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期(幕)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座淡水湖。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巢湖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
巢湖地质构造主要为盆地沉降,被认为是构造构造 - 幕(巢湖盆地第四纪)的一部分。
巢湖盆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的淮河三角洲南缘。
盆地受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控制,斜坡发育,南北两岸高,湖区低。
研究发现,盆地的沉积厚度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加厚的趋势。
巢湖地质年代主要为第四纪,包括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和人类活动时期。
巢湖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沉积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岩主要是砂砾岩和泥岩,火山碎屑岩主要是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石。
巢湖地质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更新世晚期,随着爪哇减退,长江下游隆起,湖北段从原来的海湾转变为淡水湖泊。
全新世以来,巢湖地质环境逐渐稳定,水域逐渐扩大,沉积物沉积加速。
人类活动时期,人类的农业和工业活动对巢湖地质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河岸冲刷、水土流失等。
巢湖地质对周边经济和环境有重要影响。
地质资源方面,巢湖盆地存在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周边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了潜在可能。
地质灾害方面,巢湖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容易
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下陷、滑坡等。
此外,巢湖湖泊自身的生态环境对周边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总结来说,巢湖地质主要受到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
巢湖地质对周边经济和环境有重要影响,同时也需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中国地壳运动【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
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
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
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
通山县地质描述

6.3.4 安置点地质综述6.3.4.1 区域地质环境〔1〕气象水文24个居民点评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按地形和气温变化的特点,全县大致分为:中部丘陵平贩温暖湿润区、南北低山丘陵温和阴湿区,南部中低山温凉多雨多雾区.由于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匀,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山区多于丘陵平畈区,水旱灾时有发生.规划安置点未设气象站,其气象资料可借用通山气象站资料.经统计,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小时,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气温16.3℃,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20℃〔1969年2月1日,九宫山铜鼓凸>,月平均气温为4.7℃;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0.5℃<1978年7月9日,通羊镇>,月平均气温达27.8℃,全年无霜期在226-248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577.4 毫米,春夏两季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75%,全年暴雨多集中在4-9月份,尤以6-7月次数最多,常常造成洪涝灾害.通山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县境内山溪、河流呈树枝状分布,地表水系发育,河道总长800余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00余米.主要河系5条〔燕厦河、横石河、厦铺河、通羊河、黄沙河〕,流域面积2517平方公里,富水河是通山水系之主流,境内各水系最终均汇入富水河,然后自西向东流入富水水库,经富水水库溢洪注入长江.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富水水库>,中型水库3座<石门、雨山、石门塘>,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61座,总库容0.995亿立方米<不含富水水库>.塘堰2810处,其中1万立方米以上大塘205处.富水水库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有灌溉、养殖、围垦、灭螺、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水库工程1966年建成.枢纽工程位于阳新县境内,由大坝、溢洪道、发电输水管、电站和总干渠组成.富水水库总库容16.65亿方,最高洪水位62.03米,水位波动约10米,库区跨通山、阳新两县,相应水域面积74.5平方公里,其中通山县占96.5%.截流来水面积2450平方公里,为省管第二大水库.〔2〕区域地质1、区域地质环境通山县地貌为低山丘陵区.