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合集下载

山东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6-1串联校正

山东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6-1串联校正

5
加入校正装置后使未校正系统的缺陷得到补偿,这 就是校正的作用。 6.1.2 校正方式 常用的校正方式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 正和复合校正四种。 串联校正装置一般接在系统误差测量点之后和放大 器之前,串接于系统前向通道之中;反馈校正装置接 在系统局部反馈通道之中。
串联 校正 控制 器 对 象
1 aTs Gc ( s ) 1 Ts

(1)零极点分布图:
∵a 1
1/T
1/aT
0
∴零点总是位于极点之右,二者的距离由常
14
数a决定。零点的作用大于极点,故为超前网络。
(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L()/dB 20dB/dec
1 aTs Gc ( s ) 1 Ts
20lga
特性曲线G(s )/k1所示,但稳态误差也要随之增加,所 以开环放大系数是不能减小的。而改变未校正系统的 其它参数都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就得在原系统的基础 上采取另外一些措施,即对系统加以“校正”。 所谓的“校正”,就是在原系统中加入一些参数 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 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这一附加 的装置称为校正装置。
可见,m出现在1 =1/aT 和2 =1/T 的几何中点。
1 sin m a 1 sin m
上式表明,m仅与a有关。a值选得越大,则超前网络的 微分作用越强。但为了保持较高的系统信噪比,实际选用 的a值一般不大于20。此外,m处的对数幅频值为
Lc ( m ) 10 lg a
17
L()/dB 20dB/dec 10lga 0 20lga
1 aT
1 T

()
0
m m

m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 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 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 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单)班级组长姓名学号设计地点工科楼C 214设计学时1周指导教师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目录目录 (3)第一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4)1.1课程设计的目的 (4)1.2课程设计的题目 (4)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6)2.1课程设计的任务 (6)2.2课程设计的要求 (6)第三章校正函数的设计 (7)3.1设计任务 (7)3.2设计部分 (7)第四章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10)4.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0)4.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3)第五章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及幅相特性 (16)5.1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6)5.2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8)第七章传递函数特征根及bode图 (20)7.1校正前系统的幅相特性和bode图 (20)7.2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和bode图 (21)第七章总结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1.1课程设计的目的⑴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⑵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25.0)(1()(0++=s s s K s G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 30>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s K v 。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2.1课程设计的任务设计报告中,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须写清楚校正过程),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然后利用MATLAB对未校正系统和校正后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每一问题分析时应写出程序,输出结果图和结论。

基本概念两种常用校正装置设计方法频率法2

基本概念两种常用校正装置设计方法频率法2

第六章1. 基本概念2. 两种常用校正装置3. 设计方法(1)频率法(2)根轨迹法(3)复合校正 6—1 校正的基本概念一、性能指标的提法:1.稳态误差:Ess 或v Kp Kz Kv 2.动态品质:(1) 时域指标:δ% ts (2)开环频域指标:Wc ν(3)闭环频域指标:Mr Wr 或Wb 如何改变性能的问题?1. 改变系统参数:增大开环传递函数K →ess ↓→h ↘v ↘→σ(改善很有限,且稳态与动态有些矛盾)2. 改变系统结构:增加辅助装置定义:利用增加辅助装置改变系统性能方法称为— 辅助装置包括:校正装置 、控制器、调节器二、校正方式:1. 串联校正:图P36 2. 反馈校正:图 3. 复合校正:(1)按给定输入的 图 目的:理论上可以做到:C (S )=R (S )即C (t )=R (t )(2)按扰动输入的 图 目的:理论上完全消除N (s )对输入影响Cr (s )=0工程上一般采用近似补偿 三、设计方法 (频域法) 1. 试探法(分析法)首先根据检验选定校正装置的基本形式→算出校正装置的参数→检验校正后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 如果符合则完成设计 ;否从新设计2.综合法(数学法)首先由要求的性能指标→画出希望的开环L(w)曲线→再与原系统的L (W )想比较→得到校正装置的Lc(w)→反写出校正装置的传函6—2常用的校正装置分类:讨论电的校正装置1。

