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

道润加之பைடு நூலகம்。亦犹枝 干扶 疏 , 霜雪 而弥 劲 ; 凌 化
叶 鲜 茂 , 云 日而 相 晖 。 如 其 骨 力 偏 多 , 丽 与 道
盖 少, 若枯搓 架险 , 则 巨石 当 路 , 虽妍 媚 云 阔 ,
《 书谱 》 不仅论 述 了书法 艺术 之 源流 及不 同书 体 的功用 、 特点 、 学书 应有 的态 度 、 修养 , 并且 总结
中关 于“ ” “ ” 论 述 举 不胜 举 , 成 为 品评 骨 与 力 的 也
书法 优劣 的一个 最重要 的标 准 。书法 中“ 论 的 力”
最早 见于蔡 邕《 势 》 “ 头护 尾 , 九 :藏 力在 字 中 , 下笔
《 书谱 》 的艺 术 审美观 主要 体现 在 “ 王” 尊 的风
气 影响下 而表 现 出来 的 中和 为 美 的 艺术 理 想 , 同 时有 对 书 法 艺 术 的 艺 术 审 美 提 出 众 多 具 体 的
论 价值 。
、
“ 力 ” “ 丽 ” 统 一 骨 与 遒 的
在孙 过 庭 的 审 美 标 准 中首 先 强 调 的是 “ 骨 力 ” 这种 骨力 是一 种 内含之 力 , , 隐忍之 力 , 于书 对 法 艺术 来说 , 论 是 刚 劲 之作 , 无 还是 妍 媚之 作 , 都 要 显示 出力 , 具有 一定 的力 量 、 度 。 力
了执 、 、 、 等 写 字 的 基 本 技 法 和 书 法 创 作 经 使 转 用
而体质存 焉。若道 丽居 先 , 气将劣 , 夫方 骨 譬 林 落桑 , 照 灼 而无 依 ; 沼 漂 萍 , 青 翠 而 空 兰 徒
奚 托 。是 知 偏 工 易 就 , 善 难 求 ①。 尽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继文学家孙过庭笔下的《书谱》问世已有数个世纪,一直到今天,它及其开创者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仍然深受爱好者和学者的重视。
《书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它的内涵不仅仅是明晰的文字,而是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态度和书法礼仪观念。
它的出现带来了无穷的书法精神,打破了以往的书法准则,从而影响了漫长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里程碑之作。
孙过庭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思想的领军人物,他以《书谱》作品推动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书法美学思想的新潮流。
在《书谱》中,孙过庭把书法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强调书法的外观美,关注书法的形式美。
他认为书法应当是精致而纤弱,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让人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追溯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以其习字风格为基础,研究他在书写中倡导的书法礼仪精神。
孙过庭主张书法作品应当拥有精准的笔画,具有流动的线条,并且可以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他还特别强调书写过程中的“定势”,即书法作品应当笃定而稳重,不能因为感情而改变格式,以保证书法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另外,孙过庭还提出了“字迹圆润、笔画流畅、有美感”的书法美学理念。
他把书法艺术比喻为池塘,把文字比喻为池水,认为书法的优美是由池水中的涟漪、气泡等形成的,而书法的完美则需要源自书法家内心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形式精细、画面统一、色泽鲜明等质量要求。
除了书法艺术,孙过庭还认为文字本身也有其美感。
他认为,文字既有意义,又有美感,文字所流露出来的美感可以打动读者内心,给予其深刻的感受。
因此,孙过庭在书写中倡导文字的雕琢,而不是只重视它的意义,以此表达他的理念: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和传达美感。
《书谱》是孙过庭书法美学思想最受重视的作品,它不仅反映出作者对美学观念的理解,而且是他精神世界的缩影。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仅影响了他的时代,也影响了漫长的历史,直至今天仍然如同他的书谱一样闪耀着光芒,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里程碑之作。
浅析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浅析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摘要:本文以孙过庭《书谱》中所写到的书法创作理论以及书法批评论进行分析,提取其中对于当今书法创作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启示。
关键词:《书谱》;书法创作;草书;一、孙过庭生平介绍孙过庭(约644-690),名虔礼,字过庭,陈留(河南开封)人。
自幼家境贫寒,在其四十岁时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因其仕途坎坷不尽人意,当官不久便辞职归乡,虽身体抱恙,但仍然潜心研究书法以及撰写相关书法文章。
但是孙过庭当时体弱多病,再加上生活穷困潦倒,其书稿尚未完成便已先卒,在其《书谱》开头中写到:“书谱卷上”,但至今没有发现其卷下作品。
二、《书谱》简介《书谱》,真迹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现多见为墨迹本,孙过庭所撰写的书学理论巨著,撰于垂拱三年(687),也是一件著名的草书书法作品,长898.24厘米,宽27.2厘米。
每纸16至18行左右,每列8-12字不等,全文共351行,3500余字。
《书谱》是孙过庭毕生研究书法理论的精髓,对历朝历代研究书法的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书谱》在其三千五百多字中提到了书写状态,字的结体以及章法的要点。
三、《书谱》中所表达的书学思想孙过庭在《书谱》中表达了其学书过程,“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方法。
在刚开始学书法时,应以平正的书体开始,例如篆书,楷书,这是我们最开始建立审美的过程,正书的结体具有明显的规律,这种平正的字体也是对人道德修养的一种规范。
孙过庭自幼时学习书法,正是这种学书思想使其培养成刚正不阿的性格。
而在能够熟练掌握平正的字体的时候,就要追求变化,变化使书法作品产生出生命力,书法作品中的变化能够表达出作者内心不同的情感。
在达到“和”的过程中,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找寻自己,从最开始临摹古人作品,创作时以古人作品的风格进行模仿,在不断地模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将多样性逐渐转变为统一性的过程。