境南幕阜山脉绵亘约150公里,为鄂赣界山,平均海拔800米,千米以上山峰10余座,最高点是太阳山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大幕山横卧于北,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点954.1米.县域中部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8.6%.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缓降,最低点在境东富水水库库底,海拔20.13米.总体而言,本区现代构造运动呈现缓慢下降的性质,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带,场区内无大的活动性断裂带通过.2、区域构造与地震据区域资料:通山县位于扬子褶皱台边缘,雪峰台隆起的北缘,是一个构造交接之地,褶皱、断裂等构造在区内比较发育.从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受了多次的构造运动.根据各构造运动时期与其构造变动特点,即可把本区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即:前震旦系地层组成的幕阜山复式背斜;震旦系—中三叠系组成的通山复式向斜、大磨山复式背斜与大冶复式向斜;上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组成的红色构造盆地幕阜山复式背斜为槽型的紧密线状褶皱,以不对称背、向斜为特征.##大磨山复式背斜等为准地台型紧密线状褶皱,向斜较开阔,背斜较紧密,红色构造盆地褶皱较轻微.区内断裂比较发育,可分三组:近东西向的走向断裂,伴随着印支-燕山盖层旋回褶皱运动早期的褶皱而发生;北东向断裂,破坏干扰了印支期的褶皱和断裂;北西向断裂,发生在前两组断裂过后,规模较小.评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区域性东西隆起带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之鄂城-大幕山次级隆起亚带的反接复合部位.本评估区位于通山向斜北侧,坑口背斜南翼.新构造运动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总体趋势是以地壳抬升为主,近期相对稳定,地表剥蚀堆积作用基本达到平衡.从地貌形态和多层溶洞分布标高分析,该处经历了多次升降旋回,通山溶洞中地下河床沉积物分布特点以与溶洞变迁痕迹也显示本处地壳多次抬升,流水继续向下侵蚀.区内未见明显的断裂、褶皱构造,地质构造简单.历史上1993年7月25日##市发生4.1级地震,20##11月26日受##省##地震的影响,地震波与##市全境,震感较强,各类建筑物与室内物品等均有明显晃动现象.但对评估区基本上没有造成危险,基本不构成地震危害.根据国家地震局20##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属无震中分布,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35S.区域上新构造活动表现为升降运动方式,具由强变弱的特点,反映区内地壳活动自晚第三纪以来向着趋于稳定的发展阶段.区内近期以来,无震中分布,地表水系广布的特征,均说明本区地壳运动发展趋于稳定状态.6.3.4.2 地形地貌〔1〕九宫山镇富有新村、大畈镇大坑新村安置点区域地处幕阜山脉,属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建设场地所在位置为横石河、富水河一级阶地,在区域地貌上属剥蚀低丘岗地地貌,地形有一定起伏.评估区与周边富有新村地区地面标高58.24-84.41m,相对高差26.17m.大坑新村地区地面标高70.61-93.39m,相对高差22.78m.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完好.〔2〕大畈镇官塘新区、白泥新村、通羊镇衢谭新村、慈口乡中间屋新村、璠西新村、慈口新区、燕厦乡湖畔新村、毛竹坑等八个安置点区域地处幕阜山脉,属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安置点在地貌上属河流一级阶地后缘与构造剥蚀低丘交接部位,地形起伏较大.评估区与周边地区地面标高相对高差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完好.〔3〕其它14个安置点区域地处幕阜山脉,属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安置点在地貌上属剥蚀残丘岗地地貌,地形起伏较大.残丘丘顶一般呈浑圆状,坡角一般小于30度,主要以果园种植为主,评估区与周边地区地面标高地面标高地面标高55.11-96.58m,相对高差41.47m.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完好.6.3.4.3 地层岩性〔1〕大畈镇官塘新区、慈口乡中间屋新村、璠西新村、燕厦乡湖畔新村4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与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生物屑灰岩〔O1h〕地层组成.各地层单位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褐红色含砾粉质粘土,稍湿,硬塑、粘土夹砾石成份多为灰岩,呈棱角-次棱角状,厚度2-15m.2.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生物屑灰岩〔O1h〕: 灰色,微风化,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坚硬,溶蚀裂隙不甚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2〕大畈镇白泥新村、慈口乡慈口新区2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与奥陶系下统大湾组泥质瘤状灰岩〔O1d〕地层组成.各地层单位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褐红色含砾粉质粘土,稍湿,硬塑,砾石成份多为灰岩,呈棱角-次棱角状,厚度0-5m.2.奥陶系下统大湾组泥质瘤状灰岩〔O1d〕: 紫红色,中风化,泥质瘤状结构,中厚层块状构造,岩石坚硬,溶蚀裂隙不甚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3〕慈口乡大竹新村、老屋新村、石印新村、茶园新村、通羊镇港口北、港口南、衢谭新村、厦铺镇厦铺新村等8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与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粉砂质页岩地层组成.