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血药浓度监测

血药浓度监测一、血药浓度监测工作制度1)每日工作应及时准确完成当日的标本测定工作,并及时将结果通知临床;加急样品随到随做2)化验单及时输机,及时送回化验单;3检验记录需完整无误;姓名、性别、床号、病例号、病情诊断、待检测项、结果、报告人等4及时定购试剂等消耗品,并保持记录完整;5有外送检品时及时联系临检中心测定,登记回馈临床测定结果;每季度结算测定样本二、职责临床药师负责对检验科的检验结果报告单进行记录,并配合医师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患者的用药指导;三、治疗药物监测操作规范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采集时间在患者用药5~7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达稳态根据临床的初步判断及测定目的进行标本采集;对怀疑用量不足、疗效不好或观察疗效者一般应测定谷浓度,采血时间为早上用药前;对超量使用或怀疑出现毒副反应者一般应测定峰浓度,采血时间根据测定的药物的达峰时间进行采集有不明者及时向实验室咨询;患者处于无发作也无中毒表现的稳定状态时,采血时间可为随机的,但间隔一定时间复查时应与前一次测定时采血时间相一致;监测服缓控释剂型者的血药浓度可在达稳态后任何时间测定,但最好测定服药前的空腹血药浓度;标本采集后应连同TDM申请表立即送实验室测定;5.测定后,应及时填写血药浓度检测报告单当天完成,临床药师对结果进行记录;6.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要求:对实验室开展的TDM项目,收集群体参数值Ka、K、Vd、Cl、T1/2及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列成表,方便查找,并及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时更新;熟悉掌握测定药物的使用、相互作用、患者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的表现等,并及时收集最新的资料;接到TDM申请后,实验室立刻通知负责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人员或相关专科的临床药师,由其到相应临床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临床疗效或毒副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情况、实际临床疗效、是否出现毒副反应等,结合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解释;对需调整个体化用药方案者,可根据测定结果、期望浓度及群体药动学参数,按照药动学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计算最大维持剂量、负荷剂量、给药速率、给药间隔等条件许可时购进药动学参数计算软件,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及药物剂量拟定给药方案;将解释的结果及需调整剂量而拟定的给药方案写到血药浓度报告单上,并与医生探讨;如临床调整给药方案,则在给药后一面观察临床疗效,达稳态后测定血药浓度,若实测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且临床有效,表明用药方案合适;若实测血药浓度小于最低有效浓度,且临床效果不佳,则需修改用药方案,而如临床仍有效,则不必修改用药方案;若实测血药浓度大于治疗浓度,应特别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如临床仍无效,则必须修改用药方案,并再测血药浓度,直至摸索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是否调整用药方案,应以临床实际疗效及是否出现毒副反应为准,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仅仅提供可能产生治疗效应和毒副反应的参考范围,因此分析血药浓度的量效关系时首先应当重视的是患者的实际临床效应;7.临床药师参与相关临床科室的工作过程中,对重点病例提醒医生及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配合实验室对结果进行解释,追踪重点病例临床效应;8.实验室要对调整用药方案及其他重点病例进行追踪监测;对测定的TDM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每年对其进行分析,评价;9.结合临床,开展相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TDM历程如下:治疗决策医师/临床药师→处方剂量医师/临床药师→初剂量设计医师/临床药师→调剂药师→投药护师/药师→观察医师/临床药师/护师→抽血医师/临床药师/护师/检验师→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药师/检验师→药动学处理临床药师/医师→调整给药方案医师/临床药师;四、检查指标:血中药物浓度;五、各项指标的意义: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同时也可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六、危急值设置:地高辛>ml;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记录报告日期:年月日报告人:。
治疗性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介绍

Antibody
FTY 720
MPA
Sirolimus Everolimus
10
免疫抑制药物(ISD)检测介绍
环孢霉素 (CsA) 的检测
环孢霉素
最先在1976年从孢子木霉菌中分离得到的不溶 于水的环状十一肽 器官移植的革命和里程碑 商品名: 新山地明®(诺华), 金格福 ® (雅培) 主要由肝内 Cyt P-450进行代谢 25种以上已知的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无活性 必须要监测血药浓度 器官移植 自身免疫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性自身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难治性狼疮肾炎、内源 性葡萄膜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 病等
12
环孢霉素 (CsA)的药代动力学
● 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影响因素较多。长期服药、进食、
胃排空加快可促进吸收;胃排空减慢、胆汁缺乏、胰腺分泌 减少、腹泻、肠炎及胃肠蠕动加快均减少吸收。峰浓度在肾 、心、骨髓移植中不用生物样品亦有很大差异。很多病人在 达到第一个吸收峰后5-6小时还会出现第二个吸收峰,其峰浓 度有时会超过第一个,这与进入肝肠循环的环孢素代谢物重 新转变为环孢素有关,或与胆汁释放而造成环孢素的重吸收 有关。 影响因素:给药方案、移植器官种类、术后时间、胃肠功能、 肝胆功能、食物
7、将上清液转移到样本杯中,待分析
7、离心(g离心力*分钟≥25,000g/min)
8、将上清液转移到样本杯中,待分析
18
● 参考范围:C0: 100-350ng/mL ● 中毒浓度:急性肾中毒:>400ng/mL
急性感染:>600ng/mL Emit2000试剂可测范围40-500ng/mL
19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第1章绪论治疗药物监测(TDM)【定义】是通过测定体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运用药动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个体最佳给药方案,以期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即是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之内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上治疗窗窄且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往往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1给药剂量(重要因素)2个体差异3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4疾病状态5药物相互作用6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7 病人的依从性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相关性1血浆药物浓度:(1)药物经吸收进入血液--血液循环分布--相应效应靶器官(2)靶组织中--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治疗效应、毒性作用)(3)药物—肝代谢—肾排泄(4)体内消除临床实施TDM时,综合分析病人实际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所测定的血药浓度,最终拟定给药方案。
