙、抗冲击、耐腐蚀等性能。
目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风力机叶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质量轻、强度高、耐久性好,已成为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首选材料。
1玻璃钢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俗称玻璃钢,是一种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为增强体,以热固性树脂为基体,并通过一定的成型工艺复合成的材料。
玻璃钢具有成本低、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易加工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制造。
常见的玻璃纤维分为E型和S型,E型玻璃纤维也称无碱玻璃纤维,是一种硼硅酸盐玻璃,因其良好的电气绝缘性和机械性能,被大量用于生产玻璃钢。
S型玻璃纤维是一种特制的抗拉强度极高的硅酸铝-镁玻璃纤维,它的模量比E型玻璃纤维材料高出了18%;它的纤维拉伸强度为4600MPa,比E型玻璃纤维的3450MPa 增加了33%。
复合材料检测和试验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要想获得理想的复合材料结构, 必须对材料进行科学、严格、经济地选择。为了减少材料的预选项目, 首先评定了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复合材料在一般湿热环境中, 由于吸湿引起的增塑作用, 使其高温力学性能下降。以国内开展的648/BF.MEA环氧树脂体系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湿热试验为例,当其吸湿量达到约0.8%时,在125℃,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保持率为69.5%。。由此可见, 湿热老化对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影响及湿热试验对复合材料的重要性。同时, 还需要注意到材料的工艺性考核及冲击疲劳强度。为了快速有效地控制复合材料的质量,要对预浸料及层压板的性能进行一系列的测试试验, 并制订一套完整的试验标准。其测试试验目的如下:
3.在评定复合材料构件质量中的应用
对复合材料构件来说, 当确定了结构设计、工艺制造方案后, 必须对构件的制造过程实行监测, 另外, 对最终零件除进行常规检查测定外, 还要应用无损检测的方法探测其内部缺陷以评定最终产品质量。随炉试板亦称工艺检验试板。它是采用与其所代表的零件相同的材料、制造方法、工作环境条件、固化工艺并随零件同炉或罐固化的试样。通过对试样进行各项性能试验来评价零件的加工质量与设计标准的符合性。
超声检测 超声检测技术是应用声波能量的衰减来探测和判定内部缺陷。它有两种检测方法, 即穿透法和脉冲反射法。在超声检测中, 一般采用三种记录与显示方法, 目前一般用C扫描法。C扫描是在记录纸上以平面视图的方式显示缺陷的影响。超声技术一般用于探测疏松、层间夹杂、分层、紧固件孔缺陷等, 并可进行定量评定, 因此, 它的应用较广泛。
具有可设计性。所以,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不同于常规的金属结构设计, 而是一种包含了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在内的复合性的设计。复合材料制件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在同时交错进行,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要进行不同铺层方向层压板的机械性能试验。虽然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比金属结构设计复杂得多, 但是, 它具有结构优化怜计的性能。因此, 可以采用大量的试验来保证结沟优化设计的实施, 从而为设计人员提供宽广的活动范围, 可以设计出结构效率更高的构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外标准现状
由于对复合材料的特性和破坏机理认识很少,当时这些标准的制 订主要参照相应的金属力学性能标准。在迄今为止的30多年里,对复 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方法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特别是复合材 料与金属的破坏机理完全不同,同时复合材料飞机构件的使用经验还 发现,湿热影响和冲击损伤对复合材料性能表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 此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标准在这30多年里已经多次修订和增添。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
(三) 标准体系及现状
杨胜春 2015-06-25
(一)标准化组织和标准体系 (二)国外标准现状 (三)国内标准现状 (四)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一)标准化组织和标准体系
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3 国家标准 4 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 5 其他标准
(b)
(二)国外标准现状
目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ASTM标准大部分是在本世纪初 制订和增添的,其余的也基本上是上世纪末期制订和修订的。表 中所示为ASTM D 30委员会制订的所有有关复合材料的标准及其制 订和重新审查的时间(前面是制订年代,括号内为重新审查的年 代),这些标准适用于纤维弹性模量超过20GPa的复合材料体系。 应该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先进复合材料供应商协会(SACMA) 制订了很多测试标准,但在1994年后该协会已不再对这些标准进 行修订和更新。
14 碳纤维热氧化阻抗的标准试验方法
编号
D 3878 D 4762 D 6507 E 1309 E 1434 E 1471
C 613 D 3529 D 3530 D 3531 D 3532 D 3800 D 4018 D 4102
颁布时间
2007 2004 2000(2005) 2000(2005) 2000(2006) 1992(2004)
45 评定民用工程结构应用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材料性能特征值的标准方法 层间性能试验标准
46 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厚度方向面内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标准试验方法
47 单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I 型层间断裂韧性标准试验方法
48 单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I 型疲劳分层扩展起始的标准试验方法
D 5379
2005
23 增强塑料面内剪切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D 3846
2008
24 用 V 形轨道剪切方法测试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7078
2005
2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强度标准试验方法
D 2344 2000(2006)
26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7264
1.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所有欧洲国家,强制性标准; 与ISO相似,协调有关复合材料测试标准的起草和验
证试验,其目的是发展规范和标准; 拥有所有纤维(规范和测试)的工作组,其中两个
组负责复合材料,分别侧重于复合材料测试方法和 部件产品。 标准号:EN XXX
1.3 国家标准
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全世界范围内拥有超过160个成员国 复合材料标准主要由第61技术委员会(塑料制品)的第13分会
(复合材料)所辖的6个工作组负责(TC61/SC13/WG16、WG14、 WG20等) 一系列试验标准——玻璃纤维及其二代产品(网状材料、编织 材料、机织材料等) 一套关于碳纤维的试验标准 薄板测试的标准方法于1997~2000年发布,其内容涵盖了所有 满足标准化要求的纤维和基体。 标准号:ISO XXX
(三)国内标准现状