各地层岩性特征叙述如下:1、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灰黄色粉质粘土、粘土夹砾石,厚度1-3m.2、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粉砂质页岩: 黄绿色,强风化,裂隙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溥层状构造.〔4〕洪港镇毛田河新区、洪港新村、九宫山镇富有新村、大畈镇杉木园新村4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冲洪积层与志留系中统〔S2f〕粉砂质页岩地层组成.各地层岩性特征叙述如下:1、第四系冲洪积层〔Q apl〕:灰褐色淤泥质粘土、砂砾石,厚度2-15m.2、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粉砂质页岩: 黄绿色,强风化,裂隙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溥层状构造.〔5〕燕厦乡北冲村石木地、毛竹坑、燕厦新村、大畈镇大坑新村、南林桥镇石垅新区、通羊镇移民新区6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冲洪积层与白垩-第三系<K-R>紫红色粉砂岩、砾岩地层组成.各地层单位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冲洪积层〔Q apl〕:灰黄色粉质粘土、粘土夹砾石,厚度0.5-6m.2、白垩-第三系<K-R>砾岩: 紫红色,粉砂结构、砾质结构,块状构造,中风化,岩石较坚硬,裂隙较发育,主要成份为碳酸盐岩.6.3.4.4 水文地质通山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县境内山溪、河流呈树枝状分布,富水河是通山水系之主流,境内各水系最终均汇入富水河.然后自西向东流入富水水库.经富水水库溢洪注入长江.于富水河畔中段,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大气降水以临时坡面迳流或渗水方式运移,一部分汇入富水水库,另一部分垂直入渗,形成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溶裂隙水.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简单,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均随季节变化明显,水量、水位在枯、丰水期的差值较大,这种动态特征,特别是富水水库水位的变化对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有利的水文地质条件.但评估区特别是房屋建设区位于富水水库水位线之上,一般高差都超过30m左右,故富水水库与地下水变化对评估区的影响小.总体而言,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下水位和地表水位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对评估区建设造成影响的较小.6.3.4.5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安置点地形总体起伏较大,但岩层较稳定,裂隙弱发育,未发现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痕迹.目前整体上处于自然稳定状态,历史上未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区内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但不足以造成地质灾害,对于平地稀少的山区县来说,本区建设安置点是适宜的.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灾害弱发育,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6.3.4.6 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评价〔1〕分区标准根据《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X》〔CJJ57-94〕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将规划区进行建筑适宜程度分区.〔2〕场地评价评估区内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目前无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处于稳定状态,工程建设开工后,其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的可能性较小,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也较小,整体危害程度较轻,且防治工程简单,易于处理.因此,按照上述分区原则,将评估区建设场地适宜性级别确定为适宜.6.3.4.7 基础型式与持力层选择拟建安置点主要为低层民用建筑,建筑荷载不大,对地基要求不高,场地内覆盖层厚度小于2m,建议建筑物基础型式采用浅基础〔条形基础〕.场地内覆盖层分布不均,下伏基岩面起伏不定,若地基不均一,易造成不均匀沉陷变形,而场地覆盖层厚度小,易于清除.因此,建议选用基岩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6.3.4.8 工程地质基本结论与建议〔1〕工程地质基本结论1、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简单,但建设项目为新建村庄,属于较重要大建设项目,24个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2、目前为止,评估区未发生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弱,岩土体处于自然稳定状态,地质灾害不发育.3、该项目在工程建设中对周围地质环境做了一定的改造,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工程建成后,潜在的工程问题是由于边坡失稳后引起的掉块、崩塌、滑坡、泥石流;富余土石方不合理堆放引起水土流失、泥石流;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墙体开裂等地质灾害,只要做好正确有效的防止工作,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危险性低.4、综合考虑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其危害性程度,并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将整个拟建区划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区.5、该项目在施工中与建设完成后采取恰当有效的防治措施后,可消除或减轻不利因素,排除隐患,避免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故拟建场地与周围地质环境基本适宜于项目建设.