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
唐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繁华热闹:唐代北京地区已经成为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活动发达,市场繁荣。
2.文化昌盛:唐代北京地区文化昌盛,书院、寺院、官府、贵族家庭
等文化机构和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文化氛围浓厚。
3.宗教信仰:唐代北京地区宗教信仰繁盛,众多佛寺、道观、祠堂等
宗教场所,信仰深厚。
4.地区特产:唐代北京地区的代表性特产有黄桃、红枣、马口铁器、
彩绘陶器等,是唐代东北地区的重要物质贡献。
5.建筑风格:唐代北京地区建筑风格宏大壮观,代表性建筑如白塔、
四合院、城墙等,文化意义深远。
总体来说,唐代北京地区是一个经济、文化、宗教、物质等方面发展
迅速,繁华热闹,文化昌盛的地区。
大唐盛世的描写

大唐盛世的描写
大唐盛世指的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其时间跨度大致为公元618年至
907年,被尊称为“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等。
以下
是大唐盛世的描写:
1.经济繁荣:唐朝时期,物资丰富,民生富庶,货币时行,交通运输
发达,商业繁荣。
2.文化繁荣:唐朝时期,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出现了诗歌、书法、
绘画、音乐等一系列文化成就,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
3.政治稳定:唐朝时期,政治稳定,并采取了很多新政策和改革,如
农田水利改革、科举制、均田制、削藩等,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军队强盛:唐朝时期,军队实力强大,维护国家边疆的能力强,对
外战争中很少败北。
5.社会风貌优美:唐代社会风尚开放、优美,文化氛围浓郁,人文艺
术荟萃。
6.对外交往广泛: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广泛,与邻国和平友好交往,
经常派遣使节前往西域、南海、日本、新罗,保持着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
7.建筑艺术高超:唐代建筑艺术充满创意和美感,盛行砖木结构,城
市规划、官府建筑物、寺庙、居住建筑、汉墓、石窟寺等各类建筑物、工
艺品都充满特色。
唐宋诗歌的社会风貌及其意义

唐宋诗歌的社会风貌及其意义唐宋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代以诗人自居,仿佛诗歌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宋代则强调诗歌的实用性,诗人们在诗歌中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在唐宋诗歌中,不仅有文人雅士写就的高山流水、墨客思古等高深诗篇,还有名家笔下的爱情、生活、人情等真实生活的描绘,这些诗歌展现了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和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唐代诗歌社会风貌唐代的诗歌带有非常浓郁的唯美主义色彩,诗人们倾其所有,追求诗的艺术美感。
早在唐朝玄宗时期,文学繁荣的氛围已经显现,白居易、杜甫、李白等文学家名声大行天下。
唐代诗歌题材广泛,以山水、传说、爱情、人情等为主。
别有新意的“凭高楼”、“冷寒翠”、“平山堂”、“清平乐”等巧妙使用的词汇,更是唐代诗歌的独特表现。
在唐代,文化的繁荣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繁荣。
诗歌之外,唐代还开展了高度发展的科技和文化,出现了些许的官员、名将,使唐代成为一个统一、强大、变革的王朝。
唐代社会文化形成了多种文化交流的场景,宋、元、明以及清朝都收到了在唐代形成的文化成果的巨大影响。
唐代诗歌中最为民间化的诗歌是“乐府诗”,而“乐府诗”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露民间生活。
在唐代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民谣、唱词、快板、俚曲等都深受民间喜好,许多古代音乐新天地就在这里,如今,《梅花部》、《咏梅曲》等名曲也依旧广受欢迎,可见唐代民间文化集约。
二、宋代诗歌社会风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伟大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自信和科技领先地位使得宋代咏史诗和咏物诗成为一种流行,也成为了诗人们表达自己的途径。
宋代的诗歌在形式上注重音韵平仄,意境上突出作用,比唐诗蕴含的思想方法更为多样和丰富。
在文学领域,唐代运用高超的技艺和风景,而宋代则更多地突出了一种超拔的向往情感。
宋代的政治文化和对民生关注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宋代,诗人们写下的诗歌往往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诗人们在其史料和道德上展现了强烈的关注和认识。
诗词中的社会风貌

