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重症肌无力与中医治疗

重症肌无力与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mys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
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ntiboby,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上常累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MG)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etyboby,choline receptor,AchR),导致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滞,引起眼肌、吞咽肌、呼吸肌以及四肢骨骼肌无力,也就是说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不能将“信号指令”正常传递到肌肉,使肌肉减低或丧失了收缩功能,也可累及心肌与平滑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重症肌无力少数可有家族史(家族性遗传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免疫学的病因尚无定论,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在遗传的基础上,遗传可能为其内因;在外因中,多数人认为与胸腺的慢性病毒感染有关。
具有HLA-A1、A8、B8、B12、Dw3的重症肌无力病人多为女性、青年起病,胸腺增生、无肿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出率低,用抗胆碱酯酶药无效,早期切除胸腺疗效好;具有HLA-A2、A3的症肌无力病人多为男性,40岁以后起病,多合并胸腺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出率高。
MG各种年龄组均发生、但多在15-35岁,男女性别比约1:2。
起病急缓不一,多隐袭,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异常,易于疲劳,往往晨起时肌力较好,到下午或傍晚症状加重,大部分患者累及眼外肌,以提上睑肌最易受累及,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更多眼外肌,出现复视,最后眼球可固定,眼内肌一般不受累。
此外延髓支配肌、颈肌、肩胛带肌、躯干肌及上下肢诸肌均可累及,讲话过久,声音逐渐低沉,构音不清而带鼻音,由于下颌、软鄂及吞咽肌、肋间肌等无力,则可影响咀嚼及吞咽功能甚至呼吸困难。
根据受累肌肉范围和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眼肌型、延髓肌受累型及全身型,极少数暴发型起病迅速,在数天至数周内即可发生延髓肌无力和呼吸困难,各型之间可以合并存在或相互转变。
针刺治愈重度眼肌无力记实

中医中药凄未东姿鬟豢未至强蕊至歪蟹至i曼曼矍璧熬;黧黧星篓羹篓黑至W至or至ld系H至ea至lth垂D至ig爰es未t M捌e垂di歪ca至l P至er未i o壶di c垂al鎏臻豢;针刺治愈重度眼肌无力记实杨玉兰杜娟李坤久【中图分类号]R254.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4--0156--01【摘要】重症肌无力中医称上胞下垂,造成视物障碍,中气下陷,风邪入侵,面部经络所致.【关键词】针刺;重度眼肌无力;治愈重症肌无力中医称上胞下垂.造成视物障碍,中气下陷,风部取穴,疏通局部经气.邪入侵,面部经络所致.病例1:患者林某,男性.64岁,职业:内蒙古医院主任医师.初诊时间:1992年3月16日.主诉:右眼睁不开半年余。
病史:半年前右眼不适有异物感,随后睁不开伴有头疼,面部肌肉抽搐,经北京上海等地医院检查确诊为右眼重度肌无力,眼脸下垂。
曾用新斯的明等药物治疗无效,于1992年3月16日来我门诊针灸治疗.查:右上眼脸完全下垂,睁不开,上下眼脸完全相接无裂缝。
平视时看不到跟裂,可见右部面肌轻度抽搐,脉弦缓.诊断:重度眼肌无力.针灸处方:睛明,太阳,阳白,风边,太冲(健),合谷(健).针刺方祛:先刺主穴,腈明穴,用切指行进针法,固定局部,将针准确地刺人5.8分依次刺阳白穴,向下平刺透鱼腰,针尖刺至眼框上孔即鱼腰穴.风池穴针尖刺至健侧眼球方向刺1-5~2寸.太阳穴,直刺至S~8分深,或放血刺。
合谷,太冲均直刺0.5.1寸,留针30分钟用无菌干棉球压住针孔防止出血.出针后,病人右眼可轻微睁开,平视时可见眼裂.第二次针灸后,眼裂增宽。
第三次针刺后这为主任医师高兴的说:“半年来,我第一次能看书了。
”经五次治疗,右眼能自如地睁闭,眼裂和健侧同等宽大,完全恢复正常.经随访至今未复发。
这位主任医师握着我的手说:“祖国医学的深奥、巧妙、神了,我可真信服了。
”方解:睛明穴是治疗眼科疾病的主穴、太阳、阳明、少阳经脉均循行于面部,能宣泄患部的郁热,睛明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阴跷脉,阴跷脉五脉的交会穴,有疏通经脉眼部经气的功能,故能治疗眼科诸症.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经脉通过头部最常用穴.太阳穴是经外奇穴,可清目止痛。
中医针灸治疗Meige综合征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Meige综合征病案分析专题报告张*,男,24岁,初诊日期:202*年9月10日。