〔2〕工程地质建议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是确保评估区内各工程设施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避免人员生命财产损失,确保建设工程正常运行,从而促进当地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建设工程的安全,在工程建设中和工程建成后,需做必要的防治工作.具体防治措施如下:1、工程建设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2、建议建设单位结合当地地质灾害防治经验,有效做好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3、场地平整填方地段严格按照相关规X施工,分层碾压夯实,并经填土检验,确定其工程特性指标,防止填土不实引起不均匀沉降.4、工程建设前,场地内应通盘做好防排水工程,确保地表水顺畅外排.5、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御、监测体系,发现问题与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便于与时采取措施.6、尽量避免或减少场地与周边振动荷载对场地影响.7、场地基础施工应选择少雨季节.。
潜山油气藏勘探与开发

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调研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潜山的概念潜山(Buried hills)一词,较早见于赛德尼.鲍尔斯(Sidney . Powers)的论文《潜山与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中(美国经济地质学,一九二二年第十七卷),后来,其它地质学家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如A . I .莱复生(Levorsen)在其《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就提到潜山,系指在盆地接受沉积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来被新地层所覆盖埋藏而形成的潜伏山。
我国1982年出版的《潜山油气藏》(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1982)一书中提出,凡是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盖层下,属于基底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它包括了后期由于基岩块体翘倾,所形成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还有一部分学者把潜山油气藏称之为基岩油气藏,如兰德斯(Landes,1960)认为基岩油气藏和一般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烃源层位于储层之上。
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定义为:基岩油气藏位于一个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下的比较老的基岩中,烃源层多数位于不整合面之上,但有少数烃源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储层之上,这种油气藏统称基岩油气藏。
第二节潜山的分类潜山分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按成因、形态、岩性等来进行分类。
一、按成因分为地貌山、构造山和构造—地貌山1、地貌山: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潜山,就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基底就存在地形上突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淋滤,后期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形成的潜山。
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一般都很发育。
2、构造山:主要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潜山,就是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地貌显示,主要是在盖层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于构造变动产生的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山或后成潜山。
其特征是潜山侵蚀面与上覆层产状平行,断棱或褶皱的核部是潜山的最高部位。
构造山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块山和褶皱山,断块山在冀中坳陷较发育,褶皱山尚未发现。
地史学八大运动

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2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3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分布影响: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的海槽和滇东一带由陆相泥盆系以外,华南其他地区均未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是华南形成同一板块,使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发生改变,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海,北方地区为陆地。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沉积,志留纪后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5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影响: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德州的地质