孙过庭书谱鉴赏

孙过庭的《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鉴赏《书谱》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笔法与用笔:《书谱》的笔法丰富多样,既有篆书的婉转圆润,又有隶书的雄健豪放。
用笔上注重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的运用,使得线条富有变化,既有粗细之分,又有浓淡之别。
这种笔法与用笔的运用,体现了孙过庭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
结体与章法:《书谱》的结体独特,既有行书的流畅自如,又有草书的严谨规范。
章法上则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每行字的大小、粗细、轻重、快慢都有所变化,使得整篇作品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美。
墨色与纸张:《书谱》的墨色深浅适中,层次丰富,与笔法的运用相得益彰。
而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使得墨迹清晰,线条流畅,为作品的鉴赏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内容与意境:《书谱》的内容涉及书法史、书论、文学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前人书法的评价,也有对自身创作的总结。
通过阅读《书谱》,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领略到孙过庭的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
风格与个性:《书谱》的风格鲜明,个性突出,既有对前人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有自身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风格与个性的体现,使得《书谱》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综上所述,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
义的作品,通过对其笔法、结体、章法、墨色、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鉴赏,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特点和精髓,同时也能领略到孙过庭的卓越才华和思想境界。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一、《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孙过庭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在书法上他的成就最高,其楷书和行草书都达到了当时的高度。
《书谱》是孙过庭论述书法艺术的书法著作。
通过对《书谱》中字体、笔法、笔势等方面的阐释,孙过庭为我们展示了书法艺术独特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艺术与哲学、美学的联系,这也正是其最大的成功之处。
从中可以看出,孙过庭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拟从书学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孙过庭的《书谱》。
二、《书谱》中的楷书变革研究三、《书谱》中“以圣人之情顺性”的艺术思想研究在《书谱》中,孙过庭通过对各种书体发展史的阐述指出,楷书在晋朝时已经基本定型,但还有不足之处,所以要继续变革。
孙过庭认为,要想使书法更好地适应自然,就必须实现楷书的自然化,并且让笔画简单、平直、质朴、端正。
“务令笔心两忘,空寂以合其道”,表现出一种恬静的、淡泊的心境。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把书写技巧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书法又是一门表达自我感情的艺术。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握住“圣人之情”,“顺性任情”,即性格的本真,不要受外界世俗影响,而“率性从真”,努力追求书法的“真善美”。
1、孙过庭的美学观:通过对《书谱》内容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书谱》对古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坚持“反初学”,在于“复古”,对魏晋南北朝的楷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他还十分强调书法的技法,提倡“复性”。
孙过庭“崇尚魏晋”的书法理念,具有历史意义。
3、孙过庭《书谱》对书法创作规律的探讨:孙过庭论书绝非只是停留在技巧和形式上,而是注重于书法的意蕴。
例如他主张“书为心画”,认为书法的核心就是书家的性情。
所以,他的书法思想不是纯粹的技法论,而是把书法创作与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的书学思想,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孙过庭书法观与唐代文化思想的关系:唐代文化开放而自由,它吸纳了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融会贯通,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这也是唐代文化繁荣的根源所在。
孙过庭《书谱》笔法思想探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思想探析如果我们将一幅书法作品比作一栋辉煌的摩天大厦的话,那么构成这栋大厦的基石便是坚实的笔法所凝结的点画(线条)。
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顶峰,他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是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身份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争效取法,绵绵不息。
而今,我们虽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孙过庭,生于唐太宗贞观22年(648),卒于武则天长安3年(703),肯定是有机会见到离其三百多年前的羲献墨迹,且“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因此,通过研习孙过庭杰作《书谱》,进而领悟“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被人们视为一种捷径。
