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距计算使用手册样本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前言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
目录一、概述 (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4)1.4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9)二、计算程序简介 (11)三、初始化 (11)四、平面文件格式 (12)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2)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3)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6)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 (16)六、桩号文件格式 (17)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 (17)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 (18)九、断链文件格式 (18)十、操作 (19)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 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中央分隔带视距计算

中央分隔带视距计算是为了确保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能够看到中央分隔带,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中央分隔带视距计算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车辆在特定速度下与中央分隔带保持安全距离的最小距离。
中央分隔带视距计算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车辆的速度和车型,以及中央分隔带的高度和宽度等参数。
2. 根据中央分隔带的高度和车辆的高度,计算出驾驶员的视线高度。
3. 根据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和车辆的宽度,计算出驾驶员的视线距离。
4. 根据驾驶员的视线高度和视线距离,使用视距计算公式计算出中央分隔带的最小视距要求。
中央分隔带视距计算公式为:
视距= 车速* 2 / √3 * 中央分隔带高度
其中,视距单位为米,车速单位为千米/小时,中央分隔带高度单位为米。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分隔带视距计算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计算,实际行车中还需要考虑道路环境、车辆类型、驾驶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实际行车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行车安全。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1. 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视距计算的详细指南,以帮助用户正确进行相关计算。
1.2 范围此手册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视距计算的个人和组织。
2. 视距概述视距是指从观察者所处位置到目标物体之间可见部分长度。
它对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如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
3. 计算方法介绍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且有效的视角测量方法: - 几何法:通过直接测量或利用已知尺寸来确定两点之间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相对高度差,并应用三角函数得出结果。
- 光学法:基于光线传播原理,在考虑大气折射情况下估计目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实际路径长度。
4.几何法示例步骤及公式推导说明这里给出一个简单但常见场景下使用几何法进行视角测量时候可能遇到问题解析过程:a) 确定起始点A(观察者位置)和终点B(目标物体位置)b) 测量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Dc) 确定起始点A与目标物体顶部C之间的垂直高度差H1d) 计算角度θ = atan(H1/D)5. 光学法示例步骤及公式推导说明这里给出一个简单但常见场景下使用光学法进行视角测量时候可能遇到问题解析过程:a) 了解大气折射率N,通常在不同条件下有所变化。
b) 根据观察者高度h以及地球曲率半径R计算真实路径长度L0= sqrt(D^2 + (R+h)^2 )c)考虑大气折射情况, 使用修正系数K来估计实际路径长度 L=L0/K6.注意事项在进行视距计算时,请务必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性:选择合适数值并保证输入数据精确无误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关键。
- 大气影响:要根据具体环境中空气密度等因素调整相应参数或采用更复杂模型。
7.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随附的视距计算实例文件,其中包含了几个常见场景下的具体示范和解决方案。
8.法律名词及注释- 视角测量:通过各种方法确定观察者与目标物之间可见部分长度。
- 大气折射率: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受到空气密度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弯曲现象。
视距测量

经纬仪视距法测距视距法测距所用的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
利用经纬仪望远镜中十字丝的上下两根短横丝,在视距尺上读得的上下两数之差以及其他一些数据,即可算出安置仪器点到立尺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一、视距法测距原理若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条边和一个角为已知,就可以推算出另一条边长,这便是视距法测距的简单工作原理。
