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遗传实验

合集下载

遗传实验03:果蝇综合大实验-

遗传实验03:果蝇综合大实验-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果蝇在药物 筛选、疾病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拓展果蝇在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
通过研究果蝇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的 基本规律和原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果蝇培养环境
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成分
制备果蝇培养基时,需要包含水、 琼脂、酵母粉、糖和其他营养成
分,以保证果蝇正常生长和繁殖。
制备流程
按照规定的比例混合各种成分,加 热溶解琼脂,再加入酵母粉和其他 营养物质,搅拌均匀后倒入培养瓶 中,等待凝固。
注意事项
培养基的pH值和温度需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以保证果蝇的正常生长和 繁殖。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温度控制
果蝇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果蝇 的生长和繁殖。因此,需要使用恒温设备来维持培养环境的温 度。
湿度控制
果蝇需要一定的湿度环境,湿度过低会导致果蝇脱水死亡, 湿度过高则会导致果蝇滋生细菌。因此,需要保持适当的湿 度环境,通常湿度应控制在60%-70%。
结论与讨论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出果蝇遗传特性的规律和特点。
讨论与展望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果蝇遗传特性的机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05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收获与体会
实验收获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果蝇的遗传特性和繁殖机制,掌握了果蝇杂交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和 技术,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04 结果分析与解读
数据记录与整理
实验数据
详细记录了果蝇在实验过程中的生长 情况、繁殖情况以及表型特征等数据 。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果蝇实验报告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因其短寿命、易于繁殖和基因组的简单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行为和遗传特征,探索其在遗传学和行为学领域的应用。

实验一:果蝇的繁殖与生命周期果蝇的繁殖能力强,每只雌蝇可产下数百个卵。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对野生型果蝇,将其放置在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果蝇卵孵化后,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整个生命周期约为10天。

这一发现表明果蝇是一种适合进行短期实验的模式生物。

实验二:果蝇的觅食行为果蝇对于食物的敏感性极高,能够迅速定位到食物的存在。

在实验中,我们将果蝇放置在一个圆形培养皿中,将一块成熟的水果放置在圆心位置。

果蝇会通过触角和视觉来感知食物的存在,并迅速飞向食物。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果蝇在觅食行为中运用了多种感知方式。

实验三:果蝇的遗传特征果蝇的遗传特征是其成为模式生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交配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观察后代的表型变化。

例如,我们将一只长翅果蝇(Ww)与一只短翅果蝇(ww)交配,得到了一代杂合子(Ww)和纯合子(ww)的后代。

纯合子表现出短翅的特征,而杂合子表现出中等长度的翅膀。

这一实验结果展示了果蝇的遗传规律,即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现。

实验四:果蝇的学习与记忆能力果蝇在学习和记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将一种特定的气味与电击刺激同时呈现给果蝇,经过多次重复后果蝇会形成条件反射,即当闻到该气味时会表现出避开的行为。

这一实验结果显示果蝇具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为研究学习和记忆的机制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型。

结论:通过对果蝇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果蝇是一种适用于遗传学和行为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

其短寿命、易于繁殖和遗传特征的简单性使得果蝇成为科学家们研究基因和行为的重要工具。

遗传学实验果蝇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

遗传学实验果蝇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

遗传学实验果蝇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

它具有短的生命周期、高繁殖能力以及易于繁殖和培养的特点,使得它成为理想的实验室模式生物。

在果蝇的遗传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是交叉配对。

通过交叉配对,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果蝇遗传变异的现象。

下面将介绍一个关于果蝇翅脉(wing vein)遗传变异的实验。

实验首先需要选取具有不同翅脉性状的果蝇个体。

果蝇翅脉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如直翅(wild-type,简称WT)、飞燕翅(veinlet),以及多脉性(polyvein)等。

