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五)熟读课文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三、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播放《诫子书》歌曲导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正文(一)、解题: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以下是小编整理诫子书的板书教案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
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诫:警告,劝人警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诫子书》精品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是诸葛亮。
诫,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教部编版]秋七上语文第课《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秋七上语文第课《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1fca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e.png)
03
主题探讨
主题思想
总结词
文章通过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学成才的重要性,表达了 诸葛亮对后代的殷切期望。
详细描述
文章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树立远大志向,并强调了学习与实 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诸葛亮也表达了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 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诫子书》,掌握学习的方法和 技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02
课文解析
文章大意
总结词
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强调了修身养性、节俭、谦虚等品德的重 要性。
详细描述
文章开头强调了静心养性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明理。接着,诸葛亮 指出节俭和谦虚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品质,告诫儿子要注重培养这些品质。最后, 诸葛亮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并鼓励儿子要不断追求进步。
[人教部编版]秋七上语文第课 《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
授课教师:
23-12-29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主题探讨 • 课后练习 • 答案及解析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三国时期背景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为了教育其子,写下了这篇《 诫子书》,强调修身养性和静心学习的重要性。
D. 安静和节俭是修身 养性的重要方法。
填空题
填空题1
《诫子书》中提到“____之行, ____之志”,强调了品德修养的 重要性。
静、俭
答案
问答题
问答题1
请简述《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问答题2
《诫子书》中提到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如何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习重点及难点:1、熟读课文,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精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_____,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被称为“卧龙”。
谥号“___ ”。
三国时蜀汉_____家、_____家。
著有《诸葛亮集》,代表作有《____》、《____》等。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自己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字音识读夫君子之行()淫慢()遂成枯落()励精()穷庐()3、词义理解(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1)夫君子之行()2)静以修身()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不能励精()5)险躁不能治性()4、翻译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翻译:(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小组交流研讨)1、本文围绕中心论述了几方面的关系?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三)精讲点拨,解难释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修身”与“静”有何关系?2、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1、用课文原文填空1)文中阐释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文中阐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论述了成才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惜时,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话说,刘备与东吴大战败北,于白帝城病危,驾崩之前,将自己的江山和儿子都托付给了一位智者。
他希望儿子刘禅能将这位智者像父亲一样对待。
智者涕泗横流,对着病危的刘备许下誓言,说:“我一定会尽到我的职责,以死效忠”。
你们知道这个典故吗?白帝城托孤。
那这位智者是谁?诸葛亮。
非常棒,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化身,诸葛亮。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在病危时,写给儿子的《诫子书》,来听父亲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解题诫是什么意思?告诫书我们在《次北固山下》的尾联见过,意思是?信《诫子书》的意思就是?告诫儿子的信。
我们来一起读课文,看看诸葛亮要告诫儿子什么。
三、识文句,正字音。
(音正句顺)在读课文之前,我要问大家几个字,看你们是否认识。
夫淫慢险躁驰遂穷庐(出示在课件上,指名认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途。
请同学们捧起书本,齐读课文。
四、析问句,熟文意(平稳深沉)读准读通我们都做到了,下面我们需要读懂,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地方。
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是不好翻译。
同学们在小组合作翻译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看来同学们预习时都下了功夫,那我要提出几个比较难的句子,看哪个小组能接住我的大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双重否定句。
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都明白了,那老师问一问大家,重点词语解释,进行抢答比赛。
同学们都很棒。
有谁可以完整的疏通文意?不错。
文章的意思已经读懂了,那你们认为文章中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呢?如果让你站在父亲的角度去告诫儿子,你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希望儿子能践行他的劝诫。
也就是说,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期盼。
除了期盼,这也是父亲对儿子的告诫,是父亲对儿子讲道理,也应该读的?语重心长。
诸葛亮在写这封家书时已经年过半百,结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沉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
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
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
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
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
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
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
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
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
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
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
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熟读。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
(席勒)(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三、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播放《诫子书》歌曲导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正文(一)、解题: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二)、生听范读,划出读不准的字。
(三)、正音,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古文中有些字的音和含义到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所以有些字的读音容易出错。
1、第一句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和第三句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中的“夫”就有两个音。
fū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
农夫。
万夫不当之勇。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
拉夫。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fú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显然,通过辨析,夫在这两句中,都读二声fú2、在第五句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中的遂也是多音字,Suí身体一侧发生瘫痪,如“半身不遂” (bànshēn-bùsuí) Suì顺,如意:遂心。
遂愿。
于是,就:服药后头痛遂止显然,通过辨析,遂在这句中,读四声Suì(四)、正停顿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封书信不仅后人交口称赞,据说诸葛亮自己也甚为自得,他曾经书写其中两句,悬挂在书房。
小组合作猜一猜,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觉得可能是哪两句为什么“淡泊”,就是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无意于功名利禄,刘备三顾茅庐,他才走出隆中。
我补充说,他忠心耿耿,即使对昏庸的刘禅也从无二心。
北伐失败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