二、视距计算公式(一)视准轴水平时的视距公式如图,mn p =为视距丝间隔,MFN ∠为定角,F 为物镜前焦点,f 为焦距,s 为物镜离仪器中心的距离,'''N M t =为尺间隔,d ’为焦点到视距尺的距离,D ’为AB 之间的水平距离。
由图可以看出:MFN ∆≌mFn ∆,所以有:p f t d ='',即''t p f d ⋅= 因)(''s f d D ++=,故有)(''s f t p f D ++⋅=。
设p f C =,s f Q +=,则上式改写为:Q t C D +⋅=''C——视距乘常数。
制造仪器时,一般将C设计为100。
Q——视距加常数。
对于内调焦望远镜,其加常数接近于0,可忽略不计。
(二)视准轴倾斜时的视距公式1、水平距离公式若两点高差很大,则不可能用水平视线进行视距测量,必须把望远镜视准轴放在倾斜位置,如尺子仍竖直立着,则视准轴不与尺面垂直,上面推导的公式就不适用了。
若要把视距尺与望远镜视准轴垂直,那是办不到的。
因此在推导水平距离的公式时,必须导入两项改正:(1)对于视距尺不垂直于视准轴的改正;(2)视线倾斜的改正。
水平距离公式为:δ2=DS其中:δ为竖角。
cos⋅2、高差公式+⋅=δ其中:i为仪器高,L为目标高。
h-iDLtg三、视距法测距的作业方法1、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对中、整平;2、量仪器高i(量至厘米);3、将视距尺立于待测点上,用望远镜瞄准视距尺,分别读出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再读取竖盘读数,并将所有读得的数据记入视距测量手簿中。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sjjs下载。
目录一、............................................................................................. 概述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3)1.4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8)二、计算程序简介10三、........................................................................................... 初始化11四、平面文件格式11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1)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5)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15六、桩号文件格式16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16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17九、断链文件格式17十、操作 (18)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 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 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视距的测量

(1)大气折光的影响——视线穿过大气时会产生折射,从 直线变为曲线,造成误差。由于视线靠近地面,折光大, 所以规定视线应高出地面1m以上。
(2)大气湍流的影响——空气的湍流使视距成像不稳定, 造成视距误差。当视线接近地面或水面时这种现象更为 严重。所以视线要高出地面1m以上。
(3)风和大气能见度对视距测量也会产生影响。风力过大, 尺子会抖动,空气中灰尘会使视距尺成像不清晰,造成 读数误差,所以应选择良好的天气进行测量。
A
1 h2
D1 D2
a2
v2 l2
b2
2
h2
1.视准轴水平时的距离和高差公式
视准轴水平时的视距公式为:
D Kl 100l
测站点到立尺点的高差为:
i
h i v
A
i —仪器高,是桩顶到仪器水
平轴的高度;
v —中丝在标尺上的读数。
a1
v1 l1
b1
1 h2
D1 D2
a2
v2 l2 b2
2
h2
2.视准轴倾斜时的距离和高差公式
88.24
-8.73
136.6 4
D=KLcos2a
h=Dtga+ i -s
三、视距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
1、视距乘常数k的误差 2、视距尺分划误差 3、读数误差(受十字丝粗细、视距远近、望远
镜放大倍率等影响) 4、竖直角测定误差 5、标尺倾斜误差 6、外界条件的影响
三、视距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
2)水平距离
D Kl cos2 100 0.316 cos2 327m 31.49m
3)高差
h D tan i v
31.49m tan 327 1.40m 1.40m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前言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下载。
目录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视距测量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普通视距测量法观测水平距离、高差的作业程序和计算方法。
2、熟悉视距尺的刻划和注记形式,练习用十字丝横丝在视距尺上读数。
二、仪器及工具
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视距尺一把,三角架一个,表格,铅笔等。
三、方法
1.在地面上选定具有一定坡度且距离为50~70m的A和B两点。
2.将水准仪安置于A点,量取仪器高,精确到厘米,整平仪器。
3.瞄准视距尺,消除视差,按下补偿器读取上丝读数a、下丝读数b、中丝读数v并记载记录本上。
4.根据视距测量公式,计算AB之间的水平距离D=k︱a-b︱其中k=100,高差公式h=i-v
5.将仪器搬至B点安置,瞄准A点上的视距尺,同法观测和计算。
6.若A,B往、返测距离的相对误差K≤1/300,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否则应重新观测。
四、注意事项
1.在每次读数之前都要按下补偿器。
2.读取上、中、下三丝读数时,要注意消除视差,视距尺要立直并保持稳定,上下丝估读到毫米,中丝读到厘米就可以了。
五、上交资料
每人上交视距测量记录表一份,相对误差的计算过程。
