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二、说教法及学法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最后,学生需要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水循环过程中;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和板块构造活动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提高地理学科知识水平。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例如,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我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此外,我还可以设置问题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这些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地球外部圈层的三大部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我会详细讲解每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并通过实例图像和动画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水循环过程。然后,我会转向地球内部圈层的介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我会通过模型展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圈层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3.创设实际应用场景,如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4.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认可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说课提纲:一、说教材与课标二、说学情与学法三、说师情与教法四、说设计与过程五、说感悟与反思一、说教材与课标(一)教材的地位《地球自转的意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重要框题的,是第一章乃至地理必修1的重要知识点。

其中地方时可是重要知识中的重点。

地方时主要介绍了地方时现象如何产生,以及地方时如何计算。

处理好本课的教学也可为下一节课《时区和区时》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地方时现象及其原理,能够熟练进行地方时计算。

通过探究地方时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分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精选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合理的探究题,启发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别样滋味,主动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把生活现象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了解地方时,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角观察自然现象,树立实事求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经度差重点2:地方时的计算难点1:如何理解“时间东早西晚”。

难点2:如何让学生进行准确地地方时计算。

二、说学情与学法1、本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一的新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思考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上课时不爱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知识储备量不大,欠缺深入的地理现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2、学生正在逐步熟悉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良性的探究学习气氛。

3、少部分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具有较好的分析概括能力。

4、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图示法来辅助思考问题,如何根据所给已知条件和分析材料来归纳整理知识。

三、说师情与教法1、我刚完整带完一届课改前的毕业班,期间也带了1年的课改年段,并多次参加课改培训,因此在课程改革前后我是找准了一个平衡点,可以把传统教学和新教学理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2、这节课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方法,在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下,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条件下,组织教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水循环环节之间联系的理解困难,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不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将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水循环的定义、类型、过程,并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时,我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水循环的理解和经验,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参与。在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分析具体的案例,共同得出结论。此外,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让他们亲身参与水循环的观测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互动方式,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实地考察视频等资源。多媒体课件和GIS软件可以帮助我更直观、生动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分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和空间差异。实地考察视频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水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

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

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生物为例,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3、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森林砍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案例一,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2、阅读案例二,紧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阅读案例三,紧扣森林破坏,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1、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2、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已学习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说课稿:5.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说课稿:5.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有: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地理景观的特征等。然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1.对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其与单一要素的地理现象混淆;2.空间思维能力不足,难以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图像;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分析实际案例时,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3.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参与度和互动可能不够充分。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说课稿:5.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的第五章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课程安排上,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外部环境、地理要素和地理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知识点。
2.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符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社会互动中共同构建知识。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项保护地理环境的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全套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全套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说课稿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1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1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1-1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2-2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3-2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4-3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5-40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1--48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2---50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3--52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1-57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2-61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3-64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4-69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72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76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86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90大规模的海水运动3---97大规模的海水运动4---10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说课稿1---106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说课稿2-11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116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1--119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2---125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3--13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1--13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2-14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010-12-25/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

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二、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故确定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本课时的难点三、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师精讲]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

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

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

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

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师:答得好。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

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

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

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五、说板书设计我的说课结束,谢谢!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一(5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3、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力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黄土高原为例,自然植被,流水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平坦的高原面变成千沟万壑,气候趋于干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名称: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

2、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

大陆东岸赤道→两极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大陆西岸: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横穿整个大陆自然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譜相似。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4、垂直自然带复杂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横断山5、从大兴安岭森林到内蒙古草原到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6、自然带的高低: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赤道(南北对称)第三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必修一沁阳永威学校高一、二地理备课组二O一三年元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宇宙环境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2、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1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宇宙?2、从大到小列出天体系统的层次。

3、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出八大行星的顺序,并能按不同标准分类(地内、地外、类地、巨、远日)4、八大行星绕日工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向、近圆、共面)5、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四、后教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