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九章 第二节 怎样解图表图像型计算题
高中化学化学图像题与图表题的解题方法

煌敦市安放阳光实验学校化学图像题与图表题的解题方法用图表表述化学过程或呈现背景信息是化学的基本表达方式,简约化是理科考生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思维特征,而图表正是化繁为简的妙法。
在这其中,图表型的计算题将数据处理与化学问题融为一体,信息量大,信息加工涉及诸如信息的寻找、选择、整理、重组、用各方面,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困难较大。
因此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我们自觉地去了解图表所呈的化学含义,掌握化学图表最基本的分析剖析方法,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化学信息,尝试用图表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表述自己的思路与思维的结果。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识表识图能力,更能通过这个过程训练与优化自己的思维策略。
下面将几种常见的题型进行分析,说明对这类问题解决所采取得信息处理方法。
一、据图表中数据计算分析例1.将固体FeC204·2H20放在一个可称量的容器中加热灼烧,固体质量随温度升高而变化,测得数据如下:根据计算分析推理,完成下列填空:(1)写出25℃~300℃时固体发生变化的反方程式_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2)350℃~400℃发生变化得到的产物是______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3)500℃时产物的含氧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写出600℃~900℃时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解析:FeC2O4·2H20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物质。
其性质只能通过类比来推测,解答时主要利用信息类比策略。
将FeC2O4·2H20与硫酸铜晶体作比较,加热时可失去所带结晶水;将FeC2O4·2H20与H2C2O4作比较,加热时能分解。
解题时要将物质性质的推测与数据运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验证,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才能完成解答过程。
(1) FeC2O4·2H20带有结晶水,在25℃~300℃失去的可能是结晶水,也可能是结晶水,若结晶水失去,则:FeC2O4·2H20 FeC2O4 + 2H20 △m180 361.0 (1.0—0.8)=0.20加热减少的质量于所含结晶水的质量,因此推测正确。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作者:阚和明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2期摘要:图像图表题是将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其他基础知识综合起来,并将变化过程中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以图像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的信息作出相关解答的一类试题。
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看图、识图、发掘图形的隐含性质和相互联系的能力,而且考查学生对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普通语言的理解和转译能力,常见的有叙述型图像、图表题;判断型图像、图表题;推理型图像、图表题;计算型图像、图表题等。
解答图像题的关键是要分析辨识图中“起点”“交点”“转折点”等的含义,解答表格型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审题,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对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再依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进行解题。
关键词:图像;图表;初中化学一、叙述型图像、图表题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说明化学现象或规律,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像、图表,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现象或规律的能力。
例1.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二、判断型图像、图表题这类试题是将有关化学现象或规律绘成图像、图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主要是考查学生用图像、图表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某澄清透明的溶液由碳酸钠、稀硫酸、硝酸铜、稀盐酸四种物质中两种混合而成。
为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取少量该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单位:ml)的关系如上图所示:请回答:(1)该混合物由和溶液组成。
(2)请说明混合物中不含有另两种物质的原因:点拨:向混合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起初不产生沉淀,当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为20 ml时,开始产生沉淀,说明混合物中一定没有稀硫酸,且混合物中一定有物质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且不产生沉淀,结合题目可知该物质为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不能共存,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另一物质应为硝酸铜。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权威资料]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6baf5f3915f804d2a16c151.png)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权威资料]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摘要:图像图表题是将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其他基础知识综合起来,并将变化过程中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以图像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的信息作出相关解答的一类试题。
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看图、识图、发掘图形的隐含性质和相互联系的能力,而且考查学生对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普通语言的理解和转译能力,常见的有叙述型图像、图表题;判断型图像、图表题;推理型图像、图表题;计算型图像、图表题等。
解答图像题的关键是要分析辨识图中“起点”“交点”“转折点”等的含义,解答表格型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审题,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对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再依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进行解题。
关键词:图像;图表;初中化学一、叙述型图像、图表题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说明化学现象或规律,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像、图表,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现象或规律的能力。
例1.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二、判断型图像、图表题这类试题是将有关化学现象或规律绘成图像、图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主要是考查学生用图像、图表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某澄清透明的溶液由碳酸钠、稀硫酸、硝酸铜、稀盐酸四种物质中两种混合而成。
为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取少量该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单位:ml)的关系如上图所示:请回答:(1)该混合物由和溶液组成。
(2)请说明混合物中不含有另两种物质的原因:点拨:向混合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起初不产生沉淀,当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为20 ml时,开始产生沉淀,说明混合物中一定没有稀硫酸,且混合物中一定有物质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且不产生沉淀,结合题目可知该物质为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不能共存,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另一物质应为硝酸铜。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图像图表和数据分析题知识点归纳及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图像图表和数据分析题知识点归纳及专题练习题(含答案)一、知识点归纳规律方法巧抓“6点”突破电解质溶液图像图表数据分析题(1)抓起点,明确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或pH 。
