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触激术
刃针神经触激术

研究目的
分析刃针神经触激术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疗效
研究进展
2009年3月份开始开展刃针神经触激术为主综合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0年8月份开展查阅资料并立项。 2010年8月份开始针对立项展开具体工作。 2012年02月份归纳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科研论文。 2012年10月论文发表在《针灸临床杂志》第28卷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 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②合并严重感染;妇女妊娠期;腰椎结核、 脊髓肿瘤及椎体滑脱患者。
③排除髓核脱入椎管,有外科手术指针。 ④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⑤资料
不全或病例脱落患者。
治疗
治疗组
针刺取穴:①脊神经根触激部位:根据CT或 M R提示椎间盘突出部位,结合压痛点,定 点、定位取穴。在患椎棘突间隙中点后正中 线旁开约三横指(3~4.5厘米)处,②神经 干触激部位:相当于患侧秩边穴,及环跳穴 位置。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1]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①有 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发 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 压增加时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 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腰部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 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 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量减弱。⑤x线摄片检查示 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 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 RI检查可提示腰椎间 盘突出部位及程度。
刃针神经触激术为主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科 胡奋强 吴延昊 史中亚
项目提出
针刺结合针刀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左右缓慢活动颈椎,行针约1min,若颈项僵痛随针刺和颈椎活动后消失、缓解可即刻出针,若颈项僵痛缓解不明显予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
每日1次,共15天。
3 观察指标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3]:对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针刺或麻木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交活动的影响、对负重(搬抬重物)、读书/看电视、工作/家务、驾驶汽车的影响9项内容进行调查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低。
McGil疼痛量表(MPQ)[4]:对疼痛分级指数、视觉模拟评分和现有疼痛强度3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治愈:颈项僵痛症状消失,活动正常,无不适。
显效:颈项已无僵硬,偶有轻微隐痛不适,活动无受限。
有效:颈项僵硬得到改善,症状减轻,偶有活动不适。
无效:颈项僵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NPQ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PQ量表评分比较 (分,x±s)组 别例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15天后对照组5041.64±8.32*41.53±8.19*18.22±5.12*治疗组5041.66±8.21*△22.78±6.54*△15.68±4.16*△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后MPQ量表评分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MPQ量表评分比较 (分,x±s)组 别例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15天后对照组5015.24±3.12*14.88±3.09* 5.12±2.21*治疗组5014.68±3.05*△8.72±1.64*△ 4.28±1.86*△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CT影像引导下针刀腰骶神经根触激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和对肌电图的影响

者 120例 ,随机分成 A、B、C、D四组 ,A、B为治疗组 ,C、D为对照 组 。治疗 组 6O例 ,男 32例 ,女 28例 ;年 龄 23岁 一69岁 ,平 均 44.6岁 ;病程 2个月 一21 a,平 均 6.8 a;以 L ~S,突 出为 主者 l8例 ,以 L4~L5突 出为 主者 31例 ,两 节 或两节 以上椎 问盘 突 出症者 11例 。对 照组 60例 ,男 34例 ,女 26例 ;年龄 21岁 ~68 岁 ,平均 46.2岁 ;病程 3个月 ~l6 a,平均 6.I a;以 —s 突 出 为主者 21例 ,以 L4一 突 出为 主者 3O例 ,两节 或两 节 以上椎 间盘突出症者 9例 。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 、病程 及治疗前临床指 标 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 比性 。 1.2 诊 断 标 准
者 。
2 治疗方 法 2.1 术 式 选 择
120例腰 椎间盘突 出症患者 ,根据入选 和排除标 准筛选 ,采 用双盲法 (医护观察人员及患者 )观察 ,电脑 随机抽样 的方法抽 取样本 ,手术 由医生来实施 ,对于所有患者及观察护士均不 知采 取 了何种手术方 式。随机分为 A、B、C、D 四组 ,其 中 A、B为针 刀治疗组 ,C、D为神经 阻滞对 照组 。A组采用 椎管 内神经 根针 刀治疗 ,B组采 用椎管外神经根针刀治 疗 ,C组 采用椎 管 内侧 隐 窝神经 阻滞治疗 ,D组采用椎 管外 神经根阻滞治疗 。 2.2 操 作 方 法
