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实验基础

合集下载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经典遗传学实验,用于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

该实验利用果蝇容易繁殖、生命周期短、遗传稳定等特点,通过人工控制交配,可以确定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遗传现象。

实验步骤:
1.饲养果蝇:首先需培育出足够数量、健康的果蝇,确保其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定性。

采用人工饲养的方式,果蝇的饲养环境需控制恒温、恒湿、恒光、无杂质。

2.选取实验材料:选择具有稳定性状的果蝇为实验材料。

例如,选取表现为黑色眼睛、有翅膀、灰色体色的果蝇为正常型(wild type),选取表现为白色眼睛、无翅膀、黄色体色的果蝇为突变型(mutant type)。

3.实验设计:设计交配方案,进行杂交。

将正常型的雌性与突变型的雄性交配,产生
F1代。

将F1代的雌性与F1代的雄性进行三点测交试验。

4.观察表型: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

例如,如果F1代的全部表现为正常型,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和F2代都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的混合,则说明突
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表现为正常型,F2代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比例为3:1,则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显性遗传。

5.计算遗传比例:根据后代表型推断基因型,利用遗传学计算方法计算各基因型在后
代中分布的比例。

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对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
思路。

遗传学 实验材料 果蝇

遗传学 实验材料 果蝇

实验一: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试剂:乙醚、生理盐水、蒸馏水、1mol盐酸、石炭酸品红
器材: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显微镜、天平、培养瓶、棉塞、滤纸、载片、盖片、镊子、解剖针
实验二:果蝇饲养
试剂:乙醚、培养基
器材:放大镜、麻醉瓶、玻璃片、毛笔、石棉网、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显微镜、天平、培养瓶、棉塞、滤纸、载片、盖片、镊子、解剖针、牛皮纸
实验三:果蝇杂交实验
试剂:同上
器材: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显微镜、天平、培养瓶、棉塞、滤纸、载片、盖片、镊子、解剖针、烧杯、量筒、牛皮纸
果蝇培养基
水1000ml
玉米粉105g
红糖75g
琼脂7.5-10g
苯甲酸0.75g
酵母粉5-10g
配制方法:配制时先将水分成两份:一份用于加热溶解琼脂和糖,另一份煮玉米粉,玉米粉要先用冷水搅拌,再加到煮沸琼脂红糖溶液中,边倒边搅拌。

继续煮15-20分钟,关掉火后再加入苯甲酸(用少量酒精促溶) ,要充分搅拌后再分装培养瓶。

每瓶培养基厚度在2-3cm,置121℃高压蒸汽灭菌15分钟。

待培养基冷却后,在培养基的表面滴加新鲜酵母液,插上一块经灭菌后的滤纸片做为幼虫化蛹的干燥场所。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蝇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2. 观察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 分析果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1. 果蝇若干只2. 显微镜3. 显微镜载物台4. 显微镜物镜5. 显微镜目镜6. 滴管7. 玻片8. 载玻片9. 尼龙网10. 实验记录表三、实验方法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果蝇的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等部位的结构。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将果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将果蝇置于尼龙网中,放入培养箱,观察其繁殖情况,记录孵化时间、幼虫发育阶段、蛹化时间、成虫羽化时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将果蝇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其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等部位的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将果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将果蝇置于尼龙网中,放入培养箱,观察其繁殖情况,记录孵化时间、幼虫发育阶段、蛹化时间、成虫羽化时间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果蝇头部较大,触角细长,胸部发达,腹部较细,翅膀薄膜状,有翅脉分布。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果蝇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孵化时间约为12小时,幼虫发育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蛹化时间约为4天,成虫羽化时间约为2天。

六、实验结论1. 果蝇具有明显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触角、翅膀等器官。

2. 果蝇内部结构复杂,包括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具有明显的变态发育特点。

七、实验讨论1. 果蝇作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其繁殖速度快、易于饲养,便于观察和研究。

果蝇实验常用培养基配制

果蝇实验常用培养基配制

果蝇实验常用培养基配制
1、香蕉培养基将熟透的香蕉捣碎,制成香蕉浆(约50g),把1.6g琼脂加到48ml的水中煮沸,溶解后拌入香蕉浆,继续煮沸3—5分钟。

待稍降温后加入1ml丙酸以防止发霉,充分调匀后分装于培养瓶中。

使用前在培养瓶中加入适量干酵母粉或1—2滴酵母菌液。

若作为临时培养果蝇的培养基,可以直接剥去已熟透且已腐烂的橡胶的皮或苹果的皮,把剥去皮的香蕉或苹果放入培养瓶中即可。

2、玉米粉培养基将1.5g琼脂捣碎放入38ml的水中煮溶后,加入10g白糖,制成琼脂糖混合物,再将9g玉米粉和37ml的水加热搅拌成糊状倾入正在煮沸的琼脂糖混合物中,煮沸3—5分钟。