(2)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溶质成分和量的关系。
(3)抓“恰好”反应点,溶质的成分、溶液的性质和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4)抓溶液“中性”点,溶质的成分、哪种反应物过量或不足。
(5)抓反应“过量”点,溶质成分、判断谁多、谁少还是等量。
(6)抓“两倍”点,溶质成分,溶液性质。
思维建模解化学平衡图像题的“五看”“两法”五看⎩⎪⎨⎪⎧看两轴——认清两轴所代表的含义看起点——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看拐点——由拐点可判断反应速率看是否是突变点——看改变条件时是否脱离原平衡点判定反应条件看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两法⎩⎪⎨⎪⎧先拐先平——判断反应条件的差异定一议二——固定单一条件,讨论另外两个条件变化产生的影响二、专题练习题角度(一) 化学平衡中的图像图表和数据分析题1.(2016·新课标全国Ⅰ,27改编)CrO 2-4和Cr 2O 2-7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
室温下,初始浓度为1.0 mol·L -1的Na 2CrO 4溶液中c (Cr 2O 2-7)随c (H +)的变化如图所示。
根据A点数据,计算出该转化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
解析由图中A点数据,可知:c(Cr2O2-7)=0.25 mol·L-1、c(H+)=1.0×10-7 mol·L-1,则进一步可知c(CrO2-4)=1.0 mol·L-1-2×0.25 mol·L-1=0.5 mol·L -1,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计算出该转化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0×1014。
答案 1.0×10142.(2016·全国Ⅱ,27改编)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3H6(g)+NH3(g)+32O2(g)===C3H3N(g)+3H2O(g) ΔH=-515 kJ·mol-1②C3H6(g)+O2(g)===C3H4O(g)+H2O(g) ΔH=-353 kJ·mol-1(1)图(a)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的温度为460 ℃,低于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____(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于460 ℃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双选,填标号)。
有关高考化学试题中图表图形的处理方法

有关高考化学试题中图表图形的处理方法在《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储存的能力;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有关图表图形的试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含有图表图形研究,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针对题中图表图形,我们应该怎样去有效利用图表图形解决问题呢?下面我根据这些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和带高三年级积累的经验,总结了一点处理化学试题中图表图形的处理方法。
图表图形可以说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同时也给“出题者”提供了出题载体,有助于考察学生的能力。
这些年高考试题中包含了很多图表图形,比如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表格、图像和实验仪器图等。
这些图表图形应该如何处理是很好完成题目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完成题目,我认为:首先,学生要学会识图,即认识这些图像、表格、结构示意图和实验仪器图等。
让学生知道这些图表图形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利用图表图形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
其次,学生要学会分析图表图形所提供的信息,包括数据、变化趋势、抽象性的、隐蔽性的、复杂性的以及实验装置图形等。
㈠、对于图像题目来说,我们常常采用三步曲:“一看、二想、三判断”,即一看——看图像:①看面:弄清纵坐标、横坐标的含义;②看线:弄清线的走向、变化趋势及线的陡与平;③看点:弄清曲线上点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点,如与坐标轴的原点、曲线的交点、折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等;④看量的变化:弄清是浓度变化、温度变化、转化率变化及其他条件变化等,并且要看清楚定量图像中有关量的多少;⑤看是否要做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等等。
二想——想规律:如看完线后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且熟练、准确应用。
初中化学图表题的解答

初中化学图表题的解答图表题一般就是给出一幅图表,利用图象、图表的方式来呈现化学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的信息作出相关解答的一类试题。
这类习题图文并茂,取材广泛,命题形式多样,可以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多种形式出现。
解这类试题要树立全面的、联系的、开放的观点,并能从文字、表格、图像中提取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然后才能解答。
它是初中化学常见的题型,也是历年中考主要部分,近几年中考几乎每年图表题都在十题以上,因此我们要重视图表题的解答,下面就常见图表题的类型及其解法谈一点看法。
一、与实验仪器、装置及操作有关的图形题化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部分,与实验有关的试题大多都与图形结合。
为了更好解答这类习题,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各种常用仪器,了解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一些基本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及有关反应原理等;其次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图形,认真作答。
例1:(2012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第12题)某石灰厂需要测定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小刚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来完成实验(杂质不与酸反应):图1(1)仪器①的名称是。
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装置应当选择中的(填“I”或“II”),其作用是。
(3)小华提出,要使测定结果更准确,应把A装置改成右图所示装置,并在反应前、后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解析:(1)题显然是要认识实验仪器;(2)要看清“I”或“II”的不同,即“I”中导管插入液面以下,“II”中导管在液面以上;(3)要了解测定CaCO3的质量可以通过CaCO3与盐酸反应产生CO2,先测出CO2质量,而空气中的CO2会造成干扰。
答案:(1)锥形瓶CaCO2HCl=CaCl2 H2O CO2↑(2)I充分吸收生成的二氧3化碳(3)排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被充分吸收二、与坐标图象有关的图形题坐标图像是初中数学重要内容,但化学上有很多问题是以这种坐标图象的形式出现的。
三步解决初中“图象型”化学计算题

新教师教学教学信息化学计算题是初中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部分的化学计算题会以文字和图形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可以将这一类型的计算题称为图像型化学计算题。
这一类题型普遍存在于历年中考试题中,笔者对山东、江苏、河北、福建、广州和四川6省的部分中考化学试卷进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此类计算题在2013年中考卷中出现7次,2015年的中考卷中出现6次。
在近几年浙江的中考卷中也呈现出一种增加的趋势 ①,仅2014年就出现5次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类题型在初中科学中的重要性[1]。
初中学生在解化学计算题时往往受到思维方式、分析方法、知识面的限制,感到困难重重,而图像型化学计算题结合了图像,更加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更加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这一类题型往往是学生的学习的难点。
教授学生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有益于学生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解决图象型计算题有一定的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解题步骤。
