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合集下载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改进建议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改进建议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改进建议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不断拓展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质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现状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增长,招生的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导致一些学校和专业出现了“卖文凭”的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专业不对口、导师匹配不当等问题,导致很多硕士研究生最终的学术成果和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硕士研究生招生机制,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具体而言,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招生对硕士研究生的素质要求。

当前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招生仍然是采取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录取依据的机制,忽视了考生的其他素质因素,比如专业背景、科研能力、实践经验等。

为此,有必要向高校招生委员会提交详细的招生计划,其中应该包括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要求,比如科研能力、学科背景等,不光从考试来看。

对于有意愿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应该注重依照其综合素质进行筛选,同时建立健全的招生监管机制,加大对卖文凭等各种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第二,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和指导。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实践企所必须的人员,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成果和就业前景。

对于导师的考核、管理,应该建立科学的制度和机制,例如评价导师科研水平、贡献支撑、管理质量等方面,注重导师对硕士研究生规范指导和科学分配时间。

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规范其工作行为,增强其对学生学术研究的指导力度,培养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形成导师和管教员联席会议机制,及时解决学生的学分转换和论文提交等管理问题,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三,完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和课程设置。

当前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无法充分满足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需求。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改进建议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改进建议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改进建议1. 引言1.1 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每年都有大量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竞争异常激烈。

据统计,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却仍然难以满足每位申请者的需求。

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选拔机制不公平、导师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了很多优秀的申请者无法被正当评价和选择。

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亟需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长期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问题存在的原因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门槛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导致了选才不准确的情况。

有的院校在招生中偏向于青睐应试能力强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部分导师在指导硕士研究生时存在指导不到位、不负责任的情况,导致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不足、行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滞后,也是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选拔机制不够科学、导师指导制度不够健全、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2. 正文2.1 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当前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能力方面存在着普遍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较弱、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欠缺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术研究方法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系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基本方法,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研究思维。

2024年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表

2024年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表

2024年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表一、研究生招收计划1.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2024年,全国计划招收研究生总人数为50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5。

2.人才培养重点领域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培养领域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

3.各学科招生计划分配按学科类别划分,招生计划分配如下:工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30理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20医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15文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10法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8经济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8管理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5教育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4农学类:占总招生人数的54.招生形式研究生招生形式包括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硕士、博士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

5.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占总招生人数的70,非全日制研究生占总招生人数的30。

二、录取政策1.招生对象在校大学生、社会在职人员、农村专门规划生源和国家专门计划生源。

2.研究生招生考试流程招生考试分为全国统一考试和自主组织考试两种形式,考试科目和要求由各高校根据培养计划和学科特点确定。

三、培养质量保障1.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保证学生的学术指导和教育质量。

2.招生质量监控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质量监控机制,对研究生入学考试、导师选择、学位论文评审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评估,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3.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增加实践研究环节,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际工作,提高研究生实际能力。

四、招生政策和资助措施1.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对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生给予资助。

2.科研经费支持向研究生提供科研经费支持,鼓励研究生积极投入科研实践。

3.学费减免和免息助学贷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给予学费减免和免息助学贷款支持。

五、国际学生招生2024年国际学生研究生招生计划根据国家对外交流需求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确定,具体招生计划由教育部门灵活掌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研究生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论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导师制度问题、招考问题以及课程设置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导师制度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硕士生教育发展很快,但培养质量却一直未能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

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处于高等教育的高层次,它影响国家的科研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以就必须高度重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的硕士生教育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导师制度、招考、课程设置等方面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硕士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导师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指导对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影响我国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导师制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家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为尽量满足扩招后的研究生教育,各学校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这就造成由于导师课题不足而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导师水平有限而无法给研究生较高水平的指导等问题。

导师指引研究生开展创新型研究,他们的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对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

(2)导师选择的问题。

研究生在开始读研之前就要决定他的指导老师。

这就难免存在导师不甚了解自己所要指导的学生,研究生也不甚了解他的导师的情况,使得这种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国家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资格,但是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教师在一些高校内相对较多或过剩,教师多于学生,这还使得一些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拉郎配之情形。