待稍降温后加入1ml丙酸,或加入溶于95%乙醇的苯甲酸少许以防腐,搅拌调匀后,将配好的培养基倒入经灭菌的培养瓶中(1—1.5cm厚),倾倒时应注意勿将培养基粘到瓶口或瓶壁上。

用灭菌的纱布棉塞塞好瓶口,冷却待用。

暂时不用的培养基应放入4℃冰箱中或清洁阴凉处保存。

使用前在培养瓶中加入适量干酵母粉或1—2滴酵母菌液。

3、米粉培养基将琼脂2g加入到75ml水中,加热煮沸溶解后再加入白糖10g,米粉7g(或麸皮),不断搅拌煮沸数分钟。

稍降温后加入丙酸1ml,调匀后分装到培养瓶中。

使用前加少许酵母液或适量干酵母粉。

以上三种果蝇培养基的配方(100ml)见下表:。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的生命历程和遗传特征,了解果蝇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原理:果蝇是一种重要的实验生物,它具有生命周期短、培养容易、繁殖能力强等优点,因此成为遗传学的经典模型生物。

这里介绍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实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1、制作培养基:将50g玉米粉、25g酵母粉、75g糖和1.5g琼脂混合均匀后加入800ml蒸馏水中煮沸,煮沸后加入10g麦芽糖搅拌均匀,然后加入5ml5%酸性苏打溶液,再加入1.5ml甲基对羟基苯甲酸(表面活性剂),继续搅拌均匀后煮沸5min。

2、制作接种用液体:将20只成年果蝇挑选出来放入一个小玻璃瓶中,加入3ml20%甲醇溶液。

3、取出培养基,晾凉后将培养基先倒入瓶底1cm处,然后加入接种用液体,再用润滑油封瓶口。

4、将装有接种液的瓶子放入恒温器内,设定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60%~70%,24h-48h后开启显微镜。

实验结果:观察果蝇约经过2周的时间后,开始产卵。

果蝇的卵是白色小圆球状的,直径约0.8mm。

果蝇的卵在经过1-2天的时间孵化出小型幼虫。

小型幼虫经过3天左右的时间进入成长期,变成有脚的大幼虫。

成长期大约持续5天。

成长期结束后大幼虫停止进食,脱离食料后,挖掘地洞,变成蛹。

蛹的表面覆盖有一层硬壳,颜色为棕黄色。

蛹期持续6-7天。

成虫期发生在蛹孵化之后。

成虫首先从头部和胸部破壳而出,身体尚未展开,翅膀和颜色尚未发育。

成虫经过4-5天后颜色最浅,紫色的队形在翅膀中形成。

再过2-3天,成蝇翅膀干燥并膨胀到正常大小。

到第10天,成蝇已完全成熟,可以进行交配和产卵。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果蝇的生命周期。

我们还发现了果蝇的遗传特征,比如说果蝇红眼与白眼间的遗传规律是隐性缺失。

这意味着前代中有一个显性基因,因而两种不同染色体中都含有这种基因的果蝇就显示为红眼或白眼;否则,果蝇将拥有两个隐性基因,它就表现为白眼果蝇。

通过对果蝇这一模型生物的观察和遗传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比如说:果蝇的生命周期短,容易培养、繁殖等特点,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型生物之一;在果蝇遗传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基因的遗传规律,如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这些规律对了解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非常有帮助。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2. 学习和掌握果蝇的饲养、观察和杂交技术。

3. 提高对遗传学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1. 饲养简单,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和分析。

3. 遗传变异丰富,便于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针、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酒精棉球、乙醚、酒精、清水等。

四、实验方法1. 果蝇饲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果蝇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3. 果蝇观察:观察F1代和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1. 饲养果蝇: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杂交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6.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和长翅,说明红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2. F2代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3:1,长翅:残翅=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果蝇的培养及果蝇性状形态的观察

果蝇的培养及果蝇性状形态的观察

实验一:果蝇的培养及果蝇性状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①、掌握果蝇的饲养方法②、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性③、学习辨认果蝇的雌雄个体④、学会观察果蝇的某些特殊性状二、实验原理果蝇(fruit fly,vinegar fly )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

果蝇以酵母菌为主要食料,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Drosophila ):双翅目,果蝇属。