选取纯合纯合(homozygous)的直翅果蝇和纯合飞燕翅果蝇进行交叉配对。

交叉配对后,观察F1代果蝇翅脉的性状。

如果F1代果蝇的翅脉都是直翅性状,那么直翅性状就是一种显性性状;如果F1代果蝇的翅脉有直翅和飞燕翅混合的性状,那么直翅性状就是一种隐性性状。

在实验中,正常情况下交叉配对所得到的F1代果蝇翅脉几乎都是直翅的,这说明直翅性状是一种显性性状。

为了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变异,我们还可以进行后续的交叉配对实验。

首先,选取F1代果蝇中的直翅个体和飞燕翅个体进行交叉配对,得到F2代果蝇。

观察F2代果蝇翅脉的性状,可以发现直翅和飞燕翅的性状以1:3的比例出现,这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对F2代果蝇进行单对单的交叉配对,得到F3代果蝇。

观察F3代果蝇翅脉的性状,发现直翅和飞燕翅的性状比例仍然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这表明果蝇翅脉性状的遗传是由于简单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组合。

通过对果蝇翅脉遗传变异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直翅性状是一种显性性状,飞燕翅性状是一种隐性性状;2.直翅性状和飞燕翅性状的遗传是由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组合;3.直翅性状和飞燕翅性状的比例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总之,通过果蝇遗传变异的实验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机制。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探究某一特定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成年果蝇•培养皿•饲料培养基•放大镜•显微镜•显微镜玻片实验方法1.在培养皿中准备饲料培养基。

2.选择一对成年果蝇作为父本,将其放入培养皿,供其产卵。

3.观察果蝇的产卵情况,等待卵孵化。

4.用显微镜观察孵化后的果蝇幼虫,记录其数量和特征。

5.将幼虫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继续观察其生长情况。

6.当果蝇幼虫变成成熟的果蝇时,用放大镜观察其性状,并记录下来。

7.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便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结果和分析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表现,并得出以下结论:1.某些性状是具有显性遗传特征的,即只需一个基因即可表现出来。

2.另一些性状则是隐性遗传特征,需要两个相同的基因才能表现出来。

3.有一些性状表现出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即它们与其他基因的组合会影响其表现,而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基因。

4.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变异现象,即基因突变导致了果蝇性状的变化。

通过这些观察和结论,我们可以推测果蝇的遗传规律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遗传规律。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果蝇和其他生物的遗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人类的遗传疾病和基因治疗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以及提供实验材料的机构的支持和配合。

感谢实验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昆虫,常被用于遗传学研究。

它们具有短寿命、繁殖力强、染色体少等特点,使得它们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自从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摩尔根将果蝇引入实验室以来,果蝇就一直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中。

以下将从果蝇的遗传特性、实验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介绍果蝇在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首先,果蝇具有许多遗传特性,使得它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首先,果蝇的寿命短,通常只有几个星期,这意味着研究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多代果蝇的遗传变异。

其次,果蝇的繁殖力强,每对果蝇可以产下数百个幼虫,这使得繁殖实验更加容易。

此外,果蝇的染色体数量少,仅有四对,这使得遗传变异更容易观察和分析。

总的来说,果蝇的遗传特性使得它成为研究遗传学的理想模式生物。

其次,果蝇的实验方法相对简单,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遗传学实验。

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果蝇的交配,轻松地观察到各种遗传变异。

此外,果蝇的幼虫和成虫都可以被用于实验,这使得研究者可以在不同阶段观察到遗传变异的表现。

另外,果蝇的基因组已经被完整测序,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使得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果蝇的遗传特性。

最后,果蝇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果蝇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重要的遗传学原理,比如显性和隐性遗传、基因互作等。

此外,果蝇还被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遗传机制,比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果蝇的遗传学研究成果不仅对基础科学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特性,使得它成为理想的模式生物。