无源校正装置(RC 网络)2。

有源校正装置(运放器)调节器一、无源超前校正装置(RC 网络 传函 伯德图) 电路:U2U1CR2R1传函:(复阻抗法)Gc(s)=1+Tas/a(1+Ts) a 衰减系数 T 时间常数必须补偿a 的衰减:把原K 增加a 倍或再串一个放大器(a 倍) 补偿后:aGc(s)=1+TaS/1+TS (a>1) 二、无源迟后校正装置 电路;6—3一、超前校正问题的提出 例:系统如图所示,要求1.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稳态误差ess<0.1;2. 开环剪切频率3. 相角裕度 幅值裕度问是否需要校正,怎样校正?解:首先进行稳态计算K=10可以满足稳态误差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2)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 2011级三班姓名:居鼎一(20110073)王松(20110078)翟凯悦(20110072)陈程(20110075)刘帅宏(20110090)邓原野(20110081)指导教师:毛盼娣设计日期:2013年12月2日成绩: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目录一、设计目的-------------------------------------------------------------1二、设计要求-------------------------------------------------------------1三、实现过程-------------------------------------------------------------33.1系统概述-------------------------------------------------------- 33.1.1设计原理------------------------------------------------- 33.1.2设计步骤------------------------------------------------- 43.2设计与分析----------------------------------------------------- 53.2.1校正前参数确定--------------------------------------- 53.2.2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53.2.3 理论系统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和BODE 图-- 73.2.4系统软件仿真------------------------------------------ 8四、总结------------------------------------------------------------------15五、参考文献-------------------------------------------------------------16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习题解——邵世凡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习题解——邵世凡

习 题 66-1 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s s s s G 1.015.0110++= 绘出系统的Bode 图并求出相角裕量和幅值裕量。

若采用传递函数为(1+0.23s)/(1+0.023s)的串联校正装置,试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和相角裕度,并讨论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有何改进。

6—2设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ωωωωωj j j j H j G 25.01625.011++= ①绘出系统的Bode 图,并确定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②如引入传递函数()()()0125.025.005.0++=s s s G c 的相位滞后校正装置,试绘出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并确定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6 3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8210++=s s s s G 设计一校正装置,使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80,并使闭环主导极点位于s=-2±j23。

6-4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93++=s s s K s G ①如果要求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超凋量σ =20%,试确定K 值;②根据所确定的K 值,求出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调节时间t s 。

,以及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③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K v ≥20,σ≤25%,t s 减少两倍以上。

6 5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1.0++=s s s K s G 设计校正网络,使K v ≥30,γ≥40º,ωn ≥2.5,K g ≥8dB 。

6-6 由实验测得单位反馈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6-38所示.要求①绘制系统的方框图,并标出参数值;②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σ =20%,峰值时间t p =0.5s ,设计适当的校正环节并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方框图。

6-7设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2.010++=s s s s G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γ=65º。

国家开放大学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综合自测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综合自测解析

信息文本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90分)题目1标记题目题干在采用频率法设计校正装置时,串联超前校正网络是利用它()。

选择一项:A. 相位超前特性B. 低频衰减特性C. 相位滞后特性D. 高频衰减特性反馈恭喜您,答对了。

正确答案是:相位超前特性题目2标记题目题干闭环系统因为有了负反馈,能有效地抑制()中参数变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选择一项:A. 正向及反馈通道B. 反馈通道C. 前馈通道D. 正向通道反馈恭喜您,答对了。

正确答案是:正向及反馈通道题目3标记题目题干从下图所示的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来看,该系统需要校正是因为()。

选择一项:A.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差,需要改变高频段特性。

B. 系统虽然稳定,但稳态和动态响应都不能满足要求,整个特性都需要改变。

C. 系统是稳定的,而且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但稳态误差过大,应改变特性的低频段。

D. 系统是稳定的,且具有满意的稳态性能,但动态响应较差,应改变特性的中频段和高频段。

反馈恭喜您,答对了。

正确答案是:系统是稳定的,而且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但稳态误差过大,应改变特性的低频段。

题目4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下图所示的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来看,该系统需要校正是因为()。