主诉:双侧眼睑痉挛、不能抬举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一侧眼睑痉挛,未予重视,后病情加重,双侧眼睑痉挛,不能抬举,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五官科,误诊为“面肌痉挛”,给予药物口服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现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双侧眼睑无力、痉挛,不能抬举,畏光,情绪紧张时更甚,时有盗汗,纳可,夜寐欠安,入睡困难,小便可,大便2-3日一行。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舌暗淡,苔薄白,脉沉弦细。
西医诊断:Meige综合征中医诊断:胞轮振跳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治疗原则:调神醒脑,益气活血。
针灸取穴:主穴取双侧内关、三阴交,印堂,人中,百会,四神聪,双侧睛明、四白、足三里、太冲;配穴:双侧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颧髎、手三里、合谷、天枢,中脘。
治疗过程:针灸操作:内关,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1 min;印堂向下斜刺0.1寸,行雀啄法;人中,向上斜刺0.1寸,行雀啄法,使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直刺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百会、四神聪,向上与头皮成15°斜刺0.1寸,行平补平泻法;四白、颧髎,向下与皮肤成30°斜刺0.2寸,行平补平泻法;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向眼眶方向与皮肤成30°斜刺0.1寸,行平补平泻法;中脘、天枢,直刺0.8寸,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直刺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太冲,直刺0.5寸,行平补平泻法;睛明,指切法沿眼眶边缘缓慢直刺0.2寸,不做手法。
留针30 min。
每天针刺1次,每7天为一个疗程。
中药:清半夏10 g 竹茹10 g 麸炒枳壳10 g 陈皮10 g丹参15 g 茯苓15 g 灯心草6 g 黄芩10 g生龙骨30 g 生牡蛎30 g 炒酸枣仁15 g 石菖蒲15 g郁金10 g 酒大黄10 g 炒栀子10 g 牡丹皮15 g共7付,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150 ml治疗结果:以上法针药并用治疗5个疗程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右侧眼睑完全抬举,左侧眼睑较右侧抬举略低,畏光改善,偶有情绪紧张、焦虑时眼睑痉挛,盗汗已止,纳可,夜寐安,小便可,大便每日1-2行。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标签:重症肌无力;中医药疗法;综述重症肌无力(Myasthemina Gravis,MG)是一种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以及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病情具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某些患者有家族史。
轻者仅上眼睑下垂、眼球转动不灵活、复视、斜视等眼肌受损症状;重者则见全身疲倦、动则乏力、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反呛、甚至呼吸困难等;个别患者可伴有肌肉萎缩,部分患者可由多种原因诱发肌无力危象而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多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症状,但作用时间短,疗效极不稳定;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大,停药后易复发;血浆交换法和胸腺切除术适应范围窄,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中医历代文献中并无“重症肌无力”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主要症状多归属于痿证范畴。
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MG的中医治疗1.1辨证分型诊治孟如教授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的中医辨证分型,将本病分为5型进行辨证论治,治疗3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
