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之⼀,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库⾄屯⾥路相交⼝,总⾥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厚度为20cm,⽆路⾯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等,现状如下:露⾻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结构为:20cm⽔泥混凝⼟⾯层+16cm 5%⽔泥稳定碎⽯基层+16cm 5%⽔泥稳定⼟底基层,增加排⽔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宽6.5m,将旧⽔泥路⾯⾯层挖除,再新建路⾯结构,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可⾏性研究报告》;2、建设⽅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员进⾏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侧重于沿线填⼟调查;料场⽅⾯,积极与保定市徐⽔区交通局以及地⽅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调查范围,满⾜道路施⼯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政府进⾏协调,并与环保、⼟地、⽔务等部门先⾏进⾏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施⼯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基层施⼯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程施⼯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建筑电⽓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丹东至庄河高速公路设计总说明书

丹东至庄河高速公路设计总说明书

丹东至庄河高速公路设计总说明书第一部分工程概述一、概述1.1建设意义丹东至庄河高速公路起点位于丹东市西北7公里处古城子,与丹东至拉萨国道主干线的丹东至本溪高速公路相连接,起点桩号丹本高速公路K0+073.453=丹庄高速公路K1+140.000。

经前阳、马家店、大孤山、栗子房、青堆子,止于庄河市北3公里的徐岭镇,与大连至庄河的高速公路衔接,终点桩号丹庄高速公路K137+200.000=大庄高速公路K121+727.3,路线全长135.890公里。

本项目是我省十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国家重点公路嘉阴-南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设将对我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该项目分别连接丹本和大庄高速公路,是辽宁省快速公路网中的一条重要路线,是“两环”中的一环,既连接丹东与大连的环黄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省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的建设可大大满足大东港、庄河港的疏港需要,增强港口疏港功能,对促进沿线港口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另外,该项目的建成还可彻底解决目前201国道交通紧张状态,进一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沿线资源的开发和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

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对扩大中朝边境贸易、加速国际大通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并且,本项目的建成将加快边海防路网的形成,因此将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1.2 路线推荐方案起讫点及主要控制点丹东至大连高速公路丹东-庄河段路线起点位于丹东市西北7公里处古城子,与丹东至拉萨国道主干线的丹东至本溪高速公路相连接,经前阳、马家店、大孤山、栗子房、青堆子,止于庄河市北3公里的徐岭镇,与大连至庄河的高速公路衔接,路线全长135.890公里。

路线所在线区隶属丹东及大连市(分界桩号为K86+240),线区经过的县级市包括东港市及庄河市。

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乡镇有蛤蟆塘镇,同兴镇,汤池镇,前阳镇,十字街镇,东尖山镇,马家店镇,马家岗镇,黄土坎镇,大孤山镇,新立镇,栗子房镇,鞍子山乡,青堆镇,小孤山乡,吴炉镇,兰店镇及徐岭镇。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第1章绪论1.1 设计任务与内容设计名称:某新建三级公路路线设计设计资料:[1]公路等级: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2]地形图:地形图2张,比例尺:1:2000;[3]路线起、终点:见地形图;[4]路线沿线地质:泥质页岩设计要求:①路线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②路线方案的选择和确定;③纸上定线;④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⑤路线设计计算,包括:曲线要素、路线里程、纵断面设计高程、路基加宽、超高、土石方数量等;⑥图纸表格的绘制和填写,包括: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横断面图、直线及曲线一览表、路基设计表、土石方数量计算表等;1.2 设计成果设计公路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长度大约为1500m。

焦点个数为5个,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50m,最大平曲线半径为515m。

最大纵坡为3.310%,最小纵坡为0.507%。

最大坡长为500m,最小坡长为192m。

竖曲线半径均为2000m。

第2章路线平面设计2.1 路线平面线形说明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为(1)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岭重丘区,路线以高程为主导,为适应地形,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不要片面强调路线以直线为主或曲线为主。

(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

长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会导致较高的车速,若突然出现小半径曲线,会因减速不及而造成事故。

