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说课稿 - 副本
【精编范文】微生物学说课-精选word文档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微生物学说课篇一:微生物说课稿《神奇的微生物》说课稿——杨妮一、说教材本节的内容有三个主体:病毒,细菌,真菌,课本通过图片和文字呈现这三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对于形态和结构,课本上详细讲解,可见这部分是重点,而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课本上只是一句话带过,也不需要深入挖掘,所以这部分能让学生记住就可以了,所以用多媒体看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感受,印象深刻。
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课本上讲了很多,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发挥一下,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感兴趣的微生物。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能归纳出它们三者的区别。
3、举例说出它们三者分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1、通过病毒和细菌的认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2、通过对真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心观察的习惯。
3、通过三种微生物的比较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节课讲的生物就在大家身边,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一些看不见的生物,知道它们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说重难点重点: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归纳三者的区别。
二、说学法本课用到了自学、讨论、看图、讲述,动手观察,本节课张力很大,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发散思维。
三、说教法本节的主体有三个,病毒,细菌,真菌。
需要认识清楚三者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所以将病毒和细菌这两个比较小的放在一起对比认识,正因为这两个比较小,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所以利用多媒体看图片和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而对于真菌比较大,就可以在课堂上用实物来让学生观察,既引起学生兴趣,也联系生活实际,印象深刻,对于观察不到的结构使用多媒体辅助。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用视频《你的手机干净吗》导入引出微生物这个概念。
继而引出微生物包括的类别。
小学微生物试讲教案模板

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的微生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认识一些常见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2.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观察显微镜3. 微生物培养箱4. 微生物样本(如:酵母菌、乳酸菌等)5. 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各种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微生物,它们很小,但无处不在。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种类多、繁殖快等。
- 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常见的微生物- 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细菌等。
-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3.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微生物在食品制作、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 学生讨论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繁殖过程。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记录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常见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2. 画一幅关于微生物的画。
板书设计:微生物的奥秘一、微生物的基本特征1. 体积小2. 种类多3. 繁殖快二、常见的微生物1. 酵母菌2. 乳酸菌3. 细菌三、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 食品制作2. 医药3. 环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常见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二、授课对象:XX年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第XX节课)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能够分析和解释微生物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 树立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六、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
2. 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讲授新课:-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
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2. 微生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培养皿、培养基、无菌操作工具等。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纸、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
a. 介绍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等。
b. 讲解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等。
2.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a.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b. 讲解微生物的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分布等。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2.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四、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高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通过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
6.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撰写一篇关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生态角色的理解。
2.实践操作类作业:
-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微生物实验,如观察细菌菌落、制作酸奶等,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拍摄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照片或视频形式提交,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探究拓展类作业: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安排微生物实验,如无菌操作、微生物培养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强化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