(实际工作中,测定的是血浆总药物浓度,而非游离的药物浓度。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效应。
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作用靶点药物浓度与血浆不完全相同。
所以,一些药物的效应或毒性与血药浓度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2药物靶效应【定义】临床治疗目标或终点。
【举例】病情改善治愈、与临床疗效存在关联,能够定量或半定量的间接指标。
3靶浓度【定义】有时无其他合适靶效应,可考虑利用血浆中药物浓度作为治疗的终点。
4有效血药浓度与治疗窗【定义】最低有效浓度:能够产生临床治疗效果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小中毒浓度:能够引起中毒的最低血药浓度。
治疗窗: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间的范围。
【意义】临床上,将治疗窗定义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此作为调整给药剂量、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
TDM的临床指征!!!!!!!!!!!!!!!!!1治疗窗窄的药物2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3难以获得稳定、可控的血药浓度的药物4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5长期用药后不明原因引起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6药物毒性症状与疾病症状不容易区分7药物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8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适合TDM的药物类型1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利多卡因、荃尼丁2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3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4支气管扩张药:茶碱5免疫抑制药:环孢素6抗癌药物:甲氨蝶呤、环磷酰胺7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8蛋白酶抑制药:茚地那韦进行TDM的原则1病人是否使用了符合其适应证的最佳药物?2药物的临床疗效指标是否不容易判断?3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是否适合病情4药动学参数是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他因素干扰5病程长短是否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6血药浓度测定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信息什么情况下进行TDM?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2患者有肾、肝、心、胃肠道疾病时3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4合并用药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流程TDM请求—血样采集—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药物相关参数、病人相关参数—决策—改变药物、剂量调整、继续治疗TDM的局限性!!1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不明确2血药浓度与效应无实际关系3一些药物监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TDM应用受阻)4TDM的治疗窗只适合大多数人的参考值第2章治疗药物监测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及应用样本选择1血液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取药时需在血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后才有意义。
医学检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一、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药物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影响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与药物效应、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和临床指征)二、治疗药物监测方法(标本采集时间与注意事项、常用的检测技术)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应用一定的分析技术测定体液中药物的浓度,以药代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和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使临床给药个体化、科学化、合理化。
药物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给药途径: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舌下给药、皮肤给药。
药物在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对于非静脉注射、滴注的给药途径,如口服、皮肤给药等都存在药物吸收机制,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促进扩散等作用。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通过细胞膜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生物因素(胃肠道、pH、吸收表面积);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常数、溶解速度、药物颗粒大小、多晶型);药物剂型;附加剂的影响。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各组织间的细胞膜屏障分布到各作用部位的过程。
药物分布对药物药效作用的开始、作用强度、持续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药物分布因素:(1)药物分布的速度取决于该组织的血流量和膜通透性。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3)药物对毛细血管和体内各生理屏障的通透性。
(4)药物与组织间的亲和力。
体内药物与蛋白的结合通常是可逆的,体内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作用。
药物转化指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变为另一种不同活性物质的化学过程。