特点: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在25摄氏度的环境下,果蝇从出生到成熟共需要十天。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最适培养温度20~25℃,温度越高,生长越快,但高于30℃不育甚至死亡。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三、实验材料及器材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搪瓷杯、玻璃棒、培养瓶、海绵塞、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电子天平、镊子、解剖镜、显微镜。

乙醚、酒精、4ml丙酸、5.6克酵母粉、6克琼脂、68克玉米粉、52克白糖、600ml水(5人一组)。

三种不同性状的果蝇:三隐型,野生型,黑体型(各数只)。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培养瓶的清洗及灭菌①、每个人取12个培养瓶,并配上12个松紧度合适的塞子。

将培养瓶清洗干净,沥干水。

(若找不到合适的塞子,则自己用纱布和棉花制作)。

果蝇实验知识点总结

果蝇实验知识点总结

果蝇实验知识点总结一、果蝇实验的基本原理果蝇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果蝇繁殖快、容易于实验观察和操作、遗传特性明显等优点,在实验中可以进行基因地图绘制、突变体筛选、基因表达调控等遗传学研究。

通过对果蝇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揭示遗传规律,理解基因功能,推断遗传变异对个体性状的影响等内容。

果蝇实验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果蝇的遗传学特性,探讨遗传规律,从而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果蝇实验的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的准备:进行果蝇实验,首先需要准备果蝇的实验材料,包括果蝇品系、实验设备、培养基等。

果蝇品系选择是进行实验的第一步,不同品系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可以选择适合研究的品系进行实验。

2.果蝇的培养与繁殖:果蝇的培养与繁殖是进行果蝇实验的前提条件,需要保证果蝇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培养箱等设备进行果蝇的繁殖和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3.实验操作:进行果蝇实验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包括果蝇交配、突变体筛选、发育期观察等内容。

通过精细的实验操作,可以获取实验所需的数据和结果。

4.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出来。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科学和可靠的结论。

三、果蝇实验的研究应用1.基因功能研究:通过果蝇实验,可以研究果蝇的基因功能,揭示基因在表达调控、代谢途径、发育过程等方面的作用。

2.遗传规律研究:果蝇实验可以揭示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分析、基因显性与隐性等遗传规律。

3.基因突变研究:通过对果蝇的突变体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突变对果蝇性状的影响,推断突变的作用机制。

4.基因地图绘制:利用果蝇的遗传连锁关系,可以进行基因地图的绘制,为遗传定位和克隆等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四、果蝇实验的注意事项1.实验条件的控制:进行果蝇实验需要控制严格的实验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实验操作的精细性:果蝇实验需要进行精细的实验操作,包括果蝇的饲养、转移、配对等操作,要保持实验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实验基础实验时间2016.11.8晚摘要:在模式生物中,最著名、“服役时间”最长、研究最深入与广泛的当属果蝇(Drosophila),其中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种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果蝇的雌雄个体,找出雌雄个体之间的差异,掌握辨别不同种类果蝇雌雄的方法,便于后期对处女蝇的挑选与雌雄果蝇的筛选和辨别。

了解果蝇几种典型突变体黑檀体、残翅、三隐等个体的性状和表型,并与野生型之间进行仔细比较观察,准确地对突变体的性状进行识别,为进一步的杂交实验观察打下基础。

学习和掌握果蝇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骤。

1引言在模式生物中,最著名、“服役时间”最长、研究最深入与广泛的当属果蝇(Drosophila),其中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种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果蝇是遗传学及生物学其他学科使用最广泛的模式生物,并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果蝇作为遗传学或或生物学的研究材料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1)果蝇染色体数目少,D.melanogaster仅有四对染色体,基因组约180Mb,约120Mb常染色质,其他为异染色质。

对143.726Mb序列进行注释发现了17215个基因[1]。

基因数目相对少。

(2)雌雄蝇易于区分。

(3)具有许多自发的或诱发的可遗传性突变性状。

果蝇突变量巨大,Lindsley和Zimm详细描述了4000余种基因突变,9000余种染色体重排[2]。

(4)世代周期短。

25℃下约10天一代;个体小易于饲养,繁殖能力强,培养费用低廉。

(5)具有巨大的多线染色体。

(6)雄果蝇完全连锁。

(7)有丰富的人造遗传工具。

(8)遗传背景清楚。

2000年完成了对D.melanogaster全基因组约120Mb常染色质的测序工作[3]。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果蝇的雌雄个体,找出雌雄个体之间的差异,掌握辨别不同种类果蝇雌雄的方法,便于后期对处女蝇的挑选与雌雄果蝇的筛选和辨别。