一、《书谱》用笔的历来评价孙过庭一生短暂,命运舛厄,仕途坎坷,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怀才不遇随潜心学问,不料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孙过庭自谓: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表明孙以钟、张、羲、献为师,并以二十多年的功力,矢志不愈,勤研苦学,专工四家书法中的所蕴藏的精深道理。
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孙过庭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
唐张怀瓘《书断》“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
”将孙过庭与二王相比,并且各有优劣,且能相得益彰。
宋米芾对前贤墨迹极尽挑别、挖苦;就连对颜、柳这样的大家也多有微词,然而他对孙过庭却极力称赏,米芾《书史》“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过庭笔也。
凡唐学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观察孙过庭用笔特点是“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可谓精细人微,看到了孙对二王的发展,认为唐一代深得“二王”笔法的,没有能超过他的。
赏析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

赏析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孙过庭(约646~690),名虔礼,以字行,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书谱》是我国书论史上一篇杰作,它本身也是一篇精美的草书作品,宋米芾有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有载“文皇尝谓过庭小字,书乱二王。
”《书谱序》即存世《书谱》,关于其篇幅,是一个颇有歧义的问题。
一种认为今存《书谱》只是原书的一篇序言,故宜题作《书谱序》。
另一种认为现存《书谱》即全文,但经过装裱,中间“卷下”等字断失。
文章开篇先从书法的发展大势上来评论前人,文中有云“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锺张云没,羲献继之,”“彼之四贤,古今特绝,今不逮古,古质今研。
”可见在人们心中的理念就是“今不逮古”,中村元有论述“中国人的基本心理是力图在先例中发现统领生活的法则,学问就是暗示熟知已逝岁月中的诸多先例,也就是尚古”,钟繇、张芝书于古的范畴——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也就是“质”;王羲之、王献之也就属于今的范畴——非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则是“妍”。
在新的范式不符合以前的评价标准下。
孙过庭在《书谱》中给予积极的回应“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艺术的发展当随时代,沿袭和变革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孙过庭自觉的消除迷信经典的观念,“物理常然”的提出直面现实,不同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以及极高的地位。
孙过庭对锺、张、羲、献有着极高的评价,那他又是站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的呢?孙过庭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对自己固有观念的消除,不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书法的优劣,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
所谓“同自然之妙有”也正如石涛所说“得乾坤之理者”。
孙过庭做到不迎合时尚,不迷信经典,有着“求真”的艺术精神,但孙过庭的求真精神也是有限的,求真精神最重要的是不屈服权威。
唐太宗有“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综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俄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
”推王羲之,贬王献之,孙过庭虽未用“饿隶”“枯树”来评价王献之,但认为扬名立身,应先尊显父母。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书谱》,又称《书谱序》、《运笔论》等。
纸本墨迹,纵27.1厘米,横898.24厘米,草书,351行,计3500余字。
唐孙过庭撰并书于垂拱三年(687)。
《书谱》局部《书谱》是一部书、文兼具的书法理论著作,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书中阐述的书理,见解极为精僻,其书法亦精妙绝伦,正如宋高宗所云:“《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一、孙过庭其人及《书谱》的主要内容孙过庭(约644-690),其生平事迹,史籍记载甚略,与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是好友,主要资料见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祭孙录事文》,张怀瓘《书断》,窦臮撰、窦蒙注的《述书赋》等书亦有记述。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说“君讳虔礼,字过庭。
”《书谱卷上》署“吴郡孙过庭撰”,张怀瓘《书断》则曰“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吴郡”应是郡望。
孙过庭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好古博雅,工文辞,善草书,师法二王,尤妙于用笔。
米芾《书史》曰:“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用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书谱》内容广博宏富,见解精僻独到,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书法发展论,“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二是书体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三是书法创作论,“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刘桐(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孙过庭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正直清廉,淡于名利。