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同一等级的道路由于地形的变化在指标的采用上会有变化,同一条道路按不同设计速度的各设计路段之间也会形成技术标准的变化。

(3)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如果曲线过短,司机就必须很快的转动方向盘,这样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如不设置足够长度的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小于一定数值,从乘客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来看也是不好的。

乡村道路设计说明书(20㎝混凝土面层20㎝片石基层)

乡村道路设计说明书(20㎝混凝土面层20㎝片石基层)

说明书第一篇总体设计说明一、概况12345678工程位于12县内县境内,本项目是12345生产、生活以及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道路,也是沿线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二、任务依据1、《12345678工程》合同书。

三、测设主要依据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3、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4、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5、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66、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7、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8、77省地方行业标准《农村公路技术标准》JTD/T B01-2009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10、《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11、其他相关规范、手册;四、主要技术指标1、公路等级:农村公路基本级;2、设计速度:15公里/小时;3、路基宽度:4.5米;4、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5米,回头曲线最小半径10米;5、最大纵坡:12%;6、最小坡长:60米;7、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8、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I级;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g):0.15;10、地震基本烈度值Ⅶ。

五、测设经过根据《12345678工程》对该路的勘测设计深度和工期要求,以及在听取业主方对全线路况介绍和设计方对全线实地考察基础上,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于2014年1月上旬正式开始外业勘测。

在12县交通运输局和其他各有关部门、沿线居(村)民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半个月的外业测量完成外业资料收集,进而转入内业设计,于2014年1月中旬完成了全部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六、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12345678工程,路线总长2226.52公里,起点位于123456公路捌邓岔路口处,止于123456村K2+046.93。

云南省某一级公路综合设计设计总说明

云南省某一级公路综合设计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1.任务依据1.1任务依据本路线在云南境内,根据所给的参数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通过交通量计算,确定为双向四车道,由规范查得此路设计车速为60Km/h,整个路段的最大纵坡不大于6%,同时为满足纵向排水的需要,纵向坡度不低于0.3%-0.5%。

路面宽度23m,最大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

1.2设计标准1.2.1主要标准、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10).《公路工程预算定额》1996年版(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1.2.2主要技术指标表-1 主要技术指标表12.设计主要过程2.1工程的性质和作用(1)性质:该工程是云南省一级公路第1标段,属于山区,地质条件良好,适合建设一级公路。

(2)作用:该工程主要是联结昆明和桂林两个地区的路线,缓解两地区间目前紧张的交通状况,加快两地区的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兼顾防洪和景观功能设计,使线形设计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2.2总体设计的原则该工程的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合理利用地形,遵循路线设计标准,达到路线平面顺适,纵面均衡,横面合理。

结合本工程沿线的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合理使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尽量减少拆迁,以降低工程造价。

同时本设计着重公路景观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模板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模板

设计说明书一、道路地理位置图本次设计xx路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内,北起xx路,南至四河路,全长499.8米,红线宽15米,规划为庐阳区内南北向的城市支路。

道路现状西侧为在建小区的地下室工程,东侧为施工堆土区二、概述2.1 编制过程(1)、2014年5月18日开始收集资料并进行勘探测量;(2)、2014年5月22日进行全线踏勘,熟悉建设工程周边情况;(3)、2014年5月底,我院召开xx路建设工程第一次内部讨论会,以后又不断就一些疑难问题召开专题讨论,如交通组织、交叉口处理、路面结构、路幅分配、地基处理、现状雨水管道等问题,形成方案设计文本;(4)、2014年6月5日,在xxx进行了方案设计的初步汇报,并结合建设单位提出的意见进行了相应调整;(5)、2014年6月17日,在庐阳区重点局召开了方案专家评审会,与会单位有庐阳区重点局、庐阳工业园管委会、合肥市交警队、公交集团等,我院作了详细的方案汇报,随后各家单位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讨论与研究;(6)、结合方案评审专家意见,我院随后又进行了内部会议讨论,并不断完善设计,最终形成初步设计文本。