① 马尾神 经综 合征 ,脊髓 圆锥综 合征及 其他 有绝对 手术 指 征 的患者 ;②伴有腰椎结核 、肿瘤患者 ;③ 合并严重感染 、严重心 脑血管或肝 肾等疾 病者 ;④妇 女妊 娠期或 使用可 能影 响疗效 判 定 的其他药 物者 ;⑤ 不 能配 合治 疗 ,无法 判 断疗 效 和资料 不 全
针刀N触激术原创作者任月林教授简介

针刀N触激术原创作者任月林教授简介任月林1951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现任泰山医学院教学医院副教授,中医针刀教研室主任、临清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父亲任殿起享受国务院津贴为著名外科教授,对针刀疗法有着浓厚兴趣并给予大力支持。
任月林从事中医、骨伤、针灸、针刀临床和机制研究30余年,1987年7月开始学习、应用针刀疗法从事针刀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至今。
1989年5月在《小针刀疗法论文集》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骨质增生”,提出骨质增生是病理产物,而不是病因。
骨质增生病因是关节内力平衡失调,病理因素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变性。
认为影像诊断的椎间盘突出,没有症状、体征无需治疗。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用小针刀椎管外切割松解术治疗,“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论文在《中国骨伤》杂志1991年6期发表。
1993年率先成立了聊城针刀治疗中心,慕名求治的病人遍布22个省市及波兰、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为国内外培养了260名针刀医师和进修生。
原创脊神经触激术,改变了针对突出椎间盘病变进行治疗的传统模式,论证了针刀经皮椎管内触激神经根鞘膜价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痉挛性疾病的机制,打破了针刀不能进入椎管内的禁区。
“针刀椎管内触及神经根临床研究”及“精细的解剖定位X线片金属标记线体表定位法”,于2002年4月通过了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鉴定。
2003年立项的课题“针刀治疗痉挛性脑瘫临床研究”正待鉴定。
2004年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标课题“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的研究”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成果。
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小针刀疗法释义》、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针刀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临床疼痛鉴别诊断学》、《疼痛诊疗手册》编委。
现兼任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所教授,卫生部主管《中华名医》杂志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专家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针刀脊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

1 Ma n b . g t e Di . p o a in An a a . c a I Ne ai . s Ex l rto . n 1 v c y i o h a s s o ev o ti v le n n ss ft e c u e fn r e r o n o v me t i
定后用龙胆紫标 记 。② 患者俯 卧于手 术
台, 腹部 垫 圆枕使 其 增 高 lc 左 右 , Om 常 规皮肤消毒 , 涮 巾 , 无菌 手套 。③ 选 铺 戴 用 3号 汉 章 针 刀 , 直皮 肢 进针 刀 到 达 椎 垂 板后 , 针刀 向外侧滑行 , 寻找椎板外切迹 , 沿外缘继续进针 刀 , 阻力感 消失后 , 明 说 针刀突 破 黄 韧 带 进 入 侧 隐 窝 ( 度 约 深 6 2 m) . c 。微动针刀 , 触激神 经根鞘 膜 , 病 人忠肢 有突发触 电样放射感 , 不由 自主 并 颤动 , 视为手术成功。④拔 针、 按压 、 贴创 町贴。⑤如伴有椎管外疾 患 , 与对照组同 法治疗。 疗效评 估 : 临床 疗效 评 定参 考 Ma— c nb 标准 。优 : 状和 体征 完全 消失 , as 症 恢 复工作和活动 ; 主要 症状 、 良: 体征 消失 ,
论 著 ・ 临
床 论 坛
C HI NFS t C o M M lNI Y Do C TO S l 1
针 刀脊 神 经触 激术 治疗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3 O例 临床 观 察
解 术 , 对 粘 连 或 痉 挛 的 肌 肉 , 臂 部 的 针 腰
夏 继 强
观察 : 照 绀 优 良率 6. % , 有 效 率 对 66 总 8. % ; 6 6 观察组优 良率 8 . % , 6 6 总有效 率 9.% , 66 均高于对 照组 。见表 1 。
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 .M e t ho d s Ni n e t y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e r v i c l v a e r t i g o me e t i n g t h e i n c l u s i v e r e q u i r me n t s r e c e i v e d s t e l l a t e g a n g l i o n n e e d l e- k n i f e t o u c h- a c t i v a t i o n s u r g e r y . T h e p a t i e n t S c o n d i t i o n s we r e e v a l u a t e d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e a c h t r e a t — me n t ;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wa s e v a l u t e d a t l a s t .Re s u l t s Af t e r t h e n e e d l e — k n i f e t r e a t me n t , 6 5 p a t i e n t s we r e c u r e d , 1 4 p a t i e n t s we r e r e ma r k b l y e f f e c t i v e , 9 p a t i e n t s i mp r o v e d a n d 2 p a t i e n t s we r e i n e f f e c t i v e , wi t h a c u r e r a t e o f 7 2 . 2 % a n d a