但他一生命途多舛,仕途坎坷,直到四十岁才开始出仕,成为社会的下层官吏,后又遭人谗言而被罢官,成为唐朝不遇之士。
政治上的失意和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孙氏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被消极无为的道家思想所侵染,兼济天下的宏愿未实现后,他便退而求独善其身,以书法作为思想寄托。
在《书谱》中,孙氏主要是从儒家观点、以儒家标准看待和评判书法,其中也参杂着从道家思想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书法的性质、特点等的倾向。
一、《书谱》的美学思想源流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中,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
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
1美与善在一定意义上即是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美为形式,善为内容。
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内容也应该是善的。
《论语》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质胜文”),这个人就粗野了。
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道德品质(“文胜质”),这个人就虚浮了。
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2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到“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妍”相当于“文”,是事物的外在形式,“质”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质”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强调“文”与“质”,即外在与内在要相互统一配合,才能为君子之风度。
孙过庭也认为书法应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要继承古人的精神,与时俱进,但不同于时代的流弊。
孔子不仅注重文与质、美与善的统一,还强调“和”的重要性。
在孔子以前就有了“和”的概念。
所谓“和”,就是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4如果相同的东西相结合就是“同”,而“和”不同于“同”的地方在于“和”是矛盾统一的,是由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的和谐。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常不留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现乍晦,若行若藏。
”5就是讲书法艺术中虽然笔画不同,也不相互抵触,每个字结构不同,但整体是和谐统一的。
孙过庭在描述书法的笔法时还提到“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欢畅。
”6书法书写时需要书者心与手的相互配合,将自身的学书理论与书法实践相结合,两者共同努力以呈现出完整的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种“和”。
孔子主张“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论语•学而》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7,孙过庭认为“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8,孙过庭把书法作为了人生之“本”,说明君子立身,需认真钻研书法,达到书法的绝妙境地,可见,孙过庭把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作了人的道德品格提升的过程。
孙过庭曾言及学书的过程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9在学书的过程中,身心也日益走向成熟。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
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10最终书法艺术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书家也实现对艺术的彻悟。
《论语•学而》中提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1,孔子教育学生行有余力时再去学文,说明孔子把人的道德修养放在了第一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教养的人,而不是只有文而没有行的人。
孟子也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人格美。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心,这种善心就是儒家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2孟子认为善心是道德的萌芽,但一个人道德的完整性还需要后天个人的不断修养,如其所说“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13孙过庭在《书谱》中品评二王书法时曾说: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
”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14认为孙和的书法不像其父,是因为自称为父者,其人格与其书法艺术不符,这也说明孙在创作中注重人格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和人的道德品质。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美学思想也有源于《易经》的地方,《系辞上传》:“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15孙过庭据此在《书谱》中写道“语过其分,实累枢机”16。
《易•贲彖》中提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7《书谱》中引用《易经》的记载:《易》曰:“观夫天文,以察时变;观夫人文,以化成天下。
