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音乐信号、音乐元素、乐谱符号等概念。
•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学习音乐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唱歌、弹奏、舞蹈等形式表现音乐。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音乐的乐趣和魅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音乐信号和音乐元素的基本概念。
•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特色。
•音乐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2.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通过讲解音乐基本概念、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演示法:通过演示唱歌、弹奏、舞蹈等形式来表现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实践法:通过学习音乐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创造法:通过鼓励学生创作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
三、教学流程和重点难点1.教学流程本节课程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步:介绍音乐信号和音乐元素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演示来讲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元素组成。
•第二步:讲解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通过听歌曲、讲故事、视频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步: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特色。
通过讲解民族乐器、音乐形式、中国传统曲艺等形式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四步:学习音乐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通过实际演示、模仿、练习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五步:鼓励学生创作音乐。
通过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
2.重点难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讲解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和元素组成,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类型的魅力。
花城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1-第5单元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上册第1课时爱我中华1、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音乐风格。
2、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能用充满激情、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爱我中华》3、学会附点、前十六、后十六等节奏型。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作者、图片及相关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至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你知道的有哪些呢?(苗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满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2、你们能举出所熟悉的其他歌颂祖国的歌曲吗?(我的中国心、中国人等)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一首新歌《爱我中华》。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作品简介:是90年代初著名词作家乔羽和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
这首歌先后由韦唯和宋祖英演唱,传遍大江南北。
它的深刻寓意,已经超越了会歌,成为一首歌颂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聚会的必唱曲目。
这首歌可以是独唱,也非常适合领唱加合唱或齐唱。
词作者简介:【乔羽】我国著名的老一代词作家、剧作家、音乐文学理论家,山东济宁人。
乔羽在电影、电视、歌剧、歌曲等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代表作有:歌剧剧本《花开满山头》、《果园姐妹》,电影文学剧本《红孩子》(合作)、《刘三姐》,话剧剧本《杨开慧》(合作)等。
歌词作品有《我的祖国》、《祖国颂》、《让我们荡起双浆》、《思念》、《难忘今宵》和《爱我中华》等。
曲作者简介:【徐沛东】1954年生,辽宁大连人。
我国著名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曲《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亚洲雄风》、《爱我中华》等;电视连续剧音乐《篱笆、女人和狗》、《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和《和平年代》等。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 爱我中华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教学年级: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花城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曲爱我中华第二课时教材分析:《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是由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的带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创作歌曲。
歌曲为带主歌和副歌并列的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主歌唱出了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一家亲的欢快情绪,中间补充部分加上衬词,使歌曲增加了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带附点四分音符节奏的运用,力度的加强产生了号召性的效果,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目标:1.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
2.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并增强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师生合作完成歌曲演唱活动,旨在激发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唱歌不仅是轻松、快乐的,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设计亮点:师生合作完成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演唱形式,诠释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简单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1.简单讲述歌唱基本要求。
2.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把歌曲演唱一遍,注意歌曲的基本情绪。
3.聆听宋祖英的演唱,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
二、设计演唱形式1.前奏部分加入男女声齐唱,并合理运用打击乐器。
2.歌曲主要部分:由男女同学领唱,并加入男女声齐唱。
3.副歌(高潮)部分:由男女同学齐唱,并加入其它的演唱形式。
三、诠释歌曲1.按设计好的演唱形式完整跟伴奏演唱一遍,并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的手势。
2.请有能力的同学,担任领唱,并配合其他同学、老师,演绎歌曲。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绎了这首《爱我中华》,在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歌声中,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课后希望同学们用更多的演唱形式去设计、演绎自己喜爱的歌曲。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校园春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校园的早晨》是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