机体对药物进行化学转化和代谢称为药物生物转化。
1)意义:生物转化提高药物极性和水溶性,使大多数药物失去药理活性,有利于药物的排出体外。
2)反应:第一相反应是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第二相是结合反应。
3)部位: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肝脏,另外,胃肠道、肺、血浆也有部分的生物转化作用。
肝功能损害时,影响药物的体内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具有双重作用。
血药浓度监测技术概述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 TDM)意义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是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同时也可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通俗地讲,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稳态浓度。
所谓稳态血浓度是指规则服药后当机体的吸收量和排泄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血药浓度。
TDM的使用使临床医生第一次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时候能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知道为什么患者在特定药物剂量治疗下反应不佳或者即便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剂量仍然出现药物副作用。
举例来说,过去往往需要2至3种药物治疗才能控制癫痫病人的发病,TDM应用之后,超过80%的病人只需服用1种药物即可有效控制病情,条件是每天监测该药物的血浆浓度。
临床意义:31. 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 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 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探讨新药的给药方案4. 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5. 降低治疗费用6. 避免法律纠纷需要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检测:1. 目前认为只有那些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的药物才有必要进行监测。
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
特别是苯妥英钠,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药量低不能控制发作,药量高易发生中毒,所以在最初服药时和每次调整剂量前应测定其血浓度。
丙戊酸钠血浓度波动大,且其血浓度和疗效无很好的相关性故测定意义不大。
2. 由于个体差异,即使同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的疗效也会有所不同。
当药物剂量已达到常规剂量仍不能控制发作时,首先应测定血药浓度明确是否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3. 初次服用某种剂量或增加剂量后发作无明显变化,在调整剂量前必须了解其血药浓度。
时间上需在初次服药或增加剂量后达5个半衰期以后测定。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意义

大多数肾毒性可逆,仅3%患者需要透析
Van Hal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3; 57:734
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与万古谷浓度关系
谷浓度>15mg/L肾功能损害风险升高
万古霉素相关肾功能与留住ICU正相关
5年万古霉素回顾性分析
112例患者中年龄≥60岁,占76.8%(86/112) 用药前肌酐清除率:>90ml/min(25.0%), 50<-90ml/min (47%), 10-50ml/min (47%)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占67.86% 病原菌以MRSA最常见,占73.4%(58/79) 联合应用肾毒性药物以利尿剂最常见,占45.54%
万古霉素谷浓度多因素分析
95% 95% Lower Upper Confiden Confiden ce Limit ce Limit -7.2220 3.2979 -0.6238 7.4809 4.8474 12.5463 -0.8965 5.6721 -0.5870 -0.0135 -0.2266 -0.1094 4.3369 0.0234 0.3649 -0.0279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吴菊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t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和计算方
法拟定最佳的适用于不同患者的给药方案
对于毒性大的抗菌药物进行TDM,并予以个体化
给药,对于提高感染性疾病治愈率、减少或避
注:多因素分析显示,万古霉素谷浓度与患者用药前内生肌酐 清除率密切相关, P<0.0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万 古霉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临床观察性研究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应用

TDM简介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平均剂量给药,其结果是仅 一些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另一些则未能达到预期 的疗效,而有一些则出现毒性反应。显然,不同 的患者对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
TDM简介
这一不同源于下列多种因素: ①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遗传学、身体状况
及疾病状况等)。 ②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生物利用度。 ③合并用药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等。
⑥ 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 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辨 别的。
TDM目的和意义
⑦ 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⑧ 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 ⑨ 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
中毒,以及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
TDM目的和意义
决定是否进行TDM的原则
病人是否使用了适用其病症的最佳药物? 药效是否不易判断? 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 药物对于此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很窄? 药动学参数是否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它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 疗程长短是否能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 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 息?