”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
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於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於灵台。
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鎔铸虫、篆、陶均草、隶。
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念无方。
18说明书法要向自然学习,从身边的一切事物中寻找灵感。
孙过庭《书谱》中还提到了庄子和老子的观点: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
”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19有才华的人在不了解的人面前会委屈,在欣赏他们的人面前会大显身手。
如果对方不是伯乐,又何必责怪他呢?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和庄子都把“道”作为最高的美学境界,提倡自然无为的思想,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提到作书时要“同自然之妙有”20。
庄子还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人生境界,即是人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的观念,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
相比孔子“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道家的的美学思想注重人的内在的精神,内在的道德品格,使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因为事物的外在决定事物的好坏、美丑,而是从外表丑陋的事物中发现其内在的精神。
二、《书谱》的书法创作思想关于书法艺术的创作思想,《书谱》中孙过庭不仅分析了书法创作中的变化性与差异性,还对书法艺术中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创作过程及创作心理等进行了论述。
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其在《书谱》中提到“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21“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22古今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之所以有很大的不同,是因为书法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也提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23,但是书法艺术在随时代变化的同时也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24,既要继承古人的书法精神,也要不背离时代,顺应时代而不同于时代的流弊。
在书法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上,孙过庭总结出“五乖”和“五合”:“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25孙过庭认为好的书法作品需要主客观条件相互配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26写出来的字适宜的话,字体就显得柔媚,不适宜的话字体就显得凋零。
“乖和之际,优劣互差”27,在书法创作的适宜与不适宜中,也有优劣之分,如果“五合交臻”则“神融笔畅”,“五乖同萃”则“思遏手蒙”。
“五合”中书法创作的客观条件有“神怡务闲”、“感惠循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其中“神怡务闲”是指人的状态悠闲安逸,也即是说在书法创作前要静心,如虞世南所说的“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28。
“神怡务闲”也是老庄思想中的虚静思想,庄子在《天道》篇中提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29静是将心中杂念排开,使自己的内心沉下来,静下来,达到包容万物的状态,对书法布局等进行巧妙构思,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才能心定神闲,得心应手,达到心手相忘的妙境。
“感惠循知”是说创作时遵循个人的意志,创作内容可以是表示感恩酬谢等。
“时和气润”是指周围的客观环境,天气晴朗,环境宜人会对书法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情,人在心情愉悦时书写状态放松,笔下自然生出妙境。
“纸墨相发”是从书写工具来看,书写用的纸与墨都合书者心意,便可以使书写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五合”中的主观条件即是“偶然欲书”,是指忽然想写字,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灵感是受人主观情感的影响,偶然间产生的,是无目的性的,书写的无目的性使书者在书写中可以更好的达到任情恣性的境界。
书法的创作也是书者情感表达的过程,《书谱》中提到“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30人的心情或舒畅或压抑,都可以通过其当时所写的字察觉出来,当书者在心情低落的状态下书写时,写出来的字就字字郁结,放松状态下写出来的字就流畅自然。
写字的过程也是写心的过程,“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
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31最初学习书法时力求做到平正,平正之后要再追求险绝,险绝之后,然后再回到平正,在学习者可以将平正与险绝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人在逐渐变老,心智也在不断成熟,就可以体会到其中深刻的道理。
初学书法与书写成熟时再写的书法有很大的差距变化,其中的变化过程就是书者对于书法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
《书谱》中提到:“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
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
”32孙过庭认为书家们因为有不同的性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也各有不同,有的外表恬静,其中含有筋骨,有的如枝条错出,锋芒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