我国的标准制订工作没有按行业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的制度保证, 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这方面研究,在随后的20多年里只有 少量标准参照更新后的ASTM标准和其他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制订,目 前被广泛使用的标准大部分只相当于国外1970年代的水平。应该指 出的是从1995年后该项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D 5467 1997(2004)
20 由45层压板拉伸确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面内剪切响应的标准试验方法 D 3518 1994(2007)
21 由轨道剪切方法确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面内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4255 2001(2007)
22 由 V 型缺口梁方法确定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三)国内标准现状
我国自1960年代末期开始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1974年开 始用于飞机结构。同样由于设计的需求,在1980年代初期开始提出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要求,并制订了首批测试标准。当时虽然也 开 展 了 一 些 标 准 试 验 方 法 的 研 究 , 但 基 本 上 是 对 当 时 的 ASTM 标 准 (主要是1970年代的标准)的消化理解和国产化(主要是将度量衡 单位由英制转换为公制和内容的简化),因此制订的标准基本上与 1970年代末的ASTM标准相当。
2005 2001(2007)
2011 2007 2004(2010) 2000 2007(2012) 2011a 2005 2011e1 2000 1999(2005) 1999(2005) 2001(2007) 2002(2007) 2002(2007) 2006 2006 2007 2007
(三)国内标准现状
31 环向缠绕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圆筒横向压缩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5449 1993(2006)
32 环向缠绕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圆筒横向拉伸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5450 1993(2000)
(二)国外标准现状
33 对纺织复合材料进行试验的标准指南
与结构有关的试验方法
3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层压板开孔拉伸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3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层压板开孔压缩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36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层压板充填孔拉伸和压缩试验的标准方法
37 测量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集中准静态压痕力损伤阻抗的标准试验方法
38 测量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落锤冲击事件的损伤阻抗的标准试验方法
39 含损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板压缩剩余强度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52 结构用夹层结构芯材吸湿的标准试验方法
53 夹层芯材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54 结构用夹层结构标准术语
55 夹层结构面内拉伸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6 蜂窝芯材分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7 夹层结构侧向压缩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8 夹层结构面内压缩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9 测量夹层芯子厚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60 夹层结构弯曲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1.4 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
D 20委员会——塑料(D20.10分会—力学性能); D 14委员会——胶黏剂; D 30委员会——复合材料及其夹层结构; 标准号: ASTM D XXX:塑料、复合材料、胶黏剂
ASTM C XXX:夹层结构
1.5 其他标准
先进材料供应商协会(SCAMA)
国内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标准可以分别从国家标准(GB体 系)、国家军用标准(GJB体系)和航空工业行业标准(HB体系)中 发现适用的标准,其中航空工业标准肯定适用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 料,而对国家标准则需具体分析,有的只适用于增强塑料,但因标 准的适用范围为纤维增强塑料,有可能被用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而引起混乱。
(b)
(二)国外标准现状
序号 1 复合材料标准术语
标准名称 有关编辑和资源的标准
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试验标准指南
3 复合材料的纤维增强体取向编码标准
4 数据库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识别符标准指南
5 数据库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记录的标准指南
6 计算机用材料性能数据库中纤维、填料和芯材识别符标准指南 组分和前驱体性能试验方法
49 测量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曲梁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0 单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I-II 型混合层间断裂韧性标准试验方法
D 6856
2003
D 5766
2011
D 6484
2010
D 6742
2012
D 6264
2012
D 7136
2012
D 7137
2012
D 5961
2013
D 7248
69 蜂窝夹层芯材静态能量吸收的标准试验方法
70 蜂窝芯材中水迁移的标准试验方法
C 271 C 272 C 273 C 274 C 297 C 363 C 364 C 365 C 366 C 393 C 394 C 480 C 481 D 6416 D 6772 D 6790 D 7249 D 7250 D 7336 F 1645
1997(2008) 1997(2008) 1997(2008) 1999(2004) 1999(2004) 1999(2004) 1999(2004) 1982(2004)
(二)国外标准现状
单层和层压板试验方法 15 带试件准备工艺指导的平复合材料板件准备的标准指南
D 5687 1995(2007)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 “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 国家标准编号
强制性标准:GB 推荐性标准:GB/T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国家标准
英国标准机构(BSI) PRM/42:增强纤维和复合材料试验方法; PRM/21/-/3:塑料—力学性能
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 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 德国标准化组织(DIN) 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 意大利国家标准(UNI) 日本工业标准(JIS)
特定纤维增强层压板试验标准 标准编号:SRM XX
欧洲宇航标准
(AECMA—欧洲宇航结构与材料贸易联盟协会)
企业标准
航空标准:HB 建材部标准:JC 空客公司(AIRBUS)标准:AI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