诗词中的社会风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揭示出不同朝代的社会问题、人民生活以及文人情怀。
本文将从诗词中探索古代社会风貌,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主题。
一、唐代盛世的社会繁荣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被诗人们生动地描绘出来。
在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街道繁忙、人们兴奋的氛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宏伟的建筑物和繁忙的市井场景,这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富庶与繁荣。
二、宋代士人的闲适生活宋代时期,诗人们常常描绘自己的生活,他们大多是士人出身,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
他们喜欢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这种生活方式在诗词中得以体现。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描绘了士人们在赤壁上饮酒吟诗的场景,这展示了他们的优雅生活和文人情怀。
三、元代社会的动荡与战争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元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战乱和动荡的忧虑和痛苦。
例如,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南丰草堂记》中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人民的不幸遭遇。
这些诗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困境。
四、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诗词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关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的描绘。
例如,清代诗人袁枚的《七夕》描绘了女性地位低下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总结:通过观察诗词中的社会风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诗人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社会,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诗词中的社会风貌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所不同,然而,它们依然具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并从中汲取智慧。
唐代北京的社会风貌

唐代北京的社会风貌
唐代北京是一个繁荣的城市,其社会风貌也非常多样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代北京社会风貌的描述:1. 官僚阶层:在唐代,官僚阶层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们控制着政府机构和军队,并且享有高额薪水和特权。
2. 商人和手工业者:商人和手工业者在唐代也很活跃。
他们经营各种行业,如纺织、陶器、铁器等,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利润。
3. 艺术家和文学家:唐代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因此艺术家和文学家在这个时期也非常活跃。
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广泛发展。
4. 士族阶层:士族阶层指的是那些拥有传统教育背景并具备高度道德观念的人群。
他们通常从事政治或文化领域的工作,在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
5.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在唐代也非常盛行。
佛教、道教以及一些本土宗教都受到了广泛追捧,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6. 娼妓与花魁:尽管娼妓与花魁不被视为正派职业,但她们却成为当时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她们以美貌与才情取悦男性客户,并赢得大量收入。
7. 农民与劳动者: 在城市周围, 众多农村移民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生计, 成为城市里最底层劳动力.总体而言, 唐代北京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且多元化的社会面貌, 各个群体相互依存并共同推动着这座城市向前发展。
唐代乐府诗的社会风貌描绘

唐代乐府诗的社会风貌描绘1. 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乐府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描绘社会风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代乐府诗如何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2. 政治风貌唐代是一个政治稳定而强盛的时期,乐府诗中常常反映出皇帝和朝廷的威严与荣耀。
这些诗歌描述了帝王的功绩、盛世的景象以及官员们的忠诚与勤勉。
同时,也不乏因政治斗争和权力纷争而出现的动荡和阴谋,展示了当时政治生活中复杂多变的一面。
3. 经济风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富裕、经济发达的一个时期。
乐府诗中常出现贸易繁盛、商业繁荣和人民物质生活丰富的描写。
诗中描述了繁华的市场、繁忙的商贾、丰收的农田等景象,反映了当时经济活力和社会的繁荣。
4. 军事风貌唐代乐府诗还描绘了当时国家的强盛和军队的勇武。
这些诗作通常表现出战争英雄、将领们的威武形象以及国家安定和边境稳固的景象。
同时也有一些反映战争带来伤亡和痛苦的作品,使读者对战争进行深思。
5. 宗教风貌在唐代,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乐府诗中也可以找到宗教风貌的描写。
这些诗歌主要表现了寺庙建筑壮丽、僧侣虔诚、信众虔敬等情景,呈现出一种宗教氛围和人们对修行与信仰的追求。
6. 结论通过对唐代乐府诗中社会风貌描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辉煌时期。
这些描绘展示了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盛和宗教文化兴盛的一面。
唐代乐府诗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前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社会风貌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
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
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
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
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
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
《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
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
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风貌