由于歌唱家的成功演绎及歌曲清新的题材,成为一首传唱颇广的流行歌曲。
歌曲旋律流畅、优美、清新、活泼、跳跃。
休止符在旋律中的巧妙运用为歌曲增添了不少色彩与活力。
歌词与音乐恰到好处的结合显示出其青春的活力和气息,刚好与改革开放初期充满活力的社会景象吻合,成为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校园歌曲之一。
《哦,十分钟》是由陈益康作词,范真真作曲的校园歌曲,曲作者范真真当时是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中二年级的16岁女学生。
此歌曲曾获得首届“星海杯全国大、中学生青春之歌歌曲大赛”一等奖。
歌曲是校园学生课后十分钟生活的快乐写照,充分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学生纯真的感情。
歌曲为并列二部曲式结构,旋律生动活泼、轻快优美,形象地刻画出中学生活泼可爱的性格。
二、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已分析,这里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80—90年代的历史背景与校园生活,简介作曲家谷建芬。
2、培养学生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的主旋律部分,体会休止附的巧妙运用在歌曲中所期的作用,感受歌曲旋律的特点。
3、欣赏歌曲《哦,十分钟》,了解歌曲的结构,感受歌曲旋律生动活泼、轻快优美的特点,启发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一、教学目标1.了解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了解歌曲的表现形式和形态特点。
2.掌握歌曲的简单旋律和歌词,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对比分析;–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演唱;–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
2.教学难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情感诠释;–歌曲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让学生感受不同版本的歌曲表现形式和形态特点,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初步的认知和了解。
2. 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教师引领学生学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并在学唱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3. 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歌曲教师播放多个不同版本的该歌曲,指导学生对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歌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音乐类型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的差异。
4. 制作小组演唱学生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制作小组演唱,每个小组要求演唱两个版本,展示不同版本的歌曲表现形式和形态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了解歌曲。
5. 交流展示和评价每个小组演唱完毕后,进行交流展示和评价,讨论不同版本的歌曲表现形式和形态特点,相互学习和借鉴,分享美好的音乐体验。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综合能力。
1.情境导入法2.演唱教学法3.比较分析法4.制作小组演唱法5.交流展示和评价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和提升。
课程评价采用评价量表和反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性和量化分析,为教师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年级花城版音乐教案

七年级花城版音乐教案教案标题:七年级花城版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包括音高、音长、节奏等。
2. 能够辨别不同的音高和音长,并能够正确演奏简单的音乐节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音乐基本概念和要素的理解。
2. 音高和音长的辨别和演奏。
三、教学难点:1. 音乐节奏的准确演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花城版音乐教材。
2. 音乐乐器,如键盘琴或打击乐器。
3. 音乐欣赏的音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音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音高、音长、节奏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2. 学习音高和音长(15分钟)a. 通过示范和练习,教授音高的概念和辨别方法。
可以使用简单的乐器或声音模拟器来演示不同音高的声音。
b. 通过示范和练习,教授音长的概念和辨别方法。
可以使用打击乐器或声音模拟器来演示不同音长的节奏。
3. 学习音乐节奏(20分钟)a. 介绍不同的音乐节奏符号和其对应的演奏方式,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
b. 给学生分发节奏练习册,让他们根据乐谱演奏不同的节奏,并进行互相检查和纠正。
4. 音乐欣赏(15分钟)a. 选择一段简单的音乐作品,播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尝试辨别其中的音高、音长和节奏。
b. 引导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音乐欣赏意见。
5. 小结与延伸(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音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欣赏音乐。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检查学生在音高、音长和节奏方面的理解和演奏能力。
3. 收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反馈和意见。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优秀音乐作品《爱我中华》的背景、创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2.学习歌曲的歌词、曲调和节奏,感受“爱”的力量。
3.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欣赏《爱我中华》歌曲,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爱国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询问学生“什么是爱国?”引导学生思考“爱国”这个词的含义,并写下学生的回答。
2. 宣布学习目标(2分钟)梳理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欣赏歌曲(20分钟)1.老师播放《爱我中华》歌曲,让学生先静听,感受曲调和歌词。
2.让学生大声跟着歌曲唱,并且鼓励学生加入合唱。
3.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歌词,了解歌曲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爱我中华”是什么意思。
4. 分析歌曲的艺术特点(10分钟)1.与学生分享《爱我中华》歌曲背景、创作过程和艺术特点的相关信息。
2.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歌词、曲调和节奏,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5. 演唱活动(20分钟)1.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歌曲的演唱。
2.老师选择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现场评价,并对表演同桌进行交流分享。
6. 总结与评价(3分钟)1.对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和表演进行总结。
2.给予学生高度评价,鼓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中国优秀音乐作品《爱我中华》的背景、创作过程和艺术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爱国主题的理解和感受也有所提升,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五、课后作业1.回答问题:你对这首歌的理解,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上的体验?2.录制音频或视频,演唱《爱我中华》歌曲,并与同学分享观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歌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