通过对果蝇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重要的遗传学原理,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因此,果蝇在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继续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步骤
1.在杂交前19-20天按杂交组合数量,计划和 培养好亲本。
2.收集处女蝇:一般选择在晚上9点钟把亲本 (种蝇)全部活的成虫转出处死(一个都不能 剩),第二天9点钟前(12小时内,最好8- 10小时内)把培养瓶里羽化的成虫转出,并 按♀、♂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3.按各杂交组合需选的果蝇品系,每瓶放入3 -5对,塞好瓶塞,贴好标签,置于25℃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2. 挑处女蝇时, 每次只挑12小时内羽化成 虫,超过12小时的成虫已逐渐 有交配能力,必须一只不留地倒
出处死,才能进行第 二次挑选
3. 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 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4. 使用毛笔和瓷板,要用酒精棉球 消毒,同时必须凉干才能使用。
5. 每个杂交组合放果蝇 2-3对,用毛笔把果蝇扫进 试管,试管要平放,待蝇醒后, 方能竖起,避免果蝇粘在培养
基上被闷死,杂交组合配 好后,放回培养箱。
6. 培养箱温度保持在25℃, 不要随意更改或调整其他旋
钮,以免影响整个实验。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
1.把各杂交组合的果蝇成虫分别倒出试管, 并逐个组合麻醉,观察性状,做好记录。
2.样本自由度为n-1
4.根据实际观察数计算理论值。 5.计算2 值,结果必须与显著平准作比较
系列杂交实验内容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18#♀ x 2 #♂ (正交) 2#♀ x 18#♂(反交)
2.果蝇二对因子自由组合实验的杂交组合
e♀ x 2#♂ (正交)
2#♀ x e#♂ (反交)
3.果蝇的伴性遗传杂交组合
18#♀ x 22#♂ (正交) 22#♀ x 18#♂ (反交)

遗传与基因的传递实验

遗传与基因的传递实验

遗传与基因的传递实验遗传与基因的传递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基因的传递方式以及遗传规律。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遗传与基因的传递实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基因传递的方式,探究遗传与基因的相关规律。

实验材料:- 加压器- 成年果蝇(雌蝇与雄蝇各数只)- 培养基- 玻璃密封瓶- 显微镜- 镊子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 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糖、酵母、果蝇培养基配制成液体,倒入玻璃密封瓶中备用。

- 准备果蝇:将雌蝇与雄蝇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确保蝇群健康繁殖。

2. 实验操作:- 选取产卵蝇:从雌蝇培养瓶中挑选出已经产下卵的雌蝇。

- 产卵操作:将选取的产卵蝇单独放入一只新的培养瓶中,并保留原来的培养瓶。

- 交配操作:选取与产卵蝇不同的雄蝇加入新的培养瓶中,让其与产卵蝇进行交配。

- 观察发育:将交配后的培养瓶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观察果蝇幼虫的发育情况。

-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幼虫在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与数量。

3. 结果记录与分析:- 记录不同阶段的果蝇幼虫数量。

- 观察不同阶段果蝇幼虫的外部形态。

- 分析不同交配组合产生的果蝇幼虫数量差异。

- 总结不同基因的遗传特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果蝇的基因在传递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果蝇幼虫的数量与交配双方的基因组合有关。

当两个基因组合不同,例如黑色眼睛的母本交配白色眼睛的父本,会得到黑色眼睛的幼虫;而当两个基因组合相同,例如黑色眼睛的母本交配黑色眼睛的父本,会得到黑色眼睛的幼虫。

通过不同基因间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在后代间的传递方式。

实验结果显示了同种基因遗传规律的表现,这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遗传学中的相关机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遗传与基因传递的一些重要结论。

果蝇基因传递表现出遗传规律,包括同种基因遗传等。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遗传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遗传学实验

遗传学实验

实验一果蝇遗传性状的观察背景知识果蝇是在世界各地常见的昆虫,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Drosophila)。

果蝇属有3000多种,我国发现800多种,遗传学研究中通常用的是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

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果蝇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它形体小,生长迅速,繁殖率高,饲养方便;世代周期短(约12天即可繁殖一带);突变性状多;染色体数目少,基因组小;实验处理十分方便,容易重复实验,便于观察和分析。

果蝇的遗传学研究广泛而深入,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互换等方面十分突出,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果蝇仍然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