2.2 概述xx路为城市支路,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内。

xx路的建设对完善庐阳区市政路网,改善现状交通,提高庐阳区内综合竞争力以及周边地块的使用价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设计xx路北起xx路,南至四河路,全长499.8米,规划为城市支路。

xx路为新建道路,红线宽度15米,设计速度为30km/h。

根据方案设计审查意见,xx路的路幅按照规划断面布设:9.5米车行道+2.75米人行道×2=15米。

2.3 设计依据和采用的规范、标准1)“建设工程设计合同”2)设计招标文件3)平面及纵断面测绘资料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0)《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4)《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1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1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7)《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68-2008)18)《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2001)1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20)《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2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三、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3.1 现状评价本次设计xx路北起xx路,南至四河路,全长499.8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30km/h。

公路一级路 说明书

公路一级路 说明书

1 概述1.1 任务依据受xxx交通局的委托,我公司对xxx新建工程进行了勘察设计。

全线分为3段进行设计,第一段为K0+000-K7+170,第二段为K7+170-K10+455.424,第三段为AK0+000-AK0+735.296。

1.2 技术标准本设计执行交通部标准,同时执行辽宁省“十一五”公路技术政策,主要设计技术标准包括:1.2.1 K0+000-K7+170公路等级: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 km/h;最大纵坡:5%最小坡长:200m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250 m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凸):3000 m(凹):2000 m设计安全等级:二级;环境类别:Ⅱ类桥涵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桥涵为1/100;路基、路面宽度:全线路面宽度为21.5米,两侧各有0.75米的土路肩,路基宽度为23米;小桥涵与路基同宽,大中桥与路面同宽。

1.3 测设经过根据委托要求,我公司设计人员于2009年2月进入现场,进行外业勘测。

首先用1:10000地形图做路线方案选定,然后依据选定方案沿线布设控制点及水准点,并结合实际地形、环境等进行选定方案的局部调整。

导线点采用北京54坐标系统,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统。

依据交通部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等标准进行施工图设计。

1.4 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第一段(一级路部分)K0+000-K7+170路线起于xK34+100处,终点位于x,起讫桩号为K0+000—K7+170,长度7.17公里。

路线途经夹xxxx中间控制点有大沙河、引碧入连工程引水工程水渠、鹤大公路沿线交叉的公路:xxx沿途所经河流:大沙河流域。

2 沿线地质环境2.1沿线地形、地质:本工程路线通过山区台地,纵向有起伏,但高差不大,地表层为种植土和砂砾土,1.0m以下为碎石土及强风化片麻岩。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一)概述1、任务依据.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

2、设计标准此地区为丘陵地区,该路设计为二级公路,选用行车速度V=80km/h,双车道,路幅宽度12m。

其他技术指标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拟定,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3、路线经过:中间控制点,池塘,那龙养殖场,路线设计终点,全长1684。

865KM,桩号间距为20。

4、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要求,交通量的预测情况及公路的使用功能,确定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采用的技术标准必须满足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的需要。

2.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项目建设时应适当超前考虑。

3.尽量利用老路及山地,以降低造价。

4. 尽量选择高差较低的地段修路,减小工程量和土石开挖量,减小造价.5.沿线的中小城镇采取“离而不远,近而不进”的原则,通过人口稠密地区时,在现有详细调查资料基础上,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尽可能减少房屋的拆迁量。

除考虑房屋拆迁外,对管线的避让和动迁在初步设计选线时也进行了重点考虑,并作为线位的重要控制点.(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路线所经地区地形为湿润丘陵重丘、低山及平原、属云贵高原与东南沿海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地区。

丘陵、低山坡面陡峻,陡达40%以上。

沟谷两侧坡面曲折,局部地段呈鸡爪地形。

该地区河流及沟谷水量丰富,地面径流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不太严重。

广阔平坦,村镇、田地、水利建筑设施等较多。

2、工程地质评价本地区位于南岭中等山地工程地质区的西南部。

第四纪多残积层土质为砖红色粘性土、属高液限的粘土,多为碳酸岩风化的残积土.该地区岩石风化破碎较重,丘陵地区属于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局部地方有岩石出露。