了解果蝇几种典型突变体黑檀体、残翅、三隐等个体的性状和表型,并与野生型之间进行仔细比较观察,准确地对突变体的性状进行识别,为进一步的杂交实验观察打下基础。

学习和掌握果蝇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骤。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2.1.1每一个学生体视显微镜一台;白色塑料板或硬纸板一张;小毛笔一只,杨氏解剖针一只,不锈钢尖头镊子一只,麻醉瓶(60ml广口瓶)一个,培养皿一个;移蝇塞2与移蝇漏斗各一个;吹气球或洗耳球一个;400ml或500ml冰袋两个。

2.1.2每小组野生型果蝇(D.melanogaster)及突变体原种一套(装在一个塑料筐里);滤纸条若干;2.1.3整个实验班培养瓶;海绵塞;配置培养基所需的药品;量杯;定量移液枪(量程1~5ml)及吸头;玻璃棒,小烧杯。

2.2实验步骤2.2.1果蝇麻醉及其观察的方法选择亲蝇进行杂交或观察果蝇的性状,都要先将果蝇麻醉,使之处于不活动状态。

采用冰袋麻醉法麻醉果蝇。

在冰袋上放置麻醉瓶,轻拍麻醉瓶壁使果蝇掉落在麻醉瓶底部,等待果蝇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倒出到垫有滤纸的另一个冰袋上,滤纸可以沾少许水使其不到处移动。

2.2.2果蝇的生活周期果蝇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完整生活周期可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明显的时期。

约10天即可产生一代。

25℃时成蝇一般在交配一、两天后即开始产卵。

雌蝇一天产卵可达100枚,一生可产约2000枚卵,卵长约0.5mm,白色椭圆形,前端背面有一对触丝使卵能覆在食物或瓶壁上。

受精卵24小时内就可孵化成成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成为三龄幼虫。

三龄期幼虫体长可达4~5mm,用肉眼观察可见其一端稍尖,上有一黑色勾状口器,幼虫生活4天左右开始化蛹。

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进食,爬到相对干燥的表面(如培养瓶壁),逐渐形成一个菱形的蛹。

从蛹壳中羽化出来的果蝇约12小时后即可交配[4], 交配后精子可在雌蝇的受精囊中贮存一段时间,然后逐渐释放到输卵管中。

所以,在杂交实验中母本必须选用未交配的雌蝇(处女蝇)。

了解果蝇生活史可帮助我们有效控制果蝇杂交实验进程。

例如,在杂交实验中亲蝇在培养瓶中培养的时间不得超过10天,否则将导致亲子蝇混杂。

2.2.3雌雄果蝇鉴别黑腹果蝇的一个优势是雌雄蝇的一些表型特征区别明显,雌雄二态易于区分,对于实验者非常便利。

雌雄蝇的辨别方法如下:大小雌体通常比雄体大。

形态雌体腹部稍尖,较宽厚呈卵圆形;雄体腹部钝圆,相对于窄小呈柱状。

条纹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雄体腹背第5(A5)及A6上布满黑色素,与A4上的条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宽条纹,因此腹背看起来是上部两条窄下部一条宽且延伸至腹面的3条纹。

性梳果蝇腹足跗节共有5亚节。

雌蝇第一对胸足跗节的第一二压节基部有一性梳妆黑色鬃毛结构即为性梳。

放大100倍左右可看清这一结构。

雌蝇没有性梳,不同种的性梳形态不同。

性梳对雌蝇的成功交配起重要作用。

雄蝇在交尾前用性梳抓牢雌性的腹部及生殖器,并展开翅膀[2]。

性梳是鉴别雌雄蝇的可靠标志。

外生殖器形态结构这是本次实验重点观察内容之一。

根据腹部腹面末端外生殖器结构来分辨雌雄已经是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尤其是当果蝇刚孵化,性梳等特征不是特别明显时,外生殖器结构就成了十分有用的识别手段。

因此同学们在观察时务必将蝇的外生殖器结构看清楚,这在收集处女蝇时非常有帮助,同时一些体色较深的果蝇(如黑檀体),利用背部条纹识别较为困难,此时用外生殖器结构进行识别是一个较容易的方法。

简单来说,雄鹰色深,雌蝇外生殖器色浅。

需要注意的是,刚孵化的雌蝇外生殖器的颜色较图示的浅。

2.2.4突变性状的观察基因及染色体的改变引起表型性状的改变。

从表型上说,果蝇的突变性状主要集中在眼睛(颜色、大小、性状),翅(形状,翅脉的无有及形态),刚毛(有无、颜色、形态;刚毛是果蝇体表上较粗的毛),体色,平衡棒(大小、形态),触角这些方面,这也是本次实验观察的重点。