(3)导师指导的问题。

现行的导师制度基本上是一个研究生对应着自己的唯一导师,而一名导师往往会指导多名研究生,呈现出一对多的关系。

这种关系容易导致研究生思维的片面性,而且如果指导老师不在,学生有问题也无法请教,更会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

研究生招生影响因素分析及招生名额动态测算方法

研究生招生影响因素分析及招生名额动态测算方法

研究生招生影响因素分析及招生名额动态测算方法作者:李宁,张仰森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22期一、基层单位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体现着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

研究生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导师队伍、教学和实验条件、管理制度、培养方案、新生质量等等[1],其中,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个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一位导师究竟能够指导几位学生?在导师中合理地分配研究生招生名额,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毋庸置疑,研究生是宝贵的科研资源,是完成导师科研课题的重要力量。

有研究统计,某校70%的SCI检索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2]。

在今天研究生招生规模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多数导师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招收学生,造成研究生名额供不应求的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学科水平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壮大,进入导师行列的教师人数不断增长,加剧了这个矛盾。

另外,我们必须承认,各位导师的情况千差万别,合格的导师、适合的课题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条件,这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3]。

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测算出每位导师最适合的指导人数,实现研究生资源的按需分配[4]。

大部分高校会根据学科规模和学科发展布局把招生指标分配到学院或学科点这些基层单位。

而在学院一级,不同的单位对于研究生名额的分配会有不同的办法。

有的根据职称,有的根据科研业绩[3],有的根据在研项目,有的根据学生报名情况,还有的进行专家评估[5]。

这些方法各有利弊。

如果根据职称分配,职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某个阶段的学术能力,但是这种论资排辈的做法往往照顾了哪些已经评上了职称而不思进取的教师,而大多数年轻的教师,虽然他们的职称往往不高,但是一些人科研能力很强,却很难分到学生。

如果根据科研业绩分配,则严重依赖现行的一般科研考核指标,而这些指标并不一定适合用于研究生名额分配。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指导教员:田玉敏组长:吴剑组员:***李昊隆上交时间:2012年9月2日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摘要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2011年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中,将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

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给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思考。

首先,考虑到缺少数据的老师是研究不同的学科方向,把各个学科分开考虑,对各个学科下的不同级别进行分析,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得出缺失信息的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教师分别属于二、六、七,六、二,二、一、七、四、六级别的岗位。

其次,将岗位级别作为指标分别与2007-2011五年间的研究生总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奖数、获得优秀论文数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岗位级别能力与总找人数、科研经费、论文数、专利数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再次,对研究生的名额分配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并给出2012年的调整方案。

首先用灰色预测的方法对2012年的招生人数进行预测为:764人。

并后验差检验表明其合理性。

然后根据求得的权重对2012年各级别岗位招生人分配如下表: 导师比例i d 专业型比例i e学术型比例i r 综合得分i y 人数分配i m 一级岗0.1932 0.089 0.1538 0.1607 123 二级岗0.1015 0.0271 0 0.0585 45 三级岗0.1002 0.0445 0.0769 0.0822 63 四级岗0.2586 0.0832 0.2692 0.2246 171 五级岗0.048 0.0928 0.0385 0.0548 42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学科的招生人数。

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把专业型和学术型作为一个准则层,最后得到各学科的权重。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摘要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2011年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中,将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

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给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思考。

针对问题一,从附件所给数据可得,2007-2011年岗位等级数据出现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针对每一种学科内部,基于已知的岗位等级样本对缺失的样本数据进行判别分析;二是在不考虑学科分类的情况下基于所有已知的样本数据,对未知数据进行判别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从两种结果选取最佳分类方案。

针对问题二,当以岗位级别为指标时,我们考虑把七个岗位级别看作是相互独立的,基于每一个岗位级别内部的招生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奖数以及获得优秀论文数量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相关性,所以我们考虑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变量降维,找出每一个岗位级别侧重于的综合指标的信息贡献率,获得其统计规律。

针对问题三,利用第二问结果,并假设各学科之间没有差异。

我们用虚拟变量表示学术型和专业型,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第二问得出的主成分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运用Eviews软件,建立二元选择模型进行分析。

针对问题四,1 问题背景与提出据统计,显示自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也在2011年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中,将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

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给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思考。