岩石以碳酸岩为主,花岗岩次之。

据实地调查,路线所经平原微丘区均按土质考虑,其中松土占30%,普通土占70%;路线所经山岭重丘区:(1)凡岩石悬崖地区,土层厚1米,为普通土,以下为岩石中,软石占40%,次坚石60%;(2)凡有土质陡坎地区,均为土质,其中松土占30%,普通土占30%,硬土占40%;(3)凡无陡坎悬崖地区,土层覆盖厚度约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熊公路AB段设计说明书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胡—熊公路AB段的初步设计。

设计参考资料:该段公路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位于微丘地段;起点设计高程99米,终点设计高程111米,起终边方位不受限制,且不考虑水位的影响。

为顺利完成这次设计任务,我们分一下四个阶段依次完成:(1)选择路线方案;(2)公路平面设计;(3)公路纵断面设计;(4)公路横断面设计;(5)设计说明书编写。

本设计过程中主要参考《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作为设计《标准》。

第一节路线方案选择
在路线方案选择中,根据《标准》190页丘陵区选线中的原则,充分考虑胡—熊公路所经过的地形区,初步确定了两条路线(如路线方案设计图所示)。

其中,方案甲为选中方案,方案乙为备选方案。

选择方案甲为施工方案的原因如下:
(1)根据《标准》中丘陵地区路线布设原则,微丘地形不应迁就微小地形导致线性迂回曲折。

方案甲与方案乙比较,线形直捷,路程较短,符合设计原则;
(2)综合考虑是施工过程中挖方填方的均衡,方案甲优于方案乙;在方案甲中挖方段主要在K0+050.00、K0+300.00—
K0+350.00段、K0+489.90—K0+539.90段;填方段主要在K0+100.00处、K0+350.00—K0+489.90段;填方量稍多于挖方量,而且填挖方点之间距离近便于移挖作填,符合《标准》125页中土石方调配的原则;而方案乙中挖方量少,填方量大,无法做法填挖的均衡。

综上两点,选择方案甲为施工方案。

第二节公路平面设计
在平面设计中,比例尺选用1:2500;根据已知控制点 (X633400,Y3401400),用纸上作图的原理确定起点A 和终点B 的坐标。

A 到JD 的距离是450m,B 到JD 的距离为216.4m.
该路段以三级公路《标准》进行修建,考虑到以后的发展,用60km\h 作为其设计车速;在K0+446.95处设置转弯。

据《标准》36页各级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中的规定,确定转弯处圆曲线的半径为200m ;根据《标准》41页最小缓和曲线的长度计算公式:L S (min )=0.0214
v 3Rαs
计算的缓和曲线的最小半径为42.02m ,
在施工及后续计算中取L s =50m 。

其余圆曲线要素计算过程如下:
(1)在图中量出JD1点的方位角α=39°;缓和曲线对应的角度β=L s /2R=7.2°,则圆心角α0=α-2β=24.6°;
(2)在插入圆曲线后,切线会相应增加,圆曲线会内移。

圆曲线内移值:P=L s 224R
=0.5m
切线增量值:q=
L S 2

R 3
240×R 2
=25m
(3)圆曲线要素计算:
+q=96m
切线长T=R+P tanα
2
+2L S=185.9m 曲线长:L=R×α−2βπ
180
−R=12.4m
外距E=R+P secα
2
切线长D=2T-L=6.1m
曲线要素值(单位:m)
逐桩坐标表
第三节公路纵断面设计
在地形图上根据路线的位置,每50m为一个桩号,量出各点的桩号对应的未设曲线时的标高,绘制出地面高程线;在坐标纸上横向表示水平距离,比例1:2500;竖向表示高程,比例1:200;根据地面高程线初步确定设计线(如胡—熊公路纵断面设计图所示)。