辨明各种突变性状,有利于我们正确选择亲本,准确地识别杂交后代中的不同子蝇的表型。

残翅果蝇对温度敏感,其翅会随着温度升高逐步伸长,30℃下能发育出与野生型一样的翅,25℃下有些个体翅也会伸长,不像典型的残翅了,不要误当成新突变或混杂。

2.2.5果蝇的培养制备适合果蝇生长的培养基。

在25℃时进行培养,2~4周换一次培养基,每一原种至少保留两瓶,每瓶接5~10对种蝇。

培养瓶上注明原种名称、接种日期。

过约一星期确认新接种的果蝇无污染、生长发育正常后再清洁原培养瓶。

2.2.6处女蝇的收集黑腹果蝇接种后25℃下10天左右开始孵化,大约在第13~16天羽化的果蝇数目最多,此后数量迅速减少。

选择生长良好、含有较多即将羽化的蛹的培养瓶,清楚瓶中所有成蝇后放回培养箱,8小时内从瓶中收集到的雌蝇即为处女蝇。

8小时内果蝇不会交配,可据此特性灵活安排收集的时间。

一个杂交实验有5~10只处女蝇即可。

处女蝇单独存放在一新的培养瓶内3~5天以检验其“处女性”,如瓶中出现幼虫则说明收集失败,需重新收集。

刚孵化的幼蝇,体色很浅,体节上黑色条纹不明显,翅很短且卷曲,这种幼蝇据其腹尖腹面外生殖器形态可以清楚识别[5]。

3结果与讨论3.1突变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型表示方式表 1果蝇突变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型表示方式突变性状黑檀体残翅小翅白眼焦刚毛表示方式ebony body,ee vestigial wing,vgvgminiature wing,mmwhite eye,wwsinged bristle,sn3sn3显隐性显性隐性隐性隐性隐性表 2表示了实验中所选果蝇的性状的显隐性及其基因型表示方式。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残翅果蝇,这个性状是温度敏感的,其翅会随着温度升高逐步伸长,30℃下能发育出与野生型一样的翅,25℃下有些个体翅也会伸长。

3.2果蝇雌雄的辨别图 1为几种辨别果蝇雌雄的方法。

图 2A为雌蝇的腹部图片,雌蝇腹部稍尖,较宽厚呈卵圆形,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图3B为雄蝇的腹部图片,雄蝇的腹部钝圆,相对窄小呈柱状,雄体腹面A5(黑色箭头所指)及A6(红色箭头所指)上布满黑色素,与A4上的条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宽条纹,腹面看起来像上部两条窄下部一条宽且延伸至腹部腹面的3条纹。

图4C为雌蝇胸足图片,雌蝇没有性梳,即第一对腹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没有黑色状结构;图5D为雄蝇胸足图片,雄蝇有性梳,即第一对腹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梳状黑色鬃毛结构(图6D红圈所示结构)。

图7E、图8F分别为雌、雄蝇外生殖器结构(图中黄框所示),雌蝇外生殖器较雄蝇外生殖器颜色较浅,雌蝇外生殖器较为光滑,而雄蝇外生殖器有很多毛状结构。

A C EB D F图 9雌雄果蝇的辨别3.3突变性状的观察图10A为残翅个体(图示为雌蝇),残翅个体的翅相对野生型(图11E)个体(图示为雄蝇)完整的翅,翅有残缺,基本只能看见翅基部。

图 12B黑檀体个体(图示为雄蝇),相对于野生型(图13E)个体,黑檀体的体色为黑檀色。

图 14C三隐个体(图示为雌蝇),三隐个体眼睛颜色(黑色箭头所示)不同于野生型(图 15D)红眼,为明显的白色;体表刚毛(红色箭头所示)类型为焦刚毛,而野生型为直刚毛;翅相对野生型有所卷曲(黄色箭头所示),表现为小翅。

表2对突变体及野生型的性状进行了汇总比较。

A BC DE图 16突变体及野生型性状表 2突变体及野生型性状比较野生型红眼正常翅直刚毛正常残翅红眼残翅直刚毛正常黑檀体红眼正常翅直刚毛黑檀三隐性白眼小翅焦刚毛正常参考文献[1] ?.[2] Lindsley DL, Zimm GG. 1992. The genome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Inc.[3]Adams MD, Celniker SE, Holt RA, Evans CA. et al. 2000. The genome sequence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cience, 287(5461), 2185-2195.[4] Ashburner M, Golic KG, Hawley RS. 2004. Drosophila: A laboratory handbook. 2nd ed.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cold spring harbor.[5]杨大祥. 遗传学实验. 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143-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