选择一项:A. 系统是稳定的,且具有满意的稳态性能,但动态响应较差,应改变特性的中频段和高频段。

B. 系统是稳定的,而且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但稳态误差过大,应改变特性的低频段。

C. 系统虽然稳定,但稳态和动态响应都不能满足要求,整个特性都需要改变。

D.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差,需要改变高频段特性。

反馈恭喜您,答对了。

正确答案是:系统是稳定的,且具有满意的稳态性能,但动态响应较差,应改变特性的中频段和高频段。

题目5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下图所示的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来看,该系统需要校正是因为()。

选择一项:A. 系统是稳定的,而且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但稳态误差过大,应改变特性的低频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K()(10)(60)G SS S S=++,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使(1)输入速度为1rad s时,稳态误差不大于1126rad。

(2)相位裕度30γ≥,截止频率为20rad s。

(3)放大器的增益不变。

要求: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并确定有源校正网络各元器件的参数,绘制校正网络电路图;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校正装置的Bode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用MATLAB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2、针对二阶系统,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引入该校正装置后,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稳态误差,开环截止频率ωc’≥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3)利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4)设校正装置R1=100K ,R2=R3=50K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源超前校正网络元件参数R4、C 值;5)绘制引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电路图(设给定的电阻和电容:R=100K ,C=1μF 、10μF 若干个);6)利用M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并验算设计结果;7)在Matlab-Simulink 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