小针刀脊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小针刀脊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发表时间:2011-06-13T16:34:49.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刘强[导读] 观察小针刀脊神经触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刘强(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537400)【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255-02 【摘要】观察小针刀脊神经触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用磨圆刀口角的小针刀经小关节入路触激神经根鞘膜,使病人突发触电样放电感。
利用神经的“逃避”反应,使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松解。
结果治疗25例,治愈16例,明显好转6例,好转1例,无效2例。
有效率92%。
结论小针刀脊神经触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很有效的解决粘连方法。
【关键词】脊神经触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或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腰痛和腿痛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本人从事针刀工作多年,通过对相应软组织对症治疗,大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仍有一些顽固病例,采用小针刀经小关节间隙入路脊神经触激术治疗,[1]6取得进一步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病例症状、体征、X片、CT、MRI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均经多次小针刀治疗,或针灸、推拿、牵引、药敷、拔罐、理疗等治疗。
效果不佳,或症状残留。
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
年龄最小24岁,最大78岁,单纯L3/4节段3例,L4/5节段10例,L5/s1节段8例,合并L4/5、L5/s1为8例,3节发病1例。
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发射痛,腰部活动受限,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
2 治疗方法2.1体位: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
2.2定位:根据CT、MRI片所示,在病变下位棘突偏患侧0.5cm处。
针刺脊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

针刺脊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1 一般资料1999年2月—2007年2月,8年共观察90例,均为我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全部病例为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患者,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年。
纳入标准:(1)腰骶部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及排便)时疼痛加重。
(2)病变部位椎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3)神经体征:下肢感觉异常,腱反射异常,运动无力等。
(4)CT 或MRI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5)实验室检查无炎症反应表现(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等在正常范围内)。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活动性出血、肿瘤、结核、精神病患者、妊娠妇女及不愿接受针刺者。
2 治疗方法定位:依据CT、MRI、X线片,结合临床体征,确定病变椎间隙,以病变椎间隙的后正中线至椎板外迹或小关节内外缘、小关节间隙的横向距离,用碳素笔在皮肤上做标记。
体位:病人俯卧于治疗床上,下腹部垫一枕头使其增高10~15cm左右,以病人舒适为度,双上肢自然摆放在头颈部两侧,头偏左或偏右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医者站于病人的左侧,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采用夹持进针法迅速将0.45mm×75mm毫针垂直刺入标记点皮下,然后缓慢进针,至病人突发触电感,稍提针尖,留针20分钟,配合环跳、阳陵泉、昆仑、殷门、承山。
每天针刺1次。
3 治疗效果治疗15次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阳性体征转为阴性,直腿抬高70°以上,恢复工作,计54例,占60.0%;好转:症状部分消失,仍有阳性体征,直腿抬高50°~70°,可从事一般性工作,计34例,占37.8%;无效:治疗后体征无明显改善,直腿抬高30°以下,计2例,占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拨麻筋与弹麻筋
利于消减有关根性症状及无力酸楚等感觉。﹙以 右侧为例﹚
■拨麻筋方法:
患者座位,医立患者后方,右手握腕上提,使上 臂外展约呈90度,左虎口骑于上臂、四指在上作 固定,拇指在下于桡神经沟处(三角肌止点后外 侧约1.5—2公分处)寻找桡神经(麻筋)、找准 后,用拇指甲拨动该神经往返三下左右,在其神 经于2—3公分的不同高度拨,均有较强的电串感 直达拇食指,并可见指腕向桡侧弹动。
■对脂肪过丰或神经变异的
从以下三处寻找(找到一处即可)
左手托右肘,右手虎口骑于肩区,拇指在上固定、余四指 由前上方进入腋窝,主要用食指拨腋窝的桡侧,直至找到 麻串为止。
在肘关节上方掌面桡侧再找,右手握腕,左手托肘,拇指 在上于肘前推肌肉向内,于其下寻找麻筋,此处是桡神经 沟转到肘前,于肱桡肌深面分支处,拨之也有电串感。
江西省南昌铁路中心医院 吉林省白城市医院 哈尔滨朝鲜民族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益康颈腰椎病防治研究所 吉林省白城市中医院 吉林省白城市中心医院 广东省阳江市武警支队卫生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天津门诊部 天津河西区土城医院 广西田东县卫生协会 四川省成都市益康颈腰椎病诊所 山西盂县中医院 韩国安刚教授
质疑
■ 2001年成都学术会上有人提出: □用针灸针可以行触激术吗? □损伤脊髓怎么办? □针刀传统的说法都是避开神经血管施术,
怎样理解找到神经并触激它? □怎样理解椎间孔外口的切割松解和神经触
激的治疗作用?