视距测量的记录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前言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称远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车辆,能及时采用办法,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无论在道路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须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长度重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涉及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此外尚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慢车后再回到本来车道所需要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较高档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双车道道路,依照需要结合地形设立具备足够超车视距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竖曲线半径。
拟定行车视距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感觉时间和制动反映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限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VBA编写应用程序,可以计算各种复杂线形最大横净距,并可以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有关资料整顿,如有局限性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下载。
目录一、概述 (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4)1.4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10)二、计算程序简介 (12)三、初始化 (13)四、平面文件格式 (14)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4)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4)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4)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5)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5)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8)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 (18)六、桩号文件格式 (19)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 (19)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 (20)九、断链文件格式 (21)十、操作 (21)一、概述1.1行车视距概念 1.1.1 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能及时采用办法,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必要最小距离。
1.1.2 存在视距问题状况 ➢ 夜间行车:设计不考虑 ➢ 平面上:平曲线(暗弯)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凹竖曲线:(下穿式立体交叉)1.1.3 行车视距分类(1)停车视距 (2)会车视距 (3)错车视距 (3)超车视距上述四种视距中,前三种属于对向行驶,第四种属于同向行驶。
第四种需要距离最长,需单独研究。
而前三种中,以会车视距最长,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错车视距也就可以得到保证。
1.2行车视距计算 1.2.1 停车视距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用制定办法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最短距离。
停车视距构成:1S S S S Z T ++=图 1 平面上视距问题图 2 纵面上视距问题图 3 停车视距示意图(1)反映距离 1S :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阻碍物,通过判断决定采用制动办法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距离。
感觉时间为1.5s ;制动生效时间为1.0s 。
感觉和制动生效总时间t=2.5s ,国内采用1.2s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距离为:t VS 6.31=(2)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距离。
)(2542i KV S Z±=ϕ(忽视了滚动阻力系数f ) (3)安全距离:5~10m 停车视距:)10~5()(2546.3·201+±+=++=i V tV S S S S Z Tϕ1.2.2 会车视距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互相发现时起,至同步采用制动办法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构成:(1)反映距离:双向驾驶员及车辆 (2)制动距离:双向车辆 (3)安全距离:双向车辆保持间距会车视距约等于2倍停车视距。
1.2.3 错车视距定义: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车辆相遇,自发现后采用减速避让办法至安全错车所需最短距离。
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错车视距也就可以得到保证。
1.2.4 超车视距(1)定义: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最小通视距离。
图 4 全超车视距示意图(2)超车视距构成:超车视距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加速行驶距离S 1当超车汽车经判断以为有超车也许,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1S :21101216.3at t V S +=式中:V 0——被超汽车速度(km/h),较设计速度低10~20km/h ; t 1——加速时间(s), t 1=2.9~4.5s ; a ——平均加速度(m/s 2)。