德州的地质德州市所处大地构造部位属华北地台,辽冀台向斜,三级构造单元为临清坳断区,四级构造单元为德州凹陷。
新构造一级单元为鲁西北沉降平原,二级单元为惠民新生代断陷坳陷强烈沉降区。
德州市地下为一向南突出的凹陷地形,称德州凹陷。
该凹陷地处临清坳陷北部,北临埕宁隆起和吴桥凹陷,南靠高唐至恩城凸起,东临陵县至肖庄凸起,西接武城凸起,凹陷与周围的接触关系均为断层接触或断尖接触。
德州地层活动性断裂发育属新生代活动性断裂,走向均为北东和北北东向。
德州周围有6条活动性断裂:即沧东断裂、杨家堡至边临镇断裂、惠民断裂、渤海农场至陵县断裂和聊考断裂。
其中,聊考断裂和沧东断裂是影响本地稳定性的主要构造因素。
今约3.6亿年),长期处于上升剥蚀状态,华北(整个山东在内)上升为隆起(在此之前整个华北一片汪洋大海),使本区缺失古生界的上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迭、三迭系地层,此时形成一系列奥陶系基底大断层。
这些断层长期活动,互相切割,形成以断块山、残丘山为主体的潜山群,升降幅度、产状变化大,奠定了德州凹陷基底构造格架和古隆起型沉积背景。
加里东运动末期(距今约1.5—1.9亿年),本区下沉,沉积了巨厚的中生界侏罗、白垩系地层。
此时古生代时期一些基底断裂继续活动生长发育,使中生代地层也形成了一系列断块山和残丘山及断阶凹陷。
地壳运动在侏罗纪、白垩纪中的燕山运动时期(距今约1.5亿~6千万年),整个凹陷又上升剥蚀,形成中生代地层区域性不整合面,并伴有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现今钻遇的玄武岩、安山岩、辉绿岩等火成岩。
又因气候温暖、生物繁茂,为该期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燕山运动末期,凹陷又继续下沉,形成一套很厚的新生代下第三系孔店组地层。
前时期的老断层仍在活动,并伴有深层岩浆侵入,在古构造背景上形成孔店组地层的披覆和断块构造。
第三纪地壳运动的华北运动I幕(济阳运动)时期(距今约4千万年),凹陷又一次上升剥蚀,形成了孔店组顶(或沙阿街组底)区域性不整合面。
地质年代来源汇总

燕山运动 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今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地槽-地台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中国地壳运动【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
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
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
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
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
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
后证实原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
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
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n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
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
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
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
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
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
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
【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马杏垣等1955年创名。
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 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 热事件之反映。
【胶东运动】Jiaodong orogeny太古宙末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烟台—乳山一带的新太古界胶东群与古—中元古界粉子山群间之角度不整合所确定。
与五台运动相当。
【鞍山运动】Anshan orogeny新太古代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古元古界辽河群与新太古界鞍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一运动使鞍山群岩层褶皱,并伴随大规模花岗岩化或混合岩化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
与五台运动相当。
【大别运动】Dabie orogeny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与中元古代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大别山地区中元古代佛子岭群与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大别山群间的不整合所确定。
大别山杂岩普遍混合岩化至花岗岩化,构造方向近东西;佛子岭群仅受轻微区域变质,构造方位多作北西向。
在湖北大悟、红安、麻城等地见红安群与大别群呈交角不整合接触。
此运动发生于18亿年。