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急速膨胀, 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强烈冲击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培养方法。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也主动适应这种情况的变化, 研究并调整有关的管理体制及与其相配套的培养方法,这使得对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进行优化配置势在必行。

每年研究生指标的分配

每年研究生指标的分配

每年研究生指标的分配
每年研究生指标的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扩招的背景下。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研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合理地分配研究生指标,成为了高校和政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指标的分配应该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和原则进行。

首先要考虑到国家和地方的需求,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研究生招生计划。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权,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本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

最后,要考虑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平衡和合理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

在研究生指标的分配中,应该注重质量和效益。

不能仅仅以数量为目标,而应该注重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

同时,要注重研究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总之,研究生指标的分配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国家需求、高校自主权、资源利用、质量效益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中国计量学院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汪念华2. 阚雅婷3. 方赢海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数模组日期: 2012 年 8月23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2012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摘要本文针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各因素对招生指标影响的分析可知,该问题是一类基于综合评价的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对此,本文建立了综合评价与规划模型并进行讨论求解。

对于问题一,分析得到各级别岗位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收总人数基本服从正态分布,以落在各个岗位级别的概率为评价指标,根据概率大小得到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位教师的岗位级别依次为四级岗、五级岗、七级岗、七级岗、三级岗、四级岗、三级岗、四级岗、五级岗、五级岗。

模型检验,平均偏差%x,模型预测结果较好。

.5744对于问题二,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累计贡献率达%的5个主要因素为: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奖励总数、校优论文;再次以岗位级别能力为因变量,以各因素为自变量,利用线性回归,得到以上5个因素的P值均小于,说明选取的5个主要因素对岗位级别能力有显着相关性。

对于问题三,首先采用三次拟合,得到7个不同岗位等级的2012年招生人数的均值和总人数,总人数为10.;其次采用层次分析,得到7个不同岗位等级中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最后利用单目标线性规划,得到2012年7个岗位等级的招生人数最优解。

结果以上三步给出2012年7个不同岗位等级招收研究生人数的均值的最终分配方案是:一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二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三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四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五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六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七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对于问题四,在基于问题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学科A至学科K11个不同学科建立教学成果,求解出2012年11个学科招收研究生人数的均值为:学科A人数、学科B人数4、学科C人数、学科D人数、学科E人数8、学科F人数、学科人数、学科H人数、学科I人数、学科J人数、学科K人数对于问题五,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增加指标是否接受推免生,可以增加分配方案的合理性。

最后,我们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使得我们的模型更具有普适性和实时性。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线性回归层次分析目标规划拟合一、问题提出与重述问题的提出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2011年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中,将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

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给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思考。

因此设置合理的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全面客观地衡量分分配名额以便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问题的重述附件给出了某高校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实际情况,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主要根据指导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岗位进行分配,其中教师岗位分为七个岗位等级,一级岗位为教师的最高级,七级岗为具备硕士招生资格的最低级。

请利用附件的数据、参考有关文献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列问题:(1)建立数学模型将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位教师的缺失数据补充完整;(2)请你以岗位级别为指标,分析每个岗位的招生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奖数、获得优秀论文数量的统计规律,并给出合理的解释;(3)根据第二问的结论,提出更加合理的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使得新方案既兼顾到岗位又能兼顾到其他因素,例如研究生的招生类型等,并要求用此方案对2012年的名额进行预分配;(4)请你设计调整方案,使得新方案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差异分配,并用你的方案给出2012年的调整方案;(5)若想把分配方案做得更加合理,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指标数据,用什么方法可以完成你的方案请阐述你的思想。

二、问题分析对于问题一:从附件中的数据观察可知,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位教师的缺失数据是2007——2011年研究生岗位等级,以岗位级别为参考项,以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收总人数为统计变量,随机选取7个不同的岗位级别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测各个岗位级别近似服从哪种,利用特定分布的特点对问题进行求解,再用另外一些数据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对于问题二: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选取出对岗位等级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其次,通过Matlab计算出各个变量对岗位等级线性回归的F值、P值以及2R进一步判断这些指标与岗位等级的线性显着性,从而可以对此进行合理解释。