同时,通过演唱活动,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锻炼个人能力,增强自信心。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

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同一首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了解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2.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曲调;3.能够通过练习,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和伴奏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在演唱和伴奏上掌握节奏和曲调。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中进行选择,并通过练习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和伴奏技巧。
三、教学步骤1. 教师引入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首经典歌曲,例如《青藏高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了解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这样可以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分组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小组,每组至少三人。
然后,教师可以给出多个版本的同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讨论,并选择一种较为适合自己的版本进行演唱和伴奏。
3. 学生识谱由教师辅助,教导学生识谱。
在学生熟悉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曲调之后,将谱子发放给每个小组,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4. 各小组练习将学生组成的小组分别进行练习,以掌握基本演唱和伴奏技巧。
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提出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完善演唱和伴奏效果。
5. 小组表演最后,让各小组依次进行表演,并进行评估和点评。
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分别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歌曲表演的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针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分组教学,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曲,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发放谱子,指导学生进行演唱和伴奏,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歌曲的基本演唱和伴奏技巧。
最后,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让他们进行了实际应用和实践。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选择,让他们在更广泛的音乐领域中进行思考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我中华》教学目标:能够用热情、欢快、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爱我中华》。
能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对歌曲进行演唱形式的处理与再创作。
教材分析: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音域跨度较大,歌曲的准确演唱,歌曲情绪的把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教学的重点。
教具准备:钢琴乐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学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走入教室二、引入课题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呢?(出示课件)2、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表扬。
师:这五十六个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区环境等的不同,因此他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不同,所产生的歌舞音乐肯定也不相同。
那么,什么是歌舞音乐呢?(课件)二、课前的学习氛围、情绪的准备,歌曲的节奏、背景知识的准备。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师:2007年的10月24日,在我国的航空史有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大事吗?生:“嫦娥一号”升空!师:2007年的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搭载了三十一首优秀的中国歌曲,其中就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我中华》。
(二)出示学习目标轻声高位置齐读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其要求有所了解,轻声高位置又使学生作了发声的练习。
)(三)节奏练习——“动动我们的手”节奏练习利用节奏模与节奏小游戏的形式进行,对歌曲中的节奏进行练习。
(四)“幸运52”知识抢答——“动动我们的脑”多媒体出示问题歌曲《爱我中华》大家都很熟悉,请问是哪位歌唱家演唱的?(宋祖英)歌曲《爱我中华》的词曲作者是谁?(作词乔羽作曲徐沛东)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你知道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那个民族吗?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只有3000人左右)二、激情参与(视唱):1、师:欣赏完这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同学们想不想学唱这首歌曲呢?(想!)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首歌,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课件3:动画)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个美丽的小公主在干什么呀?(答:唱唱跳跳,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师:你们觉得缺了点什么吗?(答:音乐)师:我们就看看配上什么音乐比较合适呢?(课件4:视唱谱+音乐+动画)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1 、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首歌曲《爱我中华》,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遍啊?(想!)(课件)听后回答问题,并分别讲解:(1)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2)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2 、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
3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 、教唱《爱我中华》一歌(1) 完整视唱旋律。
(2) 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音准)(3) 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注意:1、装饰音、修止符的运用。
2、控制整体音量。
3、高音时不要喊叫,注意声音强弱对比。
(4)请部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竖笛练习。
(5)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
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
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分声部完整演唱。
请部分同学将以上竖笛练习曲为本歌曲作伴奏。
(或部分舞蹈队员伴舞)(6)通过学习《爱我中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
