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音乐信号、音乐元素、乐谱符号等概念。
•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学习音乐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唱歌、弹奏、舞蹈等形式表现音乐。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音乐的乐趣和魅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音乐信号和音乐元素的基本概念。
•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特色。
•音乐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2.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通过讲解音乐基本概念、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演示法:通过演示唱歌、弹奏、舞蹈等形式来表现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实践法:通过学习音乐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创造法:通过鼓励学生创作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
三、教学流程和重点难点1.教学流程本节课程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步:介绍音乐信号和音乐元素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演示来讲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元素组成。
•第二步:讲解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通过听歌曲、讲故事、视频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步: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特色。
通过讲解民族乐器、音乐形式、中国传统曲艺等形式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四步:学习音乐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通过实际演示、模仿、练习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五步:鼓励学生创作音乐。
通过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
2.重点难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讲解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和元素组成,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类型的魅力。
花城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1-第5单元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上册第1课时爱我中华1、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音乐风格。
2、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能用充满激情、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爱我中华》3、学会附点、前十六、后十六等节奏型。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作者、图片及相关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至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你知道的有哪些呢?(苗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满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2、你们能举出所熟悉的其他歌颂祖国的歌曲吗?(我的中国心、中国人等)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一首新歌《爱我中华》。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作品简介:是90年代初著名词作家乔羽和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
这首歌先后由韦唯和宋祖英演唱,传遍大江南北。
它的深刻寓意,已经超越了会歌,成为一首歌颂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聚会的必唱曲目。
这首歌可以是独唱,也非常适合领唱加合唱或齐唱。
词作者简介:【乔羽】我国著名的老一代词作家、剧作家、音乐文学理论家,山东济宁人。
乔羽在电影、电视、歌剧、歌曲等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代表作有:歌剧剧本《花开满山头》、《果园姐妹》,电影文学剧本《红孩子》(合作)、《刘三姐》,话剧剧本《杨开慧》(合作)等。
歌词作品有《我的祖国》、《祖国颂》、《让我们荡起双浆》、《思念》、《难忘今宵》和《爱我中华》等。
曲作者简介:【徐沛东】1954年生,辽宁大连人。
我国著名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曲《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亚洲雄风》、《爱我中华》等;电视连续剧音乐《篱笆、女人和狗》、《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和《和平年代》等。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 爱我中华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教学年级: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花城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曲爱我中华第二课时教材分析:《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是由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的带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创作歌曲。
歌曲为带主歌和副歌并列的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主歌唱出了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一家亲的欢快情绪,中间补充部分加上衬词,使歌曲增加了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带附点四分音符节奏的运用,力度的加强产生了号召性的效果,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目标:1.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
2.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并增强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师生合作完成歌曲演唱活动,旨在激发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唱歌不仅是轻松、快乐的,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设计亮点:师生合作完成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演唱形式,诠释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简单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1.简单讲述歌唱基本要求。
2.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把歌曲演唱一遍,注意歌曲的基本情绪。
3.聆听宋祖英的演唱,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
二、设计演唱形式1.前奏部分加入男女声齐唱,并合理运用打击乐器。
2.歌曲主要部分:由男女同学领唱,并加入男女声齐唱。
3.副歌(高潮)部分:由男女同学齐唱,并加入其它的演唱形式。
三、诠释歌曲1.按设计好的演唱形式完整跟伴奏演唱一遍,并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的手势。
2.请有能力的同学,担任领唱,并配合其他同学、老师,演绎歌曲。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绎了这首《爱我中华》,在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歌声中,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课后希望同学们用更多的演唱形式去设计、演绎自己喜爱的歌曲。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一、教学目标1.了解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了解歌曲的表现形式和形态特点。
2.掌握歌曲的简单旋律和歌词,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对比分析;–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演唱;–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
2.教学难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情感诠释;–歌曲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让学生感受不同版本的歌曲表现形式和形态特点,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初步的认知和了解。
2. 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教师引领学生学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并在学唱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3. 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歌曲教师播放多个不同版本的该歌曲,指导学生对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歌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音乐类型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的差异。
4. 制作小组演唱学生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制作小组演唱,每个小组要求演唱两个版本,展示不同版本的歌曲表现形式和形态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了解歌曲。
5. 交流展示和评价每个小组演唱完毕后,进行交流展示和评价,讨论不同版本的歌曲表现形式和形态特点,相互学习和借鉴,分享美好的音乐体验。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综合能力。
1.情境导入法2.演唱教学法3.比较分析法4.制作小组演唱法5.交流展示和评价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和提升。
课程评价采用评价量表和反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性和量化分析,为教师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优秀音乐作品《爱我中华》的背景、创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2.学习歌曲的歌词、曲调和节奏,感受“爱”的力量。
3.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欣赏《爱我中华》歌曲,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爱国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询问学生“什么是爱国?”引导学生思考“爱国”这个词的含义,并写下学生的回答。
2. 宣布学习目标(2分钟)梳理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欣赏歌曲(20分钟)1.老师播放《爱我中华》歌曲,让学生先静听,感受曲调和歌词。
2.让学生大声跟着歌曲唱,并且鼓励学生加入合唱。
3.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歌词,了解歌曲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爱我中华”是什么意思。
4. 分析歌曲的艺术特点(10分钟)1.与学生分享《爱我中华》歌曲背景、创作过程和艺术特点的相关信息。