对于问题三:首先,根据7个岗位级别2007——2011年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进行三次拟合,并预测2012年的每一岗位级别级别硕士研究生的招收人数,得到7个岗位级别的硕士研究生招收总人数,并以此作为作为2012年研究生招收总数对研究生指标进行方案分配。

其次,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研究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在每一级别中的权重,以便研究生指标分配时可以确定各个岗位级别中研究型和专业型研究生数量。

最后,利用单目标线性规划,以教学成果最大为目标,通过Lingo求解出每一岗位级别的最佳分配方案。

对于问题四:问题四,我们可以考虑以学科为划分单位,这样兼顾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利用与模型三类似的步骤对问题进行求解。

对于问题五:问题五,我们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影响硕士研究生指标分配的其他影响因素,再结合本题给出的因素利用本模型进行方案分配。

三、模型假设(1)附件中的数据仍是正确的;(2)相同学科中相同岗位等级的老师能力水平相同;(3)2012年国家研究生录取政策无重大影响,且报考人数无重大变化。

四、符号说明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问题一的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一对附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一级岗共有18个,二级岗共有15个,三级岗共有14个,四级岗共有65个,五级岗共有16个,六级岗共有33个,七级岗共有183个。

查阅资料得知硕士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主要参考导师岗位级别进行分配,经检验研究生分配名额与导师岗位级别之间的确存在显着线性相关性,因此我们以岗位级别为参考项,以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收总人数为统计变量,随机选取7个不同的岗位级别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剩下的数据用于对模型的检验。

用于统计分析和模型检验的数据编号分别见附录一的表1和表2。

5.1.1模型的建立以预测点落在级别岗位内的概率为评价指标,通过计算数据落在各个岗位级别中的概率,比较概率大小,概率最大的对应的岗位级别即可确定出老师的研究学科岗位级别。

首先假设六级岗的研究生总人数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画出六级岗的人数分布直方图并添加正态分布的趋势线,其结果如图1,由图可以看出六级岗的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曲线较接近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因此我们认为六级岗的研究生招生总人数服从近似正态分布。

其次用ttest 做正态假设检验,原假设:H=0,表示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由Matlab2010运行结果h=0,表示接受原假设。

所以我们认为六级岗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服从正态分布。

基于此,我们得到六级岗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均值为:7.433=μ,方差为:1.73572=σ其余岗位的求解过程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其直方图见附录一图1至图6。

则最终得到一级岗至七级岗的均值和方差见表15.1.1模型的求解将缺失数据的10位老师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总人数分别代入以上各个岗位级别对应的正态分布函数,求出各个级别的概率,最大概率对应的岗位级别即为这10位老师的岗位级别,通过Matlab2010得到10位老师的研究生数据落在各个岗位级别内的概率(表2),由表可知第18为老师落在四级岗的概率最大,因此第18位老师的岗位级别为四级岗。

其他老师岗位级别的确定方法同此,得到最终10位老师的岗位级别结果如表3所示。

真实值真实值预测结果偏差 / |-|= ,样本数所有偏差和平均偏差 / =,以平均偏差的大小为指标检验模型是否可靠将余下的47组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通过以上模型得到的47组数据的预测值和平均偏差(表4),通过数据处理做出7个岗位等级的真实值与岗位等级的预测值对比图(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岗位等级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具有很小的偏差。

计算这47组数据的平均偏差为:%,该数值较小从而说明本模型较好。

问题二的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统计分析方便,将岗位级别命名为教学能力,一级岗至七级岗数值依次为7、6、5、4、3、2、1.首先以岗位级别为指标,对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英文论文总数、中文论文总数、专利总数、奖励总数、省优论文、校优论文利用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表5可知前5个主成分对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因此前5个主成分即可达到85%的要求。

从表6的成分矩阵分析,选取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奖励总数和校优论文这5个变量作为影响岗位能力的主要因素。

表5:解释方差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英文论文总数、中文论文总数、专利总数、奖励总数、省优论文、校优论文为因变量,计算出两者之间线性关系的,得到的F值、P值和2R的值如表7,从中分析可知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奖励总数和校优论文5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临界值,因此这5个变量与岗位级别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因此我们可得到结论:导师的岗位级别受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奖励总数和校优论文这5个因素影响较大,且每个因素都与岗位能力呈现正相关,随着岗位能力的增大而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