中气不足型:多见于眼肌型及全身肌无力型轻者,治宜益气健脾、补中升阳,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脾肾气阴两虚型:多见于全身无力型及延髓型,治宜益气健脾、滋肾养阴,方选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多见于全身肌无力型,治宜温补脾肾,方选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气血亏虚型:多见于重症肌无力久病患者,治宜补气养血,方选十全大补丸加减;气虚血瘀型:见于全身肌无力型久病者,治宜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选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
疗程3个月,临床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l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1]。
陈济东等[2]将本病分为脾肾阴虚、脾胃气虚、气血亏虚3型论治。
脾肾阴虚型予以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脾胃气虚型予以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加减;气血亏虚型予以八珍汤加减。
申脉、照海为主穴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9例

明( 腾 喜龙 ) 试验 阳性 。满 足 ( 1 ) + 任何 以上 2个条 件 ( 眼肌 型 ) 。予 E l 服溴 吡斯 的 明片 ( 剂 量 不详 ) , 服 药
胡某 , 女, 2 8岁 。2 0 1 2年 5月 l 1日初诊 。
主诉 : 眼睑轻 度 下垂 2月 余 。病 史 : 2月前 患者 复视, 于某 医院就 诊 , 诊 断 为外 展 神经 麻 痹 , 治 疗 一
故 来 我 院就 诊 。刻 诊 : 双 眼 睑 下 参照 B a t o c c h i 的诊 断标 准[ 1 : ( 1 ) 不 段 时 间 后 未 显 效 , 朝轻 暮 重 , 且 外展 不 能 , 伴 复视 , 神疲乏力 , 劳 累 同程 度 的 波 动 性 或 晨 轻 暮 重 的 眼 外 肌 无 力 ; ( 2 ) 垂, 吞咽 、 咀嚼 、 构音均无异常 , 建议 到 哈 医 大 A C h R — A b滴 度 升 高 ; ( 3 ) 异 常神 经 电生 理 ( R N S和, 后加重 , 1 . 2 诊 断标 准
选用 1 . 5寸 毫 针 , 针刺深度 为 0 . 5 ~ O . 8寸 , 根 据 病 情 1 3 %, 高频 电刺 激时递 减 3 5 %, 疲 劳试 验 ( + ) , 新斯 的
+ ) 。西 医诊 断 : 重症 肌无 力 ( 眼肌 型 ) 。中医 运用 -  ̄ 1 , / 泻 手 法 .每 日针 刺 治 疗 1次 ,每 次 留 针 明试 验 ( 上胞 下 垂 证 。辨 证 : 髓海 空 虚 , 筋 肉失 荣 。治 4 0 mi n . 每隔 1 0 a r i n行 针 一次 , 每 次行 针 3 a r i n , 1 5 d为 诊 断 : 1 个疗 程 , 共 治疗 2 6个 疗 程 。
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辨证及现代研究方法概述

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辨证及现代研究方法概述本文从中医病名、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对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中醫各家对于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等各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大多是从脾胃、脾肾及肝肾着手治疗为主,方药大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并在临床探索中形成了许多验方。
采用针灸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者也不在少数。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广大临床研究者继续探索利用医学信息学科的现代化研究方法,对现有临床数据进行临床治疗知识的挖掘和整理,提高重症肌无力的诊治水平。
标签: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研究重症肌无力(Myasthemina Gravis,MG)属临床疑难杂病,具有病情反复、疗程长、治疗棘手等特点,现代医学对于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许多学者及专家对于重症肌无力的病变部位、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许多医家及学者经反复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证经验。
如何借鉴当前医学信息学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方法及成功案例,对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挖掘利用,是今后中医临床和医学信息学科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1 中医病名中医历代文献中没有重症肌无力这个病名的记载,对其症状也没有完备而系统的描述。
后世医家根据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将本病归属于”睑废”、”歧视”、”痿症”、”虚损”等范畴。