放置过程出现分解。 ③ 采血试管不可随意代用。
TDM的实施
Viva E系统外观
16
TDM的实施
Viva E系统的组成
反应杯转盘 试剂针
样本针
试剂转盘
17
PC 桌 移液器 样本转盘
TDM的实施
Viva E系统的纯水容器和废水处理
18
TDM项目
抗癫痫药物的检测: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与临 床应用
主要内容
TDM简介
TDM目的和意义
TDM实施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谢产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用
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间
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使用药
物安全、有效和经济。
1、2 TDM得目得 TDM得开展改变了按常 规剂量用药得传统做法。可以利用血药浓度 来调整给药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 反应得目得,使医生在用药时能够“心中有 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药(包括加量、减 量、换药、停药等)得盲目性。最终目得就 是没法使药物在病人中发挥最佳疗效,而不 良反应最小。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3 TDM得测定方法
3、1 光谱法 3、1、1 紫外分光光度法
3、1、2 原子吸收(AAS)法 3、2 色谱法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2、2 气相色谱(GC)
3、2、3 薄层色谱法(TLC) 3、3 免疫学法 3、3、1 放射免疫法(RIA)
6、4 帮助寻找药物无疗效得原因 引起药物代谢改变得因素包括生理变
化(新生儿期、青春期、妊娠期、老年期、 更年期)、病理性改变、依赖性或“先天快 代谢型”等。特别就是特殊人群(肝、肾功 能不全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要考虑 到独特得病理、生理特点。常规得药代动 力学参数不适用于特殊人群。
6、5 提示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药物相互反应主要有三个类型:即酶抑
4、7 合并用药 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药物吸收、分
布或代谢得改变,通过血药浓度得监测可以有效地做出校正。
4、8 在常用剂量下 无治疗反应,需查找原因得患者。 4、9 特殊人群 如新生儿、孕妇、老人等患者。
4、10 在个别情况下确定病人就是否按医嘱服药。
5 监测药物得种类 常用于监测得药物及种类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一、需要进行监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原因
1.安全范围窄,治疗指数低一些药物治疗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接近甚至重叠,极易中毒,只有通过TDM调整剂量,才能既保证疗效又不致产生毒性;
2.以控制疾病发作或复发为目的的用药此类用药多需数月或数年的长期用药,如果不进行TDM,临床只能根据病症是否出现或复发、毒性反应是否发生为调整剂量的依据。
而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再调整剂量,将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延误病情,甚至不可逆的后果;
3.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
4.药物过量中毒;
5.药物治疗无效原因查找;
6.已知治疗浓度范围内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转换的药物;
7.首过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
8.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
9.长期用药及可能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联合用药。
二、需要进行TDM的药物特点
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
2.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大的药物;
3.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4.患心、肝、肾和胃肠道等脏器疾病时使用的药物;
5.为预防慢性病发作需长期使用的药物;
6.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的药物;
7.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的合并用药;
8.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的药物。
具有以下特点的药物不需要进行检测
1.有客观而简便的观察其作用指标的药物;
2.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大、毒性小的药物;
3.短期服用、局部使用或不易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
三、TDM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1.监督临床用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确定最佳治疗剂量,保证个体化给药,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2.研究与确定常用剂量情况下,不产生疗效或出现意外毒性反应的原因。
3.确定患者是否按照医嘱服药。
表1 临床常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分类临床使用的代表药物
强心甙地高辛、洋地黄毒甙、毒毛花苷K、西地兰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碘酮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扑米酮、丙戊酸钠、乙琥胺、
加巴喷丁、拉莫三嗪、非氨酯、托吡酯、氨己烯酸、唑泥沙胺、
奥卡西平、泰加平、左乙拉西等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
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免疫抑制药环孢素A、他克莫司、霉酚酸、西罗莫司、咪唑立宾
平喘药氨茶碱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抗生素氨基甙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
万古霉素、氯霉素、两性霉素B等
抗恶性肿瘤药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等
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抗病毒药沙奎那韦、英地那韦、奈非那韦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酮康唑
四、常用的检测样本
1.全血
2.血浆
3.血清
4.唾液
以唾液做为检测样本适用于唾液与血浆药物浓度比值较恒定的、在唾液与血浆间较快达到分布平衡的、本身或同时使用的药物无抑制唾液分泌的M胆碱受体阻断作用的药物。
如: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苯妥英、苯巴比妥、氨茶碱、锂盐等。
5.脑脊液
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常常要作腰椎穿刺吸取脑脊液检测。