4.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微生物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个性化作业: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种微生物进行研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制作一份手抄报。
-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发挥创意,结合微生物知识,设计一个创新实验或产品。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微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与微生物学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针对学生对微生物的认知偏差,通过生动的实例、实验现象等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怎样生活》说课稿(5)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怎样生活》说课稿 (5)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怎样生活》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生活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对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微生物是一个微小而广泛存在的生物群体,学生对其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微生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微生物的兴趣,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分组观察微生物样本,讨论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总结微生物的共同点。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4.探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5.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出保护微生物的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微生物说课终稿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说课稿荣成十八中学杨艳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我的说课流程是三说——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部分包括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部分包括说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内容整合,说建议部分包括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首先进行说课标.课标是教师解读教材、实施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先说课程目标。
课标是教师解读教材、实施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根据课程总目标,具体到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描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1、通过观察显微镜的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通过实验收集信息、数据,会分析实验信息、数据得出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1、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有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团队精神。
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人类生活的影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紧接着,说一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而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个实验是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进行该实验时,探究流程的每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完成,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我们再看科学内容本章的科学内容与人与生物圈有关,和健康的生活这一主题也有密切的联系。
.从行为动词角度看2、科学内容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其中认知性目标又分了解、认识、理解三个递进层次结合到本章,属于了解层次的知识有: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和病毒的发现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和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如国标,部标及企业标准),从而为判定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3、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三种方式(1)、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食品,乳酸菌可引起蔬菜和乳类及其它多种食品的发酵,所以,人们在食用酸牛奶和酸泡菜时也食用了大量的乳酸菌;单细胞蛋白就是微生物体中获得的蛋白质,也是人们对微生物菌体的利用。
(2)、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如酒类、食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
(3)、微生物酶的应用:如豆腐乳、酱油等。
第六章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应用的意义;2、掌握食品制造中所应用的菌种和适用范围;3、了解和掌握食品制造中污染微生物。
教学重点:1、生产菌种及污染菌的种类;2、发酵机理;2、工艺流程。
教学难点: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及其代谢过程的控制。
教学方法:本章涉及相关食品微生物的发酵机理和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的介绍,将结合多媒体演示重点讲授,结合思考题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掌握。
讲课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细菌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一、食醋食醋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主要调味品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一个古老的产品。
我国食醋著名品牌如山西陈醋、镇江陈醋、江浙玫瑰醋、四川麸醋、福建红曲醋、东北白醋等。
(一)、菌种食醋是利用醋酸杆菌进行好氧发酵而生产。
只以乙醇类物质为原料,单纯利用醋酸杆菌就可完成酿醋作用。
如以糖类物质为原料,需加入酵母菌;如以淀粉为原料,还需霉菌和酵母菌的参与。
1、曲霉菌酿醋先酿酒,曲霉菌的作用是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为酒精发酵提高条件。
常用的菌种是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AS.3.4309;米曲霉常用菌株有沪酿3.040,沪酿3.042等;黄曲霉菌株有AS3.800、AS3.384等。
2、酵母菌酵母菌通过其酒化酶系统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完成酿醋过程中的酒精发酵阶段。
其菌种主要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3、醋酸菌醋酸菌具有氧化酒精生成醋酸的能力。
醋酸菌的形态为短杆或长杆细胞,单独、成对或排列成链状。
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幼龄阴性,老龄不稳定。
好氧,喜欢在含糖和酵母膏的培养基上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0o C左右,最适pH 值为5.4-6.3。
目前国内外用于生产的食醋菌种有:奥尔兰醋酸杆菌(Acetobacter orleanwnse)、许氏醋酸杆菌(A.schutzenbachu)、弯曲杆菌(A.curvum)、产醋醋杆菌(A.acetigenum)、醋化醋杆菌(A.aceti)、恶臭醋杆菌(A.ranlens)等。