第一步:将图像的坐标信息与文字中的物质建立起联系; 解决图像型计算题所需的许多信息来自于坐标图像中,因而首先要明确坐标所表达的横坐标表示的信息,同时要将它题中的文字之间相结合来审题。
横坐标通常是“加入物质的量”、“时间”等,纵坐标通常表示“产生气体的质量”、“产生沉淀的质量”、“反应后装置的质量装置的总质量”、“溶液的pH 值”等。
在不同题目中,图形坐标对应的量通常不一样,所以要根据题目具体分析。
对多数学生来说,这一步的难度通常不大,完成这一步所需要的是细心,切忌凭着过往的经验,匆忙下笔。
第二步:明确题中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来计算相关的量是化学计算题中的主体部分,其依据就是根据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原理,因而把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正确书写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部分题目中只涉及到一条化学方程式且比较明显的呈现出来,但更多情况下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鉴别,比如验证黄铜的质量分数的时候,只有黄铜中的锌与稀盐酸会发生反应。
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江西崇仁二中陈毅武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中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高考中,出现某些涉及化学平衡图像试题,可以直接考查学生对观察能力结果的初步加工能力。
解图像题离不开识图、析图和解答。
识图是解题的基础,析图是关键,解答是目的。
而由于曲线和图形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隐含的,学生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加工,才能总结出其中反映出的规律,提取出与考题有关的信息。
下面分类归纳各类图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速率~时间图这类图像定性地揭示了反应过程中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逆、动、等、定、变、同”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解这一类题常分三步:①看起点首先要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起点应能看出起始加入是只有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还是都有。
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生成物多数以原点为起点。
②看变化趋势要看清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分别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变大”和“变小”、变化后是否仍然相等等情况;⑴浓度的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突变,v(逆)渐变;⑵温度的影响对于可逆反应,改变温度时,吸热反应的速率受到的影响程度大:升高温度,v(吸)大增,v(放)小增;降低温度,v(吸)大减,v(放)小减;⑶压强的影响 a.对于体积可变的气体反应体系,方程式中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大的一侧,其反应速率受压强的影响程度大。
增大压强,v(正)、v(逆)都增大,气体体积之和(系数和)大的一侧增加倍数大于气体体积之和小的一侧增加的倍数;减小压强,v(正)、v(逆)都减小,气体体积之和大的一侧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体积之和小的一侧减小的倍数。
b.对于体积不变的气体反应体系,改变压强时,正、逆反应速率会同等程度的改变。
⑷催化剂的影响使用正(负)催化剂,v(正)、v(逆)都增大(减小)且改变量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第九章第二节怎样解图表图像型计算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由氢氧化镁和氧化镁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取该混合物20克,将其投入到适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12克B.24克C.36克D.48克
二、计算题
2 . 某研究学习小组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20 g,把8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1)表中n的数值为__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3)计算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
(结果精确到0.1 g)
3 . 小英同学用某铁合金样品做了如下实验:称量11.4g样品,放入质量为40g的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200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反应完毕后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251g。
求:
(1)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为__________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4 . 铝合金的生产与销售是潍坊市一条重要的产业链,为测定某种铝铜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探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2)该铝铜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
5 . 马英同学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2g进行测定实验,现将10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下表所示:
试求:
(1)m的值为g
(2)12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等于g
(3)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6 . 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钙,样品中钠元素和钙元素的质量比为。
取一定量的该样品,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
请计算:
(1)原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
(2)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7 . 小明在实验室加热57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7.4g。
小明继续加热剩余固体至完全反应,又收集到一些氧气。
为了回收催化剂,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加热后收集到的氧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出求解两次总共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两次加热过程中,消耗氯酸钾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将所得溶液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是__________。
8 . 如图所示,用干燥的20g的烧杯做铁粉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假设稀硫酸反应完全且生成气体全部逸出。
请计算。
(1)生成H2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
9 . 为了测定某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过程和有关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计算:
(1)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是_____g.
(2)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0 . 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234
加入样品的质量/g5101520
生成CO2的质量/g 1.54 3.08 4.4m
(1)哪几项反应中盐酸有剩余_______;
(2)m=______g;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11 . 150g稀盐酸跟一定量含少量杂质的石灰石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解,也不参与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稀盐酸跟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求①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__;②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保留为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