在K0+400.00段为设计高程100m的平路段;从
K0+400.00—K0+507.50段为竖曲线变坡段;从K0+507.50到终点为坡度5%的上坡路段。

竖曲线计算要素及相应设计高程计算过程:
(1)基础资料查阅及设定
竖曲线起点桩号:K0+400.00,高程100m,i1=0,i2=5%,根据《标准》71页凹形竖曲线最小半中的规定,在施工及后
续计算中取竖曲线半径为2000m.
(2)圆曲线要素计算
w=i2−i1=0.05,为凹型竖曲线
曲线长:L=Rw=100.00m
切线长:T=L
2
=50m
外距:E=T 2
2R
=0.625m
(3)设计高程
圆曲线起点高程=100.00m
K0+450.00处高程计算:
横距X1=K0+450.00−K0+400.00=50.00m
竖距ℎ1=X12
2R
=0.625m
切线高程=100m
设计高程=100+.0625=100.63m
同理可得:
K0+457.5处的设计高程:100.83m
K0+500处的设计高程:102.50m
竖曲线终点处的设计高程:102.89m
由i2=5%,则
K0+550.00处的设计高程=(K0+507.50处的设计高程)+ℎ
坡=102.89+(K0+550.00)-(K0+507.50)×5%=105.02m
同理可得:
K0+600.00处的设计高程:107.52m
K0+650.00处的设计高程:110.02m
K0+6+66.40(终点)=设计高程:111.00m
第四节公路横断面设计
设计参考资料:
(1)根据《标准》85页公路横断面类型规定,胡—熊段公路采用单幅双车道;
(2)根据《标准》90页各级公路行车道宽规定,胡|—熊段公路采用2车道,车道宽3.50m,行车道宽7.0m
(3)根据《标准》93页路拱横坡度规定,路段横坡取2%;(4)根据《标准》96页非机动车道规定,路段所修建的非机动
车道宽2.5m,道路两边均修建非机动车道;
(5)平曲线半径R=200m<250m,故平曲线内侧需要进行加宽;根据《标准》101页车道公路圆曲线加宽值规定,并结合路段实际情况,取加宽值为0.6m,采用比例过度的加宽方式;
(6)为抵消或减小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平曲线段进行超高设计,根据《标准》103页所给的参考公式:
iℎ=v2
−μ
并查阅表4—10的μ=0.06,计算的iℎ=3.1cm.
(所设计的横断面图如折断面设计图所示)
第五节小结
本次课程设计完成了胡—熊公路的初步设计。

设计成果有路线方案选择图、纵断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以及设计说明书。

在设计过程中严格参照《标准》中的规定进行设计,有疑问的地方与同学进行交流并询问老师的意见以确保设计成果符合《标准》。

相关的计算过程均在上述小节中给出,以供查阅。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本次课程设计虽然历时不长,但任然比较完整的完成了对胡—熊公路的初步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主要用到了道路勘测设计和测量学中所学到的知识。

验证了一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知识都是临时抱佛脚才得到的。

在拿到图纸之初,对于如何设计很茫然,没有什么头绪;后来慢慢看书,根据老师讲的步骤:从选择路线方案开始,然后依
次做公路平面设计、公路纵断面设计、公路横断面设计、最后编写设计说明书。

这段公路只有六百多米,在省却了很多可以生的东西之后还花了差不多整整两天的时间,可见就算是初步设计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觉得最难的应该是路线选择和平面设计。

在路线选择的时候,要按照各种规定来,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我觉得这与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需要计算的比较多,与测量学里面的测设相关的知识联系很紧密。

在纵断面设计中路线的设计高程需要根据起止点以及沿线的地形特点设计;横断面设计与纵断面设计有相似之处,二者都需要严格的按照《标准》来设计。

虽然课程设计时间很短,内容也不多,而且各方面的《标准》都有所降低。

但经过这样一次课程设计,收获还是很大的。

知道了一条路线的初步设计怎么去做,分哪些步骤去做;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到计算时,有很多参数需要查设计规范,经过课程设计让我初步了解到这些规范怎么查,哪里去查。

当然,经过课程设计也看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课程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在实际运用时不熟练;课程设计正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检验自己的机会。

我觉得在这样实际操作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钻研去完成,与同学的交流只能是一种辅助,询问老师应该是对自己成果的检验,不然就很难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这次课程设计基本结束了,但其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止于此;在后续学习类似性质的课程会吸取教训,同时也会更加重视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