我国目前使用人工纯培养的醋酸菌种,主要有中微所培育出的恶臭醋杆菌的混浊变种(AS1.41)、上海酿造所和上海醋厂从丹东速酿醋中分离而得的巴氏醋杆菌(A.pasteurianus)巴氏亚种(沪酿1.01号)。
(二)、发酵机理(C6H12O6)N+nH2O nC6H12O6C6H12O6+2ADP+2Pi 2CH3CH2OH+CO2+2ATPCH3CH2OH+NAD CH3CHO(乙醛)+NADH2CH3CHO+NAD+H2O CH3OOH+NADH2食醋在发酵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和酶促褐变反应生成色素。
发酵过程中产生各种有机酸和醇类,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各种酯类,赋予特殊的香气。
脂类以乙酸乙酯为主。
醋酸是形成酸味的主体酸,甜味来自糖分。
鲜味来自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和菌体自溶核酸的降解产物核苷酸。
美拉德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所以又称羰胺反应(三)、工艺流程食醋的酿造方法通常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大类。
我国传统的酿造法多采用固体发酵,该法生产的醋风味较好,但需要辅料多,发酵周期长,原料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
一般工艺流程为:原料混合,加水拌匀,烝煮,冷凉和加麸皮和酵母,糖化、发酵,拌糠接入醋酸菌,醋酸发酵,加盐陈酿,淋醋,陈醋,配兑,灭菌,包装,成品。
可用于食醋生产的原料很多,有糖蜜、高粱、大米、玉米、甘薯、糖糟、梨、柿等干果以及野生含糖和含淀粉的果实等。
一般著名的醋仍以糯米、大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原料。
二、乳酸发酵制品(一)乳酸菌及其有关属按生化性状分类法: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双歧杆菌属和片球菌属。
1、乳杆菌属形态多样,长、细长、弯曲及短杆、棒形球杆状,一般形成链,通常不运动,无芽胞,G=。
微嗜氧,营养要求复杂,需要氨基酸、肽、核酸衍生物、盐类、脂肪酸、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
生长温度范围2-53o C,最适生长温度30-40o C,耐酸H5.5-6.2。
不能还原硝酸盐,H2O2酶反应阴性,细胞色素阴性。
G+C范围32%-53%。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目前将乳杆菌分为三个亚属:专性同型发酵群、兼性异性发酵群和专性异型发酵群。
2、链球菌属通常排列成对或链,无芽孢,G=,发酵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酸,代谢过程中不能利用氧,但可在氧环境中生长,是一种耐氧的厌氧菌,H2O2酶反应阴性。
该菌属有些是人和动物的病原菌,如牛乳房炎的无乳链球菌;引起咽喉炎的溶血链球菌;食品发酵工业上应用的有乳酸链球菌、乳酪链球菌、嗜热乳链球菌等。
3、明串珠菌属细胞球形,通常呈豆状,G=,不运动,无芽胞,兼性厌氧,菌落通常小于Φ1㎝,光滑、圆形,灰白色。
培养液生长物混浊均匀,但形成长链的菌株趋向于沉淀。
生长温度范围5-30o C,最适20-30o C。
需要复合生长因子、氨基酸以及烟酸、硫胺素、生物素、可发酵葡萄糖,产生D(-)乳酸,乙醇和CO2。
接触酶阴性,无细胞色素,不水解精氨酸,通常不酸化和凝固牛乳。
不分解蛋白,不产生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不溶血。
G+C为38-44%。
食品中常用的菌种有肠膜明串珠菌、及其乳脂亚种、酒明串珠菌等。
4、双歧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细菌的细胞呈现多样形态,有短杆较规则形或纤细杆状带有尖细末端的细胞,有呈球形者,弯曲状的分支或分叉形,棍棒状或匙形。
单个或链状,V形,栅栏状排列,聚合成星状等。
G=,不抗酸,不形成芽孢,不运动、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41o C,初始生长最适PH6.5-7.0。
G+C含量为55-67%。
模式种为双歧双歧杆菌。
应用在发酵乳制品有双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
5、片球菌属细胞圆球形,一般成对,单个罕见,G=,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
菌落大小可变,Φ1.2-2.5㎝,最适生长温度范围25-40o C,生长时需要有复合的生长因子和氨基酸,还需要烟酸、泛酸、生物素。
接触酶阴性,无细胞色素,通常不酸化和凝固牛乳,不分解蛋白,不产生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马尿酸钠。
(二)、乳酸发酵类型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的代谢情况依微生物的不同而不同。
乳酸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它们只能通过发酵作用进行糖代谢,主要产物有乳酸、和一些其它还原性的产物。
根据菌体内酶系统的差异,其代谢途径分三类,即同型发酵途径、异型发酵途径和双歧途径。
同型乳酸发酵是指发酵终产物90%以上为乳酸的乳酸发酵过程。
异型乳酸发酵是指终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乙醇、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乳酸发酵过程。
双歧途径是双歧杆菌的产能模式。
在葡萄糖代谢中,2mol葡萄糖产生3mol 乙酸,2.5mol乳酸和ATP。
(三)、泡菜泡菜是一种独特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大众的乳酸发酵蔬菜制品,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乳酸发酵的“冷加工”方法对蔬菜和营养成分,色香味体的保持极为有利,产品既有良好的感官品质,又节约能源。
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原料丰富,食用方便等众多优点。
千百年来,泡菜以其酸鲜纯正,脆嫩芳香,清爽可口,回味悠久,解腻开胃,促消化,增食欲的品位及功效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消费者。
使泡菜这种食文化世代相传、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如今以成都泡菜为代表的中国泡菜与韩国泡菜、日本泡菜齐名,成为世界公认的健康发酵蔬菜制品。
虽然三国泡菜生产工艺各有绝技,产品质量各具特色,但是无一不焕发出青春,以崭新的面貌继续造福于人类。
韩国泡菜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直到1950年前后,仍停留在家庭作坊的制作方式。
自1974年出现第一家工厂化生产泡菜的企业以来,今日韩国泡菜几乎成为纯粹的工业产品。
由于韩国泡菜的不断更新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
1997年在国际食品规格委员会会议上,将泡菜的国际标记定为韩国“泡菜”两字发音的“kimchi”。
此外韩国清州大学于2000年增设了泡菜食品科学专业。
日本生产的日式泡菜源于韩国,后根据本国国情加以改进自成一家。
自80年代后期开始盛行,除满足本国消费外也批量出口。
产品从口味到制作工艺均与中国泡菜和韩国泡菜有明显区别。
制作方式为:使用天然色素或酱油泡制,没有经过乳酸菌作用,属于低盐、低酸的非发酵型蔬菜制品,通常需冷链销售。
国内的泡菜产地主要在四川成都,成都泡菜以其独有的高品质闻名于世。
目前成都地区的蔬菜年产量已达到300万吨。
丰富的原料资源和自然优势造就了泡菜行业的崛起和兴旺。
据不完全统计,仅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泡菜生产企业就在千家以上。
产品畅销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远销国外。
但是也应当看到,在众多泡菜生产企业中除为数不多的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以外,其余均属零星、分散、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
在制作泡菜过程中,微生物类群的消长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微酸阶段:乳酸菌利用蔬菜中的可溶性养分进行乳酸发酵,形成乳酸,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活动,主要菌为链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另外常见的微生物类群还有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多黏芽孢杆菌等。
第二阶段为酸化成熟阶段:腐败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后,更有利于乳酸菌的大量繁殖和乳酸发酵的继续进行使乳酸浓度愈来愈高,达到了酸化成熟阶段。
参与发酵的优势微生物种类有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
第三阶段为过酸阶段:当乳酸浓度继续增高,乳酸菌的活动受到抑制,此时泡菜和酸菜内的微生物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因此蔬菜得以长时间保存不坏。
这一期间的优势微生物主要是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除了产乳酸外,还产生大量的乙醛、乙醇、二氧化碳、甘露醇、葡聚糖及其它风味物质。