②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距离2S :226.3t VS =(2t =9.3~10.4s )③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安全距离3S :3S =15~60m ④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行驶距离4S :)(6.3214t t VS +=全超车视距为:43214S S S S S +++=1.3 视距:有关技术指标1.3.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视距采用停车视距。
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规定,会车视距应不不大于停车视距 2 倍。
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状况限制而采用分道行驶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此时该视距路段对向车辆应通过划线等办法分道分向行驶。
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不应不大于表1规定。
表1 公路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注:当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对驾驶员视线有影响时,可采用加大平曲线半径使内侧车道在弯道上满足停车视距规定。
1.3.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停车视距。
互通式立体交叉区域应具备良好通视条件。
主线分流鼻之前应保证判断出口所需辨认视距(如图5所示) 。
辨认视距应不不大于表2规定。
条件受限制时,辨认视距应不不大于 1.25 倍主线停车视距。
匝道全长范畴内应具备不不大于表3规定停车视距。
汇流鼻前, 匝道与主线间应具备如图6所示通视三角区。
表2 鉴别辨认视距辨认视距(m)350~460 290~380 230~300 170~240图 5 互通分流鼻之前所需辨认视距表3 匝道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80 70 60 50 40 35 30停车视距(m)110(135)95(120)75(100)65(70)40(45)35 30注:积雪冰冻地区,应不不大于括号内数值。
图 6 汇流鼻前通视三角区1.3.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大型车比例高二级、三级公路,应按规定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查。
货车停车视距计算中眼高和物高规定为:眼高2.0m ,物高 0.1m 。
(1)货车停车视距应不不大于表4规定值。
表4 货车停车视距坡度修正值设计速度(Km/h)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纵坡下坡0 245 210 180 150 125 100 85 65 50 35 203 265 225 190 160 130 105 89 66 50 35 20(2)下列路段应按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查:1)减速车道及出口端部;2)主线下坡段纵面竖曲线半径采用不大于普通值路段;3)主线分、汇流处,车道数减少、且该处纵面竖曲线半径采用不大于普通值路段;4)规定保证视距圆曲线内侧,当圆曲线半径不大于 2 倍普通最小半径或路堑边坡陡于1 :1.5路段;5)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口附近。
1.3.4 双向行驶双车道公路,应结合地形设立具备超车视距路段。
二级、三级、四级公路超车视距如表5规定。
表5 超车视距1.3.5 引道视距1、每条岔路上都应提供与行驶速度相适应引道视距(如图7所示)。
2、引道视距在数值上等于停车视距,但量取原则为:眼高 1.2m ,物高 0 。
各种设计速度所相应引道视距及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规定如表6。
表6 引道视距及相应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40 30 20引道视距(m)160 110 75 40 30 20引道凸形竖曲线10700 5100 2400 700 400 200最小半径(m)1.3.6 通视三角区1、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停车视距所构成三角区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物体(如图8所示)。
2、条件受限不能保证由停车视距所构成通视三角区时,则应保证重要公路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重要公路边车道中心线 5 ~ 7m 所构成通视三角区(如图9所示)。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值不应不大于表7规定。
表7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160 110 75 40 30 20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m)250 175 115 70 55 35图7 引道视距图8 通视三角区图9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通视三角区在停车视距所构成三角形范畴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物体,如图10所示。
视距三角形应以最不利状况进行绘制。
图10 视距三角形应以最不利状况1.3.7 二级公路如下级别公路应划分容许超车路段和禁止超车路段;交通量较大公路宜设立较长、较多超车路段;中、小交通量公路可恰当减少;地形比较困难山区,持续弯道和小半径路段宜设立禁止超车标志牌;具备干线功能对向双车道公路上,宜在三分钟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保证超车视距路段,超车路段总长度不适当不大于路线总长度 10% 。
1.3.8公路弯道设计除应考虑曲线半径、回旋线参数、超高和加宽等因素外,还应注意路线内侧有阻碍驾驶员视线树林、房屋、边坡等影响行车安全障碍物;路线设计必要检查平曲线上视距,清除视距区段内侧恰当横净距内障碍物。
1.3.9 对于公路平面中暗弯(处在挖方路段弯道和内侧有障碍弯道)、纵断面上凸形竖曲线以及主线下穿式立体交叉凹形竖曲线等存在视距局限性问题路段,应特别注意行车视距检查。
1.3.10 当二级、三级、四级公路达不到会车视距规定,且清除边坡、开挖视距台或加大圆曲线半径工程过大时,可采用设立标志或分道行驶并必要保证停车视距办法,保证行车安全。
1.3.11 平曲线内侧及中间带设护栏及其他人工构造物等不能保证视距时,可加宽中间带、路肩或将构造物后移;当挖方边坡妨碍视线时,则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视距曲线)开挖视距台(如图 1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