邓铁涛[1]认为本病中医病名应为”脾胃虚损”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症,如眼睑无力或下垂,属”睑废”或”睑垂”;复视属”视歧”;吞咽困难、饮水咳呛、言语无力、发音不清等则属”喑痱”;抬头无力属”头倾”;四肢瘫软无力属”痿症”;肌无力危象则属”大气下陷”。
2 研究病机2.1脏腑病机2.1.1脾胃虚损刘小斌等[2]总结邓铁涛之”脾胃虚损,五脏相关”理论指出,脾胃虚损是根本,但多延及五脏而出现临床诸症。
从脾论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探析

第16卷第14期·总第286期2018年7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重症肌无力(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和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NMJ)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主要是横纹肌肌膜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自体免疫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突触后膜表面面积减少、nAchR含量降低。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骨骼肌活动时容易疲劳,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药可使其缓解。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其常见类型。
肌无力多晨轻暮重。
多为眼外肌受累,表现为眼外肌不同程度的无力,出现眼睑下垂、睁眼无力,额肌代偿性地收缩上提,眼球活动受限而斜视或复视等。
MG西医治疗主要是抗胆碱酯酶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副作用较大且易反复。
中医从脾论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效果较佳,现探讨如下。
1中医学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将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归入“雎目”“睑废”“大气下陷”“胞垂”“视歧”“上胞下垂”等病证,总属“痿证”范畴。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记载:“此证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柢在于五脏虚损。
其病因见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脉络瘀阻,但以脾胃虚弱为多,所以对于本病的治疗从脾而论治至关重要。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各种致病因素,导致五脏虚损,终可使气血津液亏损,使筋脉肌肉失于濡润,而出现筋脉肌肉无力,发为本病。
《素问·痿论》认为本病为肺热叶焦,载:“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眼型重症肌无力经验方介绍——附验案1则

眼 型 重 症 肌 无 力 是 一 种 因神 经一 肌 肉 连 接 点 1 g 枸杞 子 1g 羌 活 9 , 0, 0, g 防风 9 , 甘草 1 g 日 1 g炙 0。
传 递 障碍 的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其 特 征 为 横 纹 肌 疲 剂 , 煎取 汁 4 0 , 2次 温服 。 水 0 mL 分 劳, 出现 上 眼 睑下垂 , 眼外 肌 麻 痹 , 视 物双 影 或 视 则
眼型 重症肌 无 力经验方介绍
— —
附验 案 1 则
郭苏江 .
( 台县 中医院 , 邢 河北邢 台 0 4 0 ) 5 0 9
关 键 词 眼 型 重 症肌 无 力 升 阳举 睑 汤 马 钱 子 片 穴 位 贴 敷 中图分类号 R4. 5 7 61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0 2 0 — 0 3 0 6 2 3 7 2 1 )2 0 5 — 1
第一 作 者 : 苏 江 (9 5 ) 本 科 学 历 , 治 中 医师 , 事 郭 16 一 , 主 从
脑 血 管病 和 颈 肩 腰 腿 疼 痛 临 床诊 治 工 作 。
收 稿 日期 :0 1 1 — 0 2 1— 0 2 编辑 : 吕慰 秋 Fra bibliotek中医
同 时取 左侧 阳 白 、 白、 阳 、 关 穴外 贴 马钱 四 太 下
物不 清 , 眼球 偏斜 、 活动受 限 等症状 。本 病属 于 中医 子 片 , 暮贴晨 揭 , 1 。 治 1个疗 程 ( 个 月 ) , 日 次 经 1 后 学 “ 证 ” 畴 。笔 者 于I 痿 范 临床常 以 自拟升 阳举 睑 汤 内 上 述 症状 均 稍减 轻 。效不 更 方 , 续 治 疗 6个 疗 程 继 服 配合 马 钱 子 片外 贴治 疗 眼 型 重症 肌 无 力 患者 . 疗 后 , 患者 面 色转 红 润 , 香食 增 , 纳 咀嚼 食 物无 力 和 四 效显 著 , 现介 绍验 方 如下 。 1 药物 组成 和用 法 肢 倦 怠症 状 均 消失 , 眼睑下 垂 症 状 基本 消 失 。遂 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李**,男,51岁,住院号:NO38544 ,初诊日期:202*年5月25日。