【吕梁运动】Lüliang movement(revolution)李四光1933年创名。
又称吕梁变革(Lüliang transform)。
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在中条山区、辽东、山东及鄂尔多斯等地均有代表吕梁运动的不整合存在。
此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
其时限大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可分别视作第一幕(主幕)和第二幕(末幕),在燕山地区大致应与前常州沟组、前大红峪组界面相当。
吕梁运动影响范围甚广:在山西则可能分别与五台山的郭家寨亚群及中条、吕梁、太行山区的担山石群、黑茶山群及东焦群的顶部界面相当。
在豫西为古元古代嵩山群与上覆五佛山群之间的不整合;燕山、阴山地区分别为长城群与朱杖子群、渣尔泰山群与二道凹群之间的不整合;自胶辽、吉南至贺兰山、阿拉善的广大地区亦受其影响;塔里木有相当于长城群的杨吉布拉克群与下伏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的角度不整合;滇东、鄂西为昆阳群与大红山群、神农架群与水月寺群之间的不整合。
浙西南古元古界八都群,与其上中、新元古界龙泉群在变质程度和形变特征上的差异,当属吕梁运动之反映。
【栾川运动】Luanchuan orogeny古、中元古界间的构造运动。
在陕西省蓝田县坝源、洛源等地见中元古界熊耳群不整合在古元界铁铜沟组之上;在豫陕交界的熊耳山一带见熊耳群不整合于新太古界太华群之上,其间存在的构造运动。
与吕梁运动相当。
【中条运动】Zhongtiao orogeny山西省中条山区古元古界担山石群与中元古界中条群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
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是安山岩层,下盘为石英岩(古元古代担山石群石英岩)。
在铜矿峪的一个剖面上有显著的角度不整合存在。
与吕梁运动相当。
【渣尔泰运动】Jartai movement发生于内蒙古渣尔泰山群与什那干群(介于长城系与蓟县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其时限为14亿年左右。
此乃根据渣尔泰山群下部阿古鲁沟组Pb Pb年龄1649百万年,而不整合面以上的什那干群呈假整合伏于下、中寒武统之下;渣尔泰山群、什那干群中所含叠层石特点,分别与燕山地区的长城系、蓟县系相近;又据新资料,什那干群东延可与蓟县系相连,并发现渣尔泰山—大佘太一带有1300~1500百万年的钾长花岗岩侵入(如侵入新太古界乌拉山群者U Pb年龄1383百万年),其上又被什那干群不整合覆盖。
【蚌埠运动】Bengbu movement发生于安徽省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据白云山组片理产状和蚌埠期混合钾长花岗岩的片麻理产状间出现交角而确定。
在安徽凤阳地区,古元古界凤阳群下部的白云山组交角不整合于新太古界五河群顶部的殷家涧组之上。
凤阳群属绿片岩相,五河群属角闪岩相,两者变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此运动发生于距今25亿年左右。
与五台运动相当。
【中岳运动】Zhongyue orogeny发生在嵩山地区古元古代嵩山期沉积之后,新元古代五佛山期沉积以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
五佛山群呈高角度不整合覆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上,可能发生于距今14亿年左右。
中岳运动使整个嵩山群(罗汉涧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花峪组)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熊耳运动】Xiong'er orogeny北秦岭中元古代内的构造运动。
中元古代蓟县系与熊耳群(相当于中元古代长城纪)间的不整合,在陕西小秦岭和豫西广大地区也普遍存在,与中元古界蓟县系相当的汝阳群底部有底砾岩不整合在熊耳群之上,发生于距今14亿年。
【易门运动】Yimen epeirogeny原指上昆阳群因民组与下昆阳群三尖山组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为较平缓的上升造陆运动。
此运动一直有争议。
经进一步研究,将原下昆阳群划为古元古界大红山群,上昆阳群因民组为中元古界昆阳群底部。
因此,易门运动为发生在古、中元古代之间的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距今18亿年。
【黄陵运动】Huangling movement三峡地区发生在中元古代至南华纪之间的一次显著的造山运动,并伴随广泛的花岗岩浆侵入,形成黄陵花岗岩。
运动面在新太古界崆玲片岩与南华系莲沱组之间,或在古元古代黄陵花岗岩和莲沱组之间,中间缺失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青白口系。
黄陵运动的时限范围约在18亿~8亿年之间,可能与晋宁运动相当。
【祁门运动】Qimen orogeny原指皖南、浙西前震旦纪上溪群上部未变质的沥口群与下部变质较深的溪口群之间的不整合,经此运动使本区古元古代优地槽局部回返。
江南地轴开始形成。
经过一步研究,将沥口群划为新元古界下部,溪口群更名为上溪群,划归古元古界。
因此,祁门运动即发生在新、中元古代之间的运动,与四堡运动相当。
【四堡运动】Sipu orogeny指广西北罗城四堡的板溪群与下伏四堡群之间的构造运动。
四堡群中、上部应与长城系及蓟县系大致相当,板溪群则可与青白口系对比,代表华南发生在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及其造成的不整合,发生时限距今约10亿年左右。
此运动在扬子地块及其周缘影响广泛,鄂西神农架群与马槽园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可能亦属四堡运动。
【龙川运动】Longchuan orogeny滇川一带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云南省东川 四川省会理(天生坝、玉新村两地)河口组与因民组底砾岩之间的不整合确定。
因民组的砾石成分较复杂、磨圆度好,具底砾岩性质。
砾岩向上过渡为条带状砂板岩。
此组超覆在河口组的浅粒岩、变粒岩、石榴云母片岩及大理岩等不同岩层之上。
在玉新村地区因民组的构造窗之下,见河口组为具枕状构造的变质细碧岩,与因民组呈微角度不整合。
因民组及其以上地层为浅变质岩系,其下为中深变质的结晶岩系,二者间岩性和生物特征是突变的,从大区域上看两个岩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