要求: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自控原理第六章

自控原理第六章

ui(t)
R2 C

Ts 1 Gc ( s) Ts 1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无源滞后网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极点分布如图所示,极点总位于零点的右边,具体位置与 β有关。若T值够大,则构成一对开环偶极子,提高了系统 的稳态性能。
1 1 滞后网络的零点 zc ,极点 pc ,零、 T T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5
第二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一、超前校正装置 C
又称微分校正,分为无源超 前网络和有源超前网络
+
R1 R2
+
U 0 ( s) R2 Gc ( s ) U i ( s) R1 R2
R2 R1 R2
(a 1) T R1C
R1Cs 1 ui(t) R2 R1Cs 1 R1 R2 -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7
另外从校正装置的表达式来看,采用无源超前校正 装置进行串联校正时,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倍,为了 补偿超前网络带来的幅值衰减,通常在采用无源RC超前 校正装置的同时串入一个放大倍数Kc=1/ 的放大器。超 前校正网络加放大器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Ts 1 Gc ( s) Ts 1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
第一节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一、校正的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分析: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其性能指标 设计:根据各项性能指标来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和结构形式 系统的校正 用添加新的环节去改善系统性能的过程称为系统的 校正,所添加的环节称为校正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h=Gc*G1校正后系统
Gcc=Gc1*Gc超前-滞后控制器传递函数
figure(3),margin(Gh)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校正前Gm = 0.1667Pm = -35.1740wg =2.0000wc =4.4272
滞后校正的方法:
1.根据稳态性能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画出未校正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确定未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wc、相位裕度γ和幅值裕度h(dB);
3.设计任务与要求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K0/S(S+1)(0.25S+1),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S-1,系统的相角裕度r≧45°校正后的剪切频率WC≧2rad/s
4.设计方法步骤
4.1校正前系统的分析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由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S-1可选取 =30rad/s
6.验算已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
经过滞后校正后的波特图为:
得到系统滞后校正后的频域指标Gm1 =1.5004Pm1 = 9.1726wg1 =1.8978wc1 =1.5330。
可以看到校正后的剪切频率变成了1.53rad/s相角裕度变为了9.17°,系统由先前的不稳定变为稳定了,继续给系统超前校正。校正方法为:
[mag1,phase1,w1]=bode(G1)获取经滞后校正系统的每个频率w1对应的幅值和相位角
figure(2)
margin(G1);grid绘制经过滞后校正后的系统bode图
wc2=4.5根据对滞后校正后的bode图分析,选取校正后的剪切频率,改参数可调
[Gm1,Pm2,wg1,wc1]=margin(G1)获取经过滞后校正后的频域指标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实验室号:
实验组号:
实验时间:
批阅时间:
1. 实验名称
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2. 实验目的
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会用MATLAB画出校正前后的幅频特性图
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所以开环传递函数变为
校正前:
在MATLAB中编写如下程序:
S=tf(‘s’) 生成拉普拉斯变量s
G=30/(s*(s+1)*(0.25*s+1) 生成开环传递函数
[mag,phase,w]=bode(G)获取对数频率特性上每个频率w对应 的复制和相位角
Figure(1)
Margin(g:grid) 绘制校正前系统Bode图
如果验算结果不满足指标要求,要重选 ,一般使 增大,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可以得到滞后-超前校正后的波特图:
经过滞后-超前校正后的系统的频域指标,此时剪切频率为2.06rad/s,幅值裕度Gm=17.2db,相角裕度Gm=45°
校正后的传递函数
校正后:
5.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拿到题目时由于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方法,盲目的进行计算,费时费力。后翻书查阅资料,经计算,发现,使用超前校正较为简便。
mag2=spline(w1,mag1,wc2)求取原系统经滞后校正后在wc2处的幅值
L=20*log10(mag2)换算成分贝(wc2*sqrt(a))求时间常数
at=a*T2
Gc=tf([at 1],[T2 1])获取超前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开始只用超前校正,计算画图发现均不能满足校正要求,后改用超前滞后校正,满足要求。
取校正参数时候,检验时发现校正后的函数不满足要求,后Wc取较大值时,校正后函数满足要求。
经过翻阅资料,发现可以使用二级串联超前校正进行装置设计。
6.心得体会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之前,对于自控控制原理的相关知识,我重新翻看好几遍以前的书本。在校正设计时候,在试取值时需要对校正原理较好的理解才能取出合适的参数,期间也不是一次就成功,选了几次才选出比较合适的参数。这种不断尝试的经历让我们养成一种不断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我想对于将来想从事技术行业的学生这是很重要的。
3.选择不同的wc",计算或查出不同的γ值,在伯特图上绘制γ(wc")曲线;
4.根据相位裕度γ"要求,选择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wc";考虑到滞后网络在新的截止频率wc"处,会产生一定的相角滞后 ,因此,下列等式成立:
根据上式的计算结果,在曲线上可查出相应的值。
5.根据下述关系确定滞后网络参数b和T如下:
[Gm,Pm,wg,wc]=margin(G)计算校正前开环传递函数的频域指标
b=0.1取滞后网络的分度系数为0.03,一般取0.123~0.1之间
T1=50/(b*wc)滞后网络的时间常数
Gc1=tf([b*T1 1],[T1 1])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
G1=Gc1*G经过滞后校正后校正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每一次课程设计都会学到不少东西,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不但对自动原理的知识巩固了,也加深了对 MATLAB 这个强大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同时,通过这次期末的课程设计,使我认识到自己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较好地将书本中的知识较好地融合,这为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敲了一记警钟。
[1]梅晓榕等编.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从课程设计的入手到最后分析,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要清楚的注意到每个细节是不可行的,所以遇到问题时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讨论,是解决各种难题的有效方法。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执行上述命令后,可得到校正前的系统的Bode图及频域指标。
由图可以看到幅值裕度Pm=-15.6db,相角裕度Gm=-35.2°,剪切频率为4.43rad/s,由于相角裕度小于0,所以系统是不稳定的。
4.2校正方法
1)根据系统的性能,决定采用串联超前-滞后校正。
行超前-滞后环节设计。运行下面程序后,可得先经滞后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此时经过一次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为1.53rad/s,相位裕量为9.17°;最后又经一级的超前校正,得到超前-滞后校正后的Bode图,记录分析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2]张德丰等编.MATLAB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赵广元编.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4]于洋等编.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沈阳工业大学出版,2008
、、
1)根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3)根据截止频率 的要求,计算 和T,令 ,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用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显然 ,成立的条件是:
根据上式不难求出 值,然后由ω =1/T 确定T。
4)验算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

求得 ,再由已知的 算出待校正系统在 时的相角欲度 。最后,按下式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