五、取样时间
1.在患者用药5 - 7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达稳态)根据临床的初步判断及测定目的进行标本采集。
2.对怀疑用量不足、疗效不好或观察疗效者一般应测定谷浓度,采血时间为早上用药前。
3.对超量使用或怀疑出现毒副反应者一般应测定峰浓度,采血时间根据测定的药物的达峰
时间进行采集(有不明者及时向实验室咨询)。
4.患者处于无发作也无中毒表现的稳定状态时,采血时间可为随机的,但间隔一定时间复查时应与前一次测定时采血时间相一致。
5.监测服缓(控)释剂型者的血药浓度可在达稳态后任何时间测定,但最好测定服药前的空腹血药浓度。
六、测定对象
1.原形药物浓度:多为血清或血浆,少数需测全血(环孢素)。
2.游离药物浓度:可采用平衡透析法、超速离心法、凝胶过滤法、超滤离心法。
3.活性代谢物:标准品较少,难以获得。
适用的药物如:扑米酮(苯巴比妥)、普鲁卡因胺(NAPA)、奎尼丁(3-羟基奎尼丁)。
4.对映体的检测:普萘洛尔的S型对映体比R型对映体的β受体阻断作用强100倍,且具有更长的半衰期。
5.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测定:由于体内的生理屏障的存在,如血-脑脊液屏障,故对于该部位的治疗时应以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为准。
七、样品处理
1.沉淀离心法:操作简单,方便,但对样本的处理不够干净,易对结果产生干扰,并造成仪器的污染。
2.超滤法
3.超速离心法
4.萃取法:包括液-液提取和固相萃取,可有效去除样本中杂质的干扰,并可浓缩样品。
5.化学衍生化法:可改变待测药物的色谱行为、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改善(手性拆分)分离能力、提高检测灵敏度等,但会增加操作步骤,费时费力,且衍生化试剂种类有限。
6.缀合物水解法
八、检测方法
1.光谱法
包括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
光谱法虽然仪器简单、测定快速,但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低,本法不具备分离功能,受结构相近的其他药物、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杂质的干扰,因此用光谱法分析体液样品时,除少数样品外,一般都需经过组分分离、纯化等预处理过程。
光谱法的灵敏度低,不适用于测定药物浓度低的生物样品。
2.色谱法
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及其与质谱(Ms)联用(HPLC-MS , GC-MS )的方法。
色谱法的主要特点是各组分经分离后测定,应用范围广,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应用该方法;专一性好,能排除与药物结构相近的代谢产物和某些内源性杂质的干扰,分辨率、准确性、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多种药物,且重复性好,若用内标法定量,可消除样品处理中的误差,方法精密度的变异系数一般小于5%。
尤其是在与质谱联用后,将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色谱法的检测能力和可靠性。
但是色谱法的技术要求高,样品预处理繁琐,样本通量低,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色谱法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如HPLC大多数仪器配备的是紫外和荧光检测器,只限于测定具
紫外吸收或产生荧光的组分,虽然对某些组分可通过衍生化方法使之具备紫外吸收或荧光
性质,但这同时增加测定时的操作步骤。
又如用GC 法测定生物样品时,还受被测组分
的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
此外,对于测定浓度很低的样品时,色谱法的灵敏度难以达
到要求。
HPLC法为TDM的推荐方法,且常作为评价其他方法的参考方法。
3.免疫法
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酶免疫分析法(EIA )和荧光免疫分析法(EIA )。
免疫分析是利用半抗原药物与标记药物竞争抗体结合原理的一种分析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分析低药物浓度的体液样品及大量又需长期分析
的样品。
该法一般不需要预处理,可直接测定体液样品,并且所需样品量少,在TDM中
广泛应用。
免疫分析法目前通常采用试剂盒,但试剂盒昂贵,不能同时检测多种药物,且免疫化学的专一性不太高,常出现假性偏高。
4.微生物法
利用抗生素在琼脂培养基内的扩散作用,比较样品与药物标准品两者对接种的试验菌产生的抑菌圈的大小,借以测定样品内抗生素的浓度,适用于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5.毛细管电泳技术
毛细管电泳(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
它具有极多的塔板数目,能够快速的分离样品,不同的模式提供了广泛的应
用范围,所需要的样品量少,一般为nL 级,而且几乎不消耗溶剂,同时容易实现自动化
操作。
但是由于毛细管直径小,使光路太短,用一些检测方法(如紫外吸收光谱法)时,
灵敏度较低,电渗会因样品组成而变化,进而影响分离重现性。
表2 各种仪器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一览表
方法优点缺点
光谱法仪器简单、测定快速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低
气相色谱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分离能力强仅适用低沸点、易气化、热稳定性好的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范围广、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分离
能力强、可同时测定多种药物
样品预处理繁琐、样本通量低、部
分不能产生紫外吸收或者荧光的物
质不能检测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应用范围更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精密度/准确
度高、重现性好、分离能力强、可同时测定多种药物
仪器昂贵、对试剂的纯度要求较高
免疫分析法操作快速简便、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少、样本通量
高、自动化程度高、适合临床TDM的测定
试剂盒昂贵、专一性不高、结果偏
差大、不能同时检测多种药物
微生物法可直接测定抗生素的效价费时、不适合快速分析
毛细管电泳技术分辨率高、检测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样品用量少、
自动化程度高
重现性差
九、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方法学建立问题
由于体内样品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内源性物质的干扰(如无机盐、脂质、蛋白质、代谢物)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体内样品测定,为了保证方法的可靠性,必须在建立体内样品分析方法的同时对方法进行验证。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特异性和灵敏度
2.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3.定量下限
4.精密度和准确度
5.标准品和检测样品的稳定性
6.提取回收率
7.基质效应
8.标准质控样品的测定
应建立本实验室的治疗药物血药浓度测定的相关SOP,包括样本采集、储存、检测方法的建立、样品的检测及数据报告。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