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风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还需要了解唐代城市的文化风貌。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城市的历史。
一、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唐代城市的社会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官僚、商人和庶民。
其中,官僚是政治权力的核心,商人则是经济活动的代表,庶民则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群。
首先,官僚群体是唐代城市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群体。
在唐代,官僚阶层的地位极高,是政治和社会的中心。
唐朝制度的特点是“选贤任能、科举取士”,这就保证了唐朝的政治官僚集团是由具备一定的才干和能力的人组成的,这其中就包括了高官、富贵家族和普通士人等各种类型的人。
他们在政治上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和管理国家,政治地位至高无上。
其次,商人也是唐代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商人的地位比在其他朝代要高,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商贸活动的逐步发展,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商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唐代商人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水陆交通、烧炼、纺织、医学、策马等行业。
最后,庶民阶层是唐代城市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群。
在唐朝时期,庶民阶层的数量非常庞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非常低下,在唐代的官僚和商人之间,他们成为了社会中最为弱势的一群。
唐代城市中的庶民阶层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完全沉溺在贫困和苦难之中,由于唐代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庶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商活动,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唐代城市的文化风貌唐代城市的文化风貌非常繁荣,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唐代是一个出现了鼎盛时期的时代,不仅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展非常快速,同时,唐代城市也成为了文化繁荣的时代。
首先,唐代城市的文化发展以诗歌为主。
在唐朝时期,诗歌创作和鉴赏成了重要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富有传统文化和热情的城市文化组成部分。
唐代的诗人和书法家在诗歌及书法领域的成就承载着唐朝文化的荣光,唐代的诗人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被誉为唐诗的代表,他们的优美诗歌成为了绵延至今的国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
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
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
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
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
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
《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
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
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
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
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
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
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
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
有的。
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
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
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
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
自内容言,重个人情
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
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
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
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
的进展。
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
诗歌的声律
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
表现领
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
原有的多
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仅刘勰《文心
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
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
—
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作好了一切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迎
来了一个诗的辉煌时代,吸取了骈文的成就,摒弃了它的弱点,进行了文体文风
改革。
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诗的发展最早,在
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
文风改革。
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
相比。
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
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
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
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
时期。
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303
5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馀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
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
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唐诗的发展存在着
不同的段落。
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
就表现领域说,
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
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
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工作,一是
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
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
—律诗。
到了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
已经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
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
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
奇壮伟、豪情慷慨。
还有王晶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
当然最重
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
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
括的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
败。
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写生民疾苦。
天宝十四载(755)
冬,安禄山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
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北方半个中国,
经百馀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繁荣毁于一旦。
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
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
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
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
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
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大战乱,
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
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
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
这可以说是唐
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
此后大历诗人出来,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
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
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
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
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
韩愈、孟
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
至以丑为美,形成韩、孟诗派。
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
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
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诗那样高
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
诗歌的新天地。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
—
向细腻。
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
在这一片诗的退
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聚显光芒。
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
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
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唐代文学的繁荣,除诗之外就是散文的成就。
唐诗的发展变化,除元稹、白
居易曾提出过讽谏说和主功利的诗歌主张之外,总的趋势,是朝着诗歌自身艺术
特质的探讨、发挥与完善的方向发展的。
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有社会生活的诱
因,但表现方法、表现技巧的不同,不同艺术趣味的追求,则更多的是诗歌自身
的原因。
初唐律诗的逐步走向成熟,盛唐诗歌意境创造的完美,盛极难继之后中
唐诗人的革新,晚唐李商隐对于诗歌表现技巧所能达到的神妙幽微境界的探讨,
都出自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非出于政治功利的目的。
但是散文的发展与诗的
发展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