2.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歌词、曲调和节奏,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5. 演唱活动(20分钟)1.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歌曲的演唱。
2.老师选择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现场评价,并对表演同桌进行交流分享。
6. 总结与评价(3分钟)1.对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和表演进行总结。
2.给予学生高度评价,鼓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中国优秀音乐作品《爱我中华》的背景、创作过程和艺术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爱国主题的理解和感受也有所提升,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五、课后作业1.回答问题:你对这首歌的理解,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上的体验?2.录制音频或视频,演唱《爱我中华》歌曲,并与同学分享观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歌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
同时,通过演唱活动,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锻炼个人能力,增强自信心。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了解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2.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曲调;3.能够通过练习,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和伴奏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在演唱和伴奏上掌握节奏和曲调。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中进行选择,并通过练习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和伴奏技巧。
三、教学步骤1. 教师引入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首经典歌曲,例如《青藏高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了解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这样可以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分组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小组,每组至少三人。
然后,教师可以给出多个版本的同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讨论,并选择一种较为适合自己的版本进行演唱和伴奏。
3. 学生识谱由教师辅助,教导学生识谱。
在学生熟悉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曲调之后,将谱子发放给每个小组,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4. 各小组练习将学生组成的小组分别进行练习,以掌握基本演唱和伴奏技巧。
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提出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完善演唱和伴奏效果。
5. 小组表演最后,让各小组依次进行表演,并进行评估和点评。
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分别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歌曲表演的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针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分组教学,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曲,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发放谱子,指导学生进行演唱和伴奏,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歌曲的基本演唱和伴奏技巧。
最后,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让他们进行了实际应用和实践。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选择,让他们在更广泛的音乐领域中进行思考和实践。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001]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001]](https://img.taocdn.com/s3/m/f3dbb43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e.png)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 [001]本篇教案是针对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所编写的。
通过学习本单元,“爱我中华”,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对于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使学生进一步爱国和亲近音乐。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底蕴,及其对音乐的影响。
2.掌握中华文化音乐的基本特点和演奏技巧。
3.学习中华文化音乐的基本唱腔与演唱技巧。
4.掌握小组合唱基本要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增强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的概念、文化底蕴、中华音乐、中华唱腔、小组合唱。
2.难点:中华音乐的演奏技巧,中华唱腔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听一段中华音乐,并听取学生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2.了解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引导同学们谈谈热爱祖国的原因。
2.讲授1.讲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文化底蕴。
2.分析中华音乐的基本特点,探究其演奏技巧。
3.控制好时间,讲解中华唱腔的基本表现方法。
4.通过小组合唱的形式体验美妙的中华音乐。
3.实践1.分组练习小组合唱,学生尽可能熟练地演唱中华音乐;2.练习中华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提高演奏技巧水平。
4.总结1.回顾当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中华文化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2.强调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爱国和自信。
四、课后作业1.完成歌曲的练唱。
2.调查探究一件中华文化的艺术品,并向全班同学分享。
五、教学资源1.教学用PPT;2.音乐CD。
六、教学评价1.学习笔记:对学生的到课情况及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评价。
2.练习演唱:对学生的演唱水平及表现进行评价。
3.团队协作:对学生学习的团队合作精神指标进行评价。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001]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001]](https://img.taocdn.com/s3/m/dc3179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1.png)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00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一首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3.学生能够练习和提高演唱歌曲的能力和技巧。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听歌、模仿和练习,逐渐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歌词和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和主题,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力量,增强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2.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一首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听歌、模仿和练习,逐渐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歌词和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和主题,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和布置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歌曲《童谣》。
2.歌曲学习:通过听歌、模仿、练唱等环节,逐渐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歌词理解:通过分析歌词,理解歌曲的情感和主题,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4.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布置1.练习歌曲: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本节课学习的歌曲《童谣》。
2.分享思考: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听辨法:通过听歌的方式,逐渐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模仿法:通过模仿老师的演唱,逐渐掌握歌曲的歌词和唱腔。
3.练唱法:通过练习歌曲,不断提高个人的演唱能力和技巧。
4.分析法:通过分析歌词和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五、教学评价1.可以通过听唱、问答、演唱等方式,进行课堂评价和反馈。
2.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演唱状态和表现,进行个人评价和指导。
3.学生可以通过个人作业和小组分享,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一首歌曲,还可以通过歌曲理解情感和主题,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力量,增强语言表达和演唱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校园春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校园的早晨》是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
由于歌唱家的成功演绎及歌曲清新的题材,成为一首传唱颇广的流行歌曲。
歌曲旋律流畅、优美、清新、活泼、跳跃。
休止符在旋律中的巧妙运用为歌曲增添了不少色彩与活力。
歌词与音乐恰到好处的结合显示出其青春的活力和气息,刚好与改革开放初期充满活力的社会景象吻合,成为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校园歌曲之一。
《哦,十分钟》是由陈益康作词,范真真作曲的校园歌曲,曲作者范真真当时是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中二年级的16岁女学生。
此歌曲曾获得首届“星海杯全国大、中学生青春之歌歌曲大赛”一等奖。
歌曲是校园学生课后十分钟生活的快乐写照,充分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学生纯真的感情。
歌曲为并列二部曲式结构,旋律生动活泼、轻快优美,形象地刻画出中学生活泼可爱的性格。
二、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已分析,这里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80—90年代的历史背景与校园生活,简介作曲家谷建芬。
2、培养学生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的主旋律部分,体会休止附的巧妙运用在歌曲中所期的作用,感受歌曲旋律的特点。
3、欣赏歌曲《哦,十分钟》,了解歌曲的结构,感受歌曲旋律生动活泼、轻快优美的特点,启发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