1、第一遍欣赏歌曲问题:用心去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热情”“奔放”“激昂”“欢快”“奋进”等等2、第二遍欣赏歌曲欣赏宋祖英维也纳现场演唱版的《爱我中华》问题:熟悉歌曲的旋律,仔细听一下歌曲中都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重唱等等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歌曲中出现了女声领唱,男女声合唱,男女声对唱等形式。
(二)读歌词(轻声高位置,再次让学生进行发声的练习)读歌词时可以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老师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发声的方法和读歌词的情绪,学生读第二部分,师生共同读第三部分。
问题:1、关于歌曲中的反复记号2、你认为能表达歌曲中心的歌词是哪一句?(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三)作品分析师:我们欣赏了歌曲的旋律,读了歌曲的歌词,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这首歌曲。
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爱我中华》是一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
歌中唱出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壮志,也唱出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汇成的一个共同思想——爱我中华。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歌曲吸收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其中“咳啰咳啰咳啰咳啰”就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并具有舞蹈音乐的性质。
(四)歌曲《爱我中华》引入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简介,并欣赏部分民族歌舞音乐。
师:我们刚才学习了《爱我中华》这首歌,也基本熟悉了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特点,那么我国的这些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都分别有哪些特色呢?请看资料。
接下来我们就欣赏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歌舞音乐。
1、先请欣赏一段蒙古族歌舞音乐。
特色:热情、勇敢、节奏欢快。
举例:《娃哈哈》《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
2、维吾尔族:被誉为“歌舞民族”。
特色:开朗、奔放、造型优美、挺拔。
举例:《娃哈哈》《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
3、傣族:动作优美灵活有雕塑式的造型美。
举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
4、藏族:“弦子舞”一般用于慢板抒情音乐。
举例:《翻身农奴把歌唱》、《青藏高原》(五)欣赏由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全体学生进上步熟练此歌。
(六)歌曲的拓展师:同学们,下面的时间我们休息一下嗓子,老师要问大家一个有点严肃的问题,你爱自己的祖国吗?为什么?老师出示以下主题的图片:“美丽河山”“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嫦娥一号”“2008年奥运会”“四川抗震救灾”等师:我们的祖国有美丽的河山,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中间的很多学生都受到国家政策受益者,“嫦娥一号”的发射“2008年奥运会”都让我们为祖国而自豪。
“四川抗震救灾”的活动中,中华民族所表现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也让祖国以她的儿女而骄傲。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同学们让我们以热情、奔放、奋进的声音用同学们自己创作的演唱形式,把这首歌曲再来演唱一遍。
在热情的氛围中,利用学生自己创编的演唱形式完成作品。
教师进行小结。
(七)实践与创作1、听歌曲《牧歌》、《向往神鹰》,听完后谈感想,你认为它是那个民族的歌曲,为什么?你听过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歌曲吗?如:傣族、彝族、高山族等。
2、学生自由发言3、作业:学生课下在网上了解其他民族的特点与歌曲(八)、组织下课.教师总结:我们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
教学反思:歌曲《爱我中华》是一首必唱歌曲。
歌曲的正确演唱,歌曲情绪的把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的聆听、感受、表现和创作为主线,让“热情”、“欢快”、“奔放”、“奋进”的情绪充满了课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学习音乐,感受音乐。
本节课剔除了繁杂的历史背景,剔除了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密切的多媒体短片,基本节奏练习和发声练习都在游戏和互动中悄悄的进行了,让学生尽情的唱,变换形式的唱,再创作的唱,从而突出了唱歌课的的特点,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效果良好。
《我的中国心》一、学习目标:1、品味歌词语言2、体会爱国情感二、学习重点、难点:赏歌词三、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四、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直观法、情感熏陶法五、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时光的车轮即将驶过2004年,让我们回首往事,今年我们国家发生的哪件事最令你难忘?在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健儿奋勇拼搏,夺取了32枚金牌,令全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
同学们,如果老师让你们看一张奥运健儿的照片,你最想看见谁?他是谁?你们佩服他吗?为什么?你们想不想看他夺冠的精彩场面。
(播放刘翔夺冠的录像)在奥运赛场上,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次次奏响,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冉冉升起时,奥运健儿在领奖台上的身姿将永远定格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放国歌,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老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爱国,但是你们知道吗?每当这个时候,身在海外的那些华人、华侨更是激情满怀、热泪盈眶,这是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
(出示课题:我的中国心)2、播放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3、过渡语:这首歌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经演唱,它那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就深深打动了亿万听众的心,,尤其是这首歌的歌词更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家国之思。
读来震撼人心,让人刻骨难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歌词《我的中国心》。
4、学法交流:通过师生交流,明确学习这首歌词的方法,交流学习方案,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取大部分同学的意见)——读歌词、赏歌词、联现实、唱歌曲(二)读歌词1、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2、学生自主感情朗读歌词3、学生表演朗读4、学生齐读5、过渡语:通过朗读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这首歌词浓浓的爱国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歌词。
(三)赏歌词1、析文本:①指导语:赏歌词主要是品味语言,你认为这首歌词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用得好的词,写得好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等都可以谈谈你的看法。
②学生讨论、探究、回答。
教师相机评点。
③过渡语: 欣赏完这首歌词的语言,接下来我们就来给这首歌词配上形象的画面。
请同学们任选一句歌词,发挥你的想象力,配上一到两幅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2、配画面①范例引导:欣赏《公元1997》的画面配置。
②学生讨论,合作教学设计>设计,为《我的中国心》配置画面。
③学生发言。
教师相机评点。
3、过渡语:《我的中国心》已经过去20年了,可是每当我们唱起这首歌仍然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这是因为它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