一、实验目的1.掌握果蝇的基本特征及鉴别雌、雄果蝇的方法,熟悉常见突变型。

2.了解果蝇生活周期特征及各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野生型和几种常见的突变型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三、仪器设备双筒立体解剖镜,培养瓶(粗平底试管或牛奶瓶)及麻醉瓶(与培养瓶一致的空瓶),白瓷板,毛笔。

四、药品试剂乙醚,玉米粉,酵母粉,蔗糖,丙酸。

五、实验内容和步骤(一)生活周期的观察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其完整的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图1-1)用放大镜从培养瓶外即可观察到这4个时期,也可取出用立体解剖镜仔细观察。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低温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减低,高于30℃使果蝇不育甚至死亡。

果蝇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0~25℃,25℃培养条件下果蝇从受精卵到成虫约10天,其中卵和幼虫期5天,蛹4天。

成虫果蝇在25℃时约成活15天。

卵:受精卵白色,椭圆型,腹面稍扁平,长约0.5mm,在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他能使卵附着在事物上。

幼虫:受精卵经24h就可孵化成幼虫,幼虫经2次蜕皮到第3龄期体长可达4~5mm。

肉眼观察可见幼虫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沟状口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理论知识(3)
果 蝇 生 活 史
相关理论知识(4)
一,生活史: 完全变态 最适温度
20-25℃ 生活史周期:
12-15 day (20-25℃) 10 day (26℃) 50 day (10℃) 羽化后
8-12h 交配 两天后产卵 成虫存活 15 day (25℃)
相关理论知识(5)
卵长0.5毫米,被绒毛膜,有一对触丝(filament)。
实验原理
普通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 学
的重要实验材料。果蝇具有饲养方便、来源广 泛、生活史短、性状便于观察等许多其它材料所 不具备的特点。果蝇除可用来完成三大定律及连 锁互换、三点测交、唾腺染色体观察等实验外, 还可用来做许多其它方面的实验材料,因此对果 蝇的研究是广泛深入的。
(一)果蝇培养基成份(100ml)
水 玉米粉 糖 琼脂
丙酸(苯甲酸)
酵母
80ml 8.25g 6.2g 0.6g 0.5ml (0.25g) 少许
培养瓶的灭菌
准备灭菌的培养瓶 准备灭菌的棉塞 准备灭菌的滤纸
包好的棉塞
灭菌器
121℃ 20min
(二)配制方法
玉 米 粉
配制时先将水分成两份 ,其中一份用于溶解琼 脂和糖,另一份煮玉米 粉,待两份分别溶解煮 好后再合到一起煮沸, 关掉火后再加入丙酸, 这时的培养基很粘稠, 要充分搅拌后再分装培 养瓶。待培养基冷却后 ,在培养基的表面洒上 一层酵母粉,插上一块 经灭菌后的滤纸片做为 幼虫化蛹的干燥场所。
配 制 好 的 培 养 基
(三)果蝇继代培养
准备转移果蝇的 亲本及培养基
果蝇的转移
将果蝇转移到 新配制的培养 基中繁殖。转 移时要注意转 移的手法,不 要使果蝇从两 个瓶口的接缝 处飞出。一般 用黑纸包住带 有亲本果蝇的 培养瓶,使其 飞入带有新培 养基的培养瓶
幼虫化蛹时爬到瓶璧或滤纸上。
转移到麻醉瓶中观察结果
试剂与器材
1、材料:野生型果蝇及几种突变型 2、试剂:乙醚、玉米粉、绵白糖、正丙
酸、酵母粉、乙醇 3、器材: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器、烧
杯、量筒、天平、培养瓶、棉 塞、滤纸、毛笔、镊子、牛皮 纸、记号笔、玻璃棒、无菌药匙
实验步骤
1、果蝇培养基的配制 2、继代培养 3、转移到麻醉瓶中观察结果
三 果蝇的饲养
3、眼睛的颜色
实验结果观察
残翅
野生型
棒眼
小翅
黑檀体
白眼
白眼 w
X染色体
白眼 w;殘翅,vestigial,符号vg
黃身 符号y, X染色体
黄身 白眼 和 野生
白眼w, 小翅 m,
X染色体
白眼 w、小翅 m、焦刚毛 sn (刚毛卷曲如烧焦状) (全在X染色体)
刚毛形态
刚 毛 形 态
棒眼 B (Bar,显性, X染色体)
棒眼 B (Bar,显性, X染色体)
黑檀体Ebony (e)
黑体 (b)
观察后的结果填入下表
类型 +
vg e
b
w
snm
特征
w
体色
眼色
翅形
刚毛 形态
性状、染色体和基因型
红眼(+) 白眼(w) 第一连锁群
长翅(+) 第一连锁群 小翅(s)
长翅(+) 第二连锁群 残翅(vg)
灰身(+) 第三连锁群 黑檀体(e)
果蝇单因子遗传实验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 教学中心
一、目的要求 二、实验原理 三、试剂与器材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目的要求
1、学会饲养果蝇,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 2、理解分离规律的原理。 3、学会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
果蝇的单因子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 基因的传递规律。由于显隐关系,在子一代 只表现显性性状,但基因型是杂合状态。在 形成配子时,基因保持相对独立,又按原样 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的比例是1: 1。雌雄配子各1:1,结合的概率又相等,子二代的基因型就有三种,比例是1:
麻醉时转移果蝇手法
果蝇的麻醉
果蝇的麻醉剂
滴加乙醚的方法
果蝇♀♂识别