专家评价
世界针灸联合会名誉主席王雪苔教授在
《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序言中指出
■现在,我看到了任月林、任旭飞的专著《实用针刀医学治
相关学说
■ 点弹神经法:适用于某一神经控制区域的大面积病变和长 距离病变以及一些内脏疾病的治疗。用圆刃针刀在某一 神经上使刀口线和神经纵轴平行刺入,直达神经表面, 然后调转刀口线,使之和此神经纵轴呈90度角,用刀刃 在神经上频频点弹,但不可损伤神经,此时患者会有电 流沿神经流动的感觉。
评说:圆刃是什么样的刃?圆头又怎能经皮刺入?触及神经即逃避怎么能 在神经上频频点弹呢!
在肘关节下方掌面桡侧,有时比较易找到,只是电串程度 更差就是了。
■拨正中神经与尺神经
坐位或仰卧位,左手托肘并肩外展80度,右手进腋窝中下 部偏尺侧拨麻筋,拇指在上作固定,用食中指作拨动动作, 指下能觉数条索状物滚动,同时强烈电串感下至诸指,突 出在指侧,相应见到不自主的指腕屈曲弹动。
■弹麻筋(这是刺激相应神经,重而准的方法。)
产生背景
■ 1988年开始探索用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至1991年总结经验发表论文“小针刀配合手法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见于中国骨伤第■在文章发表后既感到在椎管外,切割松解继发的 软组织损伤及对神经干、丛处的触激治疗后,仍 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并发现离神经根越近触激量越大(神经迂到刺激向 两端放射),效果越好。
注意:提弹单束为佳,不要将肌肉、皮下脂肪一把抓,这样不仅无麻串, 相反出现疼痛,增加痛苦。
■根据应激学说针刀可归为应激原的一种类 型“机械刺激”
■ 针刀的侵入和适宜的触激启动了人体内源 性保护机制,调整已经紊乱的功能,提高 了人体内在的抵抗与应变能力。
■概括为“经验+直觉+实践检验” ,无数次的临
床经验突然顿悟了受到触及的脊神经产生触激、 应激反应的道理,然后再在临床中验证了这个道 理。
■ 2002年4月通过了聊城市科委组织的国内相 关专业的著名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成 果。
■ 2006年2月21~23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以 “针刀医学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为主题的 272次学术讨论会。本人应邀参加了香山科 学会议,报告了原创的“神经触激学说” , 所提出的人体自我防御机能、自我修复机能 等全新的整体理念、治疗方法,得到了专家 较高的评价及对神经触激术的充分肯定 。
疗学》,书中介绍了作者研究成功的经皮脊神经触激 术与针刀经皮交感神经触激术,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防护
能力、调整能力和修复能力,显著地提高了对痉挛性疾病 及痉挛性脑瘫等的疗效。
■书中还介绍了作者首创的X射线照射下的金属线十 字交叉定位标志法,将影像学方法成功地用于针刀手
术,提高了针刀施术的准确性。这些创新,必将对针刀医 学今后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 在神经触激学说的启迪下,除了对颈、
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管狭窄症 有良好的疗效,而且能够有效的治疗 痉挛型脑瘫、痉挛型截瘫、红斑肢痛 症、帕金森等。
■这是对针刀医学的发展、创新。已成 为针刀医学走向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之 一。在国内20余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推广应用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国内外开展应用情况
針刀创始人朱汉章教授在任月林专著
《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序言中指出
■尤其象月林原创的脊神经触激术及X线片金属标 志线定位法,理论上有深度,思维上有创新,操 作程序和入路方法讲的很到位,是针刀对疑难杂 症更科学治疗的新突破。
■科学发展无止境。月林有他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缜密大胆的创新意识,必定会在针刀医学发展中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出更加骄人的成绩。
■设想针刀若能在神经根处给予刺激,它的生理反 射、应激反应会最强。在这种假想的促动下,先 在尸体上反复模拟,熟练掌握解剖关糸,后在CT 下定位,寻求达神经根处的安全入路。
■ 经过30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效果是确切的,接着 发明了体表定位架,解决了体表定位问题,可不 在CT下定位既可准确的到达所触激的脊神经部位, 同时对交感神经、神经干、丛的定位问题亦迎刃 而解。从而使神经触激学说及具体操作方法逐步 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