主诉:上眼睑下垂渐进加重一月余。
病史:患者于一月余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右眼睑下垂,当时神情,无头晕、复视及眼球活动障碍,无肢体无力,于202*年4月28日来我院眼科门诊,查颅脑MRI示:左额叶、基底节区软化灶,脑白质脱髓鞘斑,建议至环湖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症状渐进加重,近20天发展至右眼睑下垂,双眼球活动不灵活,遂于今日上午至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建议内分泌或眼科进一步诊治,现为进一步明确诊治遂来我院并收住院治疗。
现症:神清,精神可,双眼上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语言欠利,饮食水无呛咳,无头晕复视等症,肢体活动正常,无四肢无力,无肢体麻木,纳可,寐欠安,小便调,大便秘结,3-4日一行。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双眼球微突出,眼球活动不配合,眼球辐辏不配合,语言欠流利,发音不清晰,右上腹可见三处约2cm微创术后疤痕,左膝关节可见纵行长约10cm手术瘢痕,巴氏征左侧(±),颅脑MRI(202*年4月28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示:左额叶、基底节区软化灶;脑白质脱髓鞘斑。
双眼睑下垂,舌紫暗,苔花剥,脉弦数。
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中医诊断:痿病证候诊断:肝肾亏虚证
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补益脑髓针灸取穴:以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为主:内关(双)、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太溪(双);配以双侧人迎、头维、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头皮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治疗过程:常规消毒,取双侧内关,进针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针刺0.3~0.5寸,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取患侧三阴交,提插补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不留针;取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均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操作1分钟;取双侧太溪,捻转补泻1分钟;取双侧人迎、头维、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捻转泻法1分钟;余穴平补平泻。
中药:治以补益肝肾,理气通便,予中成药:丹芪偏瘫胶囊、益肾养肝合剂。
予中药如下:
生黄芪30g 盐蒺藜12g 独活10g 柴胡10g
生地黄25g 生栀子10g 炒白术15g 地骨皮15g
防风10g 秦艽10g 天冬25g 麸炒枳壳10g
酒萸肉15g 炙甘草10g 赤芍15g 白芍15g
四付,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50ml
西药:治以营养神经、纠正电解质紊乱、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等。
其他辅助治疗方案:拔火罐、温灸。
治疗结果:治疗6天后,神情,精神可,语言稍欠利,双眼上眼睑下垂较前改善,右眼症状偏重,双眼球活动受限,饮食水无呛咳,无头晕复视等症,肢体活动正常,无肢体麻木无力,纳可,寐安。
按语:该病为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AChR受损引起。
肌无力常从一组肌群开始,范围逐渐扩大。
首发症状多为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如上睑下垂、斜视和复视,严重者眼球运动明显受限,甚至眼球固定,但瞳孔括约肌不会受限。
逐渐波及面肌、口咽肌和全身四肢肌肉等。
该患者发病属于眼肌型,刚刚起病不久,病变仅限于眼外肌,出现了上睑下垂和眼球活动受限等症状。
故予患者以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减少ACh的水解,改善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增加肌力。
该病中医属痿病,证属肝肾亏虚。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年过半百,劳役太过,伤及肝肾,致精血亏损,精虚不能灌溉,血虚无以濡养,故发本病。
故针灸治疗以醒脑开窍针法为基础,加之滋补肝肾、补益脑髓以疏通经络,濡养筋
骨;中药以补益气血,理气通便。
中西医合治,以缓解症状。
该病起病隐匿,病程有波动,复发与缓解交替,多数病人迁延数年或数十年,靠药物维持。
少数可自然缓解。
故该病人还应继续长期监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