个体


腹纹
5
3
腹部末端 尖

性梳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蝇♀♂识别
果 蝇 ♀ ♂ 识 别
死亡果蝇的标志
死 亡 果 蝇 的 标 志
实验结果
突变性状的观察
果蝇性状观察 1、身体的颜色
2、翅的大小
直刚毛(+) 卷刚毛(m)
第一连锁群
灰身(+) 第二连锁群 黑体(b)
注意事项
1、配制培养基时要将玉米粉及琼脂和绵白 糖要分开煮。
2、转移果蝇时要防止果蝇飞走。 3、麻醉果蝇时要掌握麻醉尺度,需要用活
体时,不可以麻醉过度使果蝇致死。实 验后不用的果蝇要及时处死,不可放 飞。
思考题
1、绘制雄性果蝇性梳图。 2、绘制果蝇直刚毛和卷刚毛图。 3、简述果蝇被麻醉死亡后的状态。
2:1,而表型就是3:1。
试剂与器材
1、材料: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翅果蝇(vg
品系,长翅果蝇(+ +)、残
状都可以来
vg)(常染色体上的其它性
做本实验)
2、试剂:乙醚、乙醇、琼脂、绵白糖、酵母粉、
丙酸、玉米粉
相关理论知识(6)
三 龄 幼 虫 4.5mm , 在 培 养 基 上 作 沟 穿 孔 。
相关理论知识(7) 酵母菌发酵的基质都可以作为 果蝇培养基。
香蕉培养基 米粉培养基
相关理论知识(8)
果蝇的寄生虫——螨虫
目的要求
1、了解果蝇的生活史 2、掌握区别雌雄果蝇的方法 3、掌握遗传学实验常用果蝇品系的特征及常见突变类型
果蝇的遗传实验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 教学中心
(1)果蝇的饲养与性状识别 (2)果蝇单因子遗传实验 (3)果蝇伴性遗传实验 (4)果蝇双因子遗传实验 (5)基因的连锁与交换 (6)果蝇的三点测交实验和
基因定位
果蝇饲养及性状观察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 教学中心
一、相关理论知识 二、目的要求 三、实验原理 四、试剂与器材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 七、注意事项 八、思考题
相关理论知识(1)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2n=8)
中文名:黑腹果蝇 果蝇的优点: 1、生活史短,20-25℃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需
12-15天。 2、繁殖率高,一对果蝇可产卵400-500只。 3、饲养方便。 4、突变率高。 5、形态容易辨认。
相关理论知识(2)
